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广州的建筑师继承中国建筑传统的精华,吸取外国和港澳地区建筑的有益经验,创造出具有广州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发展了岭南建筑新风格。
从60 年代中期开始兴建的广州新建筑,破除中国传统形式的束缚,不求型体上的装腔作势,而较注重功能和人的特性与空间尺度的关系,以人为本成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在友谊剧院、广州宾馆等建筑中都有这样的特点。
广州矿泉旅舍、东方宾馆新楼和一些庭院建筑中,则表现了不照抄中国古建筑的外在形式,强调学习传统风格的优秀手法,如序列组合、流动空间、借景渗透和隔而不离等。
在建筑色彩处理方面,不依靠大面积的附加高级装修和着色,而是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彩和质地,求得建筑形象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当时大量采用本地出产的白石米作外饰面材料,色彩淡雅明朗,既有隔热的功能(反射阳光),又能给人以美感,还可降低造价,体现出适用、经济和美观相统一的原则。
在利用新材料继承传统建筑的优秀形式方面,越秀公园的奕阁、青少年活动室、兰圃的建筑小品和泮溪酒家小岛等,都是既有传统又有新意的好作品。
1965 年建造的友谊剧院,
其设计一反过去的传统手法,不受中国建筑必须体型对称、三段划分等的束缚,将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均作自由的不对称处理;
不追求高柱廊、厚檐口、大门厅等公共建筑设计惯用的手法,而是以功能需要和
人体工程学的法则为依据,因势制宜因地制宜。
在组织建筑空间时,将门厅、贵宾休息室、化妆室和一般观众休息室等从室内净空要求较高的舞台和观众厅独立出来,使房间的内部空间适合人的视觉尺度,令人产生一种亲切感。
设计者还将中国庭园空间的传统手法灵活运用于友谊剧院的庭院设计中,其立面造型,摆脱了一般剧院中轴对称,左右拉平,严肃呆板的形式,使造型服从功能,有机地组合。
入口大厅也摒弃了一般剧院惯用的台阶-门廊(或雨棚)-柱廊(或门厅)-大厅(或休息室)等多层次重复的处理手法。
大厅内部也没有采取一般剧院显示宏伟气魄的巨型柱、深藻井、大吊灯,各部构造尺寸都较为接近人的比例和尺度,平面和空间均充分。
在当时国内同等规模的剧院中,友谊剧院的观众人均摊消建筑面积和体积最小(每座位占建筑体积19.8 立方米,建筑面积3.96 平方米),单位造价最低(每平方米125 元),舞台设备、音响、灯光和观众视线设计,获得国内外观众与专业人士一致好评。
70 年代初建的白云宾馆、东方宾馆的扩建部分,基本上采用现代主义建筑的方法,在环境、内庭、内部空间处理方面将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概念和手法、小品运用其中。
其后建造的白天鹅宾馆的外形,是现代建筑形式,而其内庭设计则用传统手法将自然山水凝缩在一个人工的庭院中,营造出一种故乡亲情的意境。
由于广州气候温暖,因而建筑墙体较薄(一般外墙厚180 毫米),建筑整体形象显得轻巧。
许多公共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外挑非承重墙结构,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的材料性能,运用现代结构的新技术,使建筑体型轻快、利落,富有时代感。
因夏热时间长,形成广州建筑窗大、色淡,避免使用深重和炫耀刺目的色彩的特点。
型体上虚实对比变化强烈,简化的线条是墙面构图的基调,从而构成建筑体型上的明朗、简洁的风格。
并且,居住建筑中的凹凸阳台,通透的或开敞的楼梯间被广泛地大量应用。
多形式的遮阳板、凸檐花架等隔热措施被应用,均使建筑型体产生有韵律、丰富、活泼的意象。
同样是特定的地理、气候原因,广州建筑在布局上以争取良好的风向为主流,灵活而不呆板。
这主要表现在路口两旁相对的建筑不强调对称的布局,而是以体量整体均衡为原则,广州起义路口的广州宾馆和电讯大楼等的关系即如此。
转角的建筑,如广州火车站北站东北角的民航大楼和中国旅行社大楼,海珠桥南的东南转角建筑等等,不少采用高低层搭配的手法,摒弃了沿红线布置的圆转角或斜转角的封闭式的造型习惯作法,以取得开朗、活泼的造型效果。
此外,广州的夏季主导风向为南偏东15°,建筑朝向一般争取东南风,以朝南为主,不强调平行道路布置沿街建筑,以争取良好的朝向。
广州植物生长茂盛,对于建筑结合庭园极为有利,不仅可美化环境,又可改善卫生条件,且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往往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民族传统文化。
白云宾馆借鉴了传统手法中按不同功能的空间分成独立的分散建筑体量,结合自然环境,构成有新意的具传统风格的中国庭园格局。
运用顶光棚、落地明格扇,使室内外空间有敞口厅等形成内外空间的渗透,也是一种在现代建筑中体现传统风格的方法。
广州矿泉别墅的三套间休息厅均敞向顶光棚小院,院中泉石花木,使建筑空间与自然景物溶化渗透。
友谊剧院的贵宾室和白云宾馆的大厅,用落地明格扇与室外小院相隔,水石花木掩映,内外融为一体。
为了构成多层次的庭园空间,在庭园布局上运用一放一收的序列组合,使传统方式焕发新的光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