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平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在绿色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实效,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信阳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科技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绿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cnki.1672G3198.2019.07.004j摘 要:发展绿色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的重要内容.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下,信阳市
1 引言
农业问题是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大局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至2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018年,5次聚.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不断满足了人类对农焦“三农”产品量的需求,但现实中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引发了各种农业环境污染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和严峻的生态危机.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主要方向和着力点;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绿色农业是农业产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生产方式,是现阶段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现实要求,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农业大市和粮食主产区,信阳市2009因2014年底又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
此对信阳地区生态农业发展进行研究,对河南这一农业大省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也是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现实需要.
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
究等宏观层面.尽管国内外研究的绿色农业模式有所差异,但是都深入分析了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内外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为绿色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生产提供可借鉴的思想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学者侧重于绿色农业的宏观分析,理论性过强,针对性强的实证研究不多;而国外学者着眼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微观分析,侧重技术研究,研究过于微观,对绿色农业的全局把握较少.
国内学者的研究对形成拥有我国特点的绿色农业体制和推动绿色农业的进一步成长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借鉴国外学者的有益经验,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目前较为系统的、针对性强的绿色农业的实证研究不多.本课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基于对信阳市的走访和调研,研究目前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加快绿色农业发展以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出有针对性的路径,有助于丰富绿色农业的相关研究.
3 信阳市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1 农业结构逐步调整,
近年来,信阳市不断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业产业.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趋向合一产业比例继续下降,二、三产业比例加39.6∶38.5,
“快上升,二、三、一”型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优化.在农业产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为6仍4.2∶4∶24.8∶4.7∶2.3,以种植业为主.二是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通过不断调整农产品产业布局,信阳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分工格局初步形成:以淮北为主的优质小麦基地,沿淮和中部垄冈地区优质超级稻基地,淮滨、息县等地为主的优质棉花基地,豫南山区为主的茶叶基地,沿312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城镇郊区为主的蔬菜基地,以及水果、中药材、紫云英等生产基地建设都已初具规模.区域化理.据统计,2016年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1.9∶
2 绿色农业的研究现状
梳理已有的文献发现,由于国外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开展较早,因此国外内涵研究也较早,较丰富.自20世纪6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概念被逐步提出,0年代起,其相关研究就接踵而至.从相关国外文献可以看出,对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研究多针对内涵、作用、意义研究.而绿色农业的概念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根据我国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发展经验,在“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因此国内对绿色农业关注较多,研究较多.但是绿色农业概念较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概念提出较晚,从相关国内文献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内涵、意义、重要性研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课题“供给侧改革下河南绿色农业发展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SKL-2018-3554(;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需求实证研究”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2018-ZZJH-437)
().题“培育和支持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路与对策”2018B203
,作者简介:王宇平(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管理、财务管理.1988-)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第7期
9
区域发展
布局促使优质水稻、弱筋小麦、茶叶、油茶、花木、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猛.三是农产品品质逐步优化.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截止到全市粮食产量连续1优质粮食2017年,2年超百亿斤,播种面积达1占粮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000多万亩,其中优质小麦面积4优质水稻90%以上,00万亩以上,面积6油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00万亩以上;00万亩以上,基本实现“双低”化;其它农产品的优质化率也有较大提高.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3.2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提高
生产急需的农机具,不仅增加了农机装备的数量,还着力改善装备结构,以真正增强绿色农业生产的装备实力.
科技贡献份额不断提高3.4 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信阳市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多层次开展科普培训活动,大力推广普及了统一供种、配方施肥、化肥深施、药剂拌种、精量半精量播种、病虫害统防统治、节水灌溉、模式化栽培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还依托信阳农林学院的师资资源成立了信阳市农民大信阳市通过多路径大力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此作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国家和省级政府各种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显示出较强的驱动力,信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在后持续增长,进了这一增长态势,到22001126300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极大促7年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年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
转土地面积达369万亩,带动70多万户农民增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和招商引资,培养了多达317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位居河南省前列,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的意见5家;5家,省级龙头企业有5省市政府先后出台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目前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个,数量位居信阳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首,培8训70新0型职业农民年稳步发展,4数量不断攀升000余人;
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随着近几.随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不断壮大、持续创新,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快速发展,大力促进了信阳市绿色农业的发展.
.3 推行高标准粮田建设,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为缓解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极大制约,近几年信阳市通过统筹协调各项支农资金,对农田水利、电力、交通及通信等农村基础性公共设施进行建设,给绿色农业发展营造了较好的环境.第一,持续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资金、技术来进行高标准粮田建设,有效改善了全市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条件,提升了粮食生产潜力.截至年,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2017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明显得504万亩,在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到加强,基本能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生产条件.第二,加强通信和电力设施的建设,促使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广泛运用,农业信息化为绿色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发展.在一些绿色农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已构建起针对农作物生产、销售等多环节的信息网络体系,做到了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实时监控、供求信息与技术指导的及时获取,现代化、信息化的经营管理增强了绿色农业生产效率和效果.第三,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结合信阳实际,优先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和绿色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 10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第7期
学,每年组织多样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以提升了农民科学种田和经营管理的水平.与此同时,在基层农村也逐步建立起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省市多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支持下,多种农业服务主体,如农业科技服务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农机服务队等都得到了发展,农业的科技服务领域已经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这一较为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为绿色农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通过基层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加强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涉农技术推广、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等服务,未来河南省规划建设1030个基层农技推广站扩大服务范围、覆盖所有乡镇.
3.5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为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产品价值,信阳市制定并实施了多个农业技术标准规程,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2个,绿色食品认证已达32个,
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达其中华英鸭22个.目前已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全国知名品牌,、文新茶叶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也逐步健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市、县和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稳步提高,为信阳市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多年来,信阳市把发展紫云英生产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通过持续的强力引导和加大投入,推动紫云英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以达到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目的,得到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胡中应,胡浩问题探索,201.低碳农业: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5,(9):169G172.
J].经济[2]王德胜区划,20.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16,(2):226G230.J].中国农业资源与[3]史林静,刘倩tp://www.h.信阳奏响农业供给侧改革“三步曲”[aag
ri.gov.cn/html/2017/03/14/106E9B/03O.hL]t.mhtlG
,[4
]2苗洁017G03G14/2017G04G06.例[J.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与建议———以河南省为].农村经济,2016,(12):16G20.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