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探索))2005年第5期 马克思恩格斯论和谐社会 谭芝灵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l0o872) 摘要: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的本质在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构建和谐社 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核心和主要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同一性;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A81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l94(20o5)05—0102—03 所具有的一种同一性。这种矛盾同一性表现,是矛盾在以后 矛盾的同一性与和谐 的发展中所出现的间接同一性各种表现和直接同一性的基 础。随着矛盾从萌发阶段进入形成和发展阶段,矛盾的对立 性由内在差别发展为公开的对立,矛盾同一性也就由原始的 直接合一发展为间接的同一性。直接同一性是在间接同一 马克思的辩证法认为任何相互关系都包含着对立统一, 即包含着矛盾。因此,事物的和谐不过是矛盾 的一种表现 形态而已。任何矛盾都是对立性和同一性的统一。在同体 态矛盾的对立性与同一性两方面的运动中,当同一性不仅处 性建立后出现的、与间接同一性并存的一种同一性。直接同 性只存在于矛盾双方的每一方各自内部,不是存在于矛盾 于支配地位,而且处于显著支配地位时.事物主要表现为和 谐。反之,事物主要表现为冲突。当然,即使表现为和谐的 对立双方之间,因而不是矛盾总体上的一种同一性。用马克 思的话来说,就是这种合而为一并不排斥矛盾双方的直接两 立,直接重合能够同时又直接分离。在每一对立面内部的合 二为一、直接重合,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直接两立 直接分 离。 事物也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表现。而对矛盾冲突的逐渐 克服,正如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指 出“这些矛盾也是在实际中发展着的,并且可能已经得到了 解决。我们研究这种解决的方式,发现这是由建立新关系来 解决的。”。因此,事物和谐是相对的,它自身的完善源于事 物的运动变化和新旧更替。 马克思恩格斯把矛盾同一性明确分为直接同一性和间 和谐是直接同一性和间接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冲突则是 对立性的一种表现。正如恩格斯强调指出“人们也不再敬重 还在不断流行的旧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即真理和谬 误、善和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对立了;人们知 道:这些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 同一性与对立性不可分 离,贯穿于矛盾过程的始终。决定了事物的和谐与冲突相伴 生。在这个过程中,和谐与冲突无论哪一方面占据了主导地 接同一性两大类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论 述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时指出:“私人所有制的 关系是劳动、资本和二者的交互关系。这些环节不得不贯穿 的运动是:第一,……二者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统一性。初起 资本和劳动还合一;其次虽然分离而疏远,但各自作为积极 位,都不可能彻底消除另一方面的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 二者的地位也会发生相互转化。恩格斯从无机界、有机界等 领域中的同一和对立关系的分析中得出结论:“真实的具体 的同一性包含着差异和变化。”0一般来说,在非对抗性矛盾 中,事物更多的表现出和谐的一面,例如,马克思在分析直接 的诸条件互相提升并促进着。”0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直 接同一性和间接同一性的地方。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 经济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资本论》、《自然辩证 产品交换时指出:“在直接产品交换上,本人劳动产品的让渡 和别人劳动产品的取得,有直接的同一性。” 当然在矛盾的 某些阶段,也会表现出冲突,但从长远、根本上说,多数会通 过调整重新表现为和谐。在对抗性矛盾中,在其萌芽期也会 法》、等多部著作中对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可以归结如下:直 接同一性,包括原始的直接同一性和每一对立面内部的直接 同一性。间接同一性,包括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对立面的相 互媒介和相互创造)和对立面的相互贯通(对立面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转化)。原始同一性是矛盾处于原始的萌发的时期 收稿日期:2005—07—21 表现出和谐的一面,但对抗性矛盾在发展,特别在决战期.则 更强烈地表现出冲突的一面,以求达到克服对方的目的。例 作者简介:谭芝灵(1973.7一)女,广西环江人。西安财经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2004级在读博士生。主 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l0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 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在封建行会制度下,生产资料 和劳动者的结合,“好像蜗牛和他的贝壳互相结合一样”。, 随着中世纪行会师傅发展为现代的资产者,行会帮工和行会 外短工便相应的发展成为无产者。于是资本和劳动终于分 离而对立了。这种和谐与冲突的争衡制约着矛盾的发展趋 势和最终结局。由于矛盾的性质和状况的不同,以及主体的 处置不同,矛盾的和谐转化有几种可能:一是冲突得到缓解, 矛盾恢复原和谐常态运行;二是冲突得到果断解决,并根据 冲突发生的因素,适当改变矛盾的运行方式,创造适合于矛 盾运行的新的和谐形式;三是冲突愈演愈烈,和谐走向消解。 总之,事物的和谐运动是一个生动多样的、螺旋式或波浪式 的发展过程。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观的 本质 和谐社会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最早是1803 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的。他在《全世界和谐》 文中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社 会”所取代。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 安纳州进行了以“新和谐”命名的、废除私有制的主义试 验。1842年,德国空想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 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 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 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马克思、恩格斯对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他们在《共 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空想主义者“关于 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这一主张表明他们“要消灭阶级对 立”。∞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他们 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无法找到实现 “消灭阶级对立”的正确途径和依靠力量。 1857年,马克思针对巴师夏1851年出版的《经济的和 谐》一书起草了《巴师夏和凯里》一文。第一次探讨了和谐社 会的本质。