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与证券市场的稳定

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与证券市场的稳定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7期 江西社会科学 Jian ̄xi Social Sciences 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与证券市场的稳定 口章融 金雪军z (1.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2.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310028) 我国证券市场10年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一个突出 的问题:市场发展不够稳定,投机气氛过浓,股指暴涨暴 地持有证券资产。而且在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同样不 可避免地存在着“羊群效应”。由于竞争激烈及业绩压力, 一跌.股票换手率太高。据统计,美国道一~琼斯工业指数 般的机构投资者也会十分关注“领头羊”机构投资者的 在l885—1993年超过100年的时间里,单目跌幅超过 7%的次数为15次,而且集中分布在1929—1931年和 1987年两大熊市期间。而我国上证指数仅1992~1998 年期间单日涨跌超过7%的次数就达23次,而且分布在 各个年度。最近我国股市在经历了2000年的大牛市之 后,2001年下半年进入持续的熊市。在换手率方面,2O世 纪9O年代美国纽约交易所的年平均换手率在20%-50% 之间,即股票2~5年转手一次。这就是说,绝大部分人是 持有两年以上的投资者。而2000年我国沪深股市流通股 的平均换手率分别是499.10%和503.85%,即上市流通 的每一张股票平均每年要换手5次以上。对于这个问题 的解释,管理层和理论界普遍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 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过于分散,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缺乏机 构投资者,因此管理层提出了超常规培育和发展机构投 资者的思路。 . 一、机构投资者与证券市场稳定假说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机构投资者的 行为无疑是理性的,其目标指向仍是股东或其全部基金 持有者的利益最大化。机构投资者必然紧随经济、市场形 式变化而不断调整其投资的方向、规模与结构,这就决定 了机构投资者同样具有周期性、结构多变甚至投机的特 点。但是,由于受资金规模大、周转速度慢因素的制约,在 利益动机下,机构投资者往往会利用其资金与信息的规 模优势,通过对市场前景看好的行业进行长线投资,获取 行业或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收益;而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 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倾向于短线投资,从 而增加市场价格的波动。正是基于长期战略投资这一点, 机构投资者具有稳定证券市场的功能。但是机构投资者 不可能超越其自身的利益动机去做其他任何事情。因此 不能忽视机构投资者的利益动机认为他们会单纯地为稳 定市场而稳定市场。事实上,机构投资者不一定是长期的 买进囤积投资者,更非最终的投资者,它也必须在较短的 时间内达到一定的业绩标准,否则,就会面临着大量偿付 的风险。因此,机构投资者也积极地交易其所持有的股 票,以尽可能取得优秀的经营业绩。当机构投资者认为风 险——收益马上要恶化时,没有理由认为它们仍会大量 动向,一买俱买,一卖俱卖。机构投资者的这种行为不仅 没有起到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反而加剧了证券市场的 波动幅度。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机构投资者的长期 战略投资确实具有稳定证券市场的功能,但是这不是一 种必然关系,它受到机构投资者自身利益的影响;当与其 自身的利益相悖时,所谓的稳定证券市场只能是政策制 定者的一相情愿。 二、中外机构投资者:实证分析 以上我们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得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不一定必然导致证券市场稳定的结论,下面我们从实证 的角度对其加以进一步考察。我们以美国为例,9O年代 以前是美国投资基金发展的基础阶段。在这期间,投资基 金在证券市场上的稳定作用并不明显。投资基金与个人 投资者一样,持有证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长期投资较为 罕见。直到8O年代中期,60%以上的投资基金依然投资 于流动性较强、风险相对较小的货币市场,投资于股票与 债券市场的则不到1/3。而这一时期美国股票市场的波 动较为激烈与频繁。 9O年代以后,美国投资基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 8O年代中期到9O年代中期,投资基金的数量从不足 1000个发展到近5000个,资产总额从3000亿发展到 30000亿。随着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它在股票市场的稳 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一方面体现在投资基金等机构 投资者的股票持有比例大幅度上升,达到70%左右;另 一方面则是证券的稳定性显著增强,其股票周转仅为 20%左右。证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之所以能够发挥稳定 证券市场的作用,客观上是因为其持有的证券数额太大, 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卖出,而大量抛售势必引起市场动荡 从而影响自身利益。主观上则是因为基金持有者的投资 意愿发生了明显变化,更愿意进行长期投资,从而减轻了 投资基金的偿付压力。由此可见,机构投资者与证券市场 稳定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美国投资基金也只是在 经过9O年代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市场投资理念(包括个 人与机构投资者双方)发生根本性改变以后,投资基金等 机构投资者才逐渐发挥其稳定证券市场的功能。 ・l9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主要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当时大户的作用十分明显,从而形成了暴涨暴跌的局 面。从1996年开始,各地产生了大量的证券公司及信托 投资公司,从而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状况,券商及投资公司 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然而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 一项统计却显示:一向被市场视为“中坚力量”的机构投 资者在数量和规模上却仍显得势单力薄。截至1999年 l2月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户的投资者共有2272.23 万户,其中个人投资者2264.67万户,占99.67%;而一 般法人投资者与证券公司自营账户分别为6.38万户和 1.17万户,分别占0.28%和0.05%。