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李蓉蓉杨燕学号职称
Z13045108011副教授专业学位类别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
2018年6月6日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夕m日以年5月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允本人授权云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J年¥月>曰>沒月W曰摘要摘要CLASS作为测量和评价师生互动的国际化教育质量评价工具,具有全面真实地反映课堂师生互动情景、基于学生行为评价师生互动质量、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本文以“CLASS课堂师生互动评估系统”为研究工具,对昆明市某小学六年级四位英语教师的课堂师生互动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并从课堂师生互动的整体水平、情感支持、课堂组织、教学支持四个方面对其课堂师生互动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合作者分别与教师、学生的访谈记录整理分析,揭示高质量的课堂师生互动的特点和教师所采用的互动策略的特点。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发现:该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整体课堂师生互动水平处于中上水平,且高质量的师生互动课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乐观积极的情感互动氛围、多样高效的课堂组织策略和促进思维水平发展的教学支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有效互动策略包括“创设积极的情感互动氛围”、“采用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和“给予充足的教学支持”。本研究为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小学;课堂师生互动;课堂师生互动评估系统;课堂观察及评价
IAbstractAbstractAsthetoolofinternationaleducationqualityevaluationin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ClassroomAssessmentScoringSystem(CLASS)hasthecharacteristicsofreflectingrealclassroom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qualityassessmentbasedonstudents’behavior,andacombinationofboth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pproachtopromote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CLASShasthehighreliabilityandvalidity.
UsingtheClassroomAssessmentScoringSystemastheresearchtool,thisauthorselectfourprimaryschoolEnglishteachers'classroomsinGradeSixinaprimaryschoolinKunmingtoobserveandrecordthe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analyzingandassessingthequalityof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fromtheperspectiveof\"overallsituation\\"emotionalsupport\\"classroomorganization\"and\"instructionalsupport\".Combinedwithinformationobtainedfrominterviewingteachersandstudents,thisresearchalsoaimstorevealthecharacteristicsofthehighqualityof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andhowteachersuseinteractivestrategy.
Basedontheaboveinvestigation,itisfoundthattheoveralllevelof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isuppermedium,andtherearethreecharacteristicsofhighquality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inGradesixEnglishclassrooms:positiveemotional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atmosphere,diverseandefficientclassroomorganizationstrategy,andinstructionalsupportaimedtoencouragestudents’developmentofthinkingability.Intheprocessof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theinteractivestrategiesusedbyteachersmainlyinclude:\"creatingpositiveemotionalinteractionatmosphere\\"usingavarietyofclassroomorganizationform\\"givingplentyofteachingsupport\".ThisstudyalsoofferssomeimplicationsforprimaryschoolEnglishteachersforpromoting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andimprovingteachingefficiency.
Keywords:primaryschool;classroom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Classroom
AssessmentScoringSystem;classroomobservationandassessment
II目录目录
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引言...............................................................................................1
1.1研究背景.........................................................................................................11.2提出问题.........................................................................................................3
第二章文献综述.......................................................................................4
2.1理论依据.........................................................................................................4
2.1.1行为主义理论下的课堂师生互动研究........................................................................42.1.2认知主义理论下的课堂师生互动研究........................................................................52.1.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师生互动研究........................................................................62.1.4互动假说理论下的课堂师生互动研究........................................................................92.2重要概念.......................................................................................................10
2.2.1互动..............................................................................................................................102.2.2师生互动......................................................................................................................102.2.3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102.2.4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112.3国内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研究.......................................................11
2.3.1国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研究..........................................................................112.3.2国内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研究..........................................................................132.3.3国内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研究的分析..............................................................16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18
3.1研究对象.......................................................................................................183.2研究工具.......................................................................................................19
3.2.1CLASS...........................................................................................................................193.2.2课堂互动观察记录表..................................................................................................223.2.3访谈提纲......................................................................................................................243.3研究过程.......................................................................................................25
3.3.1观察者的协商和试测..................................................................................................253.3.2课堂观察时间的确定..................................................................................................253.3.3课堂师生互动观察的实施..........................................................................................26III目录3.3.4课后师生访谈的实施..................................................................................................263.4数据收集与分析...........................................................................................27
第四章结果与讨论.................................................................................28
4.1课堂师生互动观察例表及观察数据...........................................................284.2结果分析.......................................................................................................32
4.2.1师生互动整体水平分析..............................................................................................324.2.2高质量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特点..................................................................364.2.3高质量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采用的互动策略......................................38第五章结论.............................................................................................39
5.1结论...............................................................................................................39
5.1.1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整体趋于中上水平..................................................395.1.2高质量的师生互动课堂的三个特点..........................................................................405.1.3高质量的师生互动课堂中教师采用的三个有效互动策略......................................415.2本研究对教学的启示...................................................................................42
5.2.1树立尊重学生观点意识,给予学生情感支持..........................................................425.2.2采用多元化活动方式和材料,优化课堂组织..........................................................425.2.3扩宽反馈的渠道,提供教学支持..............................................................................425.3本研究存在的局限.......................................................................................43
参考文献...................................................................................................44附录...........................................................................................................47
附录A教师访谈提纲...................................................................................................................47附录B学生访谈提纲...................................................................................................................48附录CT2教师访谈全文转写......................................................................................................49附录DS4学生访谈全文转写.......................................................................................................52附录ET1教师第一次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54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56致谢...........................................................................................................57
IV图表索引图表索引
图2.1师生课堂互动模型三维坐标图………………………………………14图2.2师生课堂正向互动二维教学效果动态模型……………………………15图3.3CLASS的三大维度和基本框架………………………………………20图4.4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一级指标得分情况…………………………32
表3.1研究对象个体情况……………………………………………………18表3.2研究对象班级况………………………………………………………18表3.3课堂师生互动评估系统(CLASS)……………………………………21表3.4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23表4.5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以T1教师的第一次课堂观察为例)……28表4.6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评分汇总表(T1教师)……………………30表4.7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评分汇总表(T2教师)……………………30表4.8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评分汇总表(T3教师)……………………31表4.9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评分汇总表(T4教师)……………………31表4.10高质量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师生行为汇总…………………37表4.11高质量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互动策略汇总……………38
V第一章引言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内,个体都需要融入到社会发展过程中,而不能独立存在,个体相互促进,共同达到更高的发展状态。一个人能否发展,与1960:515)。其所处环境、所接触的人都是存在一定影响关系的(马克思,恩格斯,青少年也正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过程中持续成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阶段内,应当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积极互动以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指出基础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目标设立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语言使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想要确保目标最终实现,必须有针对性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在拥有良好情感态度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及素质习惯。因此,教师在课上不仅仅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训练学生各项语言技能。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有效统一,从根本角度分析,其属于交流活动管理范畴。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长期保持良好互动关系,不仅能够体现关系的民主性、平等性,同时也可以确保信息交流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这里所指的信息交流需要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此外,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相关因素所发挥的影响作用也相对较为关键。在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知识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满足共同发展的需求。
对于学生而言,接触正式的学习生活都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而且小学阶段往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整个过程中,如果师生能够保持良好互动关系,则能够为身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结合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征,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起到良好表率作用。在互动活动开展阶段内,如果教师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学生也
1第一章引言能够受到相应影响。相反,负面情绪将对学生自身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不仅如此,对于教师而言,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维护也十分关键。如果默契度良好,则很容易保持良好教学环境,进而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在反思相关教学经验基础上,结合学生需求,调整教育理念,使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人员而言,都应当对师生互动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形成全面认识,并积极加入到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的工作中。
从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来讲,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语法学习,还是语感培养,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即是对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大部分情况下,与理论授课不同,英语教学活动开展阶段内,必须注重语言知识的有效转化,在获取语言技能基础上,广泛开展技能实践活动,并尽可能多的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交往活动中,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有效培养。这些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都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由于技能操练阶段带有显著的长期性、反复性特征,加之英语学习自身也存在很大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都会有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打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全面培养基础上,确保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我国自开展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领域研究人员已经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师生互动过程中。在长达十余年发展历程中,研究人员从多个视角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全面研究。在搜集相关文献过程中作者了解到,现阶段,国内研究领域所开展的与课堂师生互动相关的研究都以核心要素研究为根本,同时也对影响效用、价值因素等进行全面分析,但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实证研究案例相对较少。加之专业性研究工具匮乏,使师生互动行为研究往往无法达到预期发展效果。在充分考虑我国师生互动质量因素基础上,CLASS课堂师生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AssessmentScoringSystem,简称CLASS)无论是在指标、变量等内容还是组织架构设计,信息获取方式方面都具备显著参考价值。首先,在强有力数据支持下,CLASS完成较为健全的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为了确保对应评估体系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效用,同时为满足课堂师生互动发展要求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CLASS在研发阶段就针对两个国家性样本开展分析活动,进而形成效度检验工作模式。其次,CLASS在分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过程中,课堂上的关键事件往往是其主要关注对象。通过开展标准化的观察,利用评分细则确保可
2第一章引言以为大规模评估活动开展做好充分准备。第三,CLASS的评价尝试从多个角度入手,将实际课程教育质量全面体现出来。CLASS的评估内容包含情感、课堂组织及教学支持三方面内容。CLASS从一元视角向多元视角的转变能够确保评估者有效了解课堂师生互动发展状态,掌握课堂教学实施状况,进而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莫菲菲,王冰如,2014)。
1.2提出问题
叶澜(1997)强调,课程教学环节的简化即是对教学活动的另一种认知,课堂教学自身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从动态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使其可以对课堂活动形成全新认知,在课堂教学活动自身带有显著生命力基础上,避免出现呆板的教学状态。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政府开展了相关教育改革活动,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积极加入到活动中。所以,该论题研究过程中,作者选取昆明市某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互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进行全面观察,通过与教师、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希望可以为一线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以相关理论为依据,以CLASS课堂师生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AssessmentScoringSystem,简称CLASS)为研究工具,选取昆明市某小学六年级四个平行班级的英语教师及学生作为主体研究对象,采用多样性研究方式,确保以下问题能够得到相应答案:
(1)从情感支持、课堂组织、教学支持三个维度出发,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质量分别处于什么水平?整体水平如何?
(2)高质量的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特点是什么?
(3)高质量的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互动策略的使用状况如何?
