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5期 梧 州 学 院 学 报 No.5Vo1.21 2011年10月 JOURNAL OF WUZHOU UNIVERSITY Oct.201 1 生态语言环境下大岭壮语的生存和变异 黄美新 (梧州学院中文系,广西梧州543002) 【摘要】生态语言学(ec nguistics)又称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language),是由生态科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f-J新 兴学科。大岭壮语属于壮语南部方言,大新白话属于汉语粤方言,二者共存于一个语言生态环境中。从生态语言学视角探 讨大岭壮语的生存和变异,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语言;大岭壮语;生存;变异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35(201 1)05—0063—04 Existence and Variation of Daling Zhuang Dialect in the Ecological Language Environment Huang Meix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uzhou University,Wuzhou 543002,China) Abstract:Ecolinguistics,also called ecology of language,is a new discipliBe combined by eco-scieflce and linguistics.The Daling Zhuang dialect,one southern dialect of the ̄uang language,and the Daxin Cantonese,one dialect of hte Han Cantonese,coexist in one ceological language environment.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existence and variation of hte Daling Zhuang dialect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 Key words:ecological lnaguage;Daling Zhuang dialect;existence;variation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又称语言生态学 将生态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使生态语言 (ecology oflanguage),是由生态科学和语言学相结 学理论框架得以确立。生态语言学将语言现象置 合而形成的--r-J新兴学科。“语言生态(1naguage 于生态文化背景中,并把这一现象看成一个整体 ecology)”是指特定语言与所在族群、社会、文化 的开放型生态系统,研究语言符号系统的生态性 及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况。 质与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探讨语言多样性与生 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E.Haugen(1971)借用 物多样性以及在生态和环境的发展及解决途径上 生态学概念,最早提出并使用的。E.Haugen将语 语言所起的作用。 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为语言学提 广西大新大岭村主要使用大岭壮语,属壮语 供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之后,一批学者进一步 南部方言,另外还有广西大新白话,属汉语粤方 言。这两种语言共存于一个生态语言系统里。本 收稿日期:2011—05—16 文拟研究这一语言生态系统里大岭壮语的生存和 基金项目:梧州学阋完r嬲 研项目(201 0C004) 变异。 ・63・ 黄美新:生态语言环境下大岭壮语的生存和变异 一、大岭村民族及其语言 广西大新大岭村位于云贵高原南缘、广西壮 族自治区西南角,距自治区首府南宁166公里, 距大新县城桃城镇7公里,地处丘陵,是一个自 然行政村,辖17个小组,8个自然屯,716户, 总人口3110人。村民均为壮族,由黄、赵、许、 周、农、冯、唐、陈、黎、莫、汤、何、韦、杜 等14个姓氏组成,其中黄、许、赵为大姓,其余 为小姓。全村人均为壮族,先祖为先秦时期的 “骆越”人,该村壮族的来源,多是土著人的后 裔,也有一些是历代行商落籍该村的汉人,后同 化为壮人。