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言语理解与表达
理论部分(基础差的同学请先看易错题整理部分)
一、主旨概括题 (一) 提问方式:
1、主旨类:中心、主题、中心议题、关键词、核心、主要、重在(观点、介绍、讲述、 讨论、强调、说明) ; 2、概括类:概括、归纳、总结、复述。 (二)解题思路: 1、主旨类:中心思想即重点; 2、概括类:全面(重点+其他)。 (三)重点出现的位置: 1、微观: (1)关键词:①标志词:重要的是,关键的是,这使得,有趣的是;②主题词:核心词。 (2)关联词: ①转折: a、典型格式:强转:虽然……但是……;弱转: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只是、 当然 。
b、替换词语:虽然:尽管、虽说、固然;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c、考点:转折是重点;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虽然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②递进:
a、典型格式:不但……而且……;不但……而且……甚至/更/还……。 b、替换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只、不光、不独; 而且:并且、并、
也、还、 甚至、更。 c、考点:递进后是重点;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不但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③因果: a、典型格式: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b、替换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故而、总之、看来、由此可见、综上所 述、概而言之、总而言之、正因如此、有鉴于此。 c、考点:结论是重点;倒装原因是重点;替换词可以任意搭配;原因部分可以省 略。 ④必要条件: a、典型格式:只有……才……;除非……才……;应当、必须、应该、
需要、
必要、必要条件是。
b、替换词语: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
除非……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否则不……;如果不……那么不……。
c、考点:“才”前是重点,即必要条件是重点;“只有”、“除非”可以省
略;解决问 题对策的标志词。
⑤并列:
a、典型格式:既……又……。 b、替换词语:是……是……;有的……有的……;一边……一边……;也…… 也……;不是……而是……;是……不是……。 c、考点:并列关系的符号如“;、。”;注意词语,如同时、同样、此外、另外、 与此同时、和、又、以及、及、而;注意杂糅在一起考;注意并列中的两个关系,一个是并 存,如美貌与智慧,一个是相对,如好与坏。 ⑥顺承: a、典型格式:首先……然后……;首先……其次……;先……接着……后来……; 先……随后……;……紧跟着……就……;……便……。 b、考点:主旨为 A+B+C;与并列的区别在于有先后顺序。
⑦充分条件:只要……就……;一旦……就……。
⑧假设条件:如果……就……;如果……那么……;若……便……;若
是……只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好……;倘若……便……。
⑨取舍复句: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⑩周遍条件:无论/不管……也/都……。
⑪多个关联词同时出现: a、杂糅复句:重中之重; b、行文结构的总分
中,总说 重要。 2、宏观——行文结构: ①分类:a、总-分-总;b、分-总;c、总-分;d、分-总-分;e、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f、分-分。 ②论据: a、举例:论点在前后;b、反证:论点在前面; c、援引(引用):论点 在前后; d、原因:论点在前后。 二、意图判断题: (一)提问方式: 1、想表达、想告诉我们的是,意在表明、说明、阐明? 2、可以推出什么,知道什么? 3、文段的目的、寓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做题思路:
1、故事寓言:告诉我们积极的做人做事道理,可以利用选项逆向原文推
理。
2、主旨——引申:考的不多,有也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3、意图题有主旨化的倾向。
三、标题填入题:
(一)提问方式:最适合做本段标题的是? (二)标题特点:准确、鲜明、简洁、形式美。
(三)做题思路:1、新闻:导语;2、说明文:说明要素; 3、议论文:
中心论点;4、 散文:形散神不散;5、记叙文、游记:概括性。 四、词句理解题: (一)提问方式:文中划线的词或句子,如何解释? (二)答题思路:1、罗列信息的标识:——,是,即,:。2、语境:内容整合在一起。 3、 分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关联词。 (三)注意事项:1、词、句一般是文中给定的含义,往往不是本身的含义。 2、成语基 本上都是本身的含义。 五、代词指代题: (一)提问方式:文中这些、他们、前者指的是什么? (二)答题思路:1、定位准确;2、原则:就近原则加逻辑意思。
