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lcf,if彼长的情况,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 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了服务业,即服务 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领域,这也 我国服务业就业效应分析 ■ 范桂玉 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732) 符合“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关于三次产业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 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三)各地区的服务业就业情况 就业结构演变的描述:“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地区差异 性非常明显。从图2可以看出,服务业就业 ◆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服务业发展能够促进就业 增长。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文章首 先概述了服务业就业相关理论,然后 从总量、区域、内部结构等方面分析了 我国服务业就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 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就业对策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下,服务 业的快速增长使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逐渐 取得了主导地位。研究表明,服务业结构 与就业有着密切的联动效应,服务业承载 了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历史使命。 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的传统 理论回顾 (一)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揭示了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 变化趋势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逐渐下降,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转向第二次产业, 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第三产业 吸收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会上升,即劳动 力向第三产业移动。 (二)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99)在克 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劳动力结构和 部门产值结构的角度,对就业结构和产业 结构的变动规律从统计分析的角度进行了 验证,并得出如下结论: 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相 对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 结构比重大体是上升的,但劳动力结构比 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 力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 重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三)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20世纪80年代,霍利斯・钱纳里等人 吸纳能力前三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天 (1989)通过对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比 津,其中北京市服务业就业人员的比重高 较研究,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提 达74.1%。其他如广东、辽宁、浙江等东 出了更具一般意义的“标准模型”。钱纳里 部地区的服务业吸纳就业绝对量和就业人 指出,在结构转变的大部分时间,从就业 员的比重都相对较高。而以广西、陕西、云 结构的变动方面,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存 南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吸纳服务业的就业 在着滞后现象,而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 量和比重都相对较低。导致这种结果的原 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转移主 因主要在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省、自 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 治区之间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El等 我国服务业就业状况分析 方面差别较大,加之我国实施的是以沿海 地区对外开放带动内地发展、逐步推进的 (一)服务业整体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政策,这导致各地区在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获得了快 和发展阶段上本身存在较大的差距,服务 速发展,服务业的迅速崛起使其在国民经 业就业吸纳能力差距也非常明显。 济中的战略地位日趋提高,其中较突出的 表现是服务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从图1可 我国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分析 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 (一)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情况 下降,从1978年的28.1%下降到2010年 服务业是由多个行业组成的一个大产 的11.3%;第二产业产 值占GDP比重基本稳 定表现最突出的服务业 其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 23_7%提升到2010年的 43 1%,提高了近一倍。 (二)服务业吸纳就 业情况 在服务业保持高速 增长的同时,服务业所 吸纳的就业人数也获得 图1 1978—2009各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大幅度增长,就业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逐年提高。从表1可以看 出,2010年服务业吸纳 的绝对就业量为26332 万人,是1978年的5 4 倍,服务业就业比重由 1978年的12l2%提高到 2010年的34.6%。同 时,从图1和表1中的数 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 图2 各地区服务业就业人数及比例{2010年) 和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 数据来源:《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1)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111 表1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及就业比重 第二,就业吸纳 年份 就业人员数(万人) 就业人员比重 能力有一定程度增长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服务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服务业 的行业,包括:文化体 1978 28818 6945 4890 7o 5 17 3 12 2 育和娱乐业,水利环 1981 29777 8003 5945 68 1 18 3 13 6 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985 31l30 10384 8359 62 4 2O 8 16 8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 1990 58914 38914 l1 9 60 1 2l 4 18 5 和社会福利业,公共 1995 35530 15655 l6880— 52 2 23 0 24 8 管理和社会组织,居 2000 36043 16219 l9823 5o 0 22 5 27 5 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005 33442 17766 28439 44 8 23 8 31 4 这些行业中,如文化 2007 3073l 2O186 24404 40 8 26 8 32 4 体育和娱乐业随着我 2008 29925 20553 25o87 09 6 27 2 33 Z 国鼓励文化创意产业 2009 28890 21080 25857 38 l 27 8 84 1 的政策的推出,在未 2Olo 2793l 21842 26332 36 7 28 7 84 6 来还具有一定的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ol1) 空间;而随着我国卫 表2服务业行业门类的就业人员数量 单位:万人 生社会保障的改革推 行业门袭 2005芷 2006正 2007芷 2008芷 2009芷 2010芷 进和体制的近一步完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恃输、计算机服备和 善,将为卫生社会保 鞍件业 障和社会福利领域增 批篾和零售业 544 0 住宿和键饮业 加一定的就业岗位。 