3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二章文献综述
2.1理论依据
通过开展系统思考活动,作者完成了相关理论梳理。理论的核心作用即是能够解释直观现象。目前,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理论相关研究已经覆盖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本研究尝试从理论研究角度入手,在总结相关研究结论基础上,获得相应的研究启迪。
2.1.1行为主义理论下的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1)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内容
斯金纳(B.F.Skinner)表示,教师行为往往可以对学生行为产生直接性影响作用,如果教师希望学生行为满足自身要求,则必须身先力行,为学生制定明确发展目标,整个过程中,对于学生行为而言,教师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相对较为关键。相关发展阶段内,学生行为科学合理,教师则给予相应支持,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行为塑造。相反,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学生行为一定强化,则很可能导致该部分行为最终彻底消失。采取有效措施,将行为理论有效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相关教学活动开展阶段内,必须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纠正,同时尽可能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将不良行为发生概率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整个过程中,从行为理论研究角度来看,学习过程会引发行为的变化,教师价值体现在为学生创造良好信息传递条件,同时方便开展相应信息反馈活动(马芳,黎翔,2012)。
(2)行为主义相关理论对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论述
第一,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需要给予相应认可;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开展阶段内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则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引导作用;当学生的讨论与教学目标要求不一致状态下,教师要进行全面调整,整个过程中都是在对学生不良行为的
4第二章文献综述有效控制。
第二,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阶段内,不能将关注重点始终集中在新知识传授方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式。对于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而言,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程序过程中,首先要告诉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学习内容,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该理论认为,相关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以有效观察方式,确保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得到全面掌握。
第三,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全面调动,同时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的空间,条件适合的情况下,通过示范性动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包括给学生一定时间去练习。如果练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通过引导、帮助等方式,确保问题可以得到全面解决。教学活动开展阶段内,如果学生行为与教师期盼一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相反,教师要对错误行为进行有效指导。
2.1.2认知主义理论下的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1)认知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知学习理论(CognitiveLearningTheory)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理论之一,它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之后迅速发展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布鲁纳(J.S.Bruner)的“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D.P.Ausubel)的“认知同化说”,以及加涅(R.M.Gagne)的“累积学习说”等都是该理论的典型代表学说,研究理念也对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即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学习主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建设过程。通过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结构、知识结构、独立思考能力等都具备相应主观能动作用,在关注内在动机基础上,不断进行经验累积及思维方式锻炼,通过开展发现式学习活动,确保潜在能力可以全面发挥出来。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表示,传统知识体系的认知是开展全新学习活动的基础条件,在不断获取新知识过程中,也会与旧知识形成良好关联关系,在知识固定基础上,确保相关发展能够满足动态发展要求。整个过程中,对于学习者而言,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旧的知识体系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加涅的“累积学习说”提出,我们可以将学习过程理解为新信息接收过程,这是主体与自身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结果。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为
5第二章文献综述核心,研究人员强调,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将自身掌握知识有效传递,同时对于学习者而言,也会对旧信息进行唤醒,进而确保相关学习任务能够全部完成(欧洁,2003)。
(2)认知主义理论对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论述
第一,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对于学习者而言,认知结构势必与新知识之间保持良好互动关系,学习者需要采用合理化方式,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有效结合起来。所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对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观察上要将关注重点集中在了解教师在新知识传授过程中,是否与之前的知识产生联系,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在满足逻辑性、语言组织等相关要求基础上,使学生可以对新知识产生较为深刻印象。
第二,认知学习理论对学习者认知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在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想象力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为一体。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采用集中讨论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并具备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此外,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保持良好研究能力基础上,确保创造性发展目标能够最终实现。
2.1.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客观主义认知论”形成全面了解,在不断进行反思基础上,发现学习即是对信息加工活动客体的有效认知,整个过程汇总,其需要结合相关经验开展对应知识建构设计。从建构主义角度分析,由于学习者是多个不同个体,所以不能进行相同起点设置,包括其所面临的学习背景都存在较大差异。学习者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开展相应新知识学习活动,不仅不同个体之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更为核心的即是不同角度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知识自身不属于管理范畴,它属于一种特殊意义的建构。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身理解方式对客体形成全面认知。毕竟客体是情景化、个体化发展的最终结果(E.G.Hein,1991)。
学习是学习者利用自身掌握的相关知识,实现建构目标的发展过程。整个阶段内,由于自主加入到新知识建构过程中,对于学习者而言,这是自身与外
6第二章文献综述界社会不断接触、交流的结果;从根本角度分析,学习包括建构意义及对应系统两方面内容。其中,建构的意义主要通过人的智商进行体现,其存在于人的大脑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开展,满足相关经验传递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此状态无法真正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所以我国也要对智力活动开展投以较高关注度。同时,学习自身也属于社会活动管理范畴。个体在向他人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互动关系,在进行完整对话基础上,确保交流活动能够有效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而且学习活动对情境要求很高。我们不能在脱离实际生活状态下,开展相关学习活动。只有满足相关要求情况下,学习行为才能清晰有效。同时,相关理念也成为社会性观点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类不能脱离生活进行学习,个体需要在知识作用下,持续开展学习活动。所以,施教者尽量与学习者保持良好沟通关系,同时为学习者提供相对广阔的学习路径,学习参与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即是将个体价值全面体现出来。综上所述,学习是认知者在掌握相关生活经验基础上而处理新信息的相关过程,同时知识建构也是在此过程中所实现的。
(2)建构与教学相关的核心理念
建构主义完成了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系统建设,作者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总结如下:首先,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在建构主义研究人员看来,学生是信息的主要加工者,其会自主加入到建构活动中,而不是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状态下,被动接受新知识。学生则是现实理论领域所存在的“思想家”。学习是学习者所开展的内部控制活动,所以,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必须将灵活性特征全面体现出来,任何情况下,不能强加给学习者,而是在反复商讨过程中,自主开展调整活动。从建构主义角度分析,教师不属于“知识的授予者”和“灌输者”管理范畴,教师的核心责任即是打造完整教育体系,同时确保教育对象所具备的影响作用能够全面发挥出来。其次,一定要在指定环境中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研究人员表示,进入真实发展阶段,此种情境的理解可以从多方位角度进行,同时可以帮助学习者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社会交流活动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建构主义研究人员看来,学习者往往以自身认知开展事物了解活动,使人可以从不同方面形成事物的认知;但学习者之间开展的相互合作活动有助于了解更为深刻的信息内容;教学活动开展需要保持良好师生交流状态,进而
7第二章文献综述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强调教师应当通过协商方式解决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确保资源效用能够全面发挥出来。对于建构主义研究人员而言,采取有效措施,打造良好教学氛围,可以为建构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综上所述,在相关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构主义完成了多方面教学方式设计,整个过程中,作者对相关影响模式进行如下总结:
一是随机通达(RandomAccess)教学设计。学习者可以采用多样化方式参与相关学习活动,整个过程中,不同个体在面对相同事物过程中,也会形成差异化理解。
二是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关于概念框架的观点(ConceptualFramework),它借助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采用较为形象的比喻方式完成相应概念框架建构,整个过程中,概念框架也将成为学习活动开展的脚手架。学生利用其不断向上发展,认知能力也会有所提升,最终确保相关建构目标能够最终实现。
三是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设计。研究领域也称之为情境式教学设计。学习者想要对相关知识形成全面了解,最为有效方式即是可以深入其中去用心感受,而不是单纯听从其他人介绍。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模拟相似教学活动,进而为解决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学习内容的选择必须满足真实性要求,一般情况下,真实事件的确认被称之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被确定了。因此,研究领域称其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四是自上而下式(Top—down)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者不认可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设计方案,强调教学活动开展阶段,首先即是要对整体性任务投以较高关注度,为实现该部分目标选择有效教学工具,同时为学生参与相关过程创造良好基础条件(杨维东,贾楠,201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论述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对学校、课堂学习投以较高关注度,而且十分注重日常生活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性。相关教学活动开展阶段内,该部分目标将为实践教学活动实施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在不断扩大学习研究范围基础上,使学习理论满足丰富化发展要求。
第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原有自我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8第二章文献综述完成客观世界建构。此外,在相关发展阶段内,原有自我认知结构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与现代教育方式上有效结合。一方面,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核心,确保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实际效用全面发挥出来,并有效作用于教学设计过程中,确保提供的教学软件能够满足高效率、高实用性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建构学习理论建设即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作用下,不但调整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同时为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
第四,建构主义理论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有效结合为一体,采用较为多样的教学方式,对相关教学软件进行相应设置,整个过程中,持续开展教学改革活动,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2.1.4互动假说理论下的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1)互动假说理论主要内容
美国语言学家MichaelLong基于绘话实践的互动假说(InteractionHypothesis)认为(long,1981),语言学习者在交流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应当采用沟通方式解决,即是将有效信息向对方进行反馈,这也是相关行为实施的有效依据。在对方调整之下,输入易理解程度有了全面提升,进而整体提升学习效果。在语言交流阶段内,学习者越为频繁的调整语言,越容易实现预期学习效果。这里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尽可能的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并布置双向交流任务。
(2)互动假说理论对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论述
第一,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阶段内,教师需要进行合理情景设置,进而为学生创造良好意愿表达环境,这也是保持良好互动关系的基础条件。
