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看毛岸英

来源:爱go旅游网


《毛岸英》观后感

今天我们看《毛岸英》,,只是一部电视剧,也许我们会为他们的悲而悲,会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但我们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还是隔着历史的角度。我们没有经历死亡,没有感受过鲜血的温度,更没有面对亡国时那坚定的信仰。所以我们看着电视剧是感受到的只是他们情感的一小部分,然而只是这一小部分就足以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澎湃,那么真实的现实,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物又是怎样的让人激动呢?

我想看过《毛岸英.》的人感触最深的是毛岸英坎坷又澎湃的短暂一生吧!可我深深记住的却是那位为革命,为人民献出一生的人,最后在胜利初期,在所有人盼得新生的时候,再一次的承受骨肉至亲的生死离别。当一位头发已斑白的老人得知儿子的牺牲,却要强作镇定的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可大家有主意到这位老人在说这句话时,嘴唇是乌青的,是颤抖的,那双曾指挥千军万马的手颤抖着不知要怎么放。 毛岸英和母亲一起被捕,他知道,也知道他们可能会死,但他没有去救他们,他站在大局之上。当大家赞颂他为了革命,他放弃了妻子时,有谁感同身受的想过他心里的苦。当见到在乞丐堆里找回的毛岸英,别人在为他高兴父子的重聚时。他拥着那瘦骨嶙嶙的小身板颤抖的手都不敢太用力,他流下的是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愧疚的泪。有那一位父亲能承受小小年龄的儿子当乞丐,有那一位父亲愿意儿子吃不饱穿不暖,挨饿受冻,被人欺负的?但他作为千千万万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官的儿子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只因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革命。 作为当时一位大人物的儿子,毛岸英却不骄不躁,求真务实,踏实勤劳。这些都是作为父亲的他身体力行的教导给儿子的。他没给毛岸英任何特权,抗战胜利后,他让毛岸英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并让他到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家学种地,上“劳动大学”。吃惯了洋面包的毛岸英,这时睡农民的土炕,一样干起农活儿。国民党进攻延安,他随中央机关北撤,又按毛泽东的安排去土改工作团,在山西临县参加试点。毛岸英写信报告他说,两个月的收获比蹲在延安机关学习两年还多。此后,毛岸英又到冀中、山东搞过土改,并参加了中宣部、中央机关保卫训

练班的工作。他让他从基层做起,从人民那了解革命的真谛。

新中国建立,他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毛岸英要求参战。他说“岸英是个年轻人,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去农村劳动锻炼过,这是很不够的,一个人最好的成长环境就是艰苦!在战斗中成长要比任何其他环境来得更严更快。基于这些原因,我就派他去朝鲜了。”但他没想到这会是他和儿子的生离死别。当时的他在人民的心中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可终究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而已。奋斗了大半生,为革命牺牲了五位亲人了了,他需要最后的这个儿子留在身边,享受天伦。在儿子牺牲在朝鲜后,他与老友周世钊谈话中说“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我的这个动议,在中央政治局的会上,最后得到了党中央的赞同,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要抗美援朝,我们不只是物资的援助,金日成同志的告急电报是明写的‘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

他多次接见和慰问烈属,心情都显得沉重,因为他自己同样也是烈属。有些烈属想迁回亲人的遗骨,但是,人们知道他的儿子也牺牲在朝鲜,埋葬在朝鲜,就都不再说什么。而亲属和好友看望他时,大家都有一种不约而同的禁忌,就是从不提起毛泽民、毛岸英。他们想以此减少他的痛苦,可有谁想过,当他成就了别的家人团圆,别人父慈子孝,欢声笑语时,他却独自用刻满沧桑的手颤抖着一遍又一遍的抚摸儿子的照片。

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毛岸英作为红色后代的光辉榜样,电视剧不仅让我们记住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激情,他们的牺牲,也让我们记住他们牺牲背后的悲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