六、态度观点题:
(一)提问方式:作者/本文的态度、观点、评价等。
(二)答题思路:1、明确观点; 2、隐含观点; 3、没有观点;4、杂糅
观点:我认为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XX,至于 XX 就见仁见智了。
七、细节理解题:
(一)提问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符合文意的是?或者变形为具体到
一个因素。
(二)答题思路: 1、具体要素;2、理解全文;3、一一对应。
(三)一一对应的考点: 偷换、扩大、缩小:1、时态(已然、进行、未然);2、语态(不确定性、确定性); 3、数量(多量、少量、中间量);4、逻辑关系:关联词。 5、概念、话题:内容的改变。 (四)选项技巧:1、言内之意(意图判断题除外);2、慎选绝对项; 3、
句子成分分析; 4、主体分析;5、排除法。 八、逻辑填空题: (一)分类: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2、虚词:副词、介词、连词;3、成语: 含义。 (二)做题思路:1、通读全文;2、找考点;3、排除选项;4、确定答案。
(三)考点:
1、对应关系:词语、句子、文意;
2、语义轻重:如灾难与麻烦;妨害与妨碍;截然不同与大相径庭。 3、感情色彩:(分为褒贬性和倾向性)如理想与妄想;牟取与获取;篡改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与窜改。
4、关联词语:分为关联词填空和逻辑关系。
5、语素拆分:(在含义不清和近义词辨析时候用)如发掘、挖掘;造型、
外形;鉴
别、鉴赏;盈利、营利;权利、权力;临近、邻近。
6、语体风格:(口语与书面语,古今用语)如可见、看来;商榷、商量;谈话、聊 天;诞辰、生日;菡萏、荷花;客栈、宾馆。 7、固定搭配:如希望、期望。 8、词语含义: (四)考点总结: 第一步:找对应关系; 第二步:分析语义轻重和感情色彩; 第三步:分析关联词、语素拆分和语体风格。 九、语句衔接题: (一)提问方式:1、居首、居中、居末类;2、结语推断类:可以联想可能讲什么加以 辅助,也可以接着最后一句话推断。
(二)答题思路:1、形式:关联词搭配、行文结构。 2、内容:态度倾
向;范围和话题 主体一致。 十、语句排序题: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一)概述:选项入手,根据概率带入验证。
(二)思路:1、形式:关联词、时间、空间。 2、内容:词语间的联系,
范围与话题一
致。
(三)开头句:1、适合:背景介绍、引用观点;2、不适合:反证类、补
充类、结论类、 指代类。 十一、病句歧义句: 句子构成: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常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一)病句: 1、句子成分搭配错误: a、主谓搭配不当:他的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 b、动宾搭配不当:明年的七月,我将度过一生中的又一重大选择。 c、主宾搭配不当:童年的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 d、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教师、工人、农民在我国都是一种很神圣的职业。
e、复句: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化技术水平,是加
快制造
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2、成分多余或残缺:成分多余;成分残缺;一面对两面(能否,是否,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强弱,高低, 好坏,优劣)。
3、逻辑矛盾:时态矛盾、关联词。
4、用词不当。 (二)歧义句
1、语汇歧义(词性):我们家的门没锁; 2、语法歧义: a、定语修饰指代不清:发现敌人的哨兵; b、主谓宾搭配歧义:布置好房间; c、语义组合歧义: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d、指代不明歧义。 3、语音歧义:躺在床上那么久,他终于想起来了。 十二、特殊考点题: (一)修辞格: 1、比喻: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 2、比拟:拟人、拟物。 3、排比、顶针、夸张、对偶、设问、反问。 (二)标点符号;(三)注音;(四)错别字。
十三、篇章阅读题:
(一)题型综述:人文社科类;科技说明类。
(二)阅读技巧:
1、读问题:关键词;确定位置;细节题。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2、读文章:重点,非重点,确定文章结构。 3、看选项:读原文顺序做题,最后做细节题。
词汇整理部分