第二,教师个人的专业语言素养对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活动开展所起到的影响作用相对较为关键。小学生受自身思维因素控制,全部的语言学习都是从最初的模仿进行的,形象的模仿可以为师生互动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9第二章文献综述2.2重要概念
2.2.1互动
互动也被称之为相互作用,其主要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心理因素作用下而产生的相互行为影响活动,整个过程中,个体中的一方可能对另一方行为及价值观产生直接性影响。G.H.Mead以符号互动论为基础,强调符号和语言的相互作用即是互动活动的整个过程。而人类的社会互动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效用(章人英,1992:151)。郑杭生(1987)认为,行为主体在互动活动阶段内,彼此行为能够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在互动理论研究领域内,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所开展的交互动作和能动反应的现象可以称之为互动。
2.2.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所开展的互动活动,其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两方形式。佐斌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对师生互动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从广义角度分析,互动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可以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同时也可以发生在教育情景之内或社会情景之内。在互动关系影响下,互动双方都可以发生行为或思维方式的同向或逆向变化。从狭义角度分析,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特殊教学情境下,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所形成的相互作用(佐斌,2002:73)。R.L.Allwright表示,师生互动能够将语言课堂的真实情况全面体现出来,课堂互动过程中往往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刘峋,2002)。综上所述,从广义角度来看,师生互动往往发生在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中,也包括在课堂外师生之间所开展的互动活动。从狭义角度来看,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互动才属于师生互动范畴。本研究的师生互动是从狭义角度理解的。
2.2.3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特殊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所开展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一致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根本角度分
10第二章文献综述析,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行为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了活动主体。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活动理解为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交往的过程,教学自身也属于互动活动管理范畴。
2.2.4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
课堂互动是通过师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体现出来。其中,我们容易观察到的互动大部分属于语言互动。本研究过程中,涉及的课堂互动行为包括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两种形式。
2.3国内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研究
1950年之前,国外研究人员针对有效教学论题开展全面的研究活动。而且研究重点往往集中在教师在课堂上的某一行为领域内,从后续发展状况来看,这也是师生互动研究的重要起点。1970年后,随着研究程度不断加深,师生互动研究活动已经不再针对某个单一因素进行,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因果关系的分析也逐步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举例说明,很多研究都是从师生关系、交流方式、学习成绩等角度进行的,并形成大量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结果进行全面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国外有关师生互动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互动类型、互动影响因素等角度进行,其具有研究内容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探究,研究方法以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为主,以及研究项目样本容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征。国内师生课堂互动的研究,往往从要素、特征等角度进行。由于实证研究案例较少,而且缺乏有效研究工具,因此无法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深层次探讨(莫菲菲,王冰如,2014)。综上所述,信度和效度高的专门用于课堂师生互动观察和研究的工具是推进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重点内容。
2.3.1国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研究
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师生互动行为已经成为独立研究对象。1970年后,与该论题相关的研究活动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且在综合利用多样性研究方式基础上,形成众多研究成果,作者对有代表意义的研成果进行如下总结:
11第二章文献综述(1)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hley)等人观点
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hley)等研究人员以社会体系观念为基础,将课堂上师生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分为三种不同形式(陈奎熹,1992)。分别为:①教师中心式。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目标是把社会文化价值与规范灌输在所有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能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人才。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被认定为社会文化的代表,并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一般情况下,教师采用强制教学模式,并制定相应奖惩机制,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而学生的行为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动产生的,自主意识严重匮乏。此种状态下,我们可以将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理解为控制与服从关系。②学生中心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开展的互动活动最终目标即是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教师会始终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完成相应教学活动,并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进行有效培养。整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助等类型活动,采用民主教学模式,确保可以将各个教学环节有效开展,并以学生反馈信息作为教学活动的调整因素。采用科学方式给予学生正面引导,一旦出现过失行为,也要采用劝阻方式对其进行教育。此种状态下,师生关系也属于主体与主体关系。③知识中心式。师生课堂互动往往对学生原有知识系统提出较高要求,在不断进行知识传输过程中,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互动活动开展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互动活动开展阶段内,教师要有效培养自身威信,学生在对应目标诱惑下,会不断提高自身成绩。此种状态下,受互动行为模型影响,我们可以将师生关系理解为特殊伙伴关系。
(2)利比特与怀特(R.Lippitt&R.K.White)等人观点
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将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为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三种类型。具体而言:①教师命令式。教师习惯了对学生发号施令,而学生也会做出顺应教师的行为,很多情况下,互动行为很可能对学生自身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此种状态下,互动行为的产生,学生可以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进而确保预期目标能够快速实现。但是,如果学生在此阶段内,很可能产生不良情绪,如紧张、侵犯等。在互动行为影响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控制与服从关系。②师生协商式。教师利用很长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进而打造
12第二章文献综述良好师生互动关系。在充分鼓励学生理解相关教学目标基础上,使其能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避免互动存在较大矛盾现象。教师同时注重学生积极热情的有效培养,使学生能够明白,只有个人不断能力才能够为教学目标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此种互动类型而言,学生往往能够保持良好情感发展方向,体现出来的是乐观、积极、友好的性格状态。但部分教学效果,如学生个人成绩提高方面,与教师命令式关系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在互动行为影响下,师生之间往往保持良好民主协商关系。③师生互不干涉式。课堂教学活动开展阶段内,教师会提前进行备案,而后在课堂上完成按照设计的流程进行知识讲解,并解决学生的疑问。但是并不会对其学习行为进行全面引导。很多情况下,学生都是完全自由的,是否开展学习活动都由自身决定。此种互动形式往往在成绩及个体情感培养等方面,均无法满足预期目标要求。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学生都不具备丰富经验,教师的指导往往是十分关键的。如果教师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行为,很容易导致学生迷失方向,甚至对学习活动产生极度厌烦情绪。所以,我们可以将此种师生互动关系理解为相互疏远关系形式。
2.3.2国内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研究
为了确保师生互动发展需求得到全面满足,国内研究者尝试从心理学、哲学、工程学等角度入手,对师生课堂互动行为进行全面研究,作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如下梳理。(1)吴康宁等学者观点
吴康宁(1997)等研究人员表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师生互动行为发生频率相对较高,根据教师行为可以将互动行为分为三种类型:①师个互动。简单理解是教师行为与学生个体形成的互动关系。由于整个过程中,以预期目标为核心,针对互动行为提出相应想法,并根据需求进行有效评估、指导。该类型可以将教师对哪个学生的特殊照顾全面体现出来。②师班互动。简单理解即是教师与全班同时之间所开展的互动活动。很多情况下,个人对教师行为反馈应当属于群体反应,而不是归纳到个体行为范畴。一般情况下,组织教学、课堂提问、教学评估等阶段内,师生互动行为特征体现更为明显。③师组互动。简单理解即是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所开展的互动活动。比较常见的即是教师对学生小组而开展的解释、评估等活动。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小学教学活动开
13第二章文献综述展阶段内,大部分学生小组未能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成为有效互动群体。
从属性角度分析,师生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控制——服从型。师生行为的典型特征即是教师控制而学生服从。对于教师所产生的课堂行为而言,控制属于社会学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将相关学生行为有效归纳到“服从”行为范畴。②控制——反控制型。显著体现即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需要采用服从方式参与教师的教学。但部分情况下,也会产生拒绝服从的行为。对于师生互动行为而言,其自身带有一种相互反抗的天性。③相互磋商型。教师完成预先设计操作后,如果学生无法完成响应指标,则势必要接受教师的惩罚。双重压力作用下,反复的对抗会采用协商方式进行解决。所以,此种状态下,师生关系是带有对抗、协商双方面特征的(亢晓梅,2001)。(2)王家瑾的观点
王家瑾(1997)在充分参考活动效果因素基础上,完成相应类型设计。采用系统工程分析方式,完成三维坐标体系建设,进而完成了师生课堂活动模型构建任务(见图2.1)。
图2.1师生课堂互动模型三维坐标图T:教师“教”的状态变量(教学理念、工作精神、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S:学生“学”的状态变量(学习欲望、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M:教学内容与教学状态变量(多媒体教学等)A:既定的、期望的教学目标对应的满意值区
特殊教学环境下,如果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之间达成了最佳互动状态,在对应坐标体系中就会融合在A点处,我们将该区域判定为教学目标最优化区域。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要素都会与最佳值存在一定距离,在众多因素作用下,我们无法达到最佳教学成果(亢晓梅,2001)。
14第二章文献综述王家瑾还构建了二维教学效果动态模型来分析教师与学生(T和S)这两个师生互动中的重要因素。以模型为工具对师生之间的的互动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师生间存在两种互动类型,一是正向互动(即良好师生沟通)促使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反向互动(即不良的师生沟通)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正向互动模型如图2.2所示。
图2.2师生课堂正向互动二维教学效果动态模型在图2.2中,Tm是最理想的教学行为。正向互动中,教师行为由Tl→Tm正向发展,即行为越来越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教师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优秀的人格品质、积极的教学态度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技巧,形成理想的教学行为,而且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交流默契,由此形成较好的教学气氛,教师状态趋向于最佳值Tm。这种正向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外在与内存的驱动力促进学生主体作用趋向最佳。图2.2中,学生主体作用向最佳值移动,即出现S1→Sm的移动,并与教师的最佳值Tm交汇于A(ST)点,师生互动的二维关系达到理想满意值区。这种状态便是师生正向互动。
模型中补充分析了三种例外情况:第一,如果教师与学生状态都不佳,分别处于图中的Tl和S1,则教学状态便是Al,远离满意值A(ST)。第二,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的积极状态,努力实现Tl→Tm的发展,但忽略学生主体作用,没有推动学生状态的变化,学生状态仍停留在S1,教学状态则是Am,达不到A(ST)的理想状态,第三,教师的能动性是作用于学生的,其能动性大小是图中的阴影部分,
15第二章文献综述即S1、Sm和A(ST)组成的三角区域,学生状态越差,即S值越接近S2,教师需要调动更大的积极性驱动学生状态的调整,使学生主体作用S沿着S2→S1→Sm的方向提高(徐飞,2005)。
王家瑾还以动态模型为工具分析了师生之间的负向互动,这里不再引述。
2.3.3国内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研究的分析
从国内外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成果来看,呈现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点。国外的艾雪黎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课堂师生互动的分类研究,利比特与怀特则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根据教师领导行为的性质进行分类研究。国内的吴康宁等人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运用实证研究和理论方法进行分类,王家瑾运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构建了理论模型。这些研究为我们认识师生课堂互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互动有效性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英国学者艾雪黎划分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的三种互动类型各有利弊。教师中心式能较好地发挥教师在师生课堂互动中的主导作用,但由于教师的绝对地位容易导致教师的独断专行与学生完全被动的弊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抗性行为,引发师生冲突。学生中心式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正在由不成熟到成熟,行为带有自发性和情绪性特点,缺乏行为选择的自觉性和理性,在师生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不得不占用较多的时间对学生的情绪化行为进行指导和调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知识中心式由于强调知识的传播与接受,具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够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和取得较高的升学率。但是这种互动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即本应作为主体行为而存在的师生互动行为,由于过份注重知识传授而异化为一种工具,使人的主体性遭到削弱甚至丧失。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互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灵活选取,切勿固守某种类型。
