【摘 要】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往往安排在高三阶段进行,但这样的复习安排浪费了高一、高二的大量教学资源,同时高三的复习时间太紧,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总复习”应该提前到高一、高二阶段,较早地教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并利用课本中的大量典范文章加深学生的理解,不仅能让学生从容不迫地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技巧,也节约了高三复习归纳的时间,让学生在高三冲刺阶段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总复习 时间安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1-0086-01
高考前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总复习是各个学科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般看来,总复习都安排在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往往也是安排在高三阶段,在所有课文的教学结束后进行,老师在总复习阶段会让学生归纳现代文的答题技巧、文言文的一词多义、容易误读的字音等等。
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这样的复习安排浪费了高一、高二的大量教学资源,同时高三的复习时间太紧,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比如,一个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学生今天在这篇课文里看到用作代词,明天在那篇课文里看到用作副词,有时候翻译作“一定”,有时候翻译作“大概”,脑海中积攒了一大堆零碎的知识,却总不能准确运用。等到高三总复习,老师总算带着归纳了所有的用法,但已经错过了在典范课文中系统地认识它们的机会,实践机会和消化时间不够,仍然理解不深,运用不准,带着死记硬背的知识上考场,就像穿着不合脚的鞋走路,步履艰难。
所以,我认为语文基础知识的“总复习”应该提前到高一、高二阶段,较早地教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这样可以在认识之始建立宏观大厦,并利用课本中的大量典范文章进行实践,从容不迫地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技巧。例如,对文言虚词的系统归纳,我从高二就开始带领学生进行。在教《石钟山记》之前,我先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对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进行归纳,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整体认识。“而”字的常见用法如下: 首先是代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其次是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另外是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以。(《师说》) 以上例子绝大多数都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教师只不过带领学生进行了整理归纳,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但让学生的认识上了一个层次。有了系统的认识不等于能灵活准确地运用,学生还需要典范课文来加深认识理解,接下来要学的《石钟山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中带有“而”字的句子很多,如“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余固笑而不信也”、“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等等。本课中,“而”字不仅出现的次
数多,而且涉及的用法广。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石钟山记》中出现的大量“而”字进行理解、比较、分析,既降低了学生学《石钟山记》时在文言知识上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对“而”字用法的认识。经此一课,学生在高二上学期就对“而”字的用法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系统的认识,以后可以在其他课文中不断加深理解,教师不必常常讲,从而避免了低效重复。到高三总复习时,多数学生对这类知识已经驾轻就熟,能够高效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对字音、字形、词义的梳理归纳,我更是将之提前到高一起始阶段。学生一进校,我就让学生准备语文积累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论何时何地看到不懂的字词,都要分门别类地记在积累本上,并按一定的方法分类整理。我也会常常提醒学生记下出错率高的字词,并且督促复习。长此以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慢慢纠正了自己的发音用词,既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减少了高三总复习时需要突击扫除的盲点。如果平常不作整理归纳记忆,把全部难点都放在高三总复习时进行“地毯式轰炸”,对学生来说任务多,难度大,记不牢,难以内化成真正对学生有用的知识。 主观题的答题技巧同样可以适度地在高一、高二阶段对学生进行点拨。比如诗歌鉴赏题,围绕思想情感、语言形象、艺术技巧三个方面来思考答题是基本思路,思考全面了一般不会答漏点。又如关键句的理解题,一般的思路是先解读字
面意思,再解读深层意思,解读深层意思时要考虑小语境和大语境。这些方法虽然不是百试不爽的,也不能取代对文本的理解,但对面对试题茫然失措的学生来说,至少让他有思路可循。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深厚的内功会让手中的宝剑更加锋利,理解和表达能力自然会大幅度提高。 当然,不是所有的复习内容都可以安排在高一、高二阶段提前归纳,有些语文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量的积累达不到不会有质的飞跃,不能操之过急。但就语文基础知识而言,提前进行系统的归纳,把“总复习”融入高一、高二的教学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内语文基础知识,也节约了高三复习归纳的时间,让学生在高三冲刺阶段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让教师容易在教学中扩开广度,提高难度,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责任编辑:王以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