在持股市值方面, 截至1999年l2月底,沪市个人投资者持股3672.8亿 元,占市值的89.32%,而机构投资者为438.96亿元,仅 占10.68%。而且,从我国现行的经济、金融政策及证券 市场的运行状况来看,个人投资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仍会占有比机构投资者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市场呼唤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同时,我们不应 对现行市场结构的弊端视而不见。较为突出的一个负面 影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往往倾向于短期投资甚 至投机,市场的稳定性差。市场上大量个人投资者的存 在,使得“坐庄”的机会相对较多,股价容易因信息不对称 而被主力操纵。而另一方面,虽然机构投资者偏重于长期 投资,但是个人投资者倾向于短期投资,因此以个人投资 者为主的市场使机构投资者有时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利 用自身的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优势,部分机构投资者 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兴风作浪。种种迹象表明,在现有的 市场结构下,机构投资者自身的行为已经发生了一定的 变异和扭曲,它们不仅没有有效地稳定市场,反而助长了 市场投机,加剧了市场波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个 人投资者众多而机构投资者数量不足规模较小;而且,在 这种市场结构下,机构投资者自身的行为已经发生了一 定的变异和扭曲,机构投资者不仅没有有效地稳定市场 反而加剧了市场波动。 三、中国机构投资者行为异化的原因分析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尚未发挥稳 定证券市场的功能,有时反而对证券市场的起浮起到推 波助澜的作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我们认为 最归根结底的原因,是我们证券市场存在许多制约机构 投资者发挥稳定证券市场功能的制度缺陷。 1、融资市场的初始制度安排。经济的起飞导致资本 极度缺乏。因此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一直强调 证券市场是一个融资市场,承担着国企改革的重任—— 先是为国企改革服务,后是为国企脱困是服务。这样的制 度安排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了许多先天缺陷:因为要为 国企改革服务,所以我们实行了“审批制”这种全世界闻 所未闻的市场准入制度,直接导致上市公司伪造公文、弄 虚作假等现象屡禁不止;因为国企上市仅仅是为了获得 ・200・ 资金融通,所以通过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根本 就不受到重视;因为优质的国企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获 得资金,所以我们总是尽量让业绩差的企业先上市来获 得资金,因而上市公司的质量普遍欠佳。因此在一个弄虚 作假成风、上市公司几乎无投资价值的市场上,机构投资 者怎么可能进行长期投资进而发挥其稳定市场功能?市 场炒作是其唯一的出路。 2、民事赔偿制度存在缺陷。证券市场侵害行为应当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此各国的证券法规定都比较一 致。但是我国的证券立法却存在一种明显的倾向,即把证 券法定位于行政管理法,而对证券法中属于私法的商法 却缺乏认识。在立法过程中,只注重对证券发行和交易管 理过程作行政性的规定,而忽略对证券交易行为当事人 的权力义务关系及私权侵害救济的规定;对侵权行为也 以行政和刑事责任进行制裁,民事赔偿责任非常缺乏。此 外,在民事赔偿责任的过错归责、举证责任方面也缺乏有 利于投资者私权救济的法律制度设计。“谁主张,谁举证” 的过错责任的过错归责原则,使得中小投资者在侵权赔 偿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如果说上市公司股权结 构的缺陷使得机构投资者长期战略投资的激励机制丧 失,那么,民事赔偿制度的欠缺则使机构投资者的约束机 制发生扭曲,从而构成机构投资者违规运作行为增加的 潜在原因。 3、制度供给不连续。在中国证券市场还存在一种特 殊的现象,即制度供给的不连续,这直观的变现为法规政 策的频繁变动。而在又必然引起市场各方面参与者行动 特征的频繁变动,进而使市场的运行特征发生频繁变 动。具体来看,作为证券市场投资的约束条件,制度供给 的长期稳定构成了机构投资者确定具长期目标函数的基 础。在外部环境异常多变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面临的风 险增大。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机构投资者只好在既有制 度安排尚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其投资行 为,并实现收益。可见,制度供给的不连续使得市场不稳 定因素增多。机构投资者同样难以把握和预测长期利益, 从而使行为短期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普遍倾向,市场的 波动不可避免。 四、渐进式制度完善和超常规培育的辩证统一 我国机构投资者暂时还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甚至 其行为特征也已经发生一定的变异和扭曲,反而加剧了 市场波动。机构投资者数量不足规模较小是一个重要原 因;但是根据以上的分析表明,由于受制度因素影响机构 投资者的长期战略投资难以进行,因而无法发挥其稳定 市场的功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国机构投资者 的发展应遵循以下两条思路:一是改善现行的市场结构, 不断壮大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规模;二是进行制度创新, 以弥补现行的制度缺陷。前者即为超常规培育机构者的 主流观点,而后者的制度创新却不为人所重视。 制度安排作为机构投资者利益动机(下转第123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是,我认为美国人民——世界上唯一的先构思的一个 [18】迈克尔・H・享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 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42_43页;第164页:第 167—168页。[4】Arehur M.Schlesinger,Jr.,The eycles 0f 理想,而后按照这个理想建设一个国家的人民——从长 远看,当他们把自由社会的理想传播到全世界时,要比呆 在家里独自拥抱这一理想更幸福,更自由,更富有创造 力”。fz0 American History,波士顿1986年版,第16页。[5】J・斯 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商务印书 馆1992年版,第lO页。[6】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 球》,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7】德怀特・ L・杜蒙德:《现代美国1896--1946年》,商务印书馆 1947年3月12 Et下午,杜鲁门来到国会两院联席 会议的会议厅,宣读后来被称作“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 文。