吴康宁根据互动行为主体和对象的分类法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易于观察。显然,我国师生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师个互动和师班互动,师个互动和师班互动的效果直接决定着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整体效果。师组互动由于本身在整个互动构成中仅占有很少比例,无法对整体互动效果产生影响。在今后的课堂互动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小组的使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方面
16第二章文献综述的重要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功能小组,增加师组互动的比例。
王家瑾的师生课堂互动模型为我们分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提供了直观明了的框架,这种思维方法便于人们从理论上认识和分析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然而,由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复杂性,使课堂互动成为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这种模型划分显得有些简单,但对于指导教学实践过程和调整师生具体课堂互动行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共同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提高课堂互动效果(亢晓梅,2001)。
17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取自昆明市某小学四位在职在编英语专职教师及其任教的四个六年级班级。四位英语专职教师分别教授平行班级六年级1至4班(即T1教师专职任教六年级(1)班英语教学,T2教师专职任教六年级(2)班英语教学,T3教师专职任教六年级(3)班英语教学,T4教师专职任教六年级(4)班英语教学)。四位英语教师中有教龄较长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T2教师,也有教龄不长但教学能力强的T1和T3教师,还有多次参与省市级课赛并获奖的T4教师。四位英语教师的教龄都在9年以上,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以下为四位教师的个体情况(见表3.1):
表3.1研究对象个体情况教师T1T2T3T4
性别女女女女
年龄30-35岁35-40岁30-35岁30-35岁
学历英语专科英语专科英语本科英语本科
教龄9年14年10年11年
四位英语教师任教班级情况如下(见表3.2):
表3.2研究对象班级情况班级六年级(1)班六年级(2)班六年级(3)班六年级(4)班
任课教师T1T2T3T4
人数55545355
男生27282728
女生28262627
18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3.2研究工具
本研究基于CLASS课堂师生互动评估系统,以CLASS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课堂互动观察记录表和半结构式访谈为研究工具进行本研究。
3.2.1CLASS
本研究采用CLASS课堂师生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AssessmentScoringSystem,简称CLASS)为研究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课堂观察。CLASS课堂师生互动评估系统的中文译名取决于评估系统的实际内容,故本研究采用了“课堂师生互动评估系统”作为CLASS的中文译名(孟凡玉,陈佑清,2015)。由于研究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班,因此采用CLASS小学四至六年级版本。
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是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教学高级研究中心(CenterforAdvancedStudyofTeachingandLearning)开发的课堂教学评估系统工具。皮安塔(R.C.Pianta)教授带领其团队利用十五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相应研究,开展了大规模文献研究活动,并以最终研究结果为基础,对CLASS评估系统进行全面修正。目前,美国两千多个班级都参与了相关调查研究活动,同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CLASS评估系统也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实际效用。CLASS的研发是在综合考虑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因素基础上所进行的,自身信度及效度均达到相对较高发展水平。目前CLASS共有六个版本:婴儿版本(于2014年出版)、学步儿版本(于2012年出版)、幼儿园版本(于2008年出版)、学前班至三年级版本(于2008年出版)、小学四至六年级版本(于2012年出版)以及初高中版本(于2008年出版)。
CLASS的评估包括情感支持(EmotionalSupport)、班级组织(ClassroomOrganization)和教学支持(InstructionalSupport)等三大领域,共有10个维度和42个行为指标,建立师生互动质量的多层次评估框架(见图3.3)(莫菲菲,王冰如,2014)。
19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CLASS课堂师生互动质量评估系情感支持(EmotionalSupport)课堂组织(ClassroomOrganization)教学支持(InstructionalSupport)积极因素消极因素教师敏感性尊重学生观点行为管理课堂效率教学模式概念发展反馈质量语言示范图3.3CLASS的三大维度和基本框架其中三大领域分别为:(1)情感支持领域
在CLASS中,情感支持领域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二级指标:第一,积极氛围。在师生互动行为下,彼此能够保持良好愉悦状态。第二,消极氛围。其泛指教师和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不良情绪等。例如,教师在实施惩戒措施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负面情绪。第三教师敏感性,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情感关系的相应观察。第四,对学生观点给予相应尊重。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进而对学生兴趣、观念等进行全面培养。CLASS强调适当的情感支持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安全感,进而对新生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形成良好学习动机。从相关研究中我们能够发现,如果早期少儿能够得到老师的充分鼓励,有助于对少儿社会情感进行全面培养,进而在成年后形成更多积极行为,也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需打造良好师生互动关系,在有效进行情感互动基础上,确保教学目标能够最终实现。(2)班级组织领域
在CLASS框架中,班级管理组织领域所包含的指标有:①行为管理。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并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有效引导。②产出性。教育活动开展需要进行最大化程度设定,其包括活动方式、活动时间等多方面内容。③教育学习安排。教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学习投入最大化发展需求能够得到全面满足。从国外研究结论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儿童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往往对教室环境产生强大依赖性。而且针对产出性维度进行全
20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面研究,该部分因素对教学活动开展所产生的影响作用相对更为关键。在全面阐述系统研究理念基础上,通过实践证明,教师的科学安排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3)教学支持领域
CLASS在教育支持上主要对三个指标进行全面关注:①认知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②反馈质量,主要是指教师要求以学生独立想法为核心,开展延伸性学习活动。③语言示范,指教师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给予全面促进。如果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而且支持他们参与相关活动,势必对学生认知能力培养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也可以为认知能力发展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CLASS的评估标准包含一级和二级指标两种类型,而且每一个二级指标下面也包含不同目标行为,共分低中高三个级别,分别是低(1、2分),中(3、4、5分)以及高(6、7分),每个指标的评分都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详细情况如表3.3所示(孟凡玉,陈佑清,2015)。
表3.3课堂师生互动评估系统(CLASS)一级指标指标描述二级指标指标描述关系积极气氛教师和学生都有愉悦的心情积极情感积极交流尊重消极情感消极气氛教师和学生表现出的愤怒、敌意、或进攻性行为惩罚性的控制嘲笑、不尊重严重地否定意识教师的敏感度教师回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情感需要回应解决问题学生自如表现尊重学生观点教师避免侵害学生的言论自由,并对其兴趣方向进行全面观察灵活性和学生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和担任小领导目标行为教师增进师生间的积极情感支持情感,使学生体验到舒适感、享有自主权的程度21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学生的表达行动的限制清晰的行为期望行为管理教师监督、阻止、引导学生行为前瞻性纠正错误行为学生行为学习时间最大化课堂组织教师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的程度效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时间的管理学生行为常规过渡教师准备全面促进教学活动形式教师设计有效地教学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投入多元化活动方式和材料学生兴趣明确的学习目标分析和推理概念发展教师推动学生高水平思维活动创造性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提供“脚手架”教师的讲授活动能提高教学支持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能力的程度反馈质量教师的反馈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反馈渠道引发思考提供信息支持与认可沟通频繁语言示范教师关注学生的读写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发展开放性问题重复和扩展自我对话和平行对话高级语言3.2.2课堂互动观察记录表
本研究观察课堂活动,对相应二级指标进行详细记录,并完成观察笔记的记录。一般情况下,目标行为包括学生和教师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两种形式。针对每一项二级指标观察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填写“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其中“消极氛围”一项进行了反向计分,此种操作方式
22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更有利于开展数据的统计、分析操作(孟凡玉,陈佑清,2015)。
表3.4授课教师学生人数目标行为积极氛围·关系·积极情感·积极交流·尊重消极氛围·消极情感·惩罚性控制·不尊重·坚决不认可教师的敏感性·意识·反馈·解决问题·学生自如表现尊重学生的观点·灵活性和学生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和担任小领导·学生的表达·行动的限制行为管理·清晰的行为规范·前瞻性·纠正错误行为·学生行为12345671234567123456712345671234567观察笔记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班级课例编码教学内容评分:(勾出相应的分数)23第三章效率·学习时间最大化·学生行为常规·过渡·教师准备研究设计与方法1234567教学活动组织·全面促进·多元化活动形式及材料·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认知发展·分析和推理·创造性·融会贯通·联系现实反馈质量·提供“脚手架”·反馈渠道·深入思考·提供信息·支持与认可语言示范·沟通频繁·开放性问题·重复和扩展·自我对话和平行对话·高级语言12345671234567123456712345673.2.3访谈提纲
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课堂观察之后,以“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
24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录表(见表3.4)中得分为依据,选取得分较高(总分≥60,满分70分)的课例中的授课教师和随机选出的四名学生为访谈对象,分别对教师和四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提纲见附录A、B),完成教师、学生访谈记录。
3.3研究过程
3.3.1观察者的协商和试测
为减少观察者个人主观因素对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及评分的影响,作者邀请一位英语教师L以课堂师生互动的观察者的角色,参与到观察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中。作者与L教师以课堂观察者的角色同时对选定的课堂,进行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观察,分别完成“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的观察笔记记录和勾选评分。在观察结束后,作者与L教师根据各自的“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的记录情况进行协商统一,最终达成对本次课堂观察的共同评价及得出最终评分。
首先,观察者的协商。作者与L教师通过查阅CLASS相关资料,熟知CLASS中具体观察的课堂师生互动教师及学生行为及测评方法,对课堂师生互动行为观察方法及步骤进行协商。并统一记录“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的具体方法和评分标准。
其次,进行试测。在作者与L教师对CLASS的测评方法的具体观察步骤及评分标准协商一致后,约定具体时间随机选取一堂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
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作者与L教师分别的记录的“六年级英语课堂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协商减少对课堂师生互动观察产生影响的因素。
3.3.2课堂观察时间的确定
本研究主要采用现场观察方法进行,选定在教学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全面观察。一般情况下,单次观察时间不能低于40分钟。因此,作者与教师L进行时间协商,确定两位观察者能够同时进行课堂师生互动行为观察的具体时
25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间。另外,为减少教学内容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干扰,作者随机选取10个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师生互动观察。因此,作者与四位六年级英语教师及教导处分管教学的教导主任进行充分的协商,确定具体的六年级1至4个班级40堂课的课堂师生互动观察时间。以相同教学内容的四次课堂师生互动(分别在六年级1至4班进行)观察为一个周期,完成10期的课堂师生互动观察,并记录“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
3.3.3课堂师生互动观察的实施
首先,在作者与L教师及四位六年级英语教师(教师T1、T2、T3、T4)就课堂师生互动观察时间协商一致后,作者与L教师依照课堂师生互动观察时间安排同时进行现场课堂师生互动观察。并且,记录“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
其次,在课堂师生互动观察结束后,作者与教师L对照各自记录的“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进行协商,最后整理分析,完成对本次课堂师生互动观察的最终记录和评分。
最后,作者把与教师L协商一致后的“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评分数据录入Excel数据平台,进行统计,为之后的研究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3.3.4课后师生访谈的实施
