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子曰:“知者不感, ,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 》)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是 , 。 2.(1)语言连贯排序题。
将下列编号的词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C)。 这个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具戏剧性的赛车季, 。 , , ,车手维斯塔潘最后一圈后来居上,逆袭夺冠。 ①阿布扎比亚斯码头赛道之战充满了让人无法预料的波折 ②最终一次事故引发的安全车出场改写了整个结局 ③等来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决战
④再大胆的编剧都想不出的剧情竟然成了现实 A.④①③② B.③④②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相似性与网络社区融入
①近十年来,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主流的人际交往平台,人们的交流从面对面的现实世界延伸至非面对面的网络社区。【现实背景的勾勒】在一个“人人皆有麦克风”【语境义】的意见市场,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需求选择接受的肉容,通过关注、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社交媒体活动中,那么,用户又是如何融入到网络社区的呢?【通过背景勾勒引出全文的问题】
②社会学中的相似性效应理论及相关论述有助于我们以识和思考这个问题。【构建关系:以理论为框架阐释,分析某一社会现象】
③根据相似性效应理论,人们更偏爱与自己特征相似的人。相似性效应之所以产生【解释为何会有相似性效应】,与人的社会性分不开,因为相似性让人与人交流更顺畅,理解更容易,预测对方的反应也更淮确。相似性增加,人们互相之间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强。【相似性与人际吸引成正比】
④但是,在有些社会学家看来,某些情境下,相似性并不一定产
生吸引,甚至会抑制吸引。根据社会学中的自我扩展模型,人们有将新内容(如观点、资源)纳入自我的需求,以获得自我成长和自我提升。基于这一模型,差异较大的个体能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资源,更具吸引力,相似反而具有排斥作用。【相似性在自我扩展模型中反而抑制吸引】
⑤用户融入网络社区的情形,可以印证社会学家提出的这些看法。 ⑥在社交媒体平台,用户通过与相似用户的互动获得并增加认同感。社交媒体平台上具有相似性的用户聚集在社区标签下形成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的价值理念、共同目标等要素吸引用户,并促进社会认同的形成。用户对所在社区的认同程度影响他的行为。比如,对社区高度认同的用户更愿意与社区内其他成员进行紧密合作。一旦用户的价值观念与社区的一致【=有认同感】,他们就会关注集体的利益和目标,并将用户个人的贡献与社区价值联系起来。社会认同对贡献量的影响,可以通过用户对社区的认知和情感认同来解释。以上说明,用户之间的相似性是他们融入网络社区的动因。
⑦然而,用户之间的相似性也会限制用户的自我扩展。如社会学家所说,人有自我扩展的需要。在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从其他成员的想法中获取信息资源,并将其视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结果感受到社交媒体教会了自己很多新东西,带给自己很多新体验,从而满足自我扩展的需求。【自我扩展的正面情况】但是,相似性较多的用户熟悉彼此的认知边界,能为对方提供的新的信息资源较少。这样,自我扩展倾向突出的用户的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他们出就难以融入网络社区。【呈现问题】
⑧那又如何使这部分用户融入网络社区呢?我们可以依据用户认知需求加以调节,以满足他们的自我扩展。事实上,这部分用户的认知需求是有差别的。高认知需求的用户倾向于收集新信息、处理复杂信息。因此,针对这样的用户,社交媒体可以减少用户间相似性的提示或呈现,帮助其通过自我扩展获得成长。低认知需求的用户喜欢明示性信息,倾向于浅层信息加工,社交媒体也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给予满足。通过这些调节,自我扩展倾向突出的用户也能融入到网络社区中。
3.第①段“人人皆有麦克风”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答案示例:每个人都通过社交媒体(1分) 传播/放大/扩散自己的意见、想法(1分)
4.研究者想通过问卷调查验证本文的观点。以下问题,最不可能出现在问卷中的一项是(D)(3分)
A.在社交媒体上,你是否更倾向于与教育背景相似的人交流?