1、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大雪纷飞,漫天白雪的场景。 2、厉行与力行:前者侧重严格执行,后者侧重努力实践。
3、蔓延与漫延:前者侧重于事物发展的速度和形态,常含有贬义倾向,后者形容水的四溢。 4、肇始与伊始:前者意为开端,开始,为动词;后者为助词,如新年伊始。 5、以至与以致:前者是一直到的意思,后面的结果是前面因素影响的加深;后者多指不良 的结果或不希望出现的结局。 6、结果可以被改变,但是结果的发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阻止。
7、满足与迎合:后者含有贬义。 8、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9、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10、反戈一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11、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有颜色的成分。 12、浮光掠影: 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13、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14、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15、休戚与共与息息相关:前者不仅仅是关系密切,而且利害相同,而后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者只有关系没有
利害。
16、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17、风格迥异:指思想特点或艺术特点全然相反。 18、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
19、高企:指价格停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不落,甚至有再张高的可能,是一种持续的状态。 20:不止与不只:前者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停止,如血流不止,二是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 如她不止二十岁;后者是连词不但,不仅。 21、竟然与居然:居然的使用范围要小于竟然,后面往往跟着的是一个另作者或说话者不 希望得到或发生的结果,而前面往往会有一个主观的正面意识或者客观的常识,而后面则是 与之相反的结果。 22、几率与频率:减少几率,降低频率。 23、倚重与依赖:前者含有积极的色彩。 24、启运与启程:前者的主语一般指货物。
25、体例与体裁:前者指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后者指文学
的样式,如文学
作品的类型,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26、素材与题材:前者经过加工,变成后者。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27、醇香与浓香:前者形容啤酒,后者形容白酒。
28、试水与破冰:前者引申为常识;后者指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29、时效与实效:前者注重速度。
30、渐次与逐渐:前者强调按次序,有次递之意。 31、挡箭牌:比喻推掉事情的借口或可以掩护的东西。
32、易错字:气概(慨),凑合(和),再接再厉(励),黄粱美梦(梁),
美轮美奂(仑), 萎靡不振(糜),沉湎(缅),平添(凭),出其不意(奇),声名鹊起(雀),
额手称庆 (首),蛰伏(蜇),坐镇(阵),旁征博引(证),床笫之私(第),坐月子(做)。 33、哀怜、爱怜与爱恋:三者读音大致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哀怜”指对别人的不幸遭 遇表示同情,如“中华民族有哀怜弱者的传统”。“爱怜”指十分疼爱,多用于子女,如“爱怜子 女”。“爱恋”指热爱而难以分离,多用于男女之间,如“二十多年来,他俩一直相互爱恋着”。 34、 爱护与爱惜:爱护有精心保护,不使受到损坏或镀害的意思;爱惜
指不浪费,不糟蹋。
前者既可指人,又可指物;后者则仅指物或抽象事物,如“时间”。 35、暗淡与黯淡:二者都指不明朗。不同的是:“暗淡”指光色昏暗,不
光明,不鲜艳,如“光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线暗淡”;“黯淡”①指心理暗淡,如“心情黯淡”;②同“暗淡”。 36、包含与包涵:前者多用于抽象事物,后者多用于请人原谅。 37、包藏与饱藏:“包藏”指包含,隐藏,如“包藏祸心”。“饱藏”指深
深地隐藏着,如“他那双 贼圆的眸子里饱藏着杀机”。
38、爆发与暴发:“爆发”,①指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外进出,如“火山爆发”;②指通过外 部冲突而发生的质变,如“爆发革命”;③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或事变突然发生,如“会 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暴发”,①指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②
