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EDI与我国国际贸易

EDI与我国国际贸易

来源:爱go旅游网
论EDI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一、EDI简介

EDI(电子数据交换)是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商业伙伴们根据事先达成的协议,对经济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并把这些格式化的数据,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在他们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

EDI于1960年代萌芽,初期的应用主要是在加速企业间商业资料的传输,如报价、采购订单、载运货单、发票及收据等。到1980年代中期,EDI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其他行业。通过EDI,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提供更好的服务,减少纸面作业,更好地沟通和通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并且能为企业提供战略性的好处,如改善运作、改善与客户的关系、提高对客户的响应、缩短事务处理周期、减少订货周期,减少订货周期中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下面分别从EDI在对外贸易中应用的现状与背景、EDI的体系结构、EDI在对外贸易领域中的意义与应用方式、我国外贸易EDI的发展前景及评价四方面来论述EDI在外贸领域中的应用。

二、EDI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自1990年引入EDI技术以来,EDI的应用与推广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贸部先后召开了中文EDI标准研讨会和国际无纸贸易战略与技术研讨会,并把EDI列入“八五”重点应用项目。1991年,国家科委、外经贸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共同组织成立了“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并“中国EDI理事会(CEC)”的名义参加了亚洲EDIFACT理事会(ASEB),成为该组织的正式会员,有力地促进了EDI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1992年5月我国召开了“中国EDI发展战略与标准化”研讨会,决定建立国家EDI试验系统(海关总署、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的外运海运空运管理EDI系统),地区EDI试验系统(广东、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和行业EDI试验系统(山东抽纱企业集团公司的轻纺出口业务EDI系统、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EDI应用系统)。1995年1月,中国海关完成了EDI海关系统的全部开发工作,制定了EDI海关系统所需的15个EDIFACT标准报文子集,开通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EDI海关系统。1996年2月我国外经贸部成立了国际贸易EDI服务中心。同年12月18日,联合国贸易网络组织中国发展中心(CNTPDC)在北京成立,同年北京海关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在我国首次开通EDI通关电子划款业务。

EDI不仅是国际贸易EDI服务中心,组建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成为集外贸管理、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统一的外经贸专用网络。目前,该网已借助于中国电信公用网实现了与联合国全球贸易网等国际商务网的连接,在全国33个城市开通了节点,形成了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覆盖全国、联通世界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网。

目前,许多国际和国内的大型制造商、零售企业、船公司等对于贸易伙伴都有使用EDI技术的需求。当这些企业评价一个新的贸易伙伴时,其是否具有EDI的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某些国际著名的企业甚至会减少和取消给那些没有EDI能力的供应商的订单。满足了企业的业务需要。因些,采用EDI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单证在贸易伙伴之间的传递是完全自动,所以不再需要重复输入、传真和电话通知等重复性的工作。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降低运作成本,使沟通更快更准。同时也提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质量:将EDI技术与企业内部的仓储管理系统、自动补货系统、订单处理系统等企业MIS系统集成使用之后,可以实现商业单证快速交换和自动处理,简化采购程序、减低营运资金及存货量、改善现金流动情况等。也使企业可以更快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响应。

三、EDI技术的特点

EDI的使用对象是具有固定格式的业务信息和具有经常性业务联系的单位;它所传送的资料是一般业务资料,如发票、订单等;EDI采用共同标准化的格式,它与一般e-mail不同,例如联合国EDIFACF 标准格式;EDI尽量避免人工的介入操作,由收送双方的计算机系统直接传送、交换资料;它与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区别是:传真与电子邮件需要人工的阅读判断处理将资料重复输入计算机系统中才能进入计算机系统,这样即浪费人力资源,又容易发生错误。

EDI工作系统是由数据标准化、EDI软件及硬件和通信网络三要素构成的。数据标准化:即EDI标准是由各企业、各地区代表共同讨论、制订的电子数据交换的共同标准,数据标准可以使各组织之间的不同文件格式,通过共同标准,获得彼此之间文件交换的目的。

EDI软件及硬件:EDI软件具有将用户数据库系统中信息,译成EDI的标准格式,以供传输交换的能力。由于EDI标准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行业的众多需求,然而,每个公司有其自己规定的信息格式,因此,当需要发送EDI电文时,必须用某些方法从公司的专有数据库中提取信息,并把它翻译成EDI标准格式,进行传输,这就需要EDI相关软件的帮助。EDI软件主要由转换软件、翻译软件和通信软件构成,转换软件主要帮助用户将原有计算机系统的文件,转换成翻译软件能够理解的平面文件(Flat file)或是将从翻译软件接收来的平面文件,转换成原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翻译软件主要将平面文件翻译成EDI标准格式,或将接收到EDI标准格式翻译成平面文件;通信软件是将EDI标准格式的文件外层加上通信信封(Envelope),再送到EDI系统交换中心的邮箱(Modem),或由EDI 系统交换中心内,将接收到的文件取回。EDI硬件由计算机、调制解调器(Modem)和通讯线路构成。Modem主要调制EDI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时通信网络的传输速度。