CLASS课堂观察量表评分依据主要以表现性指标为基础,每一个二级指标都要进行打分,根据对应得分开展相关等级判定操作。因此,本研究筛选出课堂师生互动观察中“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得分较高(总分≥60分,满分70分)的课例,选取这些课例中的授课教师和随机选取的4名学生进行半开放式访谈(访谈提纲见附录A、B)。访谈形式有随机和正式访谈两种。随机访谈主要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正式的访谈选择在教师办公室内实施。访谈全程进行录音,待访谈结束后进行录音内容的转写。
26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3.4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CLASS观察量表“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对选出的40节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来获取数据。CLASS的观察量表“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包括班级、时间、科目、周期轮次等信息内容,同时也要将指标及其变量因素等进行全面参考。每一个周期对应的得分都会影响平均分计算数值。例如,在一次课堂观察中,“教学支持”部分得分=(概念发展的平均值+反馈质量的平均值+语言建模的平均值)/3。最后,将CLASS课堂观察量表的各项得分录入Excel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录的统计处理。
27第四章结果与讨论第四章结果与讨论
4.1课堂师生互动观察例表及观察数据
作者在现场观察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见表3.4)中二级指标所对应的目标行为进行全面记录。每一次观察结束后(时间都超过40分钟),对每一个二级指标进行相应评分。以T1教师的第一次课堂师生互动观察为例,如附录E所示,为作者对T1教师的第一次课堂师生互动观察的记录,在与观察者L教师的讨论后,得到T1教师的第一次课堂师生互动观察的记录表(见表4.5)。最后,将十次评分结果体现在最终的评分汇总表格内,详细情况如表(见表4.6、表4.7,表4.8、表4.9)所示,统计数据将为深层次信息整理研究提供依据。
表4.5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以T1教师的第一次课堂观察为例)授课教师学生人数目标行为积极氛围·关系·积极情感·积极交流·尊重消极氛围·消极情感·惩罚性控制·嘲笑、不尊重·坚决不认可教师的敏感性·意识·回应·解决问题·学生自如表现·注意到学生发音不对,再次播放录音,提醒学生认真听。·学生对subway和train的图片辨析产生分歧,教师停下询问学生的意见。·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疑问123456√71234567√T152观察笔记·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播放由交通工具的声音组成的音乐,学生笑着跟唱并手打节拍。·学生分小组完成单词识读任务·教师始终面带微笑无1234567√班级六年级(1)班课例编码1-1教学内容WaystogotoschoolPartALet'slearn评分:(勾出相应的分数)28第四章结果与讨论尊重学生的观点·灵活性和学生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和担任小领导·学生的表达·行动的限制行为管理·清晰的行为规范·前瞻性·纠正错误行为·学生行为效率·学习时间最大化·学生行为常规·过渡·教师准备教学活动组织·全面促进·多元化活动形式及材料·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认知发展·分析和推理·创造性·融会贯通·联系现实反馈质量·提供“脚手架”·反馈渠道·促进思考·提供信息·支持与认可语言示范·沟通频繁·学生有多个机会用英语表达和展示。·教师耐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在“开火车”活动结束后,便停止了单词的读音教学。·“开火车”前,教师口令引导学生,明确活动要求。·教师用数字引导学生保持安静。123456√7123456√7·教师准备了课件、视频、与授课主题相关的音乐·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快速的进入练习·教师数字指令发出,学生能够快速安静,停止练习。·教师在示范单词发音时采取了尝试读、跟录音读、跟教师读多种形式。·在练习单词发音时采取了全班读、小组读、指名读的形式。·按音、义、形、句的顺序教学单词。·单词卡片、交通工具图片、交通工具声音·教师询问学生相似单词的发音区别·教师粘连以前学过的句型,形成新句·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问学生选用哪种交通工具到学校上学。·学生环保意识教育·教师及时表扬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不同程度的赞同词汇如:excellent、wonderful、great、goodjob、amazing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继续提问·教师安慰、鼓励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机会。·教师播放录音,正确示范单词发音。·教师强调关键字母组合发音,并举123456√7123456√712345√6712345√67123456√729第四章·开放性问题·重复和扩展·自我对话和平行对话·高级语言例帮助学生区别。结果与讨论·教师选取班级发音规范的学生和自己搭档示范对话。·学生说出扩展词汇时,教师总结复述学生的发言。表4.6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评分汇总表(T1教师)第二级一指标次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的敏感性尊重学生的观点行为管理效率教学活动组织认知发展质量反馈语言示范总分776666556660次655776647558次766665555657次667564565555次656455464550次665664576455次765464575453次756675766560次545756466553次6654645556526.35.65.65.56.0课堂组织4.9(6.0+4.9+5.1)/3=5.335.15.7教学支持5.5(5.7+5.5+5.1)/3=5.435.155.316.51情感支持(6.3+5.6+5.6+5.5)/4=5.75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平均汇总表4.7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评分汇总表(T2教师)第二级一指标次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的敏感性尊重学生的观点行为管理效率教学活动组织认知发展质量反馈语言示范总分677656766662次666666656760次756667767663次647556677659次556757657659次747667666661次466676776661次575665655757次567667755660次5466766666585.65.46.36.05.9课堂组织6.3(5.9+6.3+6.4)/3=6.206.45.8教学支持6.1(5.8+6.1+6.2)/3=6.036.26018.06情感支持(5.6+5.4+6.36.0)/4=5.83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平均汇总30第四章结果与讨论表4.8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评分汇总表(T3教师)第二级一指标次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的敏感性尊重学生的观点行为管理效率教学活动组织认知发展质量反馈语言示范总分676666665660次667555656758次777655646760次766756676662次666666567660次667646555555次556766656557次657665666659次666665776762次6657655676596.16.06.36.25.5课堂组织5.5(5.5+5.5+5.8)/3=5.65.85.7教学支持6.0(5.7+6.0+6.1)/3=5.936.159.217.68情感支持(6.1+6.0+6.3+6.2)/4=6.15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平均汇总表4.9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评分汇总表(T4教师)第二级一指标次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的敏感性尊重学生的观点行为管理效率教学活动组织认知发展质量反馈语言示范总分676666645658次676677646762次776466564556次665555754654次665675646657次765566665658次666556577558次676757566459次675665765558次6766576655596.26.65.65.65.8课堂组织6.0(5.8+6.0+5.9)/3=5.905.95.4教学支持5.3(5.4+5.3+5.5)/3=5.405.557.917.3情感支持(6.2+6.6+5.6+5.6)/4=6.00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平均汇总31第四章结果与讨论4.2结果分析
4.2.1师生互动整体水平分析
根据CLASS课堂师生互动观察量表整理的数据“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评分汇总表”(见表4.6、表4.7、表4.8、表4.9)中汇总后的总分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如下(见图4.4)。
图4.4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一级指标得分情况从整体得分水平来看,四位教师在师生互动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突出,详细情况如图4.4所示。从各项一级指标得分来看,四位英语教师在情感支持方面的得分都在5.5分之上,分数较为集中。分别为T1教师5.75分,T2教师5.83分,T3教师6.15分,T4教师6.00分。在课堂组织方面四位教师的得分较为分散,T2教师得分最高,为6.2分,而T1教师为5.33分。在教学支持方面呈现两极现象,T2和T3教师的得分较高,分别为6.03分和5.93分;T1和T4教师的得分较低,分别为5.43分和5.4分。
具体从CLASS课堂师生互动质量评估中的情感支持、课堂组织和教学支持三个维度出发进行分析如下:(1)情感支持
①积极氛围和消极氛围
四位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均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T1教师5.57分,T2教师5.6分,T3教师6.15分,T4教师6.0分。)积极的课堂氛围不仅表现在师生间的言语行为,如:教师对学生使用礼貌交际用语,及时
32第四章结果与讨论对学生的表现给与不同程度的赞同评价,安慰出错的学生等。还表现在师生间的非言语互动行为,如:在学生作答时,教师面带微笑耐心等待;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摸摸学生的头让其坐下;带领学生为对答出色的学生鼓掌;根据小组表现,及时在黑板上画星星奖励和教师以学生实际表现为基础,采用夸大的面目表情,表现教师个人的积极情感。
根据四位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负面消极行为较少,因此,消极氛围得分均相对较低,四位教师分别为T1教师5.6分,T2教师5.4分,T3教师6.0分,T4教师6.6分。)
②教师的敏感性
四位教师在教师的敏感性一项的得分也普遍较高,分别为T1教师5.6分,T2教师6.3分,T3教师6.3分,T4教师5.6分。教师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四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注意倾听学生的发音,一旦发现有错误发音会适时选择合适的方式给予示范纠正;T2教师在学生看图认读单词中产生分歧时,能够耐心的听取学生的意见,总结方法加以区分。教师部分情况下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有效把控。=如T1教师在“开火车”认读新单词后,还在指名学生起来认读单词,全班齐读。T4教师在大部分学生还在练习读对话时,就让课代表开始角色扮演。
作者除了直接观察教师行为,还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间接的对师生互动开展相关评估活动。举例说明,T1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阶段内,学生会有提出抱怨,认为无法跟上老师播放录音的语速。在T2教师的课堂上,学生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在T3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高。T4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部分情况下存在不积极回答问题的情况。
③尊重学生的观点
四位教师在此方面的得分也相对较高,分别为T1教师5.5分,T2教师6.0分,T3教师6.2分,T4教师5.6分。教师时常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保障学生的话语权。如:在T1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可以离开座位到黑板上为小组画星星。在T2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举手示意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用起立再说。在T3教师的课堂上,学生会说“Letmetry!Givemeachance!”,教师会采取说出学生的座位来指名发言,富有趣味性。在T4教师的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指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再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复述,使不
33第四章结果与讨论同学习能力发展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能经常采纳学生的建议开展教学活动,如:在T2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建议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单元复习资料的整理,教师鼓掌称赞是个好办法。在T3教师的课堂上,教师采纳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分小组用学生熟悉的漫画人物来创编英文版的漫画集,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教师有时面对学生的突发事件能灵活的调整课堂活动安排,如:在T2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说出在课外辅导班学习到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搭配口诀,教师能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总结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动词变形规则,学生们通过讨论,最终理解了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这一语法点。教师在部分情况下也会受课程目标的影响,例如,T1教师在提问后无人回答状态下,教师提高了说话的音量再次重复了问题。最后是教师自问自答完成了提问。T2教师突然打断了学生与本节课教学内容联系不大的发言,加入总结语言,希望可以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引导。
此外,由于班级学生数量较多(T1教师任课班级55人,T2教师任课班级54人),T3教师任课班级53人,T4教师任课班级55人),教室内桌椅摆放较为拥挤,部分情况下对学生行为造成极大不便。例如,T2教师组织进行课堂活动,学生想要离开座位自由活动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课堂显得拥挤凌乱。T3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能够近距离的与同伴学习交流,但在小组展示时,离得较远的学生听不到小组的发言,便开始开小差讲小话了。还有,由于教室课桌拥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及时的把名牌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受阻。如T1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进行对话角色扮演时,有学生没有及时拿到人物名牌,使得整个对话暂停较多。部分学生索性不去听课,独立进行问题研究,开始独立作业。(2)课堂组织
①行为管理
四位教师在行为管理一项得分处于中上水平,分别为T1教师6.0分,T2教师5.9分,T3教师5.5分,T4教师5.8分。T1教师总是在课堂活动开始前,进行课堂常规的口令训练,如:教师说onetwothree,学生说threetwoone并坐正。在课堂教学中也及时提醒学生专心,如:教师说Lookatme,学生说Lookatyou,学生目光转向教师。T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与学生的目光接触,有
34第四章结果与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分心摆弄文具时,T2教师会直视该学生,当学生改正行为后,教师目光移开。T1教师、T2教师和T4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的措施有效,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在管理方面,三位教师的管理能力都相对较强。但是,在T3教师的课堂上,因有一名随班就读的学生干扰周围同学的学习,使得T3教师不得不大声制止该学生的行为,课堂上出现短时的沉默现象。
②效率
T2教师、T3教师、T4教师在效率一项得分处于较高水平,得分分别为T2教师得分为6.3分,T3教师得分为5.5分,T4教师得分6.0分。三位教师均在课堂中规定了相应教学规则,而且与学生形成形成了良好默契,确保组织效率可以得到全面提升。举例说明,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步骤很清楚,当T2教师布置读书任务时,学生同桌中轮到读书的学生就会起立,读完再坐下。T4教师在学生完成角色扮演活动后会倒数三个数字提醒学生及时收回整理角色名牌,进入下一教学环节。T1教师得分较低为4.9分,在课前准备方面稍显欠缺,在对话角色扮演时少准备了一个角色名牌。在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时,有的学生发现自己没角色,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还有在指名学生板书句子时,耗时较多,坐在下面的学生无事可做,开始讲小话。
③教学活动组织
四位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的得分处于中上水平,得分分别为T1教师5.1分,T2教师6.4分,T3教师5.8分,T4教师5.9分。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尝试从多种感官角度入手,对学生的相关学习热情进行全面培养。如:T1教师采用简笔画的形式释义单词;T2教师自编chant,自拍手鼓节奏进行朗读练习;T3教师利用电子小游戏进行单词认读教学,T4教师创编学生熟悉的歌词,进行TPR教学活动。但是T1教师有时未能充分的进行示范展示,就让学生尝试写小作文,使得学生左顾右盼,无从下笔。(3)教学支持
