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2014年底,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 反映公司的财务信息;公司是否存在重大的财务风险。包 员会(以下简称“发审委”)审核了120家企业的首次公开 括但不限于:重要会计项目出现重大异常变动,且公司无 募股(以下简称“IPO”),其中,104家企业获得审核通过, 16家企业遭否决。企业内部财务问题是导致IPO失败的首 要因素,我国中小企业在创立初期不规范的财务制度为日 后上市埋下了隐患,企业在IPO审核前大多进行财务包 装,但这种临阵磨枪并不能完全清除上市障碍。本文对可 能导致企业IPO失败的具体情况和原因作出归纳分析,希 望为准备上市的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IPO证监会发审委财务问题 企业IPO过程中的财务问题,一直是证监会发审委的 重点审查领域,我国中小企业在创立初期不规范的财务制 度,为日后企业上市埋下了隐患。2014年12月,武汉中博 生物股份有限公司IPO上会被否,原因是该公司存在财务 数据前后矛盾、涉嫌利益输送等问题。截至l2月31日, 2014年证监会发审委共审核12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 中首发获通过104家,首发未通过l0家,取消审核5家, 暂缓表决l家,过会率约为87%,被否率约8-3%。企业 IPO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历程,需要在各个方面满足上市 审核要求,而财务问题往往直接关系到企业IPO的功与败。 本文对企业IPO过程中的财务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发审委 审核要点进行说明,以期对拟上市企业有所帮助和借鉴。 一、发审委在lPO过程中的审核重点 一是公司在最近三年内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包括 但不限于:公司发起人出资不实;公司未经批准发行或变 相发行过股票、债券,以欺诈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发行和交 易证券;公司设立或运作期间未履行合法的审批、登记程 序;其他重大的违法行为等。 二是公司在最近三年内是否连续盈利。包括但不限 于:公司在最近三年内发生的重大重组行为(包括公司整 体资产置换、公司分立等)对公司的资产、负债、经营业绩 产生的重大影响,发审委委员可以判断公司是否可以连续 计算重组前原企业的三年盈利业绩。 三是公司是否存在重大诉讼、仲裁、股权纠纷或潜在 纠纷。 四是公司是否存在重大或频繁的关联交易,且关联交 易显失公允,公司内部缺乏保障关联交易公允性的措施。 五是公司最近三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是否存在虚假记 载;所申报的财务资料是否合规,是否充分、完整、准确地 42 《当代经济}2o15年第19期 法提供充分的依据对其变动的合理性加以解释;主要的收 入、成本、费用间明显缺乏合理的配比关系,且公司无法对 其进行合理的解释;有关成本、费用明显低于相关资产的 摊销,且公司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会计报表之间缺 乏合理的勾稽关系,或财务数据相互矛盾,使得不能对公 司的资产或收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判断;公司资产减 值准备(包括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坏帐 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 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的提取是否 与公司资产质量状况相符,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 提取和冲回调节利润的情况;公司非经常性项目盈利占当 期利润比重较大,非经常性项目盈利包括贴收入、托管其 他企业收入、资产重组获得收入、资产出让获得收入及其 他非经营性收入等;公司营业收入构成主要为债权形式或 易货形式,公司债权性资产(包括:应收帐款、预收货款、其 他应收款)比重较大,存在过大的信用风险;公司资产负债 率接近70%的规定上限,且短期负债金额较大,公司短期 偿债压力较大;公司近期产品销售疲软、库存增加、应收帐 款余额呈逐步增加趋势且账龄老化,同期公司营运资金减 少或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现金主要靠短期借款支持;公司营 业收入主要来自关联方或者无法说清与公司关系的一方; 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会计准 则的规定;提供模拟财务报表的公司的模拟方法不合理(特 别关注经过重组后的模拟)。 二、持续盈利能力 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是企业发行上市的一项 基本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盈 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体现在收入的组成结构,营 业收入、毛利率各期的增减变动,收入来源的持续性、稳定 性等三个方面;从公司的自身经营来看,企业持续盈利能 力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下游企业的供求关 系、企业所处的市场地位等内部因素;从公司的外部环境 来看,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取决于其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等方面;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适应市 场环境,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是否有足够的市场空间等,决 定了企业的扩张能力和战略方向。 盈利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包括营业收 ●-●●●l_l_____●----_I-●-_ -_●■■■■■●_ CONTEMPORA Y ECON R CS ●■■● 入对关联方是否存在重大依赖,盈利是否主要依赖税收优 客户和供应商存在重大依赖。 三、营业收入与成本费用 一致的情况,应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纳税申报是否及时,是 惠、政府补助、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损益,企业是否对某些 否完整纳税,避税行为是否规范,是否因纳税问题受到税 收征管部门的处罚也应关注。 五、资产质量 营业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 用权等取得的收入,是利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企 业的盈利能力。