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商鞅变法
专题检测(二)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8·汉中高二检测)《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土可贾(买)焉。”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在当时土地可以买卖 B.在当时土地禁止买卖 C.在当时土地私有出现 D.在当时农业水平提高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知在公元前569年,土地可以买卖。因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私有的出现。其他三项只是表面现象。
2.《战国策·秦策》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度量衡客观上有利于商品交流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C项。
3.“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答案 B
解析 “经济变革”指的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了井田制,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程,故选B。
4.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答案 B
解析 公元前343年,正处在商鞅变法时期,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经营农业。
5.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答案 A
解析 主要出发点即主要目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6.(2017·东莞高二检测)《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 )
A.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 B.汉代农民税赋较轻 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 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用商鞅之法”“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说明作者认为商鞅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废井田,开阡陌造成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分化严重,贫民生活困苦,故D与题意相符。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题18分,第8题18分,第9题24分,第10题16分,共76分)
7.(2017·内江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国,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8分。不得照抄材料) 答案 (1)背景:社会大变动;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目的: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
(2)效果:人民乐业;军人勇于战斗;社会安定;秦国逐渐强大。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顺应当时形势”“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等信息分析作答;第二小问“目的”依据“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分析作答;第(2)问“效果”结合“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夺取大片土地”等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作答。
8.(2017·苏北四市模拟)秦自商鞅变法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上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对家庭制度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家庭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
答案 (1)措施: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或分异令);奖励耕织。 影响:有利于小家庭的形成。
(2)特征:人口少;关系简单;亲缘密切。 背景:诸侯争霸;铁犁牛耕;土地私有。 9.(2018·九江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图一 商鞅舌战图 图二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三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3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四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知识分子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请列举材料一中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如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一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二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8分)
(3)概括材料三、四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6分)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答案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私学出现,学术环境宽松。
代表人物: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孔子、孟子提出“德治”“仁政”等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井田制;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秦国实力逐渐强大。
(2)图一:守旧的奴隶主贵族。图二: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海岸派: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3)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 10.(2017·安庆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惰怠)也。——《商君书》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影响。据上述材料,分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10分) 答案 (1)措施:重农抑商;招揽移民农垦;废井田,开阡陌。
(2)影响:推进秦国的社会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因:按军功授爵(或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重农抑商,扩大了农耕面积,促进农业发展;协调农战的策略正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第(1)问,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进行归纳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影响回答即可。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归纳其原因:按军功授爵 (或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重农抑商,扩大了农耕面积,促进农业发展;协调农战的策略正确。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