B.你是否觉得经常浏览的网上论坛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C.在微博中,你更希望看到与你的观点一致的留言吗?
D.你认为在网络社区中分享个人生活能增加对社区的认同吗?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C)。(3分)
A.人际间交流越顺畅,人们互相之间产生的吸引力变得越强 B.用户间相似性越多,用户与社区其他成员的合作意愿越弱。 C用户社会认同越低,用户在社区中对集体做出的贡献越少。 D.用户间相似性越少,用户通过自我扩展获得自我成长越难。 6、第⑧段画线部分的推理是如何成立的?结合上文加以分析。(4分) 答案示例:作者给出的条件是:高认知需求用户倾向于收集新信息,从上文可知,这是追求自我扩展的表现,因此,高认知需求用户自我扩展需求大。(2分)前文作者论述了用户间相似性会限制自我扩展。(2分)从这两个隐含条件,可推论,社交媒体减少用户相似性的提示帮助其通过自我扩展获得成长。
评分说明:隐含前提1:这些用户是自我扩展需求高的用户。(2分) 隐含前提2:相似性会抑制吸引。(2分) 7、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答案示例:
第1段:从现状入手,引出用户如何融入网络社区这一问题(1分) 第2——4段:接着引入社会学中的相似性效应理论及相关论述,指出相似性会产生吸引,也可能会抑制吸引。(1分) 第5——7段:借此分析社交媒体中用户间的相似性既增加社区认同,增强归属感,也会限制自我扩展。(1分) 第8段:最后针对自我扩展倾向突出的用户,建议社交媒体依据用户需求进行调节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归宿终安在 【哲理散文】 王琴
1母亲说,有人看上了我家的那棵柿子树,六千块,只要同意,马上付钱,下午挖了装车运走。 2我在电话里喊,不卖! 3母亲又说,好几棵树都挖走了,我们家的那棵给的价最高,再说,有几年不结柿子了【从实用价值上不结果子】 4我家那棵两人合抱大小的柿子树,曾经年年枝头上都挂满小灯笼一样的圆柿子。之前母亲和我说过,她和父亲年岁大了,得准备身后事了,不需要我们兄妹出一分钱,他们自己想办法。我想,说不定卖柿子树是母亲的办法之一,于是决定回去看看。//【我与母亲的互动】【文章的起因:是否买柿子树,我和母亲意见不一致,作者也交代了
对母亲卖柿子树的心理推测】
5回到家,我拉上母亲来到柿子树下。地上落了几个柿子,烂泥一样瘫着。抬头看,那么大的树上也没结几个柿子,比起十多步外另一棵柿子树的红火,着实显得冷清【柿子树的衰老迟暮之状】。
6手放在树干上摩挲,树皮的粗脂几乎可以磨破手心,那些不规则的弯曲的铁锈一样颜色的枝丫,向四方的天空伸展出去,像一把只剩下骨架的大伞。我知道,这就是有人看上他的缘由,那些嶙峋的枝丫据说具有美学意义。
7这棵柿子树在母亲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几十年过去了,老了,柿子一年比一年结得少。我不知道怎么和母亲说我的感受,这棵叶子掉得光秃秀的柿子树就应该自在地呆在蓝天白云下,呆在空旷的田野里,在四季轮回中安然度过属于他的光阴,至于柿子,结不结的又有什么关系呢。//【功利角度,实用角度】【柿子树的归宿】通过回忆柿子树引出黄牛 8我问母亲,妈,你还记得我小时候吧,这棵柿子树下铺了厚厚一层稻谷草,我们家的小牛就卧在那里,你一个女人家还会使牛耕田呢,母牛很听你话,一上午就把这八分田耕好了。