金融业 第三,传统的服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务领域如住宿和餐饮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 业,批发和零售业,交 质勘查此 水利、} 境和公共设施管 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理业 居民服备和萁他服备业 业吸纳劳动力比较 教育 多,但其吸纳就业的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 利业 增速放缓,有些行业 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 就业基本饱和,有些 公 管理和社台组织 124O 8 1265 6 1325 139a,3 _ 甚至还出现了小幅下 数据采凉:《弗三严业统计年鉴》(2(111) 滑。例如,交通运输、 业,不同行业的就业潜力迥异。《第三产业 仓储和邮政业201 0年的就业量比2009 统计年鉴》的数据(见表2)显示,教育业 年减少了3 3万人。对于这些行业,在未 吸收的就业量最大,2010年达到1581.8万 来的发展中需要采取改革措施如增加的新 人;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和交通运 型流通业态、发展特色餐饮等来促进就业 输、仓储和邮政业。这表明:以批发和零 能力的提升。 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代表的 (二)月艮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弹性分析 传统服务领域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产出就业弹性是指产出变化一个百点 服务业各行业就业发展的趋势,呈现出下 所带来的就业变化,它是衡量经济增长引 列特征: 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就业弹性可 第一,新兴的服务行业就业吸纳能力 以用来反映某一产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 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包括:信息传输计算 能力及其变化趋势。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 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 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的非 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线性模型可以用来对产出弹性进行估算: 房地产业等。例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 其模型公式为(刘辉煌、刘小方,2008): 和软件业近三年的就业量都达到了1 O%左 L=AYae“ (1) 右的增幅。而房地产业的就业量也从2003 其中,L代表该行业所吸收的就业量; 年的120 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11.6万 A为常数系数;Y为GDP;0c为就业弹性; 人,提升了近一倍。同时,这部分新兴服 为随机误差项。对式(1)两边取对数得: 务业吸纳就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比重较小, InL=InA+oc bnY+u (2) 就业还存在着很大空间,应是以后重点发 在对服务业中各行业的就业弹性进行 展的领域。 分析时,本文选取2005年至2010年的第 112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13年31期 三产业各行业的就业人数和以2005年不 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作为研 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服务业内部 各子行业利用Eviews 6.0软件对式(2) 进行OLS计量模型估计,拟合结果如表 3所示。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除批发和零 售业外,其余各行业的拟合结果都较好。经 过进一步分析批发和零售业可以发现,出 现拟合度不高的原因在于:该行业在2005 年至2010年期间的发展趋势不太稳定,该 行业的就业人员数量有很多年份都出现了 下降的趋势,也有许多年出现上升趋势,而 同期GDP始终都是增长趋势,因而GDP就 不能很好地解释批发和零售业的就业变动 情况。对于拟合得较好的行业,可以进一 步推出如下两点结论: 第一,在2005—2010年期间,以信息 服务、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高端服 务业的产出弹性较高。这意味着随着国民 生产总值的增加,将会拉动更多高层次服 务行业的就业。这一点同时也表明了我国 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转变,经济的发 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现代金 融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高端服务业将在 未来一段时间内扮演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第二,一些传统的服务业,例如交通 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 和其他服务业等,其产出弹性较小。这些 在服务业发展初期先行发展的传统服务业, 在就业上已经趋于饱和,有些行业吸纳的 就业人口甚至开始下降,这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说明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下降。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 务业发展较快,在吸纳就业、带动经济增 长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 用。但是,我国服务业也存在各地区发展 水平参差不齐,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就业 弹性差异明显,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 贡献差别大等问题。若要进一步发挥服务 业对经济增长尤其是拉动就业上的作用,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应该做好 以下几点: (一)推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 统服务业质量 以餐饮业住宿业、批发和零售业、交 通运输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对就业的 吸纳能力强,但因其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 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对经济增长 表3 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弹・陛的估计 行业门类 变通运输、仓fi茗和邮政业 需求,而产生和发展 就业弹性 0.067 770 方针。鼓励行业协会和服务业的管理部门 设立“高端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地组织有 关企业的主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培 训和开展境外考察活动。同时也要优化人 估计方程 lnL:8.894808+0.0677701nY 起来技术含量高、产 业带动力强的服务业。 l34.55640)【5.19410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 lnL=-3.4 I2919+0.681594l31Y O.68I 594 集聚化发展是加快发 展新兴服务业发展和 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 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f一日.285953)(20.53388l lnL=6 559915—0 024455lrlY .口024455 0.275520 才引进的环境,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高 层次、高技能懂服务业管理的国际人才。 (7 324652)(-o 338837) 住宿和餐饮业 InL=1.840572+O.275520lnY 的有效途径。集聚区 通过合理布局和发展 新兴服务业,能够共 其次,促进校企结合,发挥高校在服务 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高校需加快服 务业相关的学科建设,按照市场的需求调 (3.414086)(6.34 1669) 金融业 InL=-0.684593+0.8394341nY 0.539434 【一I.0810I3】c10.276451 房地产业 lnL=一3.228997+0.675270InY 0.675270 享资源、获得规模经 济,形成空间集约、高 整课程的设置和专业设置,扩大紧缺人才 的招生规模。同时企业也可以与高校开展 (-3.677 1 47)c9.542223) 效连通的特点,从而 校企订单联培模式,即由服务业企业根据 InL=.2.684439+0.6648501nY 0.66485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84I 191)(14.87823) 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 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 科学研究 技术服务和地质 lnL=.0.227 763+0.4645841nY O.464584 形成外部经济优势。 由学校按企业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 勘查业 (一0.3471 46)《B.786635) 同时,集聚区就业增 最后就是要进一步推广免费职业技能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InL=1.04626I+0.84137 7l13Y 0.341 37 7 长远高于全社会就业 培训。家政服务、餐饮客房服务等传统服务 业 (2.362629)(9.565747l 的增长,拉动就业和 业对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其技能要求相对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InL=1.85566I+0.1 7687 7InY 0.1 7687 7 (4.0O1B07)(4.72521 7l 转移人口效应非常显 较低。解决这类人才短缺的最有效办法就 教育 InL:5.926839+0.1 1327OInY 0.1 13270 著。例如,上海通过鼓 是以全国的高职和技校为依托,免费提供 (51.66834)c 1 2.25306】 励高科技园区和工业 厨师、理发、客房服务等相关的技能培训课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InL=1.35 131 5+0.40 1092lnY 0.401 092 开发区进行转型升级, 程,培训合格的发放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业 (2.502039)(9.21 531 5】 InL=3.091275+0.1406991nY 0.140699 建立了若干生产性服 让更多的服务业从业者能够持证上岗。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 I.94348)(6.745467) 务业聚集区,如张江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InL=3.783052+0.2744721nY 0.274472 高科技园区、金桥出 (10.33850)(9.30771 1 l 口加工区、漕河泾技 1.A.G.B.Fisher.The Clash of Progress 注:括号中数值为t值。 术开发区等经过转型 and Security[M].London:Macmillan&Co. 拉动作用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 提升,为制造业配套服务等方面产生了积 Ltd.,1935 国的失业问题,因此,要运用现代经营方 极作用,为城市转型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根 2.Colin Grant Clark.The Conditions 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 据上海市商委发布的《上海现代服务业集 of Economic Progre ss[M】.Lon—don: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服务水平和 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十二 Macmillan and Company Limited New York STMartinsPress,1940 服务质量,打造全新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 五”末,服务业集聚区计划引进各类总部 3.【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商 业,进一步扩大就业。 机构达到500家,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00 务印书馆,1 960 (二)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做好 万。因此,需要进一步协调市场力量和政 4.刘辉煌,刘小方.我国生产性服务 服务业产业转移 府行为在服务业集聚过程中的作用,大力 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 我国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由 培育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强化服务业集聚 大学学报,2008(1) 于经济发展较快,服务业发展也相对较快, 发展的竞争力。 5.郝坤安,张高旗.中国第三产业内 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明显高于中部和 (四)搭建人才平台,完善服务业人才 部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1.人口与经 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同时,西部 培养 济,2006(6) 地区相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来说,传统服 6.徐海涛,戴骥.服务业发展、就业 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 增长及国际比较UJ.江苏商论,2008(11) 务业所占比重更大,吸纳的劳动力素质相 服务的提供者——服务人员在产业发展中 7.颜延标.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M]. 对较低。要改善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需要 的关键作用。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既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O0 5 在实现普遍服务和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 以促进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又可解 8.[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 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区域之间应开展 决就业难题。但服务涵盖的范围广,就业 增长【M].商务印书馆,1999 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服务业资源整合,发 人员的层次参差不齐,要根据不同类型服 9-【美】H・钱纳里,S・鲁宾逊,M・ 挥组合优势,深化分工合作,实现资源优 务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因地制宜地提供人 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 化配置。 才培养方案。 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三)着力推进新兴服务业集聚化发 首先,要突出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展,强化其就业效应 行业和重点人员。以金融业、科技与信息 以信息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金 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 范桂玉(1 979一),女,中国社会科 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为代表的新 务业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对于此 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 兴服务业,是为了适应新时代人类发展的 类高端人才培养要坚持育人和引人并举的 后,专业:产业经济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