指突然发财得势,多 含贬义,如“暴发户”。 39、报怨与抱怨:二者都与“怨”有关。不同点是:“报怨”指报复怨恨,如“这次恶性事件是由 肇事者报怨引起的”;“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或埋怨,如“这
都应怪自己,不能 抱怨别人”。 40、不齿与不耻:这两个词语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不齿”是不愿意
提到的意思,如“出
卖师友者,君子不齿”。“不耻”是不感到羞耻的意思,如“身居显位,却
有如此贪心,别人尚 羞,他自己却不耻”。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41、猜测与推测:猜测侧重于主观猜想;推测侧重于根据事理去推断。 42、仓促与仓皇:“仓促”指时间匆促,行动忙乱。“仓皇”多指心里害怕,
神色慌张,举止失
措。
43、草拟与起草:“草拟”指粗略地拟出草案,多指各种计划、工程设计、
论文提纲的拟定; “起草”多指方针政策、规章等文件的拟稿。 44、查看与察看:“查看”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如“查看货物”。
“察看”指为了解情况 而细看,如“察看地形”。 45、察访与查访:“察访”指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如“实地察访”。
“查访”指调查打听案 情,如“为了尽快破案,他化装成一个农民到处查访线索”。 46、嘲笑、嗤笑、嘲讽、嘲弄、讥笑与耻笑:“嘲笑”指把对方的缺点错误或本来不是错误缺 点,加以夸大,引为笑谈,使人难堪。“嗤笑”带有轻视看不起的意味。“嘲
讽”着重讥刺,常 以言辞诗文或表情来讽刺。“嘲弄”指拿人开心。“讥笑”是用尖刻的话语
讥讽嘲笑对方的缺点
错误。“耻笑”含有鄙视不屑一顾的意味,语义比“嘲笑”重 。 47、踌躇、犹豫与迟疑:“踌躇”指人的外部表情不果断。“犹豫”着重于
人的内心活动,拿不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定主意。“迟疑”指没有主见,行动迟缓,不果断。
48、篡夺与撺夺:“篡夺”指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如“篡夺
皇位”。“撺夺”指从旁
鼓动人干某事,怂恿,如“他一再撺夺我学打麻将赌钱,我可不干那事”。 49、典雅与高雅:“典雅”多指雕刻,塑造艺术形象和文词等雅致,优美
不俗。“高雅”多指人 的言谈,举止动作,作风以及处世态度与众不同。 50、遏止与遏制:“遏止”指用力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 重大事件如“不可遏止的革命洪流”。“遏制”指制止,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 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如“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 51、发奋与发愤:“发奋”,①指振作起来,奋发,如“发奋有为”;②同“发愤”。“发愤”指决心 努力,如“发愤图强”。 52、反应与反映:“反应”多指由外界刺激(包括言论、事物或纯粹是物理刺激)而引起的主体
相应活动,带有某种“被动”色彩;“反映”则指主体把客观存在情况(包
括言论、意见或某种带
有规律性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
53、范畴与范围:共同点,都表示周围的界限或限制。不同点,“范畴”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用于理论、概念等抽 象事物;“范围”用于具体事物。
54、诽谤与毁谤:二者都指无中生有,说别人的坏话,但其程度有所不同。
“诽谤”表示的程
度稍轻一些,而“毁谤”表示的程度重一些。
55、废除与废黜:二者都有取消的意思,但取消的对象不同。“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 度、条约等,如“废除不平等条约”。“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现多指取消王位或废除特权 地位,如“废黜职务”。 56、分子与份子:“分子”属于某一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知识分子、 积极分子。“份子”集体送礼时各人分摊的钱。如:出份子。 57、肤浅与浮浅:相同点,都表示浅,不深。不同点,“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 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如“我对戏曲了解得很肤浅”;“浮
浅”主要用于作风、 学识等,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如“努力克服脱离群众、