9不提那些事,不提了。多乖的牛,多乖。骨头都烂没了。母亲幽幽地说。
10那时候这棵柿子树还年轻,就像年轻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向四周伸展出去的枝丫长满了翠绿宽大的树叶,枝头上挂满了园圆的青色的小柿子。母牛也很年轻【柿子树,母亲,黄牛三者合一,那时都年轻而富有活力,与上文衰败柿子树对比】,下的牛崽才半岁。田才犁了一半,母亲就让母牛休息了。母亲在树荫下铺一层稻谷草,上面卧着小黄牛,尾巴甩来甩去驱赶着牛蝇,嘴巴里嚼着谷草。小黄牛的双眼皮里长着一排浓密的长睫毛,眼睛圆溜溜的,荡漾着水波,温和地安静地旺着,既天真又淡定,从不和任何人对视。母牛走到柿子树下,小黄牛就甩着尾巴站起来,哞地叫了一声,钻到他母亲肚子下吃奶了。
11我家柿子树几百米之外的田埂上还有一些同样高大好看的柿子树,我家柿子树上的鸟雀说不定就刚从那些树上飞过来,带来了另一棵树的信息,把一些悄悄话传来传去,徵风中枝叶的轻播就是他们在互相打招呼【比拟 人格化 树与树 树与鸟和谐自然的图景】。
12 柿子树在我心里就是这样的富有灵性,他是黄牛母子的伴儿,也是我和母亲的伴儿。我无论站着还是坐着,看看这一些;心里就什么也不会想了。【乡土土地自然对于人情感天然的疗愈功能】
13 后来,黄牛母子被卖掉了,家里太缺钱了。我躲在门后,看得见苍白的月光下那个牛贩子和母亲讨价还价,他们的手指不停地伸出
收回。母牛己经辛苦了一天,她和小黄牛卧在圈里安静地嚼着稻草,应该也看见了那两个指手面脚的人了吧。 14 我央求母亲求求牛贩子,不能买去宰了卖肉,只能换个人家继续耕田。
15 我不敢出去,害怕看到小黄牛的眼晴,那双除了安静没有其他神情的眼睛,那根摇来摇去的还没长大的牛尾,爬山梁的时候我拽过,母亲呵斥我,说拽了牛尾巴小黄牛就长不大了。那时候,我哪里知道,这头小牛注定不会和我一起长大。【表现生活的贫穷,伤悲】
16我在半开的门内看着那一对黄牛母子迈着步子慢腾腾地从院坝前走过,走了十多步绕过邻居家的竹篱笆就看不见了,偶尔传来的牛铃声渐渐消失在清冷的空气中。 17 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每次想起当年卖黄牛的那个夜晚,那双大眼睛,轻轻的哞声,叮当的牛铃,都会让我心里发痛。至今,我也没问过,那一对黄牛母子卖了多少钱。【卖黄牛的痛苦与不甘的创伤性的回忆】
18 母亲又说,人老了就没用了,钱在门前也挣不了。我知道母亲说的是村里种植中药的事。承包商出八十块一天的价钱请人除草,母亲去了。用她的话说,也不是好辛苦的事,边要边做了。可是,母亲是偷不了懒的人,就不停歇地千活,不到两天就累病了。我责怪她,享不了清福,瞎折腾,能挣多少钱。母亲却说,只要不到做不动的那天就不会依靠子女,自己的事自己晓得做。
19 我想我应该和母亲好好聊聊了。我要用足够的耐心,告诉她,万物都应该有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柿子树,哪怕一颗柿子也不结,他最温暖的归宿也应该在我家田头。当然,有些话我也会告诉母亲,好多事就留给晚辈去考虑吧,他们,好好的就好。柿子树,我们就不卖了。(有删改)
8.第⑥段画线句对柿子树的描写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 答案示例:
先从触觉角度写出树枝的粗糙和坚利,再从视觉写出柿子树的嶙峋(1分)
