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跨文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孔子 学院的调查 刘 超 (中国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 摘要:选取美国24家孔子学院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结构化问卷、深度访谈、个案研究以及实际调查等多 种研究方法搜集孔子学院中相关变量的数据并展开具体的实证研究。针对跨文化情境-F. ̄L子学院中个人、 团队及组织层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深入分析,并对员工的跨文化学习能力的改善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孔子学院;核心竞争力;跨文化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49(2010)05—0090—05 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 一、孔子学院中跨文化维度等调查问卷的 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广泛分布 设计与发放 在88个国家(地区)。 从2004到2009年的五年 问卷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了Dr.Hofstede 中,平均每十天都要诞生一个孑L子学院或孔子课 (1991,2004)开发的跨文化维度调查问卷、跨文 堂。…坊间对孔子学院这种所谓“大跃进”式的 化应用能力调查问卷及Dr.Wanwen Dai(2007) 发展模式的担忧是与日俱增的。孔子学院在飞 开发的跨文化组织学习问卷②。调查问卷分为 速发展的同时,也确实暴露出很多问题,比较典 中文问卷和英文问卷两种,发给每一位受调查者 型的如:中外方员工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与冲突 时,中英文问卷同时发送。受调查者收到中文英 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匮乏、不同孔子学 文问卷后,可以按照自己熟悉的语言自由选择问 院在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方面不同程度的 卷种类进行填写。 缺失、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与科研水平长期停 在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及委托的志愿者教师的 留在较低层次等等。这些不仅仅给孑L子学院中 大力帮助与协调下,笔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给上 外方员工在跨文化情境下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 述24家孔子学院所有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发 困扰,而且对孔子学院的核心竞争优势与持续发 放了181份电子调查问卷,受调查者填写问卷后 展能力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直接通过电子邮件返还笔者或先提交打印版给笔 笔者选取了美国24家孔子学院作为研究样 者委托的志愿者教师,然后由他们帮助整理成电 本,通过结构化问卷、深度访谈、个案研究以及实 子版,最后再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返还给笔者。 际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对跨文化情境下孔子 二、孔子学院中跨文化学习能力调研问卷 学院个人层次、团队层次、组织层次的跨文化学 的分析 习能力进行研究。 该次调研中,总共发放问卷181份,最终回 收稿日期:2010—08—16 作者简介:刘超(1978一),男,吉林白城人,中国澳门科技大学管理科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管理研究。 一9O一 收165份。回收的问卷中删除了1份回答严重 不完整的问卷,最后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数目为 164份。经过计算得出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 79.01%。荷兰跨文化理论研究的大师Hofstede 率明显地高于中方员工所能感受到的频率。 总之,以上测试题反映出,所调查的孔子学 院基本上还是鼓励、支持并重视员工创造跨文化 学习机会的能力的提升。毫无疑问,这对员工个 人层次的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 认为: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在信度方面,认为最 低的问卷回收率应该为25%,本研究有效问卷 回收率79.0l%符合常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 计计量所需要的有效样本数量的要求。 在填写 问卷的所有人员中,教学人员占受调查人员总数 意义。但是在受重视程度上,中外方员工认为差 异明显。 以下三个题项是为了测量孔子学院中跨文 化交际人员的个人层次跨文化沟通能力而设 计的。 的48.44%,行政管理人员占5I.56%的比例,行 政管理兼教学人员占受调查人员总数的 31.25%。在填写问卷的所有人员中,基层管理 第4题:在学院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人 们彼此公开、坦诚地交换意见。该题项中,选择 人员占14.06%的比例,中层管理人员占20. 3I%,高层管理人员占17.19%的比例。下面将 分别对孔子学院中个人层次、团队层次及组织层 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及孔子学院如何支持和运 用跨文化学习展开分析。 (一)个人层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 “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1% 的比例,选择“有时有”的中方员工有66.67%的 比例。该题项反映出2/3以上中方美方员工都 认为上述现象是经常出现的。 第5题:在学院各种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阐 述自己的观点时候,通常也会征询别人的意见和 想法。