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军:19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到现在已经有十个年头了。 董卿:那你上一次见到父母是什么N-候? 林军:应该是三年前。 有报道,董卿的研究生第一课 上得热泪盈眶,因为教材就是她自 己的节目。董卿选择了央视元旦晚 董卿:三年前。但是我知道,今天来北京参加这个比赛,林军把爸爸 会作为素材。现场直播时,基于各种 妈妈特地从包头请到了北京。 原因,在跨年钟声敲响前,突然长出 林军:我昨天见到我父母,其实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十年了,我知道 了两分半钟的时间,需要董卿救场 这个世界很大,也很精彩。可是当我看到我父母的时候,他们 发挥。当董卿开始大方自如地自由 头发已经白了。 发挥时,耳麦里突然出来导播的误 3月16日开 判:“不是两分半钟,只有一分半钟 董卿:林军的这番话倒是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大奖赛。 始到4月27日,这段时间里,该有多少白了头发的爹和娘守 了。”董卿连忙调整语速,准备结束 在电视机前啊.为了他们的儿女能够踏上我们今天的这个舞 语,而此时,耳麦里再度传来更正: 台,他们也紧张着,激动着,担忧着,不安着。就像前几场比 “不是一分半,还是两分半!”董卿临 赛.有一位来自四川大凉山山区的一个孩子,他的老母亲就 危不乱,走到舞台两头给观众深深 在儿子临行前,为他炒了一袋米粉,让他当作干粮,真的让我 鞠了两躬,表示节目组的感谢,这样 们想到那首流传了很久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 一个小小的肢体停顿让她在紧急中 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所以我也希望孩子们结束这场比赛之 控制住了节奏,加上流畅的语言表 后,回到父4g-身边的时候,向他们表达你们内心的感谢,还有 达,成为主持学上一个完美的案例, 你们心中的那份爱。 也成为董卿主持生涯中的“金色三 “青歌赛”的舞台上不乏情感点,但怎样取舍,怎样把握情感的火 分钟”。 候?怎么样巧妙地切入与收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董卿恰恰在 这方面练得炉火纯青,她的语言朴实不虚华,情感真挚不造作。 二、魅力是如何炼成的 2、诠释人文精神 1、文化内涵与语言素养 综艺节目主持人应具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董卿以人为本,充分尊 董卿是一个极为好学的人。上 重参赛选手,尊重嘉宾和受众,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在人们的心 海戏剧学院吴洪林教授曾讲到,主 目中勾勒出了一个淳厚善良、善解人意的形象。如在“青歌赛”中,有一 持人分三种,一种是用脑,一种用 对来自阿坝地区的羌族5L弟选手,他们演唱的《羌族酒歌——唱不起 心,一种用生命,而董卿就是在用生 了》得分很高,但素质考核为零分。董卿为了缓解兄弟俩的尴尬,临时 命主持的那一种境界。董卿常常会 加入了一个小环节。董卿说:“就像这对来自深山的选手不了解外面的 被问及怎样保持一个魅力女人的心 世界一样,我们对他们民族的文化也未必知道。我现场替他们给评委 态?董卿的答案是,即便工作再忙, 和观众们出一个题,请问佩戴在兄弟俩脖子上的这个银制的小壶是干 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 什么用的?请回答!”评委们纷纷抢答,顿时,场上场下气氛十分热烈, 间,我的“名言”是——假如我几天 但始终无人答出,最后还是选手告诉大家,那是进山打猎时用来装油 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 和盐的。现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这对羌族兄弟的鼓励 洗澡那样难受。 也表达了观众对董卿的欣赏和认可。 当然对于主持人来讲,文化内 为在节目中遇到尴尬的人解围、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下为遇到困 涵最终还要外化为有声语言的表 难的嘉宾提供帮助,正是董卿的这份人文精神使得节目氛围更加融 达。董卿的语言素养也是她魅力构 洽、。也正如《艺术人生》制片人王铮所言,坐在导播间里,经常看 成中最重要的和显性的一部分。董 到节目中的董卿眼中闪耀着泪光,而且与嘉宾有着极大的共鸣。董卿 卿不断锤炼着自己的思维,打磨着 从女蛀的角度出发,将女主持人的性别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自己的语言。她的主持语言具有极 3、掌控节奏进程 强的感染力和创造力,善于把握分 主持人的主持水平和控场能力直接影响节目的进程和现场的节 寸,既能调动观众情绪,又没有“煽 奏。如果把节目比作一盘菜的话,主持人就是一个厨师,一盘色香味俱 情”之嫌;她的语言既能按照“既定 全的菜品端上桌,就证明厨师(主持人)很好地掌控了火候和对各种作 方案”控制场面,又能视现场情况随 ,-4的使用。在“青歌赛”的直播过程中,如何做到既不抢选手的风头, 机应变,她熟练地把握了语言交流 又让比赛生动有趣、有序、流畅地进行,对主持人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指向的变化与和谐。无论是素质考 董卿就准确地把握好了这/,i-分寸。 核的环节,还是对每位参赛选手的 ≤ l l 0 00 0 ◇0l|_ll _ 巍 。 l 纪录片是从“个人立场”出发,透视不同 层的人们的生存诉求及其情感方式。它是对主流茬 识形态的补充和校正。他们的创作没有商业化和拥 l出的压力,往往把镜头对准中国社会之外的 }缘人,倾听他们的隐蔽心声与情感陈述,贯注着人 关怀精神和个性特征。尊重自由表达的权利,象征 1个人化创作方式。纪录片创作者往往兼具导滑 和制片人双重的身份,一般不属于内。独 纪 片的作者挑战传统的表现手法和表达题材,想在 !常中寻觅新奇。 }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面把艺术分成三 l类:说明性的艺术、情感性的艺术和道德性的艺术 i这正暗合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80每 l代以前,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任务是为政治服务,高 l在上的创作视角、充满说教的造作色彩、空洞乏味 l内容、立场鲜明的先行主题,是其最主要的特点,目i l说明性的艺术。1990年,吴文光《流浪北京》横空& l世,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开始了对人的关注,尤 l是社会底层和边缘的人,他们用一种平视的视角 l待拍摄对象,摄像机成了他们的悲欢离合的见证者 l这类作品归类于情感性的艺术。著名的纪录片制f1 人冷冶夫说过:“纪录片的生命在于透过生活触及 的心灵,纪录片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对生活环境的 注,进而扩展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这句话世 l说出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不足,就是社会功刨 的减少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淡化,我想这也是中国 立纪录片或者说是中国纪录片应为之努力的一个 向,就是成为道德性的艺术。 在本文里,我们主要探析中国纪录 发展、特点以及现状,进而就所得情况对中国 l立纪录片的前景与出路给出建议。 l 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l 中国纪录片是从1990年产生的,到现在E l经经历了20多年。在这之前很难考证出有的 l录片。据说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私人拥 l摄影机,有过家庭纪录片的拍摄,但那多停留在材粑 l阶段。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作者色彩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