作风浮浅的官僚 主义作风”。
58、抚养、扶养与赡养:“抚养”兼指保护,教养和供养,一般说来指长
辈对子女或晚辈的保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护和教养。如“他用微薄的工资抚养了两个孤儿”。“扶养”,帮助,扶助
养活,一般用于平辈
之间、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如“扶养老人”。“赡养”,供给生活所需,特
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 和生活上进行的帮助。
59、赋予与付与:二者都有交给的意思,但所交的对象不同。“赋予”指交给重大任务、使命 等,如“圆满完成党赋予的光荣使命”。“付与”指拿出,交给钱物等,如“他把万元积蓄付与党 组织”。 60、工夫与功夫:“工夫”主要指时间、空闲时间、时候、本领、造诣等,如“抄完这篇文章 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的工夫”。“功夫”指本领、造诣等,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61、贡品与供品:二者都指献出的东西,但献给的对象不同。“贡品”指古代臣民或属国贡献 给帝王的物品,如“这是献给皇上的贡品”。“供品”指供奉神佛或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如“摆 上供品,以供鬼神享用”。
62、苟合与媾合:“苟合”指男女间不正当地结合,贬义。“媾合”指交战
国缔结和约,结束战
争,如“交战三年,不分胜负,双方只好媾合” 63、雇用与雇佣:二者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都与引进人力有关,
但词义不同。“雇用”,动词,指雇进人力加以利用,不含贬义,如“雇用
女工”。“雇佣”名词,
指用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引申为缺乏主人翁态度与责任感,按酬付劳,含
贬义,如“雇佣劳
动”。 64、怪癖与怪僻:“怪癖”指古怪的癖好,名词,如“长期与他接触,你会觉察到他的怪癖”。“怪 僻”指古怪,形容词,如“他是一个怪僻的人”。 65、 贯穿与贯串:“贯穿”指穿过,连通,对象可是抽象事物,也可是具体事物。如“这条公 路贯穿全省个县”。“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抽象事物,如贯串着 革命精神,如“这篇讲话贯串着民本思想”。 66、诡辩与狡辩:“诡辩”常以欺诈的言辞迷惑人,以达到为自己辩解的目的。“狡辩”指理屈 辞穷,以强词夺理进行辩解。 67、鬼怪与诡怪:“鬼怪”比喻邪恶势力,名词,如“要扫除一切妖魔鬼
怪”。“诡怪”指奇异怪
诞,形容词,如“这些说法实在诡怪” 。
68、国是与国事:“国是”指国家大计,书面用语,如“人大代表在京共
商国是”。“国事”指国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家大事,可以用于口语,如“每个公民都应关心国事”。
69:洪大与宏大:“洪大”指声音大,如“声音洪大”。“宏大”指巨大,
宏伟,如“这出电视剧场
面宏大”。
70、厚意与厚谊:二者都有深厚的意思。不同的是:“厚意”指深厚的情
意,如“您的这份厚 意我领了”;“厚谊”指深厚的情谊,如“两地人民的厚谊源远流长”。 71、互相与相互:“互相”是副词,作状语,如:互相尊重;“相互”副词,可作状语,又可作 定语,如:相互关系。 72、花序与花絮:“花序”指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方式,如“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 “花絮”比喻各种有趣的零碎新闻,多用做新闻报导的标题,如“球场花絮”。 73、回答与答复:“回答”指对一般问题的回话。“答复”用于比较严肃场合。“回答”多指口头 的,“答复”可指口头,也可指书面的。 74、汇合与会合:二者都有聚合的意思,都是动词。“汇合”指水流聚集,
会合,如“潺潺小
河汇合成湖泽”。“会合”指聚集到一起,用来指除水流以外的事物,如“两
军会合后继续向前
挺进”。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75、会晤与会面:“会晤”会面,用于比较郑重的场面,“会面”适用范围]
“,亲戚朋友间的一 般见面均可用。
76、积聚与集聚:“积聚”指积累,如“积聚革命力量”。“集聚”指集合,
聚合,如“把这些零散 的资金集聚起来”。 77、激励与鼓励:共同点:都有发动,使人振作、奋进的意思。不同点:“激励”的施动者是 精神而不是具体的人,而“鼓励”的施动者是人。如“这句话一直激励我读完了中学、大学”,“老 师鼓励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78、急遽与急剧:“急遽”指急速,程度轻于“急剧”,如“溪水跳下山涧,急遽地向山脚奔去”。 “急剧”指急速而剧烈,程度较重,如“一道蓝光闪过之后,大地急剧地震动起来”。 79、几乎与简直:“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将近于无,如:几乎折磨死;“简直”强调语气比“几 乎”强,带夸张语气,强调相差极微小或几乎相同,非常接近,如:简直