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 的美方员工有57.1%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 “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55.6%的比例。这说 第1题,在孔子学院中,人们互帮互学对方 的历史文化。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 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2%的比例,选择“经常 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66.67%的比 明上述双方都倾向认为“人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时 候,通常应该征询别人的意见和想法”不应该是 例。很显然,多数的中外方员工认为在孔子学院 中,人们互帮互学对方的历史文化是经常有的现 象,这对孔子学院中个人层次跨文化学习能力的 不断提高无疑是必要的,非常有意义的。 第2题,孔子学院给员工安排必要的时间来 学习跨文化知识。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 偶尔发生的、象征性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跨文化 交际中,具有乐于倾听的习惯非常重要。交际者 “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2%的比例,选择 “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33.3%的 所表现出的乐于倾听的语态及体态,这无疑是在 跨文化交际中,已经在明白无误的告诉对方自己 是虚心的,是非常尊重对方持有的观点、历史文 化、价值观念,这对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形成良性 的互动非常紧要。 第6题:在学院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投入相 比例。该题项的答案,为什么双方有如此大的不 同呢,笔者认为很可能是美方员工在时间的使用 效率上大大高于中方员工。美国著名的跨文化 交际学理论研究的学者陈晓萍认为,在时间概念 当的精力与时间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该题 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 有85.7%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 的中方员工有22.2%的比例。双方员工在此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中国人一般对时间使用上呈现“散漫”的特 点,美国人一般对时间使用则具有“集中”的 特点。 J 综上所述,孔子学院中跨文化交际人员的个 第3题,学院奖励(鼓励)那些进行跨文化学 习的教职员工。该题项上,选择“经常有”及“总 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的比例,选择“有 时有”的中方员工有66.7%的比例。这说明大 多数中外方员工认可学院奖励那些进行跨文化 人层次跨文化沟通能力受到中外方员工的重视, 尤其是收到外方员工的高度重视。比如人们变 得更加欣赏彼此公开、坦诚地交换意见的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努力花功夫建立彼此之问的 信任等等。不过重视的程度及在个人层次跨文 化沟通能力上,中方职员明显逊色于外方员工。 学习的教职员工。但是美方员工认为奖励的频 一91— (二)团队层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 接下来笔者继续对孔子学院中团队层次上 方员工有55.56%的比例。 第11题:每一位员工都能从学院过去跨文 化交际活动的经验及教训中获益。该题项中,选 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 的合作与跨文化学习能力变量进行分析。该变 量是通过设计以下三个题项展开测量的。 第7题:在学院中,各部门或团队有权根据 实际需要修改自己的各种跨文化活动目标。该 题项上,没有持否定意见的美方员工有 85.72%的比例;没有持否定意见的的中方员工 有88.9%的比例。所调查的孔子学院中外方 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 工有0%的比例。选择“有时有”的中方员工有 44.5%的比例。 第12题:学院对用在跨文化交际培训上的 时间及资源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评估。该题项中, 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 员工绝大多数认可“在学院中,各部门或团队 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修改自己的各种跨文化活动 目标”。 57.2%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 中方员工有0%的比例。选择“有时有”的中方 员工有55.6%的比例。 目前的调研数据尚不能说明,中美双方判断 存在如此大差异的主要原因。笔者这里可以大 胆推断:数据之所以在对比时存在较大差异,很 第8题:在学院中,各部门或团队在收集信 息或讨论之后,能够修正其各种跨文化活动设 想。该题项上,没有持否定意见的美方员工有 99%的比例;没有持否定意见的中方员工有 88.89%的比例。所调查的孑L子学院中外方员工 可能是中外方职员面临着不同的跨文化活动业 绩考核机制。中方员工在组织中跨文化学习成 果的分享方面,获益较少。这是孔子学院在培养 员工跨文化学习能力工作方面的遗憾。如果不 能很好的改善,必将影响组织的长远发展。 基本上认可“各部门或团队在收集信息或讨论之 后,能够有自主权修正其各种跨文化活动设想”。 这方面还是比较宽松的,这种宽松的气氛有利于 不断增强团队的跨文化学习能力。 第9题:在孔子学院中,各部门或团队认为 学院会采纳他们关于跨文化活动的各种建议。 从表4该题项上测量结果看,双方员工看法也是 接近一致。 综上,中外方员工在以上题项表达的看法, 其次,笔者设计了三个题项对孔子学院中组 织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能力进行讨论。 第l3题:学院鼓励大家从全球角度考虑跨 文化问题。