通信网络:即EDI通信方式。网络(VAN)方式。它类似于邮局,为发送者与接收者维护邮箱,并提供存储转送、记忆保管、通信协议转换、格式转换、安全管制等功能。通过增值网络传送EDI文件,可以大幅度降低相互传送资料的复杂度和困难度,提高EDI的工作效率。

四、EDI应用技术在贸易中的问题

1、要约撤回、撤销以及承诺的撤回的问题

合同法对要约撤回、撤销以及承诺的撤回是这样规定:要约(承诺)的撤回,撤回要约(承诺)的意思表示应在要约(承诺)到达对方之前或同时到达对方;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但是,EDI的首要特征是电子传输,双方通过计算机快速地处理和收发信息,尤其是EDI系统的全自动处理功能,能够在收到要约后的几秒钟内就发出承诺电文,此时要约很难有撤销的机会。对于要约或承诺的撤回,时间上的要求是“送达之前”或“同时送达”,这在电子商务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合同法对此未作规定。有学者认为可以规定:①被要约方应给予要约方充分反悔的时间(由法律具体规定),以使其能够撤销要约;②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只要该行为不会造成对方的任何损失或不便,并得到对方的许可,要约或承诺就可以撤回。 2、合同的书面形式问题

大部分国家都要求某些交易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以书面作为合同的有效要件和证据,而这恰恰与EDI所倡导的“无纸贸易”相悖,成为EDI发展的一个法律障碍。EDI应用所面临的书面形式障碍问题,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了联合国贸法会的高度重视,该会成立了国际支付工作组(现名为EDI工作组)对书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92年提交的研究报告总结道:许多国家的法律都要求,某些交易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合同,有的是

作为合同有效性的文件,有的是作为证据。对于书面形式的法律要求,可能出于不同的需要:①使合同的存在及其内容有切实的证据,以减少争端;②使当事人理解订立合同的法律后果,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③使当事人对书面合同或单证产生信赖;④基于行政管理,如税收、会计、审计等的需要。据此,报告指出,要在法律上完全取消书面形式要求是不大可能的,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应是设法使EDI电子被视同书面形式。我国新合同法第11条已经将电子数据交换规定为合同的书面形式之一。 3、争议的管辖权问题

在EDI交易中,争议的管辖权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在EDI交易中,传统冲突法的一部分连接点是不适用的,如合同的订立地,因为通过EDI进行交易时,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不见面的前提下,在任何可以接入EDI网络的地方与对方订立合同,因此合同的订立地根本无法确定。对此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在合同中约定合同适用的法律及发生争议时使用的准据法。

4、电子文件的证据力问题

证据效力是传统的书面合同具有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功能,在合同发生争议时书面合同就是确认合同的成立和内容的最有力的一项证据。EDI合同的存在形式非常特殊——由一系列电子数据构成,且合同的内容易于修改并不留任何痕迹,这些不同于传统书面合同的特点使其在作为诉讼证据时的可采纳性和证据力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对此有学者提出由中立的第三方如EDI服务中心对电子合同进行备份,发生纠纷时作为诉讼仲裁证据之用。《广东对外贸易实施电子数据交换暂行规定》就做了类似的规定,这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对此第三方的法律地位、责任承担问题,以及该由谁对其规范、约束等问题都有待于理清。 EDI技术对缩短贸易周期、减少错误、降低成本及实现贸易全球化具有实际意义。

五、我国对外贸易EDI的发展前景的展望

1、因为现在已经采用EDI技术的厂商会要求其贸易伙伴也采取相应的步骤逐步实施EDI。根据EDI研究机构的预测,在未来几年中,由于这种原因而导致的EDI应用将以几何级数增长。

2、应用EDI的行业会增多。一些EDI研究开 发起步较晚的行业,将会进入正式实施EDI的阶段。

3、应用EDI的国家会增多。西欧各国、太平洋周边国家和地区、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都已经程度不同地认识到了EDI应用的重要性,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机构、企业、厂商都在积极参与EDI的开发。

4、EDI与其他信息传送技术和系统的一体化。当应用EDI的公司或部门已熟悉并轻松自如地使用EDI时,这些公司或部门就会寻求各种创新方式将EDI与现有的其他通信技术和信息传递系统进行综合。由于EDI很容易与其他管理技术和管理系统融合为一体,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从技术角度看,EDI也不是一种孤立的单一功能的技术,它与其他技术的相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均表明EDI应用将会快速增长。

5、EDI技术将受Internet的冲击。95年在伦敦举行的电子通信展览会上,EDI技术受到了Internet的冲击。EDI一般通过采用大中型主机系统提供封闭的、安全的系统以保证较高的可靠性,而Internet解决方案则是基于开放、廉价和高适应性的系统。EDI厂商仅仅打出安全性这张王牌已经不够了,因为Internet厂商已经提出了基于标准的电子商业解决方案,以保证供货商和客户间交易的安全性。虽然目前Internet上的电子购物方式与EDI交易方式仍然是两码事,但传统的EDI厂商还是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