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省邹平县发现刻有对联的四通石碑
《无边》第四十四章.焦桥袁家南祠堂
袁家南祠堂
乾隆年间,山东有家显官富户,它就是焦家桥袁家。袁家自袁紫兰始代代为官,其孙袁守侗官居一品。袁家占有大量土地,曾荣挂三次“千顷牌”。楼阁庙堂,皇亭戏楼,御赐牌匾,布满焦桥,兴盛近三百年。
袁家南祠堂建筑规模宏伟而又别具一格,坐落于焦桥庄南头。坐北向南,大门正中高悬横匾,上书“清悫公祠”四个黄金大字。雌雄两个石狮,端坐门旁,威风凛凛,乡人不敢擅入。大门东侧,另有便门一座。入门迎面是水磨青砖镶砌、琉璃黄瓦饰顶的影壁墙,假山绿竹,显得格外庄重清雅。绕过影壁墙,便是东院。院前边矗立小亭两个,建造仿皇亭式样,十分壮观。步行丈余,又有两座小亭,内置龟驮碑石一通,碑文系乾隆皇帝御书。走过小亭是祭亭,祭亭建筑高2.3丈,长3.5丈,宽2丈有余,四梁八柱,雕梁画栋,厅角飞檐,哈巴狗子张口兽直通檐头。厅顶立一凤凰鸟,鸟背上饰一方天画戟,既象征吉祥,又可作为避雷之用。滴水檐用虎头瓦镶嵌。祭厅分东西两门,中间用隔扇相间,正中上悬一匾,匾额为清书法家铁保书:“经国仪家”。厅内摆设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诸多祖先牌位。每逢清明时节,香烟缭绕,祭品满厅,祭奠祖先,以尽孝念。
过祭厅便是大殿。大殿建筑富丽堂皇,正中高悬兰底金字的御书匾牌,匾文是:“诰命奉天承运”等字,十分醒目。大殿两侧建有配房,即祭奠之后下官落脚之处,平时作护堂人守夜之所。
以上为东院景观。
进祠堂大门左侧便是西院,其建筑规模比东院更加宏伟。碑亭虽没有东院豪华壮丽,但比较高大。过碑亭又是祭厅,亭匾乃程潜所书:“保世兹大”。过祭厅是大殿,正中高悬一匾,上书:“汝南世泽”,不知何人所作。西大殿比东大殿高大,雕梁画栋精制细腻,活龙活现,充分显示了民间艺人的才华。东西配房均为三间,房间有甬道,皆为方砖铺地。一堂两院,地势西高东低,落差近2尺,东西两院厅殿排列不一,西前东后,两院共用一个祠堂。如此布局缘由是:东院厅殿属晚辈袁守侗(清户部、刑部、兵部尚书)所用,官位高显,并有御赐亭匾,虽居上首,但厅殿靠后,地势较低。西院属先辈袁紫兰(柳州知府)所用,官位不及孙辈,无御书,虽居下首,但厅殿座落较前,且宏大高阔。这样的布局,既示国法,又显家法,十分讲究。类似这种建筑模式,在历代封建王朝,恐怕也不多见。
两院遍植奇花异草,竹木松林,曲径相通,显得格外静谧幽雅。
出祠堂南行数十丈,便是袁家戏楼。戏楼系袁家向皇上讨封所建,式样、装潢,均仿照皇宫戏楼建造,只是比皇宫戏楼低三寸。清王朝时期,不仅乡下,就是在帝都,这样高规格的建筑也很罕见。
可惜战火叠起,历尽沧桑,这些古建筑,至今已荡然无存。最后的南祠堂大殿,亦于近年拆除。现在只能从残缺不全的几张改建的厅殿照片上,来追忆当年袁家的盛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