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演进

来源:爱go旅游网
2009年第5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No.5,2009 (第11卷第5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Vo1.11.No.5) 建国队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演进 于 河 (辽东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演进过程分阶段进行阐述。总 结各个阶段的特点与经验,为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o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9)05__o123—02 一、引言 留传文化;主张“体育即生活”,提倡“教育化的体育”,推崇 建立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搞好学校体育教学工 自然活动,反对人为体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 作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入实验探索 用主义教育学说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都是影响我国学校体 阶段,在总结过去、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具 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理论体系,仍是需要 (二)建国初期的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为生产建设和国防 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史为鉴,方知兴衰”,回顾建 建设服务和重视“三基”传授的主智主义体育理论 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演变进程,无论对揭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发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律,还是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 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对革命根据地体育思想的 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继承、以及对美国实用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批判和对前苏联主 二、研究方法 智主意的引进上。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府及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根据地的“体育革命化、大众化”的 有关职能部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颁布的有关文件,专家学者 红色体育思想在新中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1950年6月,针 的科研成果等资料。 对当时广大学生健康不良的实际情况,毛泽东主席做出了 (二)访谈法:对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离退休老教 “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1951年,政务院发出了“关于 师、在职教师进行访问,就有关问题请教。 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2年,教育部和国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 (一)建国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简要回顾 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 在1903年之前,我国古代学校基本没有体育课,晚清政 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 府在1903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是我 和保卫祖国。”从此,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为生产建设和国防 国近代由政府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的第一个学制。它 建设服务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体育课教学带有一 规定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必须设置“体操科”,课 定的军事色彩。 程内容是: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并强调“应以兵式体操为 为了进一步搞好新中国的学校体育,我国当时引进了世 主”。其课程指导思想是“军国民主义”,把体育作为推行专 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学校体育经验和模 制主义和控制青年学生的一种工具…。“五四”以后,美国 式。1951年开始学习前苏联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传人我国,在北洋政府的支持下,很快 (简称劳卫制);1953年,教育部组织国内学者翻译了前苏联 在教育领域取得支配地位,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同自然主义体 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1953年冬,开始聘请前苏联专家前来 育思想一样,主张教育和体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群居, 讲学;1956年,前苏联学者凯里舍夫来华讲授“苏联体育教 【收稿日期]2009—01—04 [作者简介]于河(1971一),男,辽东学院体育部教师、硕士。 123 第l1卷第5期 2009年5月 于河: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演进 May.2009 V01.11.No.5 育理论”课程,传授了他们的主智主义体育理论。这一时期 大刀阔斧的改革,目前正在全力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更 的体育教学特别重视传授知识、运动技术、技能和道德培养。 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并将体育课程目标分领域目标和水平 印年代初期,在全国“体育大跃进”的左倾思想影响下,学校 目标。领域目标包括5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 体育课程指导思想脱离了学生实际,过高地提出达到《等级 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水平目标将12年的中小 运动员指标》,虽然曾一度在校园掀起了轰轰烈烈、日以继夜 学教育分成5个水平,确定6个水平目标,即基本目标和上 的锻炼热潮,但由于缺乏扎实的基础,又违背了循序渐进的 位目标(发展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总的表述是:1.增强体 体育锻炼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打乱了正 能,掌握和运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 常的教学秩序;同时为了追求高指标,也导致了虚报的浮夸 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 风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事业遭到了严 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4.提高对个 重的破坏,这一时期劳动代替体育、军事训练代替体育 J。 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 (三)20世纪70后期到8O年代初期,“发展体育运动, 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增强人民体质”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不难看出,体育课程的这种改革,不仅全方位地关注了 文化大革命中,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增强学生体质问题 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将“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锻 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因此,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目 炼身体的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 标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在1979年召开的扬州会议上着重强 为本的人文精神。相信在不远地将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在 调了这一问题。在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以发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必将收到增强学生体质、学生具 展身体素质为主的教材,增加了“课课练”的内容 j。在此 备终生体育能力并养成终生体育习惯的实效。 时期,终生体育说开始传人我国,终生体育说是前苏联学者 四、结论与建议 在终生教育学说的基础上于60年代末提出的。1976年联合 (一)建国以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经历了实 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关于青少年体育会议,确认了终生体育的 用主义教育学说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为 普遍价值。终生体育学说基本思想包括:体育应是终生的; 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与主智主义体育理论、关注人的个 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阶段;学校体育 体需要的终生体育说与人本主义体育观三个发展阶段。 应教育学生养成适应休闲和终生需要的习惯和运动能力,并 (二)体育课程指导思想,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变 以此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受此学说的影响,我国部分 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确定,除了依据体育的功能、 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开始采用从学生运动兴趣出发,以培养 个体的需要,更要适应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 学生终生需要的体育习惯和运动能力为目标的选项课教学 特点和需要。这是确立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时应特 模式,使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有所提高。 别注意的。 (四)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在以素质教育为 (三)建国初期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全盘学习苏联,情绪化 核心的教育思想影响下,体育课程重视个体的培养,产生了 有余而理性不足,应汲取教训。对于西方一些先进的学校体 “人本主义体育观” 育课程思想要批判地吸收利用,避免再走弯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四)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校体育课 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 程指导思想的研究,尽快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课 想,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应当说, 程指导思想理论体系,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追求增强体质、健康第一的目标,早在建 台阶。◇ 国初期就已经确定了。但在学科r{|心和教师中心的课程模 式下,学生的真实需求被忽视,学习兴趣被挫伤,造成体育教 注释 学效果不佳,促使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和探索,“人本主 [1]体育史编写组.《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义体育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人本主义体育观与实 1987年9月第一版 用主义教育学说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有些类似,它强调体育 [2]周红律.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体育的沿革即思考[J]. 课程的实施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1(80~81) 体特点和需要,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必要时 [3]姚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内容 可以打破学科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模式。 与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1(44~ 在人本主义体育观的指导下,近几年开始的体育课程改 461 革,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到课程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 【责任编辑:一然] 1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