该村村民以讲壮语为主,在日常家庭 谈话、亲友来往、市场交易、讲故事、唱山歌和 乡村里的各种集会都使用壮语。但由于大新圩镇 白话的影响,村里也有部分村民会讲白话,因此, 现在该村的语言有两种,即大岭壮语和大新白话。 二、生态语言环境下大岭壮语的生存 大岭村自古以壮语为主,由于与外界的接触, 受到了当地粤方言的影响,即受大新白话的影响, 尽管如此,大岭壮语目前仍然以较大的优势生存 着,这种优势表现在大岭壮语的语音、词汇及语 法仍比较固定,整体变化不大。一个语言系统里 最容易变化的是词汇,“语言影响涉及语音、词汇 各个领域,其中以词汇影响为显著。不同民族之 间发生接触,总是先出现词汇借用”[1]。因此我们 以词汇为例说明大岭壮语在受到外界语言的冲击 下仍保留其生命力。大岭壮语中很多固有民族词 至今仍占绝对优势。例如: 汉义 大岭壮语 大新白话 太阳tha vail。 jitShau2 云pha vall 雨phan ji。 红 n£ hub 亮 lu日 kar2 甜 va:n thim。 长li。tshm3 肚子tab thu。 鸟 na:k。tshok 密this mats ・64・ 从词汇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这个生态语言系 统里,大岭壮语与大新白话相互竞争,大岭壮语 仍顽强地保留其固有的特点。 大岭壮语得以生存的原因是多样的,从生态 语言环境角度看,可分为内在环境系统因素和外 在环境系统因素,具体有以下三方面。 1.内在环境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壮语是 村民主要的交际工具。大岭村壮民聚居在大群山 中的一个丘陵地带,村民之间联系密切,平日里 经常有亲朋好友来往、市场交易,每逢节日还有 唱山歌和各种集会。而壮语是村民最主要的交际 工具,村民们一出生就接触壮语,虽然近年来有 人受大新白话的影响, 但还没有人完全转用大新 白话。而长期居住在大岭村的历代经商的汉人也 已转用壮语,其后代也转用壮语。 2.内在环境系统中的关键性因素——村民的 民族意识较强。在村里,村民之间的交谈一定是 用壮语,没人愿意用其他语言交谈。在家庭内, 更是家家都使用壮语交谈,人人羞于用别的语言 跟家人谈话。村里或家里有客人来,如果客人会 讲壮语,就用壮语交谈,如果客人不会讲壮语, 才说汉语。这反映了大岭村民有较强的民族意识, 也是壮语在村里得以普及、继承的条件。 3.外在环境系统中的关键性因素——偏僻的 自然地理环境。大岭村居住在大山群中,交通不 便,到各村寨都是只有小路,既使是到县城也只 有一条小公路,因此与外界的交往受到很大的限 制。这就为壮语在村里得以保存提供了天然的条 件。 三、生态语言环境下大岭壮语的变异 尽管大岭壮语在生态语言环境中处于优势地 位,但它仍免不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这种变 异在整个壮语系统里都有所表现。 首先,在语音上主要是整个语音系统多了一 组塞擦音,即ts、tsh、s,这组音多出现在大岭壮 语的汉语借词中。例如:大岭壮语的汉借词tsan 梧州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21卷第5期 (真)、tsha1(初)、SD2(傻)。另外,大岭壮语在 吸收大新白话时,在语音上有的是直接吸收,如 大新白话的na:nz(难),在大岭壮语也读na:nz kan21a:na-- ̄la:n3kan2懒人 人 懒 懒人 kan2nai 一nai l【an2好人 (难),大新白话的tirj (腥),大岭壮语也读 (腥);有的是间接吸收,即在语音上有所改变, 如大新白话的phirj41TlirJ2(拼命),在大岭壮语读 phirj5m田2(拼命),大新白话的ka3(假),在 大岭壮语读kja3(假),大新白话的tsha:u (炒), 在大岭壮语中读tshsu3 (炒)。 其次在词汇上,主要是大岭壮语吸收许多大 新白话词。例如: 汉义 大岭壮语 大新白话 新鲜tan iin’tan tin 浓 nurj。 肌日。 腥 iirj iirj 毒tu:k7 tuk8 浅tshen0 t ̄hin0 粗tsha tshu 慢 ma"n6 ma:n 旧 kau kau 难 na:n2 na:n 空 hu日 hu日 大岭壮语在吸收大新白话词汇后,出现两种 情况:一是汉借词取代壮语词,如:tsen (煎)、 tcm3点(灯)、kau5(够)、tshek7(拆)、iau (收)、圣l1日 (送)等等;二是汉借词与民族词并 存并用,如:大岭壮语里的“虚(弱)”既用汉借 词hi1,也有壮语词ma:u”;大岭壮语里的“粘连”, 既用汉借词Hn2,也用壮语词narj ;大岭壮语里 的“套(住)”既用汉借词thaus,也用壮语词 thap ;大岭壮语里的“(竹)笼”既用汉借词 lu z,也用壮语词lap ;大岭壮语里的“馊”,既 用汉借词壬uk7,也用壮语词mD:ts等等。 再次在语法上,主要是语序有所改变。