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质参观实习报告

来源:爱go旅游网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地质参观野外实习 系 别:建工系 专业班级:勘技12-2 学 号:12100209 姓 名:罗 乐

实习时间:2013.7.1~2013.7.6 指导老师:

一、目的任务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本次实习,要求我们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我们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1、实习时间、地点

①实习时间:2013年7月1日——2013年7月6日 ②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野外 2、实习过程概述

①2013-6-28 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②2013-7-1 潘家——反虹管 ③2013-7-2 奇峰镇——白竹境水库 ④2013-7-3 大圩——袁家村

⑤2013-7-4 灵川县铁铝合金厂——青狮潭水库 ⑥2013-7-5 芦笛岩

⑦2013-7-6 磨盘山码头——杨堤——兴坪——阳朔

二、实习概况: 2013-7-1

1、刘家屯南岸 G01

观察薄层状灰岩的层理特征、测量、记录岩层产状要素。

该点地层属于岩关组(C1y),其为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层理构造为沉积环境、浅海相。

2、刘家屯北岸渡口地段 G02

观察河流侵蚀、堆积作用。认识河漫滩上分布的砾石成分,初步识别花岗岩、脉石英、角岩、斑点状板岩、砂岩。

该点为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河床沉积物有花岗岩、角岩、石灰岩、脉石英、砂岩和少量板岩。

3、洲尾村北岸 泄洪渠与漓江交汇处 观察阶地二元结构。

该点发育于完整的阶地。阶地主要由冲积物组成,为一级堆积阶地,阶地面较平,高约0.5-1米,由粉细砂与砂土组成,下部为河床象,高2.5-3米,主要由卵粒石组成。砾石呈扁平状,局部呈叠瓦状排列。

2013-7-2 1、

白竹境水库坝前 G04

观察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和下石炭统大塘组(C1d)地层岩性。观察奇峰镇至大埠断层地质构造。

该点初露东岗岭组(D2d)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白云岩,大塘组(C1d)为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石灰岩夹泥灰岩,可见大量化石。位于奇峰镇至大埠断层通过处,断层宽约100米,带内断层角砾岩发育,角砾岩的主要成份为灰岩,角砾岩被红白两色方解石所充填,表明该断层经过多次活动。地貌上表现为阶梯状陡坎,断层面向西倾,断层的上盘为东岗岭组(D2d)。下盘为大塘组(C1d)受断层运动的影响,断层上盘为节理发育,下盘褶皱状发育。根据牵引褶皱的轴面与该断层面锐夹角的指示方向,可知断层上盘向上运动。该断层较老地层(D2d)覆盖较新断层(C1d)之上,且有其他证据证明,断层上盘向上运动,表明该断层为逆断层。

2013-7-3

1、袁家村小路与公路交汇处 G05

观察断裂构造的地貌特征及断裂破碎带的岩石特征岩层产状变化。 该点断层为泥质灰岩,中厚层,粉砂质泥岩。 2、袁家村小褶皱 G06

观察层理构造面褶皱,该点可见发育于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地层中小型褶皱截面自东向西约80米处可见两个背斜,两个背斜较为宽缓,尤以袁家村背斜最为典型,该背斜东翼较陡,产状286∠66,西翼较为平缓。产状为301∠44,该背斜枢纽向北,倾伏背斜。

3、潮田储木厂东水网处 G07

观察球状风化。该点可见产于中泥盆统信都组(D2x)紫红色,厚层至块状层砂岩中的球状风化现象,风化球体的直径约2米,产生球状风化的条件有:①岩层厚度大②多组解理切割发育③昼夜温差大。该点东边可见坡积物堆积现象。坡积物的主要成份为砾石和粗砂、砾石。 4、钓鱼山半山腰 G08

