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华东师范上岗幼儿教育学基础题目

华东师范上岗幼儿教育学基础题目

来源:爱go旅游网
 幼儿教育学 一、填空题

1、 幼儿教育学是专门研究3~6岁幼儿,研究其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17

2、 幼儿教育对幼儿个体成长、对家庭的幸福、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 。17

3、 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被誉为“幼儿园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21

4、 根据《规程》《指南》的精神,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是实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6

5、 教育目的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可能性是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二大依据。57

6、幼儿发展是个体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因素包括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二者作用不同,但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是主动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成长与发展的。126~127

7、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和领导、教育活动的计划和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能力。121

8、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幼儿活动可分为不可见的幼儿生理、心理活动,可见的幼儿实践活动二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交融在一起进行的。无论在哪种活动中,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127

9、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事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大致可分为以实际物体为对象的实物操作活动,以人为对象的人际交往活动,二类活动具备不同的发展价值。在幼儿园活动中,特别是游戏中,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128 10、 环境的教育性与环境的可控性是幼儿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特点。184~184

11、教师在幼儿园环境中的主要作用是准备环境、调控环境和改善环境。其中准

备环境是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准备。202~209

12、幼儿园课程组织活动有三种,班级(大组)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课程组织形式变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课程的有效性,使每个幼儿获得最大的发展可能性,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要因时、因地、因内容和应教材灵活地运用。261

13、小幼衔接的指导思想是:长期性而非突击性、整体性而非单向性、小幼衔接而非小学化。 322~323 二、名词解释 1儿童观124页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总和。

2《儿童权利公约》125页。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律文书。以前所未有的法律约束力使儿童权利保护实现了从理想向现实的飞跃,成为儿童观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3随机观察141页

教师凭借自身的经验与直觉,仔细观察幼儿,尤其在幼儿没有注意到教师目光时,去了解他们的情绪、想法、行为习惯以及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与状况等,捕捉幼儿发出的各方面信息。 4有计划的观察141

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而拟定出观察项目,列出观察要点,然后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观察。 5发现学习、156

指学习者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的学习方式。 6接受学习156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言语传授方式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 7直接教的方式,158

是指教师直接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幼儿;

8间接教的方式(间接控制的方式、直接控制的方式)158

间接教的方式是指教师通过中介(如环境、幼儿同伴关系、工具材料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9幼儿园课程240页

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幼儿园课程的范畴,一日生活皆课程。 10小组活动261页

教师有计划安排的分组活动,也指幼儿自发形成的小群体活动。 三、简答题

1.幼儿园老师为什么进行非言语沟通146

(1)对幼儿来说,动作比语言容易理解。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流、看着幼儿的眼睛倾听他们说话的态度与行为等,远比言语更容易让幼儿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爱护、关心、肯定、鼓励等。

(2)幼儿非常需要教师直接的身体接触。身体肌肤的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感到温暖、安全、愉悦。

(3)幼儿语言的发展尚不充分,非语言信息是他们表达的重要手段。

2 幼小衔接主要问题及基本原则 322 主要问题:学习生活上变化太大,衔接不上。

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小学以上课为基本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的教育与小学的基本活动是完全不同的。

在生活方面,幼儿园的生活节奏自然宽松,一日生活中游戏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没有出勤要求。教师遵循保教合一的原则,把教育、生活上的照顾融合起来,让幼儿吃喝拉撒等各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比较着。都比较快速、紧张,每天上课时间比较长,作息制度都带有强制性,对儿童生活上的照料明显减弱,对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

在师生关系上师幼关系比较密切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幼儿所有的需求基本上都能

得到教师直接具体的帮助在小学里除班主任之外科任老师一般非班级专配仅仅是在课堂上接触接触时间比较

幼儿园环境布置比较生动活泼,玩具盒活动材料丰富。让幼儿能够方便的学习与生活。小学的环境一般显得比较单调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没有游戏区域,缺少玩具、活动材料等。

对幼儿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幼儿的学习压力比较小,没有非完成不可的社会任务儿,对小学生的要求就相对比较严格、具体。家长对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儿童的学习压力大,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

