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画《清明上河图》《婴戏图》等;明朝的花鸟画《杂花图》 《墨葡萄图》等;清代的花鸟画《丛竹图》《荷花水鸟图》等;
近代的人物画《开国大典》《西藏组画》等。每个国家的绘画艺术都有其深入骨髓的艺术格律。西方 美术有其影响广泛的“黄金分割比例”,而中国美术则有其 贯穿古今的“谢赫六法”之论。“谢赫六法”源自南齐谢赫的《画
品》之中,此论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各方艺术家及文人士子 的极力讨论与推崇。具体而言,“谢赫六法”包括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应物象形、传移模写、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六种
文艺品评标准。在这里,笔者将具体论述骨法用笔在国画中 的表现。所谓骨法用笔,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行笔运笔要格外 注意手腕的硬朗骨感及抑扬顿挫,由此来表现人体及事物的 骨相,并通过其面貌来传达作品中人物及事物的身份气质与
内在韵味。在中国传统国画艺术中,骨法用笔主要体现在其 线条的处理和笔墨的运用中。一、“骨法用笔”在国画中的线条表现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画是以线条构成为主要表现形式, 而西方画是以团块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中国画中,不
管是人物画、花鸟画,还是山水画,都有其独特的创作方法、 涂绘思路。像“中国十八描”就是属于中国画创作所独有的
一些线条运用方式,大致包括柳叶描、战笔水纹描、竹叶描、 蚯蚓描、高古游丝描、减笔描、琴弦描、枯柴描、铁线描、 撅头丁描、混描、枣核描、行云流水描、曹衣描、蚂蝗描、
橄榄描、折芦描和钉头鼠尾描,有的描法婀娜多姿、蜿蜒流
转,有的描法则细劲有力、顿挫有致。结合“骨法用笔”而言, 中国画之线条表现则最有切身体会了。中国画不像西方画那般极力追求画面的块面立体效果, 而是着重通过线条之千变万化的勾勒表现所描绘物体的内在
气韵与风骨。例如,“十八描”之一 “铁线描”的线条均匀 且稍粗于“琴弦描”,多数情况下为直线,转折处方硬有力,
经常用来表现挺劲之物象,如剑麻叶、金属制品、松针等,
整体画面像是铁丝折弯的状态却又于刚硬中不失筋柔。通过
这种线条的应用,画家往往可以更突出地表现出一个不畏艰 险、刚正不阿的君子的内在风骨,让欣赏者通过其形象的线
条轮廓即可感受到艺术家所想传达的精神风貌与艺术情思。
如若创作者想描绘柔弱之物或是闺中女子,一般会选用较为
轻柔的行云流水描、柳叶描等线条描法,以便更贴切地表现 艺术主体的内在气质与风貌。二、“骨法用笔”在国画中的用墨表现说到中国画,必然免不了谈及其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墨汁。一幅中国画作品,墨法不同,其所展现出的意象风骨
也大异其趣。即使一位再涉之甚少的欣赏者,看到浓墨之作, 也会想到画面人物之刚劲有力、宁折不屈之气骨;看到淡墨 之作,会心领神会画家孤高淡漠、两袖清风之傲骨。作为中
国画创作过程的灵魂之一,墨法的运用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 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系统。例如,中国画在用墨 过程中有干、湿、浓、淡、清之五种基本用法,每一种墨法
的应用都能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骨法风貌。中国画创作不求甚 像但求骨质犹存,作为评价标准之一的“骨法用笔”,体现
在墨法之中则有浓墨之孔武有力、淡墨之清静高远、干墨之 沧桑坎坷、湿墨之润泽流畅及清墨之缥缈如烟的内在指向。
例如,众所周知的关公形象,在国画创作中绝大多数作者会 选择用浓墨去表现;描绘南方水乡风景时则选取淡墨、湿墨 去渲染;描绘古稀之辈时多采用干墨去展现,这种种创作手
法都极其贴切地向我们展示出“骨法用笔”在国画中的墨法 表现。综上所述,“骨法用笔”作为谢赫《画品》中所提到的 六法之一,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每种创作手法与创作材料 中,赋予我们中华民族之绘画艺术以独具魅力的风格气节。作者简介:刘冰(1986),女,山西襄汾人,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为美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