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讨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护理。方法 配合急救进行护理。结论 通过护理可以使患者中毒症状减轻;护士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化指标;减少或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护理
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易在生产与生活中产生,如冬季门窗紧闭时用火炉取暖,工业炼钢、炼焦,以及救火都能接触一氧化碳。家庭使用煤炉产生的一氧化碳是生活里中毒的最常见的原因,又称煤气中毒。一氧化碳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神经系统会出现脑血管痉挛、出血,严重者出现脑水肿,继发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可有肺水肿等症状发生。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血液,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同时,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300倍,且COHb形成后不易解离,易引起体内蓄积而造成组织与细胞缺血缺氧。当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达0.02%时,2~3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浓度为0.08%时,2小时后即产生昏迷。因此,脑心的受损与体内的COHb浓度有直接关系。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8例,男性26例,女性42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6岁。全部为煤气中毒。 2 护理评估
2.1健康评估 询问发病季节是否为冬季?患者病前有无使用火炉取暖?是否保持室内通风?所在的周围环境有无煤气管道泄漏?病前是否有过一氧化碳中毒现象? 2.2评估中毒程度 一氧化碳中毒可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细胞水肿,最终导致脑血管循环障碍。
2.2.1轻度中毒:有头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若此时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则症状可较快消失。
2.2.2中度中毒:除以上症状外出现浅昏迷、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多汗,有时烦躁不安,意识模糊进一步加重。如果立即脱离中毒现场,经数小时抢救后意识会清楚,一般数日后恢复,发生后遗症少。
2.2.3重度中毒:患者出现深昏迷、抽搐、呼吸困难、四肢湿冷、血压下降,最后出现脑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而导致死亡。一般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瞳孔缩小或散大,对光反应正常或迟钝。
2.2.4评估自主神经功能 个别患者会出现后遗症及远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如紊乱、神经障碍、帕金森病、偏瘫、失语、去皮质强直、癫痫等。 3 护理问题
3.1疼痛 由于脑缺血缺氧而导致轻度中毒症状所致。 3.2意识障碍 由于大脑长时间缺血缺氧所致。
3.3潜在并发症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帕金森病、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营养失调、感染。
3.4知识缺乏 缺乏对一氧化碳中毒的认识。 4 护理目标
4.1患者的一般中毒症状减轻。
4.2护士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化指标。 4.3减少或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后并发症的发生。
4.4使患者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基本常识。 5 护理措施
5.1减轻患者疼痛
5.1.1患者由于接触一氧化碳导致脑缺血缺氧,应立即将患者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或氧气,注意保暖。
5.1.2补充能量,保护脑细胞,改善脑部缺血缺氧。 5.1.3做好心理护理,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心理负担。 5.2昏迷患者的病情观察与监测
5.2.1气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使患者仰卧或侧卧,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叩背,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轻度中毒患者给予新鲜空气或持续低流量吸氧,重度中毒患者给予纯氧吸入或高压氧治疗。
5.2.2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患者意识、瞳孔变化,防止脑水肿脑疝形成,检测一氧化碳血红蛋白的变化,当出现意识障碍加重、脑水肿时及时处理。如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浓度高于30%,及时脱离中毒环境给予抢救,当浓度高于50%时易出现并发症甚至死亡。
5.2.3营养支持 详细记录出入量、热量,不能进食患者给予鼻饲饮食,保证患者营养需求。
5.2.4尿道护理 患者出现排尿障碍,必要时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定时夹闭训练膀胱功能,护理中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定期更换尿管。
5.3加强沟通,满足患者需要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 5.4治疗护理
5.4.1早期(<6小时应用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前后的护理。
5.4.2对症治疗 针对脑水肿给予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药物治疗;针对抽搐给予冰毯降低脑代谢,反复抽搐给予镇静药物;肢体瘫痪与感觉障碍见脊髓病变护理;感染者控制感染。 6 健康教育
6.1进行有关一氧化碳中毒知识的普及。
6.2做好出院后护理,减少远期并发症发生。使用煤气时注意通风良好。 6.3心理康复,并发症指导。 参 考 文 献
[1]李雪兰,刘化侠.机械通气患者的舒适护理.实用护理杂志, 2002,18 (6):17.
[2]贾祥革.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63例院前急救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6年06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