马克思分析了巴师夏和凯里两位资产阶级庸俗 经济学家的观点及形成这些观点的不同的经济条件和民族 环境,批判了他们鼓吹的阶级矛盾调和论,揭示了资本主义 社会内在的对抗性矛盾,说明庸俗经济学家“在古典经济学 家朴素地描绘生产关系的对抗的地方,证明生产关是和谐 的”0在同一篇文章的最后部分,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巴师 夏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和谐的观点,他说道:“这些关系的 和谐是一种彼岸性,这种彼岸性正好从法国疆界的尽头开 始,存在于英国和美国。这只是非法国的即英国和美国的关 系的想象的、理想的形式。因此,如果说在他那里和谐决不 是来自丰富的生动地直观。而相反地是从贫乏的紧张的对立 的反思中产生的夸张的产物,那么,在他那里唯一现实的要 素就是要求法国放弃它的经济上的疆界。”0事实上,马克思 在这里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所谓“和谐”只不过是 “想象的理想的形式”,和谐社会观正是产生于对这些资本主 三、解读-5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观III 1。3‘ 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料的关系,它们决定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构成 生产关系的主要矛盾。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中同一 性是否占据显著的支配地位,是否表现为和谐形式,直接决 定了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 首先,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 和谐表现为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发展的辩证历 史过程。社会主义的和谐首先表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 主要矛盾里,表现为人们在物质生产领域里的和谐。这种和 谐表现在: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 者,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这样,每个人的劳动直接获 得社会普遍性,一种直接的社会性和具体的普遍性。在这 里,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间接同一性及其各自内部的直接同 性占据了这一矛盾的显著的支配地位,两者的存在和发 展,要通过对方,要以对方为中介。“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 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0劳动者表 现为生产资料的手段,以生产资料为媒介。同时,劳动者又 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目的,生产资料是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手 段与目的在这里趋于一致,人与劳动不再异化,这一切正是 由于劳动者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性质,才使得把许多个人劳 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个体与类趋于一致,这也 恰恰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一同体态矛 盾的主要运动形式是和谐的。当然,这并不排斥社会主义劳 动者和生产资料之间会有冲突的表现,因为此时劳动者的劳 动仍是自发而非自觉,而更高意义上的主义社会之为自 由社会正是因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 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0 其次,和谐社会的内部矛盾决定了它的外部矛盾,外部 矛盾反过来又影响、作用于内部矛盾,它们共同构成和谐社 会的矛盾统一体。这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类与自 然界关系的领域。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其生产关系的主要矛 盾体现了和谐的形式,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人可以在比以 前高得多的基础上支配自然、驾驭自然,人与自然不再是对 抗的关系,自然对人类仿佛变的透明了,自然越来越变成属 于人的、体现人本质力量的人化自然。-这也是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所说的人与自然抗争的解决, 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这一同体态矛盾的运动中,同一性占 矛盾的主导地位,人以自然为媒介,实现人的个性与能力的 发展。人自身的发展成为自然发展的手段和目的。人是自 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间接同一性与直接同一性同时并 存,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运动形式。 最后,理解和谐社会必须强调用运动的、相对的、历史的 角度去看待它。所谓运动的、相对的角度是指和谐社会体现 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矛盾运动的和谐形式,它的实现有 赖于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一同体态矛盾源于社会 主义本质规定的自发的同一性。但作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 义社会并不会因此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 域均表现出一片祥和,一团和气。对立性和同一性作为矛盾 的根本属性,二者缺一便无法构成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也存 ·l04· 在冲突和对抗,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尤其是经济领域的 矛盾,就容易引发矛盾的转化甚至导致社会动荡。例如,属 于生产关系次要矛盾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它 们在社会主义的一定时空条件下,偶尔表现出冲突和对抗的 形式也是正常的。但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否则次要矛盾也 会作用主要矛盾,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发生改变。事 实上,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形式是一个生动多样的、螺旋式 或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其总的趋势上是和谐的。所谓历史的 角度是指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是和谐社会,这里有两方面的 含义: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了和谐社会的本质,社会主 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规定了和谐社会的社会主要矛盾 运动的和谐形式。如果说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内容的 规定,那么和谐社会就是其形式的规定。第二,社会主义社 会由于其本质的规定不仅产生社会主要矛盾的和谐运动形 式,而且会不断再生产出这种和谐运动形式。这点同社会主 义社会以前的社会有根本的区别。以资本主义为例,虽然在 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时空条件下,也存在着某些社会领域的 和谐运动形式,甚至会保持相当的时期,但社会和谐不等于 和谐社会,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这一矛盾体现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对立性占据了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显著的支配地位。即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产生 和谐社会的源泉,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运动形式是暂时 的,局部的,不是社会的主导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本主 义萌芽期,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和他的生产资料还是互相结 合的。