基本原则:(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对于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只是在大班儿或大班儿后期,人力上,也绝不能仅仅只有大班老师来承担。在幼小衔接的内容上,要坚持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素质,而绝不能仅仅只对幼儿进行学业知识方面的准备。对小学来讲,不能把衔接工作仅仅看成是幼儿园一个阶段的事儿,而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立足儿童的终身发展,进一步改革课程,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整体推进,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制的倾向比较严重。要搞好幼小衔接,必须培养幼儿入学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从健康、社会性、语言、认知等各方面整体的全面的推进

(3)培养入学适应性而非搞小学化。幼小衔接工作一定要坚持幼儿园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基本素质,而绝不能够把小学的一套简单的搬到幼儿园,把幼儿园变成小学

3课程评价的方法有哪些?276页

(1)观察 教师观察并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幼儿的行为、情绪情感表现、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幼儿进行综合评价。

(2)对话 通过开展与幼儿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幼儿发展的信息,并了解

幼儿情感想法的变化。

(3)成长资料袋评价 用成长资料袋或者观察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一定时期进行分析、比较、总结,以发现幼儿的变化。 (4)幼儿作品分析 对幼儿的各种劳动成果(绘画、手工、积木搭建、泥工等)的分析,了解幼儿的活动过程、发展状况以及情绪情感方面的信息。 (5)家园合作 家长是评价幼儿的最重要的信息源。可用多种方式,如面谈、问卷、电话、网络微信联系等,与家长联系,获得有关幼儿的发展信息。 4为什么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66页 (1)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什么是基本活动?基本活动是指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频率最高,对人的生存发展最有价值、最适合那一年龄阶段的活动。比如学龄期儿童来说,上学校学习是基本活动,对成人来说,工作劳动是基本活动。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基本活动。

(2)

游戏作为幼儿的天性,作为幼儿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活动,游戏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最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幼儿期主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教育方式”(杜威)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因此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能在游戏中健康、愉悦地成长。

5幼儿园教育的原则,一般原则5点、特殊原则4点

幼儿园教育原则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育的一般原则。是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均应遵循的,它反映了教育对所有教育者的一般要求,另一部分是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是幼儿园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教育的一般原则,第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爱与尊重是教育儿童的前提,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

第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儿童的全面发展应是协调地发展,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第三,了解儿童基于儿童的实际进行教育的原则。 第四,面向全体,重视个体差异的原则。 第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原则

幼儿园的教育的特殊原则,

第一, 保教合一的原则。保育和教育相互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实现有意识地堡

中师教教中师保,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第二, 第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第三, 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第四, 发挥一日生活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各种活动必须有机地统一,发挥整体效应

6 面向全体由注重个别差异的原则64 63页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关注全体受教育对象的的同时,对于儿童在学习与

发展过程中,由于个体先天的或者后天的、环境的或者自身的种种原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必须予以尊重,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

1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儿童,促进每一个儿童实现全面的发展。

2因人而异,实现差异性发展。由于每一个儿童各有不同的起点、特点和能力水平,因此,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教育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帮助每一个儿童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而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儿童。

7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67

幼儿园教育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同时,活动形式多样化,让幼儿能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1)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对于感性知识少、直接经验缺乏的幼儿来说,必须通过活动,动用多种感官,去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与人与物互动,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得真知。

(2)幼儿园的活动不应当是单一的。因为不同的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只有灵活多样的活动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教育中应灵活地使用集体、小组、个别等不同的活动形式,应在幼儿的自发活动、自由游戏与

教师组织的活动之间保持平衡,注重活动的综合性,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8 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128

第一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比如搭积木,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意识到自己的作用,享受到作为一个行动主体操作物体的欢乐,这一切有利于幼儿发展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其主体能动性。

第二,幼儿在实务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幼儿尚处在行为、行动、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与操作实务的动作分不开,在实务操作活动中,语言帮助幼儿把动作操作转化到头脑中进行,指导着动作的进行。如常常看到小班儿幼儿边说边做,进行有声思维,而到了大班儿后,则默默地有顺序的做,进行头脑中的无声思维,幼儿的思维就在活动中发展起来