①认知发展
四位教师的认知发展一项得分也相对较高,分别为T1教师5.7分,T2教师5.8分,T3教师5.7分,T4教师5.4分。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创设话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活动将内在的认知过程外现出来。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建构上,创建新的认知结构。如:T2
35第四章结果与讨论教师时常借助“头脑风暴”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新知,借助“火眼金睛”的游戏形式粘连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T1教师在讲授新词时,利用构词法扩充词汇,扩大学生的认知。T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一些发音相似的单词进行对比区分练习,提高学生的语音敏感度。T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的升降调,用拍手节奏的方法指导学生的朗读停顿。
②反馈质量
在反馈质量方面T2教师和T3教师得分处于高水平,分别为T2教师6.1分,T3教师6.0分。T1教师和T4教师在反馈质量方面的得分也处于中上水平,得分分别为T1教师5.5分,T4教师为5.3分。在四位教师的课堂上都出现过问答的反馈现象,通过新问题提出方式,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及时反馈。如:在他T2教师和T3教师的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赞同程度不同的评价:excellent、great、wonderful、goodjob、that'sOK等。另外,两位教师都会在黑板上画星星奖励表现好的小组,及时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T1教师的课堂上,教师会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点头微笑,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不加以评价,只是叫学生坐下。在T4教师的课堂上,当教师发现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或语速较慢时,教师就会让该学生坐下,另请一位学生替他回答。
③语言示范
在语言示范面T2教师和T3教师得分处于高水平,分别为T2教师6.2分,T3教师6.1分。T1教师和T4教师在反馈质量方面的得分也处于中上水平,得分分别为T1教师5.1分,T4教师为5.7分。四位教师的英语专业素养较高,能够给学生提供正确规范的英语语言示范,并在教学中插入英语国家语言习俗俚语。在语音方面给与学生正确的指导。在与学生的口语练习中教师也会适当的放慢语速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能准确的总结修正学生的回答,并在学生的回答后进行适当的拓展。T2教师还会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示范作用,创造机会给优秀学生展示所学,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有再次学习模仿的机会。
4.2.2高质量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特点
根据四位教师的“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评分汇总表”(见表4.6、表4.7,表4.8、表4.9)评分,T1教师课堂观察的第一、八次,T2教师课堂观察的第
36第四章结果与讨论一、二、三、六、七、九次,T3教师课堂观察的第一、三、四、五、九次,T4教师课堂观察的第二次总分都较高(总分≥60,满分70分)。其中,T2教师课堂观察的高分课例的次数最多(6次),可见在T2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质量高。作者对以上高质量的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课例中的观察笔记进行了整理汇总(见表4.10),试图回答高质量的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特点这一研究问题。
表4.10高质量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师生行为汇总教师课例编号师生互动行为教师行为·在课前调整个人的情感状态和面部表情,面带微笑进入课堂。手打节奏。·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尝试拼读生词。·学生课堂发言积极。·学生轮换带读单词及课文。·学生争相回答教师问题。·学生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作业。·学生目光聚焦教师。·学生为小组争取到加星时,全组欢呼。教师一起推理分析。习。·学生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作业。·学生展示个人搜集的与教学内容·学生表达自己的疑问,向教师寻求帮助。·学生与教师协商完成课堂任务的具体步骤。·教师给予学生慢速的语言示范。·学生起立“诉苦”。·学生快速的找出练习本抄写板书。学生行为·学生笑着跟唱英文歌曲并自发拍T11-1、1-8·注意到学生发音不对,再次播放录音,提醒学生认真听,加以区别。·教师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教师始终面带微笑。·教师在教学开始时把本节课教学任务写在黑板上。·教师在课件中出示倒计时秒表,提T22-1、2-2、2-3、2-6、2-7、2-9示学生完成任务给定的时间。·教师在黑板上画星奖励课堂发言小组。·教师目光聚焦不专心的学生。会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追问。·教师常说:Whocanhelpme?·教师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如主题手抄报、思维导图、平面示意图等。·教师提问开放性问题居多。图片、音频、视频。·教师在课堂上位置移动频繁。·教师提醒学生保持安静。·教师在学生发言后有积极的反馈语,·学生抱怨没有听清录音问题,与·教师允许学生课堂发言时不用起立。·学生离开座位找伙伴进行口语练3-1、3-3、3-4、T33-5、3-9·教师教学素材准备充足,如:实物、相关的背景知识。T44-2·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知识点·教师用手轻敲桌面,引起注意。37第四章结果与讨论4.2.3高质量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采用的互动策略
在师生互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作为重要主体,对师生互动活动质量的整体认知度、体会也是最深刻,因此给出的评价和建议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访谈部分选取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课堂观察表(见表3.4)中得分较高(总分≥60分,满分70分)的课堂观察课例中的教师和随机选取的学生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作者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汇总(见表4.11),试图回答高质量的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互动策略的使用状况这一研究问题。
表4.11高质量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互动策略汇总教师课例编号教师使用的互动策略·教师面带微笑,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教室,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带动。学生评价·学生表示教师个人情绪影响自己的课堂师生互动参与意愿。·学生表示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引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T11-1、1-8·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因素,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从尊重学生的观点出发,保护学生发表言论的自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情感需要具有高度敏感性,做到及时回应。·学生表示在课堂上经常会主动发言。·学生表示课堂上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学生表示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促进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表示课堂教学活动丰富有趣促进自己与教师及同学的语言活互动。T22-1、2-2、2-3、2-6、2-7、2-9·教师创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课堂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避免出现沉默的教学氛围,适当进行提问,根据问题难易程度,调整候答时间。·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辅助材料。·学生表示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引发联想,加深了对英文单词和句型的印象。·学生表示教师重视课堂常规管理。·学生表示教师讲授具有启发性。·学生表示教师的反馈能够促进学习投入。·学生表示会跟随教师复述。3-1、3-3、3-4、T33-5、3-9·教师重视读学生课堂常规行为的管理,对学生发出清晰的行为期望,及时监督、阻止、引导学生的行为。·教师讲授时,巧妙设置疑问,提升问题的启发性。·教师的反馈力求保持学习热情,加T44-2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提高语言的复现率。38第五章结论第五章结论
5.1结论
本研究选用昆明市某小学四位六年级英语任课教师的同一教学内容、同一课型的40节课堂教学为研究素材,通过文献查阅、课堂观察和教师及学生访谈,以CLASS课堂师生互动评估系统为研究工具,逐项分析了师生互动的三个维度情感支持、课堂组织、教学支持及10个二级指标的42个目标行为,筛选出14节高质量的课堂师生互动课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此研究,可以明确教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整体水平,总结出高质量的课堂师生互动的特点以及教师互动策略的使用特点,这对于促进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5.1.1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整体趋于中上水平
从整体情况看,四位教师的课堂师生互动质量在各方面均处于中上水平,在四位英语课堂中师生间互动行为产生相对较为频繁。
在情感支持方面,从尊重学生的观点出发,采取有效的方法营造积极的互动氛围,增进师生间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体验到舒适感,享有自主权来实现课堂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为学习活动投入更多的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适时提供支持与帮助。但是在情感需要上的关注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部分较少,甚至有刻意忽略行为。
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具有个人风格特点的课堂组织形式,不仅帮助学生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学习,而且融入对学生课堂常规行为的管理,及时监督、阻止、引导学生的行为。但是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与学习活动无关的课堂行为没有得到教师的阻止。
在教学支持方面,教师通过讲授方式明确相应学习目标,并对学生的思考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能够把新学知识和已有知识经验融会贯通,有效推动学生高水平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提供了反馈回路,给予
39第五章结论学生鼓励和肯定,促进学生思考。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读写示范,关注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设置开放性问题,开展自我对话和平行对话,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练习。由于班额较大,教师在非言语行为上的反馈有待加强。
5.1.2高质量的师生互动课堂的三个特点
通过对CLASS观察量表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笔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质量的课堂师生互动的课堂具有如下特点:(1)乐观积极的情感互动氛围
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与学生之间营造积极向上的情感沟通氛围,学生在掌握一定自主权状态下,课堂归属感大幅度提升,进而有迎接更高学习挑战的勇气。从实际课堂观察来看,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微笑、关怀等行为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并帮助共同解决,避免对学生情绪造成不良影响,并树立强大自信心;适当提供学生建议,使学生在课堂上也有一定话语权,自主加入到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展示。
(2)多样高效的课堂组织策略
教师采用了多样化的课堂组织策略,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加入到课堂活动中,同时为满足相关学习需求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教师向学生概述相关要求,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参与学习活动。再次,教师在指出错误行为基础上,在班级中找到合适的学习榜样。还有,教师建立一套富有个人教学风格的课堂规则,使学生能够对教学活动保持良好兴趣,同时更为高效利用自身学习时间。(3)促进思维水平发展的教学支持
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要在具备基础的英语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尝试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进而体验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为了确保学习目标能够最终实现,教师采用合适的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在新旧知识之间打造良好连接关系,使学生能够对书本知识形成全面认知。教师与学生的频繁交流,适时给予鼓励,使其能够开展更为深刻的思考活动。教师的讲授突出重点,对学生潜在能力进行有效挖掘。
40第五章结论5.1.3高质量的师生互动课堂中教师采用的三个有效互动策略
通过对作者和教师、学生的访谈记录进行分析,发现高质量的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采用了以下有效的教学策略。(1)创设积极的情感互动氛围
人是情感十分丰富的个体,所以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势必包含众多情感交流,而且该部分因素往往直接影响最终教学成果。在高质量的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对情感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学习目标能够最终实现。教师带着乐观的情绪走进教室,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带动。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从尊重学生的观点出发,保护学生发表言论的自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情感需要具有高度敏感性,做到及时回应。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经验交流,进一步进行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对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2)采用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高质量的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创设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的教学环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动画配音、头脑风暴、打泡泡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辅助材料,如:图片、视频、音乐、实物等。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同时,教师使课堂时间利用率得到全面提升,适当进行展示性问题设置,有效降低回答等待时间。另外,教师重视读学生课堂常规行为的管理,对学生发出清晰的行为期望,及时监督、阻止、引导学生的行为。(3)给予充足的教学支持
在高质量的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讲授时,进行巧妙提问,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多样性提问方式能够对学生思维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教师则尝试变化提问的角度,或者对原来问题进行有效分解。如果教师不能得到理想的答案,则尝试提问其他学生,促进同伴学习。最后,教师对问题答案进行总结,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进行相应培养,对于学生而言,这也是非常好的语言行为示范。同时,教师的反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另外教师通过提高语言的复现率,使学生语言知识结构进行全面调整,为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1第五章结论5.2本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在本研究对昆明市某小学六年级40节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观察与研究中,还得到了如下教学启示。
