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的几点做法
近年来,我校不断尝试和改进德育工作方法,以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为重点,积极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家长学校建设方面,不断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熏陶感染作用。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发展。我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说法,不允许父母推卸教育责任,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引导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我们的家长学校活动,不是简单的成绩汇报会,更不是告状会、施压会,而是通过教师、学校领导、专家和家长的沟通对话,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教办法,给家长提供全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每次都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内容。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情况、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学校各项工作的要求,以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我们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①教育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有资料表明,大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使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或暴力对抗或悲观厌世,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命都漠然。溺爱、放任、打骂和要求过高等方式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是有害的,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青少年养成互助、互爱、关心他人、勤奋劳动、独立生活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增强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
②要求家长树立良好形象。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父母有任何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要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不良行为,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2、做好家访工作。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特别要求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要有全面的了解。家访是了解学生学校以外尤其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条件、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有效的一条途径。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积极开展家访活动,争取家校配合。我们要求全体班主任要阶段性家访,尤其是要加强特殊生的家访工作。针对部分学生出现厌学、逃学、爱打架、爱上网玩游戏的现象,我们建立定期“交流与反馈”
制度,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引导、疏通、谈心等方式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许多有“问题”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特性,因此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是“三结合”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教育肩负着塑造人的完美人格和高尚精神世界的基本职责,它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高。 1、强化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的配置和完善是德育目标和要求的具体化。学校紧紧围绕着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多角度全方位地设计安排德育内容,并在社会和家庭的协助下逐步强化了三大系列的教育,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礼仪常规为重点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以塑造完美人格为主的心理素质教育。 2、优化德育方法
①发挥师表形象的影响力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发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教师的地位和职责决定了师德在学校德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衡量一个学校的德育状况,首先要看学校的师德状况,而师德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去感动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良好的师表形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无疑有助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
②注重课堂教学的巧妙渗透。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但课堂绝不是德育的灌输场,而是师生情感的共磁场,艺术的感染场。小学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可以渗透德育。如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的行为。语文教学可以根据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利用文本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数学教学可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并通过教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科学课可以在传授自然科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反对迷信邪教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精神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及能力。音乐、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与锻炼的习惯以及朝气蓬勃、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并能通过体育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 3、美化校园环境
在开展德育工作中,我们在进行显性教育的同时,也注重隐性教育。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我们努力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环境,不断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进行班级文化评比,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参与
构思班级布置中受到精神感染。在教室、走廊悬挂教师风采和星级学生风采,让“星级风采”起到激励和自励作用。坚持每日升国旗,定期出板报,办好红领巾广播站,为学生提供、推荐优质的书刊杂志,竭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三、发挥社会教育的主流作用。
社会教育也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来自于社会正、负两面的信息交替作用于学生。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些不健康的电影、电视、书籍,不文明行为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说法不管是否夸张,但是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公认的。现在充斥于社会的非主流价值取向、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浸染、安全诚信问题、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冲击和危害。高速发展的网络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有危害性的一面,如网络游戏低龄化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很难自拔,他们幼小的心灵失去理性,荒废了学习,甚至连家都不回,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给家庭带来了痛苦。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多样,要消除这些现象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我们只要认识到社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依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1、聘请校外辅导员。每学期我们都请司法部门的同志到学校上法制课,且要求上课的同志一定穿着警服,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请交警到校上交通安全课,让交警同志将一些交通安全事故的图片在学校展出;请缉毒大队的同志到学校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学生在听课后再看图片,真真实实体会“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可贵”。
2、建立社区教育基地。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基地,如:创建办了青少年护绿基地、红领巾一条街等,为社区开展教育活动搭建了平台。社区通过基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对未成年进行教育。如,为了使未成年人过一个平安的暑假,我们在南潘社区举办了“防火自救”模拟演练活动;开展了以提高环保意识, 抵制白色污染, 从家庭做起,自觉使用布袋子、菜篮子的“绿色小卫士”宣传活动;开展了“春意盎然绿社区”——护绿实践研究活动、清除小广告的“除癣大行动”等活动。这些举措,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的文化生活,吸引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情趣,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文明素质。
有点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教育的残缺。家庭,学校,社会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