例如: 大岭壮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语序一般是“中心语 +修饰语”,受汉语的影响,有些语序可以变成了 ‘修饰语+中心语”,如: 人好 好人 kin khva:i  ̄khva:iSkin 快吃 吃 快 快 吃 h ̄Tna:n2一na:n2l1£t7难做。 做难 难 做 这些变异是大岭壮语在和大新白话接触、竞 争和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也说明了在这一个生态 语言环境下,大岭壮语已带上大新白话的一些特 点,不再是地道的大岭壮语了,这种变异属于语 言的生态变异。 大岭壮语产生变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 生态语言环境角度看,也可分为内在环境系统因 素和外在环境系统因素。 内在环境系统因素表现在三个方面。 1.部分村民语言态度发生偏颇。语言态度主 要指本族人对本族语言的态度。语言态度对于本 族语言的生存及保护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岭 村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相对于县城及圩镇落后, 一些村民有‘‘慕汉心理”,并以能说流利的大新白 话为荣,认为本村壮语“不雅”,出门在外羞于启 齿。由于更多的人学讲大新白话,这样就会使大 岭壮语吸收很多大新白话的成分,致使大岭壮语 产生了变异。 2.村里使用壮语的人口正在减少。大岭村由 于受自然环境的限制,生活水平比较低,为了改 变现状,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到县城甚至广东去 打工,到外地工作或上学的村民不得不改用汉语, 渐渐地他们对自己的母语不太熟悉了,他们的小 孩有的一出生就改用汉语,根本不会讲壮语了。 这样使用大岭壮语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大岭村目 前虽然还是以壮语为主,但实际情况是,村里6O 岁以上的老人壮语水平最好,30~60岁都能讲壮 语,但夹汉语借词较多。3O岁以下的年轻人也会 讲壮语,但也都能流利地使用大新白话,而一些 ・65・ 黄美新:生态语言环境下大岭壮语的生存和变异 儿童由于随父母在外生活,根本就不会讲壮语。 这种情况不仅涉及大岭壮语的变异问题,而且涉 及大岭壮语的存亡问题。 3.大岭壮语没有书面文字。大岭村民虽然自 生态语言系统里,大岭壮语与大新白话相互竞争、 相互作用,大岭壮语虽然还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 着,但其变异的程度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大岭 壮语就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消亡。语言的消亡对 人类文明所造成的损失是对文化领域内生态平衡 的破坏,它是生态语言系统的巨大灾难。为了让 古讲壮语,但一直缺乏书面文字,村民过去记录 语言主要用古壮字,但古壮字是模仿汉语而成, 村民大多看不懂,只有村里个别的巫婆和道公使 用。解放后,我国制定一套壮文文字,但这套壮 文文字至今在壮族地区无法通行。书面文字的缺 乏不利于语言的保存和发展。由于没有本民族的 书面文字,村民只能借用汉字来书写,这就加速 了汉语的渗透,使大岭壮语发生更大的变异。 外在环境系统因素主要表现为大新白话的强 大攻势。大新白话作为汉语方言,在大新县境内 有很大的优势,它主要流行于县城和各圩镇,县 城及圩镇是大新县内较为发达、热闹的地方,自 然是村民向往的地方。长期以来,村民到县城、 圩镇交往或交易,不得不接受大新白话,这样大 岭壮语自然受到了影响,以致于发生了变异。 四、结语 大岭村里的大岭壮语和大新白话共存于一个 ・66・ 大岭壮语能永久生存并发展,除了各种保护措施 外,还应该建立生态语言学来研究和保护大岭壮 语文化的多样性,生态化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 大岭壮语和大新白话作为人类语言中的成员,它 们都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语言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对大岭壮语和大新白话都应采取平等和宽容的态 度,这有利于大岭壮语和大新白话共存的生态语 言环境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M】.北京:中央民 族出版社,1992:2. 【作者简介1黄美新(1968一),女,壮族,广西大新县 人,梧州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少 数民族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覃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