另外运用比喻表现其衰老,几乎丧失实用价值,唯有美学意义上的特点(1分)
把作者此时对柿子树感受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传达给读者,化主观感受为具体可感,具有画面感。(1分) 评分说明“实用价值”必须写到(1分) 9.作者三次写到小黄牛的眼睛,情感真挚动人,请加以分析。(4分) 第一次细致刻画了小黄牛的天真温顺的眼睛,充分表现我对小黄牛的喜爱、怜爱。(1分)
第二次写小黄牛不知命运即将改变,安静的眼睛,表现离别时我的不舍(1分)
第三次写几十年后回想,表明卖牛留下的伤痛回忆深重难眠。(1分) 笔墨一次比一次简练,作者情感却越来越深沉。(1分) 评分说明:每一次描写必须联系我的情感态度。
10.本文写了柿子树、黄牛、母亲,三者互相关联,共显主旨,请对此加以赏析。(5分) 答案示例:
柿子树的去留是本文的线索,触发物(1分) 黄牛被卖的命运是反面,与作者认为柿子树应该终老田头,母亲应安享晚年(1分)
以卖柿子树的冲突起笔,引出黄牛的回忆,最后归结为劝母亲不要卖柿子树,不必操心身后事(1分)
从不同角度阐释万物顺其天命,不因功利而破坏其归宿主旨(1分) 材料关系密切,有正有反,有虚有实,富有人情味。(1分) 11.以下材料截取于 《乡土中国》中的第一篇《乡士本色》: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结合本文具体内容,谈谈“我”与母亲的相处是否依然反映费孝通所述乡土社会中“孝”的特点。(4分) 答案示例:
母亲一提出卖柿子树,我就能想到其意图,说明我对母亲性格的了解(1分)
劝说过程中是发生矛盾后通过回忆买黄牛往事,以其产生共情,是在承母亲的欢(1分)
劝母亲不必为身后事忧虑,操劳,这样子女才能心安。(1分) 因此与母亲相处依然反应《乡土中国》中所述的“孝”的特点。(1分)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
别双温树 唐 李绅【咏物】
往年于惠山书房前手植,今已乔柯,数寻干云,葱翠荫日。【参天大树,非常茂盛】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
翠条盈尺怜【爱怜,喜爱】孤秀,植向西窗待月轩。【交代作者种植
由来,树的生长位置】
轻剪绿丝秋叶暗,密扶纤干夏阴繁。【回忆其生长经历】 【树由小树到不断生长,壮大,茂盛的过程,作者对其的关注与喜爱】
故山手种空怀想【怅然,不舍】,温室心知不敢言②。【在朝廷为官
保持谨慎小心】
看尔拂云今得地【得到适宜生长的土壤】,莫随陵谷③改深根。【借物言志-树纵高大也不可移地而志-人不能仕而忘志,稍移本志】 【注】①李绅 (772-846),早年居无锡,曾在惠山寺读书。本诗写于作者遗贬调后重被起用,将离乡前往洛阳为官时。②此句用西汉孔光的典故。孔光为官谨慎,家人问他温室中所种何树,他默然不应。温室,指宫殿。③陵谷:形容世事变化之大。
12.如编选诗歌总集,这首诗应归入的类别是(B)(1分) A.登览类 B.咏物类 C.送别类 D.怀古类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首联交代缘起,叙写诗人可怜树苗孤单弱小 B.颔联对仗工整,描绘树在不同季节的样貌。 C.颈联转向虚写,由树联想到诗人过去的经历。 D居联运用拟人,写诗人临行借树寄托志向。