第三,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实物操作活动在发展幼儿认知结构的同时,也成为其获取知识的源泉。因为幼儿缺乏经验,很难仅凭抽象思考来认识事物,也很难,仅听成人的言语讲解来理解事物间的规律和联系。只有让幼儿动手去触摸、摆弄,反复的观察、比较、操作,他们才能获得关于这些形体的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

9 教师必备的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能力有哪些 140

了解幼儿的能力,与幼儿实际的沟通互动的能力,是幼儿园教师非常关键的两种专业能力。

一观察能力。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幼儿,了解幼儿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很弱,对其自身状态的把握能力也很弱,这使教师很难,主要靠语言去准确的了解他们,特别是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幼儿的特点决定了观察对幼儿教育具有特殊重要性,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观察能力。 对幼儿各种行为、表现、情感、兴趣、需要等各方面可以进行常识,其多方面的实际观察,这是了解幼儿最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其意义是其他任何方法都难以替代的,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第二。与幼儿沟通互动的能力,没有沟通就没有相互作用,沟通与观察不同,它需要一种相互性,需要相互了解理解,彼此接纳,从而在双向交流中互相协调、

互相影响。沟通互动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也是丰富多彩的教育过程。沟通互动能力,在世界各国都被列为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而受到高度重视。 10 为什么非言语沟通很重要146

(1)对幼儿来说,动作比语言容易理解。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流、看着幼儿的眼睛倾听他们说话的态度与行为等,远比言语更容易让幼儿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爱护、关心、肯定、鼓励等。

(2)幼儿非常需要教师直接的身体接触。身体肌肤的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感到温暖、安全、愉悦。

(3)幼儿语言的发展尚不充分,非语言信息是他们表达的重要手段。 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敏感地发现、接受、理解来自幼儿的非言语信息,如幼儿的表情、状态、笑声或哭声、动作或行为、图画或手工作品等,都可以表达他们的身心状态,展现他们的认知、动向、水平,表露和发泄或传递他们的内心感受、情感需要。

11与幼儿言语沟通的技能147

(1) 引发交谈的技能。 例如,能够及时发现幼儿个体或群体感兴趣的事一话

题,善于敏锐地抓住时机,创造气氛,激发幼儿交谈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说自己想说的事。

(2)倾听的技能。 例如,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如专心,耐心的态度,不实的语言,动作或表情的呼应,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不随意打断幼儿的话,让幼儿产生老师很喜欢听我说,老师对我的话很感兴趣的

(3)扩展和维持对话的技能。 例如,在对话中适当地向幼儿提供必要的信息,或提出问题及扩展谈话的内容,又不让幼儿跟着老师转。

(4)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有针对性地与幼儿个别沟通互动的技能。例如,善于倾听,理解各种不同特点幼儿的谈话,并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话题、方式、词汇、语速等,有效的与幼儿个别沟通

(5)结束交谈的能力。 例如,能适时地结束谈话记,不影响其他活动,又让幼儿心情愉快,获得满足感

12 如何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沟通 148

幼儿之间的口语交流能极大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智力、语言、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互动,可重点促进幼儿之间的口语交际。 第一, 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幼儿口语沟通的意义,特别是幼儿之间自由自发交谈

的价值,切实的转变观念。

第二,对于幼儿的口语交流,特别是自由自发交谈的诸多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如,幼儿喜欢谈论什么话题,他们的交谈藏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发生班。班上幼儿在口语交谈上各有什么特点或问题的?

第三。要提高教师有关的专业意识与技能,如丰富教师在激发幼儿的交流欲望,发展幼儿的听说能力,提高幼儿的交流水平等方面的方法与策略。

第四,发展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比如,根据幼儿的活动表现,反思幼儿园作息中时间与空间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幼儿之间开展自由交谈,而不是压制、束缚他们。

第五。在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上,如何利用幼儿之间的冲突来发展幼儿的沟通能力,也是教师经常面对的棘手的问题。因此,教师用什么样的言语和非言语方式来应对,很能反映出教师沟通互动的水平。好的教师技能较快的与冲突双方沟通,让幼儿都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是公平的对待自己的,又能有力地影响幼儿的认识与行为,促进冲突双方去相互理解、沟通、接纳。