杜鲁门说:“除了美国之外,再没有其他国家是民主希 腊可以求助的了。也再没有其他国家愿意而且能够向民 1984年版,第271页。[8】李铁城主编:《联合国的历程》,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9】杨彪:“威 尔逊的史观及其对政策的影响”,《世界历史)1994年第6 期,第4O页。[10】《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 出版社1961年版,第337—338页。【ll】赵一凡编:《美国 的历史文献》,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O2—3O3页。[12】 主的希腊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了”。“世界上自由国家的 人民都在期待我们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 在领导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就会使全世界的和平受到危 害——肯定也会使我国的繁荣幸福受到危害。由于事态 的急遽发展,伟大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21 于 是,冷战正式爆发。 综上所述,美国外交理念中的“天赋使命观”构成了 罗永宽:《罗斯福传》,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 页。[13】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9页。【l4]A.w・德波特:《欧洲与超级大国》,中 其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亨廷顿认为,意识形态为美国的 外交政策提供了基础性资源。和其他国家一样美国有其 国家利益,但是,美国还有独特的政治原则和价值观,这 些原则为美国提供了第二套目标和标准。不难看出,随着 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由美国历史所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页。[15】《国际关系 史资料选编》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7— 68页。[17】《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三分册,上海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__7页。[19】福雷斯特・C・ 波格:《马歇尔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 孕育的“世界使命”意识,加快了美苏冷战的步伐。 注: [1】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开拓历程》,美国 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87年版,第3页。[21 Morrell Held and Lawrence S.Kaplan,Culture and Diplomacy:The Amer- 534页。第16页。【2O]布鲁斯特・c・丹尼:《从整体考察 美国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7O__71 页。[21】刘同舜编:《“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复旦 大学山版社1993年版,第83页、87页。 ican Experience.康涅狄格1977年版,第4页。[3】【16】 【责任编辑:朱林】 (上接第200页) 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规范其行为并进而发挥其稳定证 券市场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证券市场基本制度安 排不到位,则中国无论发展多少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真 正弥补其制度缺陷。因此在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的同 时,我们不能忽视证券市场基本制度安排的推进。如果不 在基本制度上下功夫,不在建立健全基本游戏规则上下 功夫,而仅仅在市场操作层面上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某 些市场技巧与工具,甚至以基本技巧与工具的引进来代 替系统性基本制度的建设,其结果将导致市场的进一步 扭曲和市场缺陷的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制度性风险也将 会进一步积聚和加剧。这种局面将必然加重我们对金融 利,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加新股的竞价配售并且无申购 数量上限等,从而将新股的无风险收益向机构投资者转 移。这些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市场公平,因此影响证券市场 的有效运行。如果将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视为一种制 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因为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 机构投资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既得利益阶层。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制度同其它物品一样,其替代、 转换与交易也都存在着种种技术和社会的约束条件。在 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中,我国政府可以参考和引进成熟 市场经济国家的大量制度,以充分发挥后起国家的优势, 从而加速制度建设进程。但是,在此我们想强调的是:中 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 由其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所决定的。因此,我国机 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有计 风险以及机构投资者发展效果的担忧。 事实上,现行的不注重制度建设而片面强调超常规 培育机构投资者的做法已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 只允许国有控股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机构设立 证券投资基金,而将另外的市场参与主体——个人投资 者与民营企业排除在外,人为设置障碍来限制其他机构 投资主体与国有证券投资基金进行竞争,从而使他们获 得一定的垄断收益;给予机构投资者更多的新股认购权 划、有步骤地进行。而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指的是数量 和规模的超常规培育,这只是一个方面。制度建设、完善 的渐进改革与数量、规模的超常规培育乃是辩证统一 的。 【责任编辑:龙迪勇】 ・1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