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川大学比较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模式识别期末考试题(A卷)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课程》期末考试试题(一)(闭卷) 一、填空:(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 年由 在 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 世纪 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 、 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 、 和 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 、 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和 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 。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2、什么是“期待视野”?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一、填空:(16分)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 。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 年代。 3、渊源学分为 , , , 和集体的渊源。 页脚内容1

模式识别期末考试题(A卷)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 和 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 、跨越性和 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 、 和 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 。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2、什么是“文学误读”?3、什么是“套话”?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 年由 在 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 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 、 和 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 。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括 、 、 、接受学和 。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 。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 。 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 。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页脚内容2

模式识别期末考试题(A卷) 1、什么是比较文学?2、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3、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4、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2、试论述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区别和联系。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课程》期末考试试题(一)答案 一、填空:(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 年由 波斯奈特 在《比较文学》 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 19世纪70 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 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 法国学派 、 美国学派 和 中国学派 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外部研究、内部研究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页脚内容3

模式识别期末考试题(A卷) 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 “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

(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4

页脚内容模式识别期末考试题(A卷) (3)“误读”往往由译者自身的文化历史需求造成,因而它也能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4)举例:林纾对西洋文学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课程》期末考试试题(二)答案 一、填空:(16分)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3、渊源学分为笔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孤立(直线式)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文学性、跨越性和相容性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影响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钱钟书。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就是研究不同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以及产生不同题材的文化根源。 2、什么是“文学误读”: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页脚内容5

模式识别期末考试题(A卷) 3、什么是“套话”? 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 “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19世纪中叶以前通过耶稣会士和启蒙哲学家塑造的中国人形象发生了变化:

(1)态度上完全相反:由喜好到厌恶,由崇敬到诋毁;

(2)、白人比其他人种优越的看法盛行起来,中国人的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都变得丑陋滑稽;

(3)、在思想和性格方面,中国人“善良”和“高尚”的神话也不再时兴,代之以野蛮和麻木;

(4)、这是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所造成的“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变化。 2、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课程》期末考试试题(三)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 年由 波斯奈特 在《比较文学》 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页脚内容6

模式识别期末考试题(A卷)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 法国学派 、 美国学派 和 中国学派 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括文学变异和文化过滤、 译介学 、 形象学、接受学和 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 《比较文学论》。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 《中西比较诗学》。 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 泰勒 。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答: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答:我们依据阐发过程当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

3、答:首先就是接受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其次,接受国在坚持本国文学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学和外来文学的特点,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再次,文学的他国化研究还应该注意,文学的他国化必须与接受国当下的语境或者说是文学要求结合起来。

4、答:跨文明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共同语境的对话、话语互译的对话、杂语共生的对话与激活的对话等五种。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7

页脚内容模式识别期末考试题(A卷) 1、答: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可根据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2、答:比较诗学和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来看,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对象不同。诗学是以文学实践为对象。通过研究总结文学的经验,而后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做出阐释,建立一套话语体系。而比较诗学则是以各文明的诗学为对象。在世界各文明中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种种诗学体系,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都在一定的语境中对文学做出了探讨,但这其中的差异也或大或小。怎样沟通呢?这就是比较诗学的任务,让各种诗学互识、互解、互补,以期在将来能够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一般诗学(共同诗学)。其次,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不同。诗学一般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的,而比较诗学必须要求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与文明中展开。如西方的诗学体系是欧洲文化和北美文化内进行的,这两种文化实际上也是属于同一种文化。真正总体性的比较诗学就必须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当前广泛引起学界重视的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就属于比较诗学的范围。最后,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方法不同。诗学常常运用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比较诗学则更多的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诗学的‘比较’,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比较。比较方法是一种辩

页脚内容8

模式识别期末考试题(A卷) 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它是综合的、多层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与对象构成了新的关系。工作计划怎么写 一、工作计划的概念

工作计划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所使用的文种。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也是应用写作的一个重头戏。 二、工作计划的特点