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 样”的美方员工接近85.7%的比例,选择“经常 反映出所调查的孔子学院中团队层次合作与跨 文化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团队有权根据实 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66.7%的比例。 第14题:在各种跨文化活动上,学院致力于 与外部社区的协调,以满足共同的需要。该题项 际需要修改自己的各种跨文化活动目标;在收集 相关信息或讨论之后,能够修正其各种跨文化活 动设想;学院基本会采纳他们跨文化活动的建 议;这些直接影响到孔子学院中团队层次合作与 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强弱。 (三)组织层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 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接 近98%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 中方员工有67%的比例。 第15题:学院鼓励大家从整个组织的角度 思考和寻找跨文化问题的答案。该题项中,选择 “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接近86%的 接下来笔者继续对孔子学院在组织层次上 的跨文化学习能力进行分析。 首先设计三个题项对孔子学院中组织跨文 化学习成果的分享能力进行研究。 第10题:学院建立有测量目前跨文化交际 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 有67%的比例。 以上三组数据表明,中方外方员工对于“学 院鼓励大家从全球角度考虑跨文化问题、学院在 跨文化活动中致力于与外部社区的协调、鼓励大 家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思考和寻找跨文化问题的 答案”方面的做法持有积极的肯定的评价,这也 进一步说明所调查的孔子学院中组织与周围环 活动的业绩与期望业绩之间差距的系统。该题 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 有57.2%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 的中方员工有0%的比例。选择“有时有”的中 一92— 境的融合能力是比较强的。 三、结论 能力方面,调查问卷暴露出中外方员工的反馈存 在较大差距的事实。孔子学院中组织跨文化学 习成果的分享能力主要包括:学院建立有测量目 (一)孔子学院中跨文化学习能力的综合 分析 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业绩与期望业绩之间差距 的系统;每一位员工都能从学院过去跨文化交际 活动的经验及教训中获益;学院对用在跨文化交 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从整体上 看,尤其是与笔者在两年前所做的关于北美地区 孔子学院中跨文化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结果对 比,笔者对本次关于孔子学院中个人、团队及组 织层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结果的感 受是喜忧参半的。与上次调研结果相比,当前孔 子学院中跨文化学习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 际培训上的时间及资源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评估 方面。该类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 样”的美方员工有57.14%的比例,选择“经常 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O%的比例。 目前的调研数据尚不能说明,中美双方判断 提高,尤其是组织层次上的跨文化学习能力。从 组织层次上看,孔子学院中组织与周围环境的融 合能力、孔子学院中组织为跨文化学习提供引导 的能力具有明显的提升,这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孔 子学院整体的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增强。同时,孔 子学院中组织跨文化学习成果的分享能力依旧 存在如此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深度访谈记 录及调查问卷分析,笔者这里可以大胆地推断: 数据之所以在对比时存在较大差异,很可能是中 外方职员面临着不同的跨文化活动业绩考核机 制。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状况不仅仅是涉及目 前是否公平的问题,笔者更关注的是该问题的出 呈现很弱的状态,这与之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几乎 没有明显的长进。 现将会对孔子学院中个人、团队及组织层次跨交 际能力的重要影响及对学院的未来发展的长远 孔子学院中团队层次合作与跨文化学习能 力表现出很强的状态。北美,尤其是美国几百年 来都是非常推崇个性独立、个人平等,特别重视 自我表现,即哈佛大学Kluckhohn(1961)教授所 影响。毕竟,对任何组织而言,“奖罚不明”应该 都不会是好的征兆。 此外,从调查问卷看,中方员工在组织中跨 文化学习成果的分享方面,感觉获益较少。在计 划一实施~评价一反馈一计划这一需要循环往 复的回路中,应该存在一些问题。_8 根据先前的 说的:美国人从来都是个体主义至上。_6 虽然 Tfiandis(1995)认为中国人是属于具有强烈传统 集体主义倾向的中华文化圈,但是目前尚无特别 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能够证实:中国人的团队合 作与跨文化学习能力很强。 换句话说,无论是 具有特别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极力突出自 我价值的强个体主义倾向的美方员工,还是具有 深度访谈及结构化调查问卷的分析,笔者推断: 在反馈这一环节上并没有充分地吸引中方员工 的参与,或者说中方员工在这一环节上没有充分 的重视与参与。在跨文化交际活动计划执行过 程中应该体现中外方员工的全面反馈信息,并利 用这些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计划的调整与平衡。 很强集体主义倾向的中方员工,他们在跨文化情 境下的美国孔子学院中共事,双方竟然都呈现出 很强的团队层次合作与跨文化学习能力。这是 笔者观察到的一个很特别的现象。 