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辆单车引发的暴力
(还是几天前看教育社会学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的了)
一部比较老旧的片子,一部为国内市场所不容的片子,一部深刻揭露彼时社会丑恶的片子。十七岁的单车,由一辆单车所产生的一连串的暴力事件,也许这社会远比我们所见、所想更为暴力得多。
一开始没看电影之前,听这名字只简单地以为这是一部青春片,带点温情,带点伤感。没想到,看完之后却是那样沉重,心中的压抑也是难以释放。
影片中,一辆单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成了城市外来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阿贵,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在这个楼房林立,车水马龙的大都市中显得是那样突兀而格格不入。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坚持。为了一辆单车,他奋力挣钱,只为离所想更进一步。
然而,一切总归不会轻易遂人愿。单车的失窃,岂止带给阿贵无助感,镜头前的我看了也是分外愤怒。可是这样的愤怒似乎表达地太早,暴力不过刚刚开始。
城市的另一端,小坚的虚荣使得他偷家里钱买了辆二手车,而这辆车正是阿贵的。小坚沉浸在单车潇洒的风头里,不可一世。而另一处,阿贵正为着以后的生计,行走城市中,不断找寻那辆刻了记号的车,也许更是在找寻自己的追求吧。
暴力的开始是阿贵推着小坚放在路边的车狂奔不止,走到巷子里,被小坚的一群朋友拦下,没什么很大的争执。不过,车却是被推走了。阿贵的眼神中透着的却是不服与不放弃。
自此一场场阿贵与小坚一群人的争斗,总是不时在灰暗的镜头中闪现,衬着城市的繁华,这冲突刚让人觉着心酸。阿贵只一味坚持说着“这车是我的”,双手死死拉着车,被打得不得不大声吼着,好似要将所有的愤怒与委屈发泄出来。最终是双方各退一步吧,车一天天变换主人,伴着日落,骑出属于自己归处的巷口,直到小坚伸出那友谊之手„„也许,小坚早已另做打算了吧。
是了,潇潇的背弃,给了小坚沉痛的打击。他想到用暴力给“黄毛”以教训,而这引发的是更沉痛的悲剧。小坚那一砖,改变的何止是他自己的命运,一向弱势的阿贵也成了这场争斗的牺牲品。面对群殴,无力还手,阿贵只能苦苦说着:“不管我的事!”可是谁又在理会他呢,那些不过是社会造就的一群疯子。他们
不放过人,对那辆单车也是极尽所能地破坏,同样的,也在尽其所能地摧毁着阿贵的梦想„„剧落,阿贵满身伤痕,满心伤痕地扛着那辆早已不成形的单车径自走在北京城的街头。
这便是一个城市对外来人所能容纳的大度么?这便是城市真是面貌的还原么?看完电影,我只能对自己说,也许生活远比我想象地暴力得多,而不过是见识太少罢了。
当然,故事里还有其他代表了城市的脸孔。比如快递公司的经理、前台;比如浴室的张总;比如虽在北京,却生活在底层的小坚一家人;比如透过阿贵追随的目光中所见到的,寄居在城市中的妖娆女子(周迅扮演的)„„
看完电影后我不禁想说,小坚的错是谁的错?能一味地怪他自己么?单车事件暴露,面对父亲的责骂与耳光,他也不得不爆发了,冲着父亲喊道:“答应我买车都买了好几年了,也没见你把车推回来。”“你们大人从来都是说话不算话”“那是属于我自己买车的钱”“你们只知道为她(继母的女儿)着想。”身为父亲听到这话,可曾反思过??
影片结束了,我却是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有一股呐喊的冲动,有愤愤不平想挥动拳头的欲望。把沉默的打出声音,把有声的打成哑巴,把粗暴的驯服成有礼,把怯懦的教育成自信„„盲目的虚荣崇拜、幼稚的冲动、冷漠的沟通、暴力之后的身心之痛、孤独的凄清、无助的哭泣„„我不禁纳闷,这个时代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的青春怎么了?
该如何描绘我们的青春?明媚的?忧伤的?苍白的?绚烂的?张扬的?放纵的?憧憬的?„„太多的修饰语了,倒是想到王朔形容得“残酷”一词,恰到好处,形象至极。莫名地坚持,莫名的自尊,莫名地挥霍,莫名的愤怒,莫名的放纵,交织混杂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残酷的青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