总之,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是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教师这一专业能力需要长期多方面的经历、经历、历练、积累,而绝不仅是学习几招临时应急的技巧。良好的幼儿之间交流互动起来。教师言语的、非言语的给力是必不可少的 13 幼儿园内环境特点 184

第一,环境的教育性。幼儿园内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设计,是根据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创设的。因此,较之其他环境,幼儿园内的环境更具教育性,表现在它更适宜于幼儿长期的利用、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提供短暂的教育经验或者一时的兴奋;他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只是某些方面的发展,他的教育影响更具目的性与有效性,能较好地克服环境教育的自发性、偶然性、零散性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环境的可控性。幼儿园内环境与外界其他环境相比,由于是按照教育计划精心创设的,总是处于教育者的关注之下,教师要根据专业的标准,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真正需要来把好入口关,因此他更具有可控性。这一特性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对进入幼儿园的空幼儿使用的各种产品进行必要的把控。二是表现在教师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上。如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和幼儿的特点,适时的调整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幼儿园的整个环境能够始终保持在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

综上所述,幼儿园内的环境具有较强的教育性与可控性,另外也不难看出,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使可控性具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可控性又保证了教育性的实现,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论述题

1 教师必备的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能力有哪些? 140 上面简答题。

2 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重点)63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关注全体受教育对象的的同时,对于儿童在学习与

发展过程中,由于个体先天的或者后天的、环境的或者自身的种种原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必须予以尊重,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

1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

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儿童,促进每一个儿童实现全面的发展。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只关注学习好、能力强的儿童,而那些既不出众,又不吭声的儿童往往不在教室的视线之内。要保证每个儿童在学校里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师必须平等的、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儿童。 2因人而异,实现差异性发展。

面向全体,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儿童都以相同的速度、相同的方式发展,也不是要求每一个儿童都达到同等水平,或在所有方面都达到同样的高度。由于每一个儿童各有不同的起点、特点和能力水平,因此,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教育必须充分理解和

尊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帮助每一个儿童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而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儿童。 3言语沟通的技能 147 同上面11题

4 教师是幼儿的教育者、保护者,这与幼儿的平等关系是否矛盾?135~136 幼儿与教师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理解,一个侧面是,从社会大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都是社会的基本成员,其相互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尽管幼儿年幼弱小,但丝毫不影响这一关系的性质。这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幼儿园所有人际关系中首要而基本的关系,是幼儿和教师相互关系的基础。因此,把幼儿仅仅视为纯粹的受教育对象,看不到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与成人完全平等的人,是十分错误的。

因为幼儿年龄小,不通世事,各方面都不成熟,就不尊重他们,随意专制的体罚他们,无视他们的成长需要,而成人中心的强制他们服从都是不允许的。正因为此,在教育原则中明确的规定严禁体罚,不准侮辱幼儿人格,反对专制的教师。中心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是有关系。

另一个侧面是从幼儿园小范围来看。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属于一定教育结构中的特殊的特殊社会关系及教育工作关系中的师生关系。社会保障幼儿地位和权力的责任,具体化为教师的义务与职责。教师是幼儿生存、发展、学习等权利的主要维护者,又而是被保护者。教师作为成熟的社会成员,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教育者,幼儿是身心均不成熟的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成员,是受教育者,由于幼儿与教师在教育中的社会角色不同,在这个意义上,教师与幼儿又不是完全平等的,不认识到这一点,会导致教师的失职,导致教育上的放任自流。

上述幼儿与教师相互关系的两个侧面是对立统一的。前一个侧面要求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后一侧面要求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教育幼儿、保护幼儿的责任。只有尊重幼儿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培养人的教育,而离开了对幼儿的教育、保护,尊重幼儿就会流为一句空话。因此,如何将两个侧面加以最恰当的统合,是理解和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关键。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始终要尊重幼儿,以民主、平等、充满爱心的态度,对每