是受骗了。
80、忌讳与避讳:二者都有某些禁忌的意思。“忌讳”主要指因风俗或个
人理由等,对某些言
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或者表示对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求避免,如“过春
节的时候,人们大都忌讳一些不吉利的话”。“避讳”表示不愿说出或听到
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
字眼儿,如“与人谈话,应尽量避讳那些使别人伤心的事”。 81、坚苦与艰苦:“坚苦”指能够忍受,能够刻苦,常形容工作精神和工
作作风;“艰苦”是艰 难困苦的意思,常用来描述条件较差的客观情况。 82、坚忍与坚韧:“坚忍”指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如“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坚 韧”指坚固有韧性,重在“韧”,如“尼龙绳比麻绳坚韧得多”。 83、检察、检查与监察:“检察”指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如“对 此,
司法机关决定立案检 察”。“检查”,①表示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如“检查身体”;②指查考,如“检查资料”; ③指检讨,如“检查错误”。“监察”指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检举违法失 职的机关或工作人员,如“中纪委不断派出纪律监察人员,监督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
84、简捷与简洁:“简捷”表示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多用来形容速度快,
如“这种算法十分
简捷”。“简洁”指说话、写文章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如“这篇论
文简洁有力”。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85、交待与交代:“交待”把错误或罪行坦白出来。如:请把问题交待清
楚。“交代”移交,嘱 咐。如:交代工作。
86、娇气与骄气:二者都指一种不好的习气,都是名词。不同的是:“娇
气”指脆弱,不坚强,
不刻苦的作风和习气,不含贬义,如“她很娇气,动不动就哭鼻子”;“骄
气”指自高自大、骄 傲自满、盛气凌人的作风和习气,贬义,如“由于胜利,我们的队伍滋长了一种骄气”。 87、接合与结合:“接合”指连接使合在一起,多指具体事物相接,如“火花一闪,两个钢架 就接合在一起了”。“结合”指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多指抽象联系,如“教育要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 88、截止(zhi)与截至(zhi):“截止”(到一定时期)停止。如:报名已截止。“截至”截止到(某个 时期)。如:截至月中旬。 89、界限与界线:“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尽头处,限度,着重于不
同事物的分界,意义
较抽象。如“殖民主义者们的野心是没有界限的”。“界线”指不同事物、
不同范围的分界线,
或某些事物的边缘,着重于两个地区的分界线,意义较具体。如“我们要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同民族的敌人划清
界线”。
90、精华与精粹:“精华”指事物最精美的部分,比“精粹”更精美些,“精
粹”含有去粗存精的
事物,多指单一的事物,如:文章很精粹。
91、精练与精炼:“精练”,形容词,指文章或讲话没有多余的词句,如“他
讲话语言精练”。“精 炼”,①动词,提炼精华,除去杂质,如“这是一桶精炼了的花生油”;②
同“精练”。 92、精粹与精萃:“精粹”可以指精练纯粹,名词,如“这些作品都是他创作中的精粹”;也可 以是形容词,如“这是一段精粹的语言”。“精萃”指精品荟萃,如“本作品集是该同志诗歌创作 的精萃”。 93、景仰与敬仰:相同点:都有对人尊敬之意。不同点:“景仰”有佩服、尊敬、仰慕之意, 如“他连声说‘景仰,景仰’”;“敬仰”指尊敬仰慕,如“这位作家备受青年们的敬仰”。
94、局部 部分]“局部”多指形势、战局、文章等的一部分。“部分”着
重于全部的一部分,常
用于物品、工具、任务、工作等。“局部”与“全局”相对,“部分”与“全
部”相对。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95、聚集、云集与聚积:相同点:都有聚在一起的意思。不同点:“聚集”
指集合,凑在一起,
多指人、力量等,如“聚集优势兵力,打一次歼灭战”;“云集”比喻许多
人从各处来,聚集在
一起,适用对象是人,如“人才云集”;(“聚集”和“云集”年全国高考
已考)“聚积”指一点一滴地 凑集,多指实物、资金等,如“多方聚积财物”。 96、眷恋与眷念:“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深地留恋。如:《涉