5.2.1树立尊重学生观点意识,给予学生情感支持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学生在教师面前勇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同时,教师也会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进而达到理想师生互动效果。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促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首先,教师要适时进行角色变化,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师生平等关系的打造。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个体,师生互动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最后,教师在适当情况下,支持学生去提问,避免学生思维受到严重限制。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师生互动提供了情感支持。
5.2.2采用多元化活动方式和材料,优化课堂组织
在一个汉语环境中开展英语学习活动,很可能导致学生有较大陌生感。而教师在合理利用已有教材(课本)的基础上,可以创造性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适当拓展课外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图片、动画、声音、音乐与文本有效融合,使小学生能够理解较为抽象语句的内涵。在丰富相关题材基础上,为开展交流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特征,教师在课前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着重考虑学生不同的原有知经验,在以大部分学生的水平为标准的情况下考虑部分优质生的学习特征与能力,进而设定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及课堂组织形式,做到因材施教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给予课堂师生互动最大的可能性。
5.2.3扩宽反馈的渠道,提供教学支持
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应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形式多样的评价。教师可在个体或小组讲说或展示完成后,让其个体或群体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自我评定,自我总结其中的优
42第五章结论势与不足之处。其次,可让其他学习者对其个体或群体的成果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可综合不同学生的观点,结合实际进行整合性的评价。多样的评价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加深学习的过程性,为课堂师生互动提供质量保证。
5.3本研究存在的局限
由于作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十分有限,论题研究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由于需要选择四位教师同一教学内容的课例,研究时间较长。(2)受条件限制,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女教师,或许课堂师生互动观察结论不可避免的带有性别特点,因此尚不能表明在男教师的课堂师生互动中也会呈现相同结论。
(3)本研究中的四位专职英语教师,T1和T2教师为英语专科学历,T3和T4教师为英语本科学历。教师学历上的差异势必会对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存在一定影响,但由于本研究需选取平行班级的课堂进行师生互动的观察,故仍选取了这四位教师和其任教班级进行观察研究。
(4)在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促进方面,作者也只能从教师主体方面提出了建议,并未涉及到客观环境方面,如:学校教室设施设备,班级学生人数等。
综上所述,相关研究活动开展,只是作者从较为狭窄的观察角度进行的。希望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起到一些促进作用。对于存在的不足之处,也会在后续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改善,也希望大家多多进行批评、指正。
43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Allwright,R.L..1980.Turns,topicandtasks:patternsofparticipationin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InD.Larsen-Freeman&M.Long(eds.).1991.AnIntroductionto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LondonandNewYork:Longman.Allwright,R.L.1984.Theimportanceofinteractioninclassroomlanguagelearning.AppliedLinguistics,5.Allwright,R.L.&K.M.Bailey.1991.FocusontheLanguageClassroom:AnIntroductiontoClassroo-mResearchforLanguage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AnneH.Cash.,&RobertC.Pianta.2014.TheRoleofSchedulinginObservingTeacher-ChildInterac-tions.SchoolPsychologyReview,428-449.Brackett,M.A.,Reyes,M.R.,Rivers,S.E.,Elbertson,N.A.,&Salovey,P..2011.ClassroomEmotion-alClimate,TeacherAffiliation,andStudentconduct.JournalofClassroomInteraction,27-36.Bridget,Hamre.,&Robert,Pianta..2013.ObservationsofEffective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sinSecondarySchoolClassrooms:PredictingStudentAchievementWiththeClassroomAssessmentScoringSystem—Secondary.SchoolPsychologyReview,76-98.Cash,A.H.&Hamre,B.K..2013..Evaluatingandimprovingstudent-teacherinteractions.InJ.Hattie&E.Anderman(Eds.),Internationalhandbookofstudentachievement(pp.119-121).NewYork,NY:Routledge.Cathcart,R.L.&J.W.B.Olsen.1976.Teachers'andstudents'preferencesforcorrectionofclassroomconversationerrors.InJ.F.Fanselow&R.Crymes(eds.).OnTESOL'76.Washington.D.C.,TESOL.Edmondson,W.1985.Discourseworldsintheclassroomandinforeignlanguagelearning.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7.Hamre,B.K.,Pianta,R..C.,Downer,J.T.,Decoster,J.,Jones,S.,Brown,J.,Cappella,E.,&Kaefer,T.2013.Teachingthroughinteractions:testingadevelopmentalframeworkofeffectiveteachinginover4,000classrooms.ElementarySchoolJournal,461–487.Hein,E.G..1991.ConstructivistLearningTheory.CECAConference.Kovalainen,M.,Kumpulainen,K.,&Vasama,S.2001.Orchestratingclassroominteractioninacommunityofinquiry:Modesofteacherparticipation.JournalofClassroomInteraction,36(2),17-28.Long,M.H.1981.Input,interaction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InH.Winiz.(eds.).NativeLanguageandForeginLanguageAcquisition(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Vol.379).NewYork:NewYorkAcademyofSciences.Peled,Elhanan.,Nruit.,&Blum,Kulk.,.Shoshana.,&Nurit..2006.DialogueintheIsraeliClassroom:TypesofTeacher-StudentTalk.Language&Education:AnInternationalJournal,110-127.44参考文献Pianta,R.C.,LaParo,K.M.,&Hamre,B.K.2008.Classroomassessmentscoringsystemmanual:K-3.Baltimore,MD:BrookesPublishing.Pianta,R.C..1994.Patternsofrelationshipsbetweenchildrenandkindergartenteachers.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15-31.Reyes,M.R.,Brackett,M.A.,Rivers,S.E.,White,M.,&Salovey,P.2012.ClassroomEmotionalClimate,StudentEngagement,andAcademicAchievement.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700-712.Rimm-Kaufman,S.E.,Baroody,A.E.,Larsen,R.A.,&Curby,T.W.2015.ToWhatExtentDo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QualityandStudentGenderContributetoFifthGraders’EngagementinMathematicsLearning?.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70-185.Skehan.P.1998.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Teaching.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陈奎熹.教育社会学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2:137-138,155-156.崔允都.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2.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96.董娇妍.师生互动的社会学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2):146.杜永强,陈柏华.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66-70.韩春红,周兢.课堂互动评估系统评介及应用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13(11):29-38.何嘉.课堂互动研究述评[J].教学新论,2012(3):61-65.黄瑾,田方.幼儿固丰日活动情境下的师幼互动研究——基于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的观察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88-91.何克抗.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育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7)胡凯林,赵继源.传统教学思想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之比较[J].当代论坛,2008(4):122-123.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本质的社会学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0(6):29.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2-46.李带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6.李林慧.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分析——浅谈教育活动评价分系统(CLASS)的运用[J].幼儿教育,2010(10):25-26.刘静.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03(7):52-54.刘婷.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研究——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X小学为例[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5.刘峋.师生互动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D].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莫菲菲,王冰如.美国课堂师生互动质量观察工具之CLASS评析[J].课堂教学,2014(2):25-34.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0:515.孟凡玉,陈佑清.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观察与评价——基于“课堂师生互动评估系统(CLASS)”的实证研究[J].基础教育:2015(12):69-77.马芳,黎翔.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49.45参考文献欧洁.认知学习理论与网络英语教学[J].青海师专学报,2003(4):111-1l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8-82.祁小梅.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99-100.田延明,王淑杰.心理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0—28.王芳.关于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理性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7.王芳.小学师生互动的差异性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3.吴芬.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吴莉,尹铁超.认知学习理论视野中的英语专业课程信息化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57-158.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7(1):51-55.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9.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89-299,290-292.王珍布.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及其教学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2(15):17.徐飞.国内外课堂互动研究状况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5(2):55-63.徐敏.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CLASS应用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6(10):32-37.夏雪棒.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王献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变革[J].教学与管理,2004(2):31-3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时代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述[J].理论导刊,2011(5):77-80.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30-34.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研究评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9(3):44-48.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S].教育部,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62-18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2-343.郑金州.互动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内涵[J].教育研究,2010(10):73-80.章人英.社会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51.张晓梅,张向葵.基于美国课堂互动评估系统的幼儿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69-72.张紫屏.国外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热点问题与未来趋势[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4):42-48.46附录附录
附录A教师访谈提纲
1、情感支持方面:
①您愿意参与到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吗?②您会有意识的采取措施营造课堂气氛吗?