作坊主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而同时又是劳动者。不 仅本人参加劳动,而且是作坊中技艺熟练的工匠,因而是主 要的劳动者。这一情况体现了原始同一性在资本主义萌芽 期的生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此时只是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矛盾运动萌芽期,因此,此时的原始和谐运动形式并 不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和谐。 四、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当 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 我们只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决定了我国社 会生产关系主要矛盾的运动形式是基本和谐的。“基本”意 味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当然在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 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虽然我国生产关系主要矛盾的运动是 基本和谐的形式,它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有“普照之光” 的反作用。然而辩证地看,这些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是我国 当前大部分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样一种基本国情在相 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 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从生产关系的基本和谐到和谐社会。 我们不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矛盾的第二层次着 手,分别在交换、消费、分配领域及其三者之间的矛盾中,找 (下转第149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 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一样,是中国人民一百 多年来牺牲奋斗取得的成果的总结,它反映了我国 济哪个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对此,统计部门及其主 办的报刊,还是同过去一样不作回答,而是把公私比 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首先是 工农大众的根本愿望。历史的实践将证明它的正确 性、科学性和不可战胜性。在以同志为总书 记的党的领导下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决 重这个基本情况之谜,留给各位学者和社会公众各 自去猜测、苦思、估计、争论。 本文第一、二部分提出,要按照《》关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庄严规定,统一全国 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在当前出现“助跑、全面 按照《》加强依法治国,在当前历史发展的关键 时刻,领导全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奋 勇前进。 发力”以及个体私营经济已经“冲上快行道”的情况 下,坚持《》的规定成为更加迫切、更加紧要的也 更加复杂艰巨的任务。如何实现这一历史任务,正 参考文献: [1]经济日报.2005—6—1. [2]孙中山全集:第9卷[M].120 [3]文选:第3卷[M].355 [4]中国统计年鉴一20o4.25.27. [5]文选:第3卷[M].142 是一切关心依法治国、关心基本经济制度的人们需 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历史的发展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它毕 竟存在着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 国《》规定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正如它所 规定的基本政治制度——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责任编辑:王贵明 (上接第104页) 寻解决不和谐因素的途径。以当前主要从分配领域体现出 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社 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此前提 下,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等领域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 的两极分化现象为例,我们知道财富的分配是以这种财富的 价值实体在市场运营中的交换、让渡、实现、变形为前提的。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即是由生产过程决定的, 也同样是由流通过程决定的。利润形式的剩余价值,不再和 他得以产生的投在劳动上的资本部分相比,而是和总资本相 比。” 因此,在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改革有待深化,社会主 经济的和谐机制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只有生产关系的矛 盾体处于和谐运动形式时,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冲突和 对抗才能逐渐减少,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备的前提下,我们不妨把视线更多的 放在私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必须相遇而通约的地方一流 通过程。 参考文献 [1]所谓同体态,是说矛盾两极存在于同一个空间三维体中。 [2][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5.123 83.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 深入,对于社会不同领域矛盾运动的新的不和谐形式的产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单行本.7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l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33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5.557. [6][7]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93.38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3O4. [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75.4 l0. 生,应及时根据其产生的原因,适当改变矛盾的运行方式,创 造适合于矛盾运行的新的和谐形式;避免冲突愈演愈烈,矛 盾走向消解。前苏联就是这方面一个最好的佐证。仍以分 配为例,在分配上,前苏联许多企业里高级职员或经理们的 工资与普通雇员的工资以十比一、二十比一、五十比一等比 例扩大着差别;所谓高级人物还有豪华住宅、园林花园、网球 场及游泳池、海滨高级疗养院等等。这些量变,也体现着某 种程度的质变,会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些特权阶层的极大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29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5.30. [14][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 926.936 不满,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会导致社会动荡,如不加以及时调 整,也会影响生产关系主要矛盾的运动形式。苏联的解体不 能不说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影响。 责任编辑:王贵明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