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一——四单元课内阅读练习题
1、《窃读记》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 )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 ),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这段话选自 女作家 写的《 》,全文以 为线索进行记叙。
2、请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
3、说说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4、画“ ”句子用的说明方法是: ,句子表达
了 。
5、这段话中有一连串的动词,它们是 (至少写出五个),这是 描写;“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是 描写,这句话也是全文的 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 ,也是作者情感的 。作者通过 描写和 描写来表现自己 。
6、文中画“„„”的句子,我们在读时应读出 的语气。 转过街角,我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
7、仿写:(1)清晨走进校园,看见 ,闻
见 ,听见 ,啊!多么美好的校园!
(2)放学回家,看见 ,闻
见 ,听见 ,回家的感觉真好!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的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大些,再大些!”
8、这句话是作者通过发愁表情的 描写和快乐内心的 描写的 ,趣味盎然地写出了作者 ,更加表现出了 。
9、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
解: 。
10、记叙文的六要素
是: 、 、 、 、 、 。 3、《走遍天下书为侣》
(一)①对此,我的回答是: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这有什么关系呢?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②“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1、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2、作者是如何说明自己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的?
3、文中①处画线的句子你认为应该读出( )的语气,②处画线的句子应读出( )的语气。
4、本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国作家( ),是一篇( )。这篇课文主要的修辞方法有( )、( )、( )、( )等。
5、③是一个( )句,把它改成陈述句是 。
(二)所以,我愿意 (坐 座)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 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 ),我会在(脑 恼)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欣赏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 ),我们想像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用“ \\ ”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 3、在“ ” 内填上恰当的标点。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回味——( )赏析——( )忽视——( )思索——( ) 5、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6、作者一遍又一遍读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7、用括号里所填的词说一段话。
。
8、把正确的顺序号填在横线上。
A品味欣赏 B总结收获 C寻找新知 D内容思考 “我”读书的过程是:
9、“我”为什么觉得一遍又一遍地读书“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10、仿写:
(1)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 ,也是 。 (2)读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读书, 读书,
5、《古诗词三首》
(一).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泊船瓜洲
秋 思
(二)、读下面的诗句,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绿: 还: .
诗句的意思: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意万重:
诗句的意思: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聒:
诗句的意思:
6、《梅花魂》
(一).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件事情上:
一是常教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读着读着就_______________;二是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因我的一次不小心弄脏了它,受到_________;三是因不能_________,而难过得呜呜哭起来;四是在离别前,_________;五是船快开时_________。
(二)“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用“|”把语断分为四层,写出层意。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句意,在括号里画“√”。
(1)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a.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 )
b.梅花赶在别的花之前开放,给大自然增添了秀美。( )
c.这句话借赞美梅花不畏风雪开放飘香的特点,与下文照应,借以歌颂 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畏强暴、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 )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a.外祖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梅花的坚强不屈秉性。( ) b.外祖父希望“我”像梅花一样迎风傲雪,不畏艰难。( )
c.这句话是外祖父借梅花作比喻,表示他对“我”的殷切希望的嘱咐:希望“我”能在任何环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做一个有骨气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
3.“气节”在课文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9、《鲸》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
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用“/”给这一自然段分层。
2.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用了( )、( )、( )等说明方法。
3.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 );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舌头与( )作比较,说明了鲸的( )。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 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 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 又细又高 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 又粗又矮 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1、这段话介绍了鲸区别于鱼类的一大特征是( ) 还有( )。
2、第一段话主要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5、找出5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4、画出鲸睡觉时的样子。
11、《新型玻璃》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付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 谦)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 )值班的看守,( )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相连。犯罪嫌疑人划破玻璃,碰着金属丝网,报警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xíng háng)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然安然无恙(ràng yàng),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óu ǒu)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的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1、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请选择正确的字或读音打上“V”
3、在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相反的词语。
陈设( ) 昂贵( ) 柔软( )怀疑 ( )
4、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按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介绍了两种玻璃,分别是A( ),B( )。A玻璃的特点是( ),用途是( )。B玻璃的特点是:( ),用途是:( )。 13、《钓鱼的启示》
1、课文回忆了“我”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是按( )顺序记叙的;从去( )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 ),从不肯( )写到依依不舍地( ),最后写到34年后的( )。
2、34年后,“我”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________________换取的人生财富。
3、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得意→( )→( )→( )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
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是”“非”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落花生》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 :它的果实 ,不像 、 、 那样,把 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 。你们看它 长在地上,等到 了,也不能立刻 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 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 ,它虽然 ,可是 。” 我说:“那么 ,人要 ,不要 。”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按课文原文填空。
2.这段话出自《 》。这篇文章以 为线索,依次写
了 、 、 、 ,为了借花生的特点说明 的道理,赞美 的精神,作者详细地写了 的经过。通过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3.文中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
在叙述时作者将花生和 、 、 进行对比。 4.体会意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5.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有用的人”指什么?“体面”是什么意思?体会句子的意思。
“有用的人” 体面:
整个句子的意思:
6. 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最合适的关联词语。 1) 它( )不好看,( )很有用。
2) 它( )好看,( )很有用。
3 )它( )好看,( )有很多人都喜欢它。
7. 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请联系实际,写一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