(一)严肃性。工作计划作为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对工作的规划安排,往往会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工作计划的严肃性不可或缺。

(二)方向性、指导性。工作计划往往是对本机关、本单位的发展或者工作的要点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三)战略性。工作计划往往是机关单位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

(四)科学性和可行性。相关机关单位在制订工作计划的时候,往往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讨论,这就决定了工作计划先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特点。 三、工作计划的分类

工作计划的分类多种多样,大致可以按照紧急程度、时间、制订计划的主体和任务的类型四个方面来分。

(一)工作计划按紧急程度可分为正常的、紧急的、非常紧急的工作计划。 (二)工作计划按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工作计划、中期工作计划和短期工作计划,或者是年度工作计划、季度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和周工作计划。 (三)工作计划按制订计划的主体可以分为自己制订的工作计划、上司下达的工作计划或者是同等职位请求协助完成的工作计划。

(四)工作计划按任务的类型可分为日常的、计划的和临时的工作计划。

页脚内容9

模式识别期末考试题(A卷) 四、工作计划的写作格式

工作计划的写作格式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一)开头。工作计划的开头一般都是阐述依据、概述情况或者是直述目的,要求简明扼要。

(二)主体。主体是计划的核心内容,一般都采用“并列式结构”的写法,主要是阐述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办法等内容,要求既统筹全面,又突出重点、清楚明了。

(三)结尾。工作计划的结尾可要可不要,如果写了就要突出重点、强调有关事项或者是提出简短号召。 五、工作计划的注意事项

工作计划的写作要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一)切实可行的原则。工作计划的目标、任务、标准等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既不要因循守旧,也不要盲目冒进。

(二)对上负责的原则。工作计划的制订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反对本位主义、空想主义等。

(三)突出重点的原则。工作计划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不能以偏概全、主次不分

(四)集思广益的原则。在工作计划的制订过程中,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群众的建设性意见应用到实际的工作计划的制订中,反对主观主义 (五)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在制订计划的时候,要有定的预见性,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到实际的计划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六、工作计划的发布机关或单位

工作计划一般是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

页脚内容10

模式识别期末考试题(A卷) 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制订的计划 七、范例

综合管理部行政日常工作计划

一、负责本部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协助总经理搞好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落实公司规章制度,沟通内外联系,保证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负责对会议文件决定的事项进行催办,查办和落实,负责全公司组织系统及工作职责的研讨和修订。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一)组织架构的设计、岗位描述、人力规划编制、考勤管理(二)招聘使用。 提供工作分析的有关资料,使部门人力资源计划与组织的战略协调一致,对申请人进行面试作最终录用和委派决定,对提升、调迁、奖惩和辞退作出决定,职务分析和工作分析的编写,制定人力资源计划,以供企业内部研讨和修订。 (三)工作报酬

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按劳付酬,论功行赏,通过报酬、保险和福利等手段对员工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和保障。而且,促使员工提高士气和生产效率的各种激励策略也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一种有效报偿。 (四)培训开发

现在的市场无疑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竞争。产品质量的好坏,也是一个企业所有岗位技能高低的集中体现,所以应把全员培训作为企业立业之本,追求“全员卓越,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提供培训开发需求和待培训者名单,制定并实施培训开发计划:主要指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品质的培训,为员工发展提供咨询,规范在职培训开发的指导,通过培训开发来提高员工能力和发挥员工能力,以此改进员工的行为方式,达到期望的标准。

页脚内容11

模式识别期末考试题(A卷) (五)人员考核

主要负责工作考核、满意度调查,研究工作绩效考核系统和满意度评价系统,制定纪律奖惩制度,以工作职责来制定绩效考核标准,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公平地决定员工的地位和待遇,可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并且提高和维持企业经营的高效率。

三、负责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制定及检查监督。

运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制定一套符合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运用组织系统,强行进行指挥、控制、命令硬性管理来达到目的。

页脚内容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