③课堂教学中您如何处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需求?④您支持学生自主和担任小领导吗?2、课堂组织方面
⑤您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行为采取了哪些管理办法?⑥您如何使课堂学习时间最大化?
⑦在您的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活动有哪些?3、教学支持方面
⑧在您的课堂讲授中常用的讲授方式是什么?⑨您常用的课堂反馈方式是什么?
⑩在您的课堂讲授中关注学生的读写能力吗?采用了哪些方式?
47附录附录B学生访谈提纲
1、情感支持方面:
①你愿意在课堂上和老师对话吗?②你喜欢现在的课堂氛围吗?
③课堂上老师会关注你吗?通常在什么情况下?④你会主动在课堂上发表言论吗?老师支持吗?2、课堂组织方面
⑤你在英语课上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吗?⑥你觉得英语课上学习任务多吗?
⑦课堂上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你喜欢参与吗?3、教学支持方面
⑧在英语课上老师的讲解你能听明白,跟上老师的思路吗?⑨你喜欢老师的课堂评价吗?
⑩你在英语课上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多吗?你写的英文好看吗?
48附录附录CT2教师访谈全文转写
作者:您愿意参与到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吗?
T2教师:我很乐意参与到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去,而且我认为有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在互动中,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您会有意识的采取措施营造课堂气氛吗?
T2教师:会,积极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思维更活跃,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高。我一般都会在上课前准备一些轻快的英文歌曲或搞笑的一英文视频,根据上课时的课堂氛围来进行使用,向积极活泼的方向调节课堂氛围。
作者:课堂教学中您如何处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需求?
T2教师:嗯,课堂教学中我会有意识的关注学生的面部表情,因为这些学生是从一年级带上来的,都比较熟悉,当发现学生有学习需求时,我会及时指名学生说出来,发动班上学生一起来解决。对于学生的情感要求方面看情况来处理,已经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会直接询问并给于帮助。对于还没有达到干扰课堂教学的情况下,一般会通过一些肢体语言来给予处理,比如眼神对视、走到他身边,待到课后再找学生谈话,进行干预。
作者:您支持学生自主和担任小领导吗?
T2教师:非常支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什么都是老师来安排效果更好。而且学生人数众多,想法更多,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得力的小领导是老师的小帮手,省心不少。
作者:您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行为采取了哪些管理办法?
T2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行为管理,首先我会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明确表达本节课的行为要求,在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开展前都会再次提出行为要求,使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老师希望你做什么。其次,在课堂中,我会用与学生约定好的口令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例如当我说“Onetwothree”时,学生会在回答“Four”的同时坐正;当我说“Lookatme”时,学生会在回答“Lookatyou”的同时目光转向我。还有,个别学生的错误行为,我会用眼神给予提示,比如看向该学生,引起他的主意,提醒他改正错误行为。最后,
49附录我会用在黑板上画星的方式及时评价学生小组的课堂行为,这样小组成员间也会互相监督提醒纠正错误行为,同时通过加星的方式强化学生正确的课堂行为。
作者:您如何使课堂学习时间最大化?
T2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我特别留心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尽量减少课堂沉寂时间。在讲授时,注意精简教学用语,力求准确简洁。根据问题形式与学生回答问题的吻合程度,对问答时间进行科学分配,进而从根本角度全面提升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还有,我会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明确的提出时间要求,例如:课件中出示倒计时计时器;音乐停止就要完成任务;读完具体的遍数举手示意等。整节课节奏紧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作者:在您的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活动有哪些?
T2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培养良好学习兴趣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相关学习过程中。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我会请学生领读上节课所学单词和句子,既是复习巩固,也促进同伴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组织的教学活动有角色扮演、动画配音、头脑风暴、打泡泡、开火车、小组合作等。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所收获。
作者:在您的课堂讲授中常用的讲授方式是什么?
T2教师:通常我会在课前准备丰富的辅助材料,例如:图片、视频、音乐、实物等,在讲授时用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发学生思考。另外,给学生提供一个任务清单,明确本节课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讲授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供“脚手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力求做到教师只是“扶一扶”而不是“一言堂”。
作者:您常用的课堂反馈方式是什么?
T2教师:嗯,我认为反馈必须及时,反馈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和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好办法。我经常运用的有以下几种:口头反馈、体态反馈、活动反馈、小组反馈,个人反馈、集体反馈。
作者:在您的课堂讲授中关注学生的读写能力吗?采用了哪些方式?T2教师:应该说语言学习的四个关键能力:听、说、读、写都是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每节课我都力求能把这四个方面都能涉及到和练习到。在学生读的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读读书活动来促进学生读的能力的发展,例如齐读、领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在书写方面,课堂上会让学生以书空、到黑板
50附录上板书示范等进行书写练习。还有,我认为会说才会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有意识的让学生先来口头表述,集体加以修正,再动笔书写。
51附录附录DS4学生访谈全文转写
作者:你愿意在课堂上和老师对话吗?
S4学生:我觉的老师挺亲切的,上课时和老师说话,老师都会面带微笑的看着我。
作者:你喜欢现在的课堂氛围吗?
S4学生:嗯,喜欢啊。上英语课时我可以离开座位,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完成任务单,我们学得很高兴。英语课上还有好听的音乐和搞笑的小视频,我觉得很放松。
作者:课堂上老师会关注你吗?通常在什么情况下?
S4学生:我觉的老师态度好,我也愿意听课。而且时刻会对我进行鼓励。涉及难度比较高的知识讲解,老师会问“It'sOK?”,如果我没听懂,就会回答“No”,老师会重复一遍,我就会了。
作者:你会主动在课堂上发表言论吗?老师支持吗?
S4学生:会啊,我一般都能回答出老师设定的问题,而且很多时间问题都不是特别的难,老师也会当众表扬我,我认为我就是学霸类型的。老师会在小组评比栏上给我们小组加星,我们都很高兴,成功的感觉真棒。
作者:你在英语课上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吗?
S4学生:大多数时候都会,有时候不专心时,老师会轻轻敲桌子提醒我,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作者:你觉得英语课上学习任务多吗?
S4学生:不多吧,每节课大概就是三个任务,一般前两个都比较容易。作者:课堂上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你喜欢参与吗?
S4学生:英语课上有好多活动,比如角色扮演、电影配音、火眼精金、大泡泡等等,我最喜欢火眼精金,速度要快才能赢。
作者:在英语课上老师的讲解你能听明白,跟上老师的思路吗?
S4学生:嗯,跟着老师思路走听得懂的,但如果有不专心的时候就会有点跟不上,不过在快下课前老师会做总结的,还可以在恶补一下,哈哈。
作者:你喜欢老师的课堂评价吗?
52附录S4学生:老师每节课都会在黑板上画小组评比栏,我们都想为小组加星,回答问题更积极了。能为小组争光,倍儿有面子,哈哈。还有一次老师提的问题很难,只有我一个人回答出来了,老师大大的表扬了我,还用很夸张的语气说了一遍我的答案。虽然我回答得不全面,后来老师讲解时我更加认真的听讲,影响深刻。
作者:你在英语课上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多吗?你写的英文好看吗?
S4学生:多啊,每节英语课开始都有课代表领读单词和句子,课上老师会提问。我写的英文还行吧,今年我们学校还举办了英语书写大赛,我得了一等奖呢,哦,要低调,哈哈。
53附录附录ET1教师第一次课堂师生互动观察记录表
54附录5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期刊论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一般方法[J].素质教育论坛:2016.656致谢致谢
本研究是在我的导师杨燕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无论是在理论学习阶段是在论文的选题、资料查询、开题、研究和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得到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杨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平易近人的处事原则是永远值得我敬佩和学习的。在设计过程中,杨老师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在我困惑时给予启发,在我沮丧时给予安慰。导师始终关注着我的研究进展,并给予耐心指导。正是有了杨老师的支持与鼓励,使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坚持下去,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顺利的完成了毕业论文。在此谨向杨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参与本次研究的四位英语教师和四个六年级班级的学生们,他们积极配合我,耐心接受我的访谈,真诚的把有关课堂师生互动的想法都如实的告诉我,让我掌握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感谢我所任职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真诚热情的帮助我安排本研究的观察时间表,为我分担日常的本职工作,鼓励和关心我,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本研究。
感谢我的带教师傅L教师和我一起完成了40节英语课的课堂观察,为完成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源。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朋友,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可以在工作之外有时间来进行论文的写作。
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教授!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