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和大塘组(C1d)地层岩性及其解除关系,峰丛地貌。

该点发育大塘组(C1d)和岩关组(C1y),点东为大塘组(C1d)位于山坡的上部,坡较平缓,为浅灰色泥灰岩和灰岩互层。石灰岩为细晶结构,中厚层至厚层状结构。矿物组成为方解石、泥灰岩风化之后呈黄色。结构疏松,可见珊瑚类层孔虫蜿足类化石,点面为岩关组(C1y)位于山坡下部,地形较陡峻,主要为深灰色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的矿物成份为白云石,厚层至块状层状构造,白云岩风化后呈刀砍状。该点往西更远处可见岩溶峰丛地貌。

2013-7-4

1、灵川县铁铝合金厂 8号宿舍楼前 G09 观察滑坡不良地质灾害现象。

该点发育于滑坡不良地质现象。该滑坡发生于1992年,所处的地貌为甘棠江右岸二级阶地后缘,该滑坡长约40米,宽约80米,滑动面埋深10-15米,滑坡壁较陡近90°出露,离8号职工宿舍楼最近处仅0.5米,已造成职工宿舍楼前多处开裂,裂缝宽1-3厘米,深10-15厘米。由于此次参观时间距离滑坡发生时间已间隔多年,滑坡的各形态要素已不是十分清晰,但仍然可见滑坡舌,滑坡壁,滑坡台阶,拉张裂隙,该滑坡产生的原因为降雨入渗引起,采用的治理措施为灌浆和锚杆,经过多年的治理,目前滑坡已基本稳定。 2、青狮潭水库 G10

观察水库水利工程。青狮潭水库所处地貌为中低山剥蚀地貌,属于大(Ⅱ)型水库,库容6亿立方米,汇水面积474平方公里,灌溉面积984平方公里,湖面面积30平方公里,水库大坝湖面较窄,库区地层岩性为砂岩、页岩、泥岩,不透水。水库的作用主要有防洪、灌溉、旅游、发电、漓江补水。 2013-7-5 芦笛岩

了解溶洞形成过程、规模和大小。观察溶洞中的岩溶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产物。

芦笛岩洞深 240 米,游程 500 米。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 “ 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 约70万年前,因地下水冲刷和溶蚀,含碳酸钙的滴水、流水与积水,因水分挥发,二氧化碳重新沉淀,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奇观。自洞顶垂下的叫石乳,自地上向上生长的叫石笋,石乳与石笋连接成石柱、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一些石头中空,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越入耳,又称石琴、石鼓、石钟;回乳石中含方解石微粒,在洞内五彩灯光的映照耀反光,便形成\"钻石山\"、\"高峡飞瀑\"等奇观。岩洞内共分\"石幔层林\"、\"天柱

云山\"、\"水晶宫\"以及\"曲径画廊\"四个洞天,有\"狮岭朝霞\"、\"高峡飞瀑\"、\"原始森林\"、远望山城\"、\"盘龙宝塔\"等20处景点,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在溶洞里,有千姿百态的钟乳和石笋,它们是由碳酸氢钙分解后又沉积出来的碳酸钙形成的。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2013-7-6 漓江参观

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 漓江见闻猫儿山,那是个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漓江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称溶江;由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 三、实习心得

经过这次实习考察,我们学会了罗盘的使用方法,观察了解了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大塘组(C1d)、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的岩性特征及其构造现象。观察了解了漓江侵蚀地质作用、河流阶地的二元结构现象、小型褶皱现象、球状风化现象、坡积物特征断层地质构造以及滑坡不良地质灾害现象。参观了水库水利工程并了解了它的作用。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综合自然地理的了解,不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识,而且更是对课堂知识做了更好的补充。更多的了解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特征,完善了知识体系,让我明白了地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在老师指导下所形成的思维方法,和一些实用的实践方法。通过这次自然地理野外终合实习,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工作的能力。同时,经过几天的锻炼,我发现了自身许多方面的不足,如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独立思考能力有待加强,事先的准备工作也不够全面等,但这次野外实习,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所以在今后的野外实习中,我应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牢固掌握好专业知识,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

践中去,并且还要加强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