14. 联系诗序和注释,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示例:江南的气候适宜,所以树能适性生长,但过江多死,以此引发作者对在朝廷为官时需谨慎拘束的感慨,【或暗含离乡宦游的孤独对故乡安稳生活的留恋】,临别时借树自警,表达即使自己在春风得意,青云平步【即使自己的际遇发生改变】也要坚持原则,不移本志。
评分说明:情感2分,结合具体诗序和注释进行分析2分
事件:背景+人物的理念、想法、观点(语言描写)+行为/其他人物的互动交锋+影响/结果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9 分)
傅良弼传[唐]李朝
①傅良弼,②长庆初,幽州继【相继、接连】乱,成德杀其帅田弘正,将王延凑因【趁机】字盗【通过非正当的手段获得】有地。【事件背景】良弼奋曰:“吾岂可以为贼安乎!”【人物的想法、理念】遂誓众,喻以逆顺,闭城拒贼,潜疏以闻。【傅道良弼于是激励将士,用叛逆与忠顺的道理让将士明白,关闭城门抵抗,清河人
叛贼,并暗中上疏来让皇帝了解情况。】【2、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晓喻部下,使他们懂得忠诚于朝廷的道理】诏以乐寿为神策行营,命良弼以为都兵马使,与深州将牛元翼、博野李寰掎角相应。贼屡攻之,卒不能克。【为将 忠君忠于朝廷】
③拜郑州刺史。良弼本用武力进【得到升迁】,未尝治人,于是痛【程度副词】自刻怕【克制】凛【谨慎】,清己率下。【3、严于律己做出表率,以此严格要求郡下】凡从良弼将卒本与其同立于乐寿者,皆饬惧,【4、通过侧面来写将士不敢触犯条例侵害掠夺,可见其治下严纪】不敢越条令以侵物④闵帝初,为夏、银、绥、宥等州节度使,居河阳。濡民不耕织,党项千余落,【以畜牛羊马代田业。【背景1:当地的民情】先时将帅多贪,至有盗其善马者,反蕃落咸怨走,以出他境。【背景2:前任情况】及良弼之至,蕃人来见,或献马训者,良弼拒而不受,【人物行为、举动】蕃人喜,传以相告。未逾月而部落相劝 皆归。【结果】【以往将帅多贪,蕃人深受其苦,而傅良弼上任拒受献马.招营造廉洁风气,减轻蕃人负担,因而蕃人“喜”。】蕃人之有罪者,惧而来来奔,故事【按照旧例】皆使蕃人出马以赎,良弼曰:“吾将于此,职当禁其物逃亡,有罪何俟于赎?”皆执之以付其蕃落,蕃人益喜。【以往罪犯可以马议赎罪,蕃人深苦其乱,傅良弼抓获罪犯并交付蕃落处理,体现对蕃人-的尊重,稳定社会秩序,因而蕃人“益喜”。】 招⑤大和二年九月,以良弼为横海军节度使,俾治齐州,以图【应对 对付】来沧人景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议之( 寇1答案示例:扬名、显扬;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侵。)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人知以(】兵善1A.整齐 B.谨慎 C.教导 D.斥责 ,者弓)答案示例:B 故咸矢皆(郑以.惧( ) .2 A.治理B.有理 C.安定 D.法纪 州为 )答案示例:C 称命(故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虽他时文吏,罕能过者。 .将2郑遂誓众,喻以逆顺,闭城拒贼,潜疏以闻。 之)州答案示例:傅良弼于是激励将士,用叛逆与忠顺的道理让将士明白,当十称关闭城门抵抗叛贼,并暗中上疏来让皇帝了解情况。 必月( ) .评分说明∶补足主语、“遂誓众”“喻以逆顺”“闭城拒贼”“潜疏且 .
