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力捷
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4期
摘 要:当代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在“谱民族新韵”方面,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典范。从他的四部狂想曲来看,旋律均具有传统和现代两种元素,且有着很明显的地域特色。乐曲一方面传承了少数民族民歌的意境神韵,一方面对其进行突破并加以创新,正所谓“移步不换形”。这是“狂想曲”系列近年在二胡界获得一致好评的重要原因。本文要通过《第一二胡狂想曲》中传统与现代两种因素的出现和相互结合部分做一个浅析,由这个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并提高演奏此曲的水平。
关键词:二胡;民间音乐;现代音乐作曲技法
王建民先生是当代著名作曲家,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长。王建民先生的创作领域主要集中在民族器乐领域。其乐曲多以独奏曲和协奏曲为主要体裁,在他的创作过程中极大的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巧,也挖掘了二胡的表现能力,使得二胡曲更加锦上添花。优秀作品如:《第一二胡狂想曲》、《天山风情》等。他的一个重要创作特点就是立足于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又加入了新的音乐语汇,因此使得旋律同时具有时代感和鲜明的民族性。
本文的分析内容是《第一二胡狂想曲》(以下简称《一狂》)。《一狂》是王建民先生为了二胡演奏家邓建栋专门创作的一首乐曲,完稿于1988年。这首乐曲同古老的二胡曲有很大区别,“狂想曲”本身来源于西方,是一种以缓慢悠扬的民歌为主体进行变奏,并且与欢快的民间舞曲段落形成对比的体裁。王建民先生以此为基石加入了云南贵州等地民歌,运用了传统的多段连缀结构方式,完成了此首成功的作品。要从现代音乐技法与传统音乐的联系来看此首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点深入: 一、曲式结构特点
乐曲表面上虽是以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且带缩减性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而布局的,但是乐曲内部则是由九个小段落对比并置串联而成,有中国传统的曲牌连缀体的味道,看起来结构复杂庞大,实际上其根本框架仍是中规中矩的三部曲式。《一狂》的引子是由一段神秘而又安宁的乐句展开的,以四度泛音结束把乐曲推向主题部分,主题行板优美,仿佛描述了一个美丽又云雾缭绕的云南山区小村落,之后速度有提升,描写的内容比较生活化,仿佛一群姑娘在跳竹竿舞。紧接着的柔板是两个插入性的乐段,是一段由慢到快的过渡乐段。紧接着的快板部分
情绪比较热烈,之后就是华彩炫技段落,最后以一段激情的急板结束全曲。这中间的每一个段落都有传统戏曲多段连缀的特点,又显示出狂想曲的音乐结构。这是我认为的此首乐曲中西结合的首要之处。
二、传统民歌素材的运用
中国土地上的民歌博大精深,多种多样,可以说,民歌是许多优秀民族器乐作品的基础。在《一狂》中,王建民先生选用了西南地区的云贵民歌作为乐曲的原始素材和风格基调,以展现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大气派”的中国风格。作曲家没有直接运用民歌旋律加以改变,而是在原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化合,使得民歌从头到尾都包含在整个作品中。例如苗族民歌《飞歌》(毛主席来到了),
作曲家通过对飞歌的理解分析,找出了最基本的三个框架音:5 7 2 ,然后与在旋律中最具有特殊的b7相结合(体现了宫调与羽调式相互穿插的感觉),创造出了基础音列:3 6 1 #1 3 ,保存了飞歌最原始的特征。但是作曲家为了避免保持传统民歌的原味道,又将基础音列植入了一个人工九
除了苗族《飞歌》的引用,作曲家还用到了云南傣族民歌作为主题材料,不同于苗族民歌的是西双版纳地区的旋律羽调式色彩较重,节奏平缓多为中板,且大跳较多,旋律波动大,虽然各地区唱腔有很大不一样,但总体来说傣族民歌是柔和优雅的,抒情色彩较为浓重[ 参见王建民谱民族新韵 抒中华情怀——《第一二胡狂想曲》创作回顾与回想.人民音乐,2014,3.第三页(二)]。例如民歌《小河淌水》,
整个柔板部分,作曲家几乎都是围绕羽和弦的高叠和弦而作,偶尔的7音也是为起到调色作用而出现的,仿佛在讲述一位美丽的西双版纳姑娘在森林中翩翩起舞的样子。紧接着的两个由慢渐快的插入乐段也是同样的写法,虽然已经改变了柔板抒情的气质,但是旋律体现的仍是一样的感情。
正是由于作曲家利用深入了民歌语言,恰到好处的吸收了民歌中的“精华”,再加上他自身学习的西方和声作曲理论,才能把传统和现代这两种因素良好的结合起来,使《一狂》充分展现出云贵地区的独特风味。这是此曲民间音乐素材与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最典型之处。 三、演奏技巧的运用和节奏转变
在《一狂》中,值得注意的是作曲家不仅借鉴了民间旋律,还用到了一些民间音乐的音响效果,比如拨弦,击奏琴筒,泛音等多处可见,这些演奏技巧的加入,为乐曲民族风的浓厚做出了大贡献,也为作品营造气氛加分。比如说泛音的运用,作曲家用了一段的笔墨来写泛音的旋律,其中有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这是此曲中演奏的难点也是亮点。由叠加和弦音而组成的旋律,再加上要保证泛音音准以及音色清澈的技巧,使得整个乐段与众不同。整首作品中,还
有一个较新奇的部分,就是在进入急板之前有八小节弓杆敲击琴筒,作曲家打破了传统,用弓杆与琴筒碰撞而发出的声音,在快节奏织体的陪衬下,把傣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 结语
二胡作为我国历史悠久传统的民族乐器,事实证明,从刘天华先生“国乐改进”时期就注定了其需要走中西结合而推动发展的道路,光依靠于传统民间的音乐因素是行不通的。《一狂》的创作犹如给平静的池塘掀起波浪,我们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作曲家对于民歌的热爱,也能感受到他思维的开放性。整首乐曲从无标题音乐开始,到民间音乐的骨骼现代作曲技法的血肉以及从民族调式中精炼出的人工音阶,再到节奏节拍的多变,传统音响效果的模仿等等,都无不体现了此曲民间音乐因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互结合的体现。作曲家用前卫的作曲技法满足了二胡在当今跟随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年轻二胡学者在技巧上越来越追求的难度挑战,可以说,他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与曾经的刘天华先生思想是一脉相承。
近年来,炫技难度大的二胡曲目越来越多,有些演奏者开始为了追求技巧而练习,或者直接练习西洋曲目,这样长期下去会越来越背离老一辈作曲家在乐曲中展现中国精神的良苦用心。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双面性,作为当今民族乐器的新传承者的我们,更应该在练好《一狂》前,弄清楚作曲家处理传统和现代两种因素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艺术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义亚.《贵州苗族飞歌的旋律学研究》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1,1. [3]王国伟.炽热的情感 鲜明的风格——听王建民的《第一二胡狂想曲》
[4]王建民.谱民族新韵 抒中华情怀——《第一二胡狂想曲》创作回顾与回想.人民音乐,2014,3.
[5]钱仁平 唐荣.中国气息 时代特征——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创作.中国音乐(季刊)2013,3
[6]孫凰.《试论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艺术特色》学术论坛
[7]陈建华. 让民族传统融入时代的新意——王建民及其《第一二胡狂想曲》.人民音乐,199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