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来源:爱go旅游网


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比例关系,根据不同性质分类,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等。很显然,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关于所有制、需求、供给、产业等方面的调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绩斐然,但在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方面也累积了大量矛盾。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使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以来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沉着应对通胀预期,成为中国经济及中央政府必须破解的难题。

二、金融危机

众所周知,本次金融危机是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化形成的

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爆发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试图通过刺激房地产业发展而重振经济。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基准利率,美国政府通过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准政府机构,大量购买次级按揭贷款,鼓励发放住房按揭贷款。这些经济刺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也埋下了隐患。以及之后的信贷原则危机、证券衍生品风险、杠杆率限制等金融问题无一不加快了危机来临的脚步。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利率的最终上升和房价的最终下跌使次贷危机最终触发。并在杠杆比率过高,衍生品价格压低的情况下形成了恶性循环。

由于中国资本开放程度较低,危机对国内金融层面影响并不大。但实际上危机对中国经济还是有较大影响的,中国经济必然要经历转型的阵痛。

三、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不均衡格局下的内部结构失衡

根据宏观经济原理,总供给=储蓄+消费+税金+进口,而总需求=投资+消费+政府购买+出口;在均衡状态下,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也就是储蓄=投资+(政府购买-税金)+(出口-进口)。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是高储蓄国家,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则是低储蓄国家。不同的储蓄率体现了两者经济结构间的差异,进而造成了中美经济的结构失衡。

我们可将美国的经济结构与中国的经济结构作一个对比。

如表,在美国经济结构中,消费占GDP比重达70%左右,大大高于一般发达国家50%-60%的水平;居民储蓄率2000年以来平均仅为1.5%,大大低于一般发达国家5%-10%的水平;家庭和政府的高消费均靠负债来维持。

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消费占GDP比重、消费需求贡献率都在降低;居民储蓄率为20%左右;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迅猛增长。

如图1所示,根据上述经济原理,低储蓄的美国必然形成巨额贸易逆差,高储蓄的中国则形成国际收支双顺差。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

备,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回流美国,形成美国在资本项下的顺差,并支撑了美国政府和居民的负债消费。很显然,这样的资金循环对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是不利的。并最终,在发展中国家无力改变这种产业布局和资金循环的背景下,不均衡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而这种不均衡的世界经济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不同国家的内在经济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进一步凸显。前面已经提到,结构不合理已经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

四、倒逼=机遇

然而,正如一枚硬币总有两面,国际金融危机并非只有不利结构调整的一面。如果我们驾驭得当,这次危机就是我们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次机遇。比如,当主要经济大国遇到了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就要重洗牌,这个转型过程会产生许多难得机遇,把握得好就能够为我所用。

客观地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倒逼机制”。由于外需大幅萎缩,为保持经济增长,必须扩大内需才能弥补外需下降的影响,这就为调整内外需关系带来了机遇。由于工业增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自由落体式”下降,为稳定经济,各地区挖掘服务业潜力,这就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由于沿海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大,从而使区域间产业转移加快,这就为区域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但也要看到,机遇转瞬即逝。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五、调整

2009年11月14日,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在第3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上谈及政府已开始启动第12个5年规划(2011年至2015年)研究编制工作,决心对自身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由此,我国政府应对危机、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可见一斑。

中国经济结构究竟存在怎样的状况之前已经说明,那么,中国政府对此的调整路径具体是什么,下面我们首先用图来解释。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也存在正增长与负增长两条轨迹,经济结构存在优化与失衡两个状态,而现实经济发展正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二者之间的一个状态组合。这样,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就构成了经济发展下的一个两维坐标,

横轴表示经济增长,纵轴表示经济结构调整,如图所示。

结构优化 S Z B Ⅰ Ⅱ D G 经济增长 经济衰退 0 Ⅲ A Ⅳ C 结构失衡 S’ 图可以分为四个象限,第Ⅰ象限表示经济增长为正且结构处于优化的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其中,OZ为第Ⅰ象限的45度线,表示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处于最佳均衡发展路径;第Ⅱ象限表示经济处于衰退但结构处于优化的状态,这是一种过渡状态;第Ⅲ象限表示经济处于衰退与结构失衡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危害较大,极有可能出现经济社会危机;第Ⅳ象限是指经济处于正的增长但结构处于失衡的状态,即“失衡并增长”的状态。在此象限中,经济增长的效率比较低、质量比较差,经济隐患较大,并容易转化到第Ⅲ象限的状态。

在上述坐标系中,假定一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G,通过点G且与坐标系横轴的垂直线SS’,与最佳均衡发展路径OZ相交与B点,B点表示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的最佳结合点,即经济增长速度处于潜在增长状态,同时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均比较高。假设A点表示经济处在“失衡并增长”的状态;C点表示经济处在“失衡并衰退”的状态;D点表示经济处在“经济衰退,结构相对优化”的状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就是要实现从A点到B点、C点到B点、D点到B点的调整。然而,在现实中,经济结构不可能完全沿着最优路径进行调整,而只能在一个相对理想的区间内不断优化。对于A、C点所处的经济状况来说,理想的调整区域应该分别是在三角形ABG和CBG之内。对于D点所处的经济状况来说,由于经济结构相对优化,面临的压力主要是如何进行经济增长,理想的调整区域是三角形DBG。

可以看出,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结构失衡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路径是在三角形ABD区域中实现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双相协调。具体的措施方案则是:

第一 继续加大需求结构的调整。一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尤其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二要优化居民的消费结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展

消费空间,丰富我国的消费品市场。三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 继续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当前发达国家产业收缩、新兴经济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迫使我们大力推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水平,实施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培植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第三,继续加大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一致围攻中国,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品必然更容易引起贸易争端,提高科技含量,加大创新力度,铸造品牌影响力才能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第四,继续加大区域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的真正强大,还是要看中西部的崛起。要按照生产力、区域布局、工业化的思路,引导沿海地区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产业群,支持内地发展特色优势企业,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第五,调整城乡结构,在继续加强农村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要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六、会议:“稳”

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2011年政策基调尘埃落定:会议提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这八个字中,最被热议的是“稳”字。一个”稳”字,不仅仅暗示了未来货币政策的收紧将是逐步和渐进,不会一蹴而就,也代表着货币政策的选择并不仅仅是收紧,还要确保经济的平稳。而亢奋不已的物价走势,则成为影响中国明年诸多政策目标能否完成的最大悬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目标能否实现,未来宏观政策具体会在哪些方面有所调整?以及一些被决策层强调的民生问题如何开展?这不仅是政府和经济学家需要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