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冠疫情期防控工作方案
为有效防范和积极应对新冠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按照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医疗机构内新冠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应对秋冬季新冠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发热门诊设置管理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人员防护的通知》文件、《XX市新冠本土疫情处置方案(修订版)》及XX卫健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疫情防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等要求,特制订此应急预案。
一、总体要求
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原则,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防医院院内感染,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机制,全力保障群众健康。
二、工作重点 (一)疫情报告
1.病例网络直报。做好日常监测和筛查工作。对临床表现等符合新冠诊断标准的按疑似病例先行隔离管控,并立即采集鼻、咽拭子和痰3种标本各2份在本院及疾控中心检测,
3~6 小时内完成检测,并由市专家组做出判定。一旦发现本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时,2 小时内网络直报(首次实验室检测呈阳后 2 小时内进行疫情报告卡和突发相关信息报告)。
2.人群初筛呈阳报告。做到“逢阳必报、逢阳即报、接报即查、先管后筛”。呈阳结果回报后,立即对相关人员进行管控,2小时内报告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卫生健康部门和疾控中心。
3.环境呈阳标本报告。本次疫情相关的物品、环境检测发现呈阳标本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区疾控中心,2 小时内完成正式报告(纸质检测报告书),按呈阳检测结果途径同步报告。
(二)预检分诊
1、预检分诊流程。对所有来院人员均应看是否佩戴口罩,给予测量体温、查验健康行程码、扫描通行码、询问流行病学史,并对发热患者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包括在家发热在医院测量体温正常患者)。
2、提高院前急救预检分诊能力。急诊120接到求助电话,应第一时间询问患者是否有新冠流行病学史,如有可疑情况向分管院长汇报,向出诊医务人员通报,出诊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发热患者应转运至发热门诊就诊。
(三)发热门诊
1、发热门诊闭环管理。实行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一体化闭环管理,按照医院相关制度、流程规范,细化发热病人接诊、筛查、留观、 转诊工作,确保所有来院患者经预检分诊后再就诊,发热患者全部由专人按指定路线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防止发热患者与其他患者密切接触。对具有发热、干咳、乏力、嗅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新冠相关症状的患者要重视并实施闭环管理。
2、坚持首诊负责制。发热门诊安排具有呼吸道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的医务人员出诊,做好发热病人基本身份信息登记,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强化新冠临床症状早期识别,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不漏诊任何一个可疑患者。 发热门诊全部患者应进行新冠核酸和血常规检测(必要时进行抗体、胸部 CT 等检查),可疑患者应全部留观,严密排查,在排除感染前,不得离开医院。
3、规范病例转运。感染病例2小时内要由专人开负压救护车尽快转运至市定点医院治疗。
4、防护物资储备。备好至少满足1个周满负荷状态下的用量储备。
(四)新冠核酸检测
1、提升核酸检测能力。积极开展实验室室内质控和室
间质评,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切实发挥核酸检测在早期识别传染源、及时切断传播途径中的关键作用。
2、落实“应检尽检”。
1)发热门诊患者。对发热门诊就诊人员,其他门(急)诊发现的有发热、呼吸道、嗅觉和味觉改变等症状人员,立即完成1次核酸检测并报告结果。
2)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患者需取得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方可住院。对急重症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 1次核酸检测并报告结果。重点科室(呼吸科)患者及其陪护每7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其他科室长期住院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4天)及其陪护人员,每14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出现发热、呼吸道等可疑症状时,立即进行核酸检测。
3)医院工作人员:发热门诊、急诊科、PCR实验室、呼吸科、核酸采样点等科室工作人员,每2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其他重点科室如内科、内儿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手术室、血透室、胃肠镜科工作人员,7天做2次核酸检测。其他科室工作人员每7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出现发热、呼吸道等可疑症状时,立即进行核酸检测。
4)收治新冠疑似病例期间,接触过患者的所有人员及参与转运的司机,每2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出现发热、呼
吸道等可疑症状时,立即进行核酸检测。
5)重点科室及公共场所如电梯、楼梯、卫生间等,每7天做一次环境核酸检测。发现呈阳检测标本,立即报告院疫情防控领导组。
3、严格核酸检测结果报告时限。发热门诊和急诊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应在 4~6 小时内报告;普通门诊、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等人群的核酸检测结果,原则上应在 12 小时内报告;“愿检尽检”人群的核酸检测结果,一般在 12 小时内报告。发现核酸检测呈阳结果时应按相关要求及时报告。
(五)院内感染控制
1、强化重点环节管理。各科室要牢固树立“院内零感染”的目标导向,严格执行院感制度,全面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院感管理控制。
2、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全员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按照《医疗机构内新冠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XX市新冠本土疫情处置方案(修订版)-《XX市新冠疫情地区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和特定人群防控技术指引》执行。(重点人群防护措施见附表1)
3、设置医疗缓冲区。在急诊抢救室、手术室、各病区设置缓冲区,用于暂未取得核酸检测结果情况下,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同时严格做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缓冲区
患者应单人单间隔离治疗。
4、严格清洁消毒。认真落实各项规范和医院相关制度要求,严格做好环境物体表面、医用织物、室内空气、诊疗器械等的清洁消毒,做好消毒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参照医院《新冠疫情防控清洁消毒制度》执行。
5、规范医疗废物处置。严格做好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排放,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存放与处置应参照《XX医院应对新冠疫情医疗废物管理预案》执行。
6、规范探视和陪护管理。强化病区 24 小时门禁管理,无关人员禁止随意出入。要取消非必要的现场探视和陪护,确需陪护的可安排 1 名固定陪护人员,并发放陪护证。陪护证应有个人照片、身份证号、陪护对象所在病区等具体信息,防止冒用顶替。隔离留观室一律不安排陪护。医疗缓冲区患者原则上不安排陪护,特殊情况可固定1人陪护,与住院患者共同实行封闭式管理。住院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佩戴口罩,陪护人员全程佩戴口罩。
7、隔离人员救治。隔离场所核酸检测阴性但罹患其他疾病需要紧急救治患者,要安排在隔离病房,人员防护、院感防控等要按照定点医院管理,人流、物流、空气流与病区物理隔离,实行单人单间隔离治疗,不得将隔离点转来的患者与其他在院患者混合收治。
(六) 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技术演练
1、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开展全员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采取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线上与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冠防控方案、院感防控知识进行周期性全员培训,并开展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2、开展应急演练。开展全院性涵盖医务人员、行政管理、后勤人员的应急演练,形成全链条的演练模式。演练后要进行复盘总结,针对演练的每个环节进行研判,措施不到位的及时整改,确保演练取得实效。
(七)关爱医务人员。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安排班次,优先保障隔离病区和发热门诊等重点部门的诊疗需求,医务人员相对固定,缩短可能暴露的时间,避免医务人员过度疲劳。闭环管理时,提供营养膳食,保障医务人员充分休息。做好医务人员的疫苗接种工作,落实“应接尽接”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