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办法中,对企业营业 收入有硬性指标要求,达不到要求是无法上市的。所以,许 多企业为达到上市目的,曲解准则,虚列收入。按照企业会 一企业资产质量良好,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是企业上市的 项要求。其主要关注点如下:应收账款余额与同期收入 相比增长是否过大,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存货余额 是否过大、周转率是否过低、是否有残次冷背、账实是否相 符;是否存在停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产证是否齐全,是否 计准则,企业确认收入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商品所有 有闲置、残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产权是否明确,计价依 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企业的销售合同、销售 发票、出库单、银行进账单等单据是否完备,票据流、资金 流、实物流是否清晰可查,是IPO审计中判断收入真实性、 完整性的要点。例如,企业已签订销售合同,发票未开具或 已开具但对方未付款且货物尚未出库,商品所有权上的主 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企业提前确认收入,将影响企业 收入的真实性。企业已签订销售合同并且货物已发出,但 尚未开具发票,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 移,企业不确认收入或延迟确认收入的情况,将影响企业 收入的完整性。 企业现金折扣、商业折扣、销售折让等政策的执行也 是上市审计的重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发生的现 金折扣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认销售收入,现 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发生的商业折扣,应 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认销售收入;发生的销售 折让,应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收入。 关注销售的季节性,产品的销售区域和对象,企业的 行业地位及同业竞争,确定各期收入波动是否符合行业淡 旺季,是否符合市场发展情况,是否与行业发展趋势相一 致。企业不同期间的收入要相互比较、同行业企业间的收 入也要相互比较。 成本费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其对毛利率的敏感性 更大。应关注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否规范,核算政策是 否前后一致,建立健全存货与成本的内部控制体系,重点 关注购货合同、购货发票、验收单、出库单等节点。应关注 企业的费用报销流程是否规范,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票据取得是否合法,有无税务风险。对于成本费用的结构 和波动趋势,应有合理的解释,应符合配比性原则,重点关 注与营业收入波动趋势、企业发展趋势的相关性。 四、税务风险 在税务方面,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管理办法中 规定:发行人应依法纳税,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符合国家 法律法规的要求,发行人的经营成果对税收优惠不存在重 大依赖。对于税收优惠,首先应关注其合法性,税收优惠是 否属于地方性政策且与国家规定相符,税收优惠有没有正 式的批准文件;税收优惠属于地方性政策且与国家规定不 据是否充分;关注大额“其他应收款”是否存在以下情况: 关联方占用资金、股东资金拆借、隐性投资、费用挂账等, 关注大额“其他应付款”是否用于隐瞒收入,低估利润,金融 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 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占总资产的比重,比重过高,表明企 业现金充裕,上市融资的必要性不足。 六、现金流动性 现金流量反应了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现 金流量表更为清晰地揭示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财务状 况,更为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资金状况。现金流量主要关 注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直接 关系到收入的质量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结合企业的行 业特点和经营模式,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 净利润进行比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的 要有合理解释;关注投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与公司经营 发展战略的关系。例如,公司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 额增加,表明企业实行的是扩张型战略,处于发展阶段,需 要关注其偿债风险。 七、重大财务风险 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面,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 司管理办法中作了禁止性规定,包括不存在重大偿债风 险,不存在影响持续经营的担保、诉讼以及仲裁等重大或 有事项;不存在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 企业进行违规担保的情形;不得有资金被控股股东、实际 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以借款、代偿债务、代垫款项 或者其他方式占用的情形。 【参考文献】 [1】施惠敏:试论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要素[『].市场周刊(理 论研究),2009(1). [2】Baker Malcolm,Jeffrey Wurgler.Market timing and capitla structureD]Journal of Finance,2002(57). [3】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冰冰) 《当代经济))2015年第19期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