孔子学院中个人层次上创造跨文化学习机 会的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水平;跨文化交际人员的 这是孔子学院在培养员工跨文化学习能力工作 方面的遗憾,也是孔子学院在组织层次上跨文化 学习能力的一个缺失,如果不能很好的改善,必 将影响孔子学院的健康发展。 (三)孔子学院中个人层次的跨文化沟通 能力 个人层次跨文化沟通能力经过本次考察后,发现 还只是具有一般水平上的表现。以上能力水平 的高低值是分别从强——较强——一般——弱 的角度进行考察的。 在学院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投入相当的精力 与时间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该题项中,选择 “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的 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 有22.2%的比例。双方员工在此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美方员工认为孑L子学院跨文化交际中花 (二)孔子学院中组织跨文化学习成果的分 享能力 在孔子学院中组织跨文化学习成果的分享 一93— 功夫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是一种经常性的工作。 子学院的跨文化学习能力。 从事社会交际网络方面研究的社会学者一般可 能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复杂,中国人往往花费相 参考文献: 当多的时间琢磨、设计人际关系,以便建立起相 [1]中国孔子学院总部[N].http://www.hanban.edu.cn/ 互信赖相互帮助的朋友式的人际关系。l9 而相对 kzxy.php,2010—04—14. 于中方员工,美方员工反而认为孔子学院跨文化 [2]戴万稳.跨文化组织学习能力研究[M].南京:南京 交际中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才能建立起互 大学出版社,2007. 信的合作关系。这里为什么中方员工认为在相 [3]曾国藩.曾国藩家训[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对陌生的跨文化情境下反而很少需要花功夫来 社,1999. 建立彼此朋友式的信任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习 [4]Ho ̄tede,Geert.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M].New 惯于“直线条”考虑的老外遇到了习惯于采用 York:McGrawHill,1991. “模糊”、“委婉”、“蜿蜒曲折”思考方式的中国 [5]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人,使得美国人也变得复杂认真起来了吗?现有 社.2005. 的问卷数据尚不能准确解释这一点。不过,这是 [6]Gudykunst,W.B.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rn— 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非常值得笔者继续努力深入 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地思考下去。 Education Press,2007. 总之,跨文化情境下,交际的复杂性大大增 [7]Triandis,H.C.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M]. 加,因此孔子学院的个人、团队及组织层次要具 Boulder:Westview Press.1995. 备相应强大的跨文化学习能力;跨文化下活动必 [8]XiaoYing,RuanGuijun,TianYu.2009年匹兹堡孔子学 须要全盘考虑跨文化情境。孑L子学院所处的跨 院工作总结[N].http://my.chinese.cn/space—blog— 文化情境不但非常复杂,而且体现出动态的特 uid一13852-id一8610.htm1.2010—01—28. 点,该情境会随时变化和改变;该跨文化情境是 [9]Wiseman,R.L.Theorizing in Interculturla Communica— 由各种复杂的文化因素构成的独具特性的组合 tion[A].In A.Virding(ed.).International and Inter- 方式的系统;该跨文化情境会变化及改变,具有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C].Newbu ̄Park: 与组织系统同步进化的特性。所以我们不能以 Sage Publications,Inc.1995. 单一、静态的视角去观察研究跨文化情境下的孔 (责任编辑:天乐) A Study in the Cross—Cultural Organizational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Capability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Liu Chao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cau,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selected 24 Confucius Institutes as the research samples in the questionnaire,the Case Studies and SO Oil.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organizational cross—cultural learning capability at individual,team,and organizational level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impacted by cross—cultural contextualization,enhance cross-cultural learning capability of the Confu— cius Institutes. Key words:the Confucius Institute;sustainable competitive capability;cross—cultural learning capability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