江》流露出诗人对 楚国的无限眷恋。“眷念”想念。如:离别家乡多日,对亲友甚为眷念。 97、决意与决议:“决意”指拿定主张,决计,如“他决意明天一早就离开这儿”。“决议”指经 一定会议讨论通过的决定,如“大会做出了八项决议”。 98、开辟与开拓:“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常说开辟航线;“开
拓”是从小到大地 发展、扩大,对象一般是范围较大的,如:开拓新局面,它用于比喻义时,对象可指领域也 可指胸怀,如开拓人的心胸。
99、考察与考查:“考察”多用于目的性不强的场合,①实地观察调查,
如“他们考察了水利
工程”;②仔细深刻地观察,如“搞科学研究,必须勤于考察和思考”。“考
查”用于目的性较强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的场合,指用一定标准来检查、衡量人的行为、活动等,如“考查学业成
绩”。
100、克服与克复:二者都有战胜之意。“克服”指用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战
胜缺点、错误、:
困难、不利条件等,如“我们克服了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困难”。“克
复”指用武力战胜 敌人,夺回被占领的地方,如“人民解放军克复洛阳”。 101、恳切与殷切:“恳切”指上下级,长幼及同志间的真诚希望。“殷切”多指组织对成员,长 辈对晚辈等。 102、夸示与夸饰:相同点,都有夸奖的意思。不同点,“夸示”指向别人显示或吹嘘自己的 东西、长处等,如“他指着自己的衣料夸示不止”;“夸饰”指夸张地描绘,如“他大事夸饰那里 的情景”。 103、宽馀与宽裕:相同点,都是形容词,有宽绰的意思。不同点,“宽馀”,
①一般指抽象 事物宽阔舒畅,如“今日得宽馀”;②同“宽裕”。“宽裕”指经济上宽绰
富裕,如“新政策颁布以 后,这里的农民逐渐宽裕起来了”。
104、款待、宽待与宽贷:“款待”指享受优厚地。招待,如“我国政府代
表团访问朝鲜,受到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了盛情款待”。“宽待”指宽大对待,如“宽待俘虏”。“宽贷”指宽容,饶
恕,如“对那些犯了错误 而愿意改正的同志,要给予宽贷”。
105、拉笼与笼络:它们都是贬义词,“拉笼”着重于耍手段使人家靠到自
己方面来,使自己
得到:“笼络”指用不正当的方法拉笼人,使对方从思想上,感情上靠拢自己。 106、连带与裙带:二者都表示有关联,不同的是:前者指互相关联,中性,如“人的作风与 思想感情是有连带关系的”;后者比喻跟妻女姊妹等有关的,贬义,多含讽刺意味,如“裙带 关系”,“裙带风气”等。 107、粮站与粮栈:相同点,都是名词,都是存放粮食的地方。不同点,“粮
站”指调拨管理 粮食的机关,如“这份粮油调拨单需要粮站盖章才能有效”;“粮栈”即经营批发业务的粮店, 存放粮食的货栈,如“为方便群众,小区新设了粮栈”。 108、凌晨与零辰:这两个词语表示的时间不同。“凌晨”指天快亮的时候,
如“凌晨三点”。“零
辰”指夜里点正,如“今天夜间零辰就出发”。
109、领会与领悟:“领会”对象多是抽象事物,如“精神、意图、心情”
等。“领悟”指理解,弄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明白,对象多是抽象事物,如:含义、道理等。
110、流传与留传:相同点,都有传下去的意思,动词。不同点,“流传”
指事迹、作品等传
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留传”指物品遗
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 把茶壶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111、屡次与一再:“屡次”强调动作或活动的次数多。“一再”语气比“屡次”重,它强调动作或 活动的重复,反复,不一定有明显的次数。 112、罗织与罗致:二者都有搜罗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感情色彩不同。“罗织”指虚构 罪状,陷害无辜的人,贬义,如“罗织罪名”。“罗致”指延聘、搜罗人才,不含贬义,如“罗致 人才”。 113、漫骂与谩骂:二者都指骂,贬义,但骂法有所不同。“漫骂”指乱骂,如“她根本不讲礼, 闭着眼只知道漫骂不止”。“谩骂”指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如“无礼谩骂”。 114、迷漫与弥漫:相同点,都表示充满的意思。不同点,“迷漫”指漫天
遍地,茫茫一片,
看不分明,如“大雾迷漫”;“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15、面世与面市:“面世”指问世,如“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于年面
世”。“面市”指走向市
欢迎共阅
粉笔公考 编辑 魏总
场,如“这个居民小区新建的套住宅,将于年底面市”。
116、陌生与生疏:“陌生”的对象多是没有见过的人或物。“生疏”指的
可能是见过的,但长期 不接触了,如业务生疏。
欢迎共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