个幼儿认真地进行教育和保育。不管什么教育活动,无论其形式多么新颖,内容多么丰富,交法多么艺术,只要没有以正确良好的师幼关系为基础,就不可能是好的教育活动

5幼儿园内环境创设的原则 188 第一、

教育性原则。

从前所述,幼儿园环境的特点之一是其教育性,而要真正保持这一特性,必须在环境创设中,坚持以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导向,认真落实纲要、指南的精神,符合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此外,环境的教育性要求,对于一切干扰或者违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因素,无论是来自何方,都要坚决反对。 第二, 适宜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的含义就是以幼儿,幼儿发展为本,创设适合幼儿的环境,让幼儿环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与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等,从而能够增强环境的吸引力,能够激发,推动,拓展幼儿的活动。适合幼儿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可以说就是幼儿喜欢的,他们能在其中快乐学习与发展的环境要求。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宽松、温暖、富于激励性的,物质环境是安全卫生,丰富多样的,让幼儿能在环境中轻松、愉悦、自由的选择与进行各种活动,满足他们的兴趣与成长的需要

第三, 参与性原则。

是指幼儿园环境应是幼儿与教师、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同合作、共同参与创设的。幼儿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人,参与创设环境是幼儿的权利,家庭、社区的参与是开放的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特征。 第四, 发展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的发展性可以说就是有效性,它主要表现在创设的环境能多大程度被幼儿利用,发挥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而不是徒劳无益甚至阻碍幼儿全面发展。 第五。低成本原则。

是指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有质量的发展。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一物多用,充分发挥自然材料的功效,创设低成本、有质量、低成本、

高质量的环境方面

6为什么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从游戏的内涵、特点、功能来分析)289 一、 游戏的内涵

1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一日生活之中,除了吃饭、睡觉等必要的生活活动之外,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游戏。 2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

由于幼儿年龄小,实际能力。较差,他们多种的需要很难,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他们需要一种活动形式,解决其身心发展需要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游戏正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喜爱并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满足需要是适应生长

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只要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游戏,这些目标就在游戏过程中得到实现。学习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这种让幼儿不感觉压力的、没有紧张或焦虑情绪的学习方式,这样游戏中的学习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不是在外在要求下被动的学习,而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发起,自我挑战,以满足自身的好奇、好动,所以表现的积极性很高。

二、 幼儿游戏的特点是:

第一、愉悦。游戏一定伴随着幼儿愉悦的情绪体验。因为游戏适应了幼儿的天性,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给幼儿带来了积极的情绪体验。

第二、自主。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己选择游戏的内容,形式,进程,材料,玩伴等,而不是由成人主宰、控制。幼儿是否进行自主活动是判断是否是幼儿游戏的重要标准。

第三、自由。幼儿游戏的愉悦自主特征,使幼儿在游戏中处于欢乐的无压力的状态,这是一种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无强制性,外在目的约束与捆绑的自由状态 第四、创造。幼儿游戏中的愉悦、自主、自由状态,使游戏成为幼儿发挥想象、创造的一种最佳活动。 三、游戏的主要功能。

1游戏是形成幼儿快乐园体验的重要途径。游戏中获得的快乐体验,一旦成为幼

儿的基本心境,会成为巨大的能量,使幼儿振奋起来,让他们的整个精神面貌一致,整个生活都变得幸福而阳光。游戏带给幼儿的积极情绪状态,不仅对其学习效果产生促进作用,还对其各种能力的发展产生深刻而普遍的影响,尤其对他们心理深层那些不可见的特质、情感、态度、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2游戏是幼儿认知发展的推推进器游戏,能够激发和强化幼儿的认知动机,能够极大地激活、巩固、丰富、提升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3游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在游戏中逐步学会理解与尊重他人,与人沟通合作,学会解决冲突,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4游戏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的发育成长。季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运动量,既可以全身活动,也可以局部运动。能够促进。整个身体健康的生长发育.。

四、 怎样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1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建立尊重游戏的幼儿园文化。幼儿园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要正确的认识幼儿游戏的内涵、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2充分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幼儿对游戏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想玩儿各种各样的游戏,特别是自由自发的游戏。加之幼儿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幼儿园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和多样化的游戏条件提供一定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玩具材料等以满足幼儿多元化的游戏需要。

3把游戏精神渗透到幼儿园教育的所有环节中。让游戏成为基本活动,绝不是把这些活动都变成游戏。其次,在这类教育活动中渗透游戏精神,如充分利用游戏来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在作业课中融入游戏元素,开展游戏化的教学,通过适宜的教学游戏来引导幼儿愉快、自主、创造性地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