以闻”为5个点,1点1分。 有成矣旌旗
18.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
知兵者咸以为命将之当必且有成矣旌旗及于陕而得疾疾愈即路。 答案示例:知兵者咸以为命将之当/必且有成矣/旌旗及于陕而得疾/疾愈即路
19. 傅良弼善于管理属下的将卒,请联系文章前三段,加以分析。(3 分)
答案示例:第1段写傅良弼与士卒们同甘共苦,第3段写他清廉律己,可见其治下重“表率”;第2段写傅良弼以顺逆之理晓喻士卒,可见其治下重“明理”;第3段侧面描写将士不敢触犯条例侵害掠夺,可见其治下重“严纪”。 评分说明:1点1分。
第④段中蕃人先“喜”,后“益喜”【事情的结果/影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4 分)
答案示例:以往将帅多贪,蕃人深受其苦,而傅良弼上任拒受献马.营造廉洁风气,减轻蕃人负担,因而蕃人“喜”。以往罪犯可以马赎罪,蕃人深苦其乱,傅良弼抓获罪犯并交付蕃落处理,体现对蕃人的尊重,稳定社会秩序,因而蕃人“益喜”。 评分说明:1点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十君子堂记
文本共性:题记-自记 建造缘起 命名原因 所见景致 抒发自己的感怀、观点、自勉
文本个性:厅堂亭台所在位置—决定用途 作者特定的写作对象的身份境遇 时代背景
①堂以君子名,重竹也。十者何【何可一日无此君子竹】?志不孤也【德不孤,必邻】。竹而日君子者何?君子之树德,立身虚受,【谦逊、虚怀若谷】砥砺名行,夷险一致【修养自己的品行始终如一】,恒取配于竹,(故)进而予之日君子【交代作者命名旨义】。竹何在?萧爽玉立于堂以南者是也。堂外不皆竹,若柳若菊,靖节之风尚存焉【洁身自好,高洁出世,隐逸脱俗】,固君子之亚也。旁有隙地,杂以园蔬。园圃,小人之业,乌乎取?虽然,学稼学圃,无伤为君子,亦得以君子概【概括 包括】之。
②予之初入均城也,民默默然犹若不相接也;期年,民则粥粥然【zhu4敬畏的样子】敬而惧矣;三年,民且欣欣然悦怿【高兴的样子】而安矣。【以百姓的态度变化来代表作者政绩】一日,辟【开辟】官斋之西,除秽浊榛芜,随意栽插长短竹树。未几,则皆欣欣而向荣
矣,于是葺草堂焉。【交代建堂的缘由】堂之制,无取乎涂塈雕绘、辇石凿池、嘉树名花,以疲工力也。深十尺,广倍于深。堂四壁,土以代陶,门与牖,竹以代木。堂阶甃【名作动 铺】碎石子,以备沮洳【潮湿的样子】,堂宇之前则仍【沿袭】其地,而稍稍削平之。【叙述与描写自然引发了或人感其朴陋的讨论】
③或人且病【责备】其朴陋过甚,夫岂知我之安于陋也,非无谓矣。于此苟积沙土以为台,高不十数尺,即出缭垣上,坐见连山香嶂,苍翠不一状,千百里毕列咫尺间,安在其为陋也?抑或后之来者,继而新之,又安见他日之池馆宏丽,不权舆【起源、萌芽】于此草堂乎?倘继此而废之,将【即使】此草堂未可必其久而不坏也,况其为不陋者乎?【解释为何把草堂修得如此简陋的原因,寄希望于继任者能整修】
④迟之以数十年之久【展望未来】,生齿【人口增长】桑麻【农业恢复】,当不似今日初离兵甲,蒿莱满目。留此一堂,以待后之君子,庶知此日之官舍止于如此,即可以想见此时此地之民生愁楚,或者不至重劳吾民,以求不愧于君子,不愧于竹。夫然后知筑此草堂者之意,固不仅存乎竹已也。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虛词是(D)。(1分) A.且 B.则 C然 D.故
22.对第②段中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草堂的建成颇费工力。 B.草堂宽度大约二十尺。 C.草堂的门窗用木制成 D.草堂之前以碎石铺地
23.根据第④段,概述作者“留此一堂”的用意。(3分)
答案示例:使后代君子了解今日官舍简陋,战火后社会的凋敝,百姓生活的困苦,从而为政时期能慎用民力,爱护百姓,以求无愧于君子之德。
24.本文题为 “十君子堂记”,结合第①段,赏析作者如何借助堂外之物,巧妙表达对“君子”的理解。(5分)
答案示例:先借竹,虚心谦逊,砥砺前行的品行是君子的核心品德,(1分)
然后借柳、菊,表明君子有洁身自好的靖节之风,(1分) 借园蔬,表明安于耕种,也不违背君子之风,(1分) 三者由主及次,竹是核心(1分),后二者依次相辅,由主到次描绘君
子的内涵。(1分)【既如实地写堂周围的环境,由深及浅,空间上的远近之别,构成观念上的主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