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冬
【摘 要】<灵枢·骨度>所载的人体各部尺寸到底是古人实测所得还是假定所为?通过人体实际洲量可以验证.将人体洲量学的方法引入骨度研究,洲量点的选择是关键所在,需要在准确理解传统解剖学术语的基础上,将其转换为现代解剖学术语,以确定骨度测量的起止点.比较后发现,人体测量学的不少洲量项目术语都与骨度折量起止点完全相同.借用人体测量的方法,不仅能验证古人发现的人体各部比例关系,还能时个别骨度尺寸进行调整,另外还有一些骨度尺寸的科学性争实用性,尚未引起人体测量学的关注,尚有待于深入发掘研究.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017)001 【总页数】3页(P111-112,66) 【关键词】骨度;人体测量 【作 者】武晓冬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22.19
骨度,最早源于《灵枢·骨度》,该篇规定了人体各部骨骼的大小及长短,如“耳后当两完骨广九寸”、“肘至腕一尺二寸”、“髀枢以下至膝中一尺九寸”等,这
些骨度尺寸后来被用作针灸取穴定位的依据,这种依据骨度折量尺寸取穴的方法,就称为骨度法,又称骨度折量法。骨度法作为腧穴定位的主要方法,一方面从古代沿用至今,一直指导着针灸临床取穴;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骨度尺寸逐渐发生了变化(见表1),以下腹部脐中垂线为例,《灵枢·骨度》记载天枢(脐中水平线)到横骨(耻骨联合)上缘为6.5寸,而今这一距离为5寸,结果是现在的关元穴位置相当于古代的中极穴位置,现代的中极穴位置相当于古代的曲骨穴位置,现代的曲骨穴则与古代曲骨穴位置相差有1寸之多。于是,人们产生了疑问,骨度到底是否科学。
表1 历代骨度折量寸比较起 止 点 灵枢经 针灸甲乙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类经图翼 神应经 针方六集头 之 大 骨 围 二尺六寸 二尺六寸 二尺八寸 二尺六寸 二尺六寸耳 前 当 耳 门 广 一尺三寸 一尺二寸 二寸 一尺三寸 一尺三寸两 颧 之 间 七寸 九寸半 九寸五分 七寸 七寸角 以 下 至 柱 骨 一尺 一寸 一尺 一尺 一尺项发以下至脊骨 二寸半 三寸半 三寸五分 三寸半 二寸半两 乳 之 间 广 九寸半 九寸半 九寸五分 九寸半 八寸 九寸半腋 以 下 至 季 胁 一尺二寸 一尺二寸 一尺七寸 一尺二寸 一尺二寸天枢以下至横骨 六寸半 六寸半 六寸五分 六寸半 五寸 六寸半肘 至 腕 一尺二寸 一尺二寸半 一尺二寸五 一尺二寸半 一尺二寸半横骨上廉至内辅上廉 一尺八寸 一尺八寸 六寸五分 一尺八寸 一尺八寸内辅上廉至内辅下廉 三寸半 三寸半 三寸 三寸半 三寸半内辅下廉至内踝 一尺三寸 一尺三寸 三寸 一尺三寸 一尺三寸髀枢以下至膝中 一尺九寸 一尺九寸 一尺四寸 一尺九寸 一尺九寸腘膝以下至跗属 一尺六寸 一尺六寸 一尺六寸 一尺二寸 一尺六寸跗 属 以 下 至 地 三寸 四寸 三寸 三寸
回答骨度是否科学的问题,首先必须解答骨度是实测还是臆测所得?从《灵枢·水胀》的这段记载看:“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
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古人对于人体经脉的长度、气血的多少是做过实体测量和解剖的。《素问·方盛衰论》载“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内经》中涉及“十度”的篇章有记述骨骼大小长短的《骨度》,记述经脉长度的《脉度》,记述腧穴位置的俞度(即《本输》),记述肠胃容积大小的脏度(如《本脏》、《肠胃》、《平人绝谷》等篇)。此外,还有记述针刺深度的《经水》篇,记述九针大小、长短的《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这些篇章所涉及的长度单位与《灵枢·骨度》篇一样,均为尺、寸、分。如果说《灵枢·骨度》篇的尺寸是假定臆测所得,那么《内经》中其他各篇的尺寸也都可能是假定的。 如果《内经》中的这些尺寸不是假定而是测量所得,那么古人测量的结果是否准确呢?早前已有人对部分骨度尺寸做过对比研究,例如《灵枢·肠胃》篇所记载的消化道与食管长度之比为55.8∶1.6=34.87∶1,同现代解剖学斯巴德何辞《人体解剖图谱》中的 885∶25=34.64∶1基本相等[1]。再如,《骨度》有“人长七尺五寸者”,“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二者比例也约为4∶1,现代解剖学亦有股骨长度为身高的四分之一之说;《灵枢·骨度》有“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参折”,马莳对此句的注文是:“言士君子之面部,三停齐等,可以始、中、终而三折之也,众人未必然耳。”中国古代画家即是根据“三停五眼”的面部基本比例关系来衡量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位置,这一比例关系也同样得到现代美学的认可。可见,骨度绝非“假定”,而是通过人体实际测量得来的。
古人在对人体内外做了大量观察、实测、解剖工作,对人体各部“皆有大数”之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测量、解剖结果的记载上,而是将人体各部的尺寸进行对比,再进一步按等分寸进行折量计算,即将标准人体的高度定为75等分寸,再将人体一定区段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和宽度,折合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10等份为1尺,这就是骨度法,是一种按比例量取身体各部长短的方法。对此,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的注文中解释得非常清楚:今以中人为法,则大人、小人
皆以为定,何者?取一合七尺五寸人身量之,合有七十五分,则七尺六寸以上大人亦准为七十五分,七尺四寸以下乃至婴儿亦准七十五分,以此为定,分立经脉长短并取空穴。”所以,每个人1寸的长短皆不一样,同一个人不同部位的一寸也不相等,这就规避了人体高矮胖瘦的差异,因而适用于定取各种人群和所有个体的身体各部尺寸。比之今天通过大样本的人体实际测量,进行数据统计,抽取中间值的办法,骨度法更具有实用性,在针灸临床取穴中,熟练应用骨度法,可以随意准确定取男女老幼全身大部分穴位,而几乎没有一个穴位可以统一定位在某解剖标志旁开几厘米或者几毫米。正因为骨度值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所以骨度单位“尺”“寸”与现行国际单位制长度单位之间无法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今天我们对于骨度的测量研究,如果落脚于考察《灵枢·骨度》的尺制到底是周尺还是东汉尺,或者仅仅为了验证两完骨间9寸到底是多少厘米,人体各部的1寸是多长,则有失于古人的初衷,即使我们通过测量得出一个所谓的均值,于针灸临床并无实际意义。对于骨度的研究,应当着眼于验证和发掘古人所发现的人体各部之间的比例关系,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既然骨度是古人实测之后按等分折量计算所得,那么在人体测量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灵枢·骨度》所揭示的人体各部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人体测量应该完全可以得到验证,历代医家存留下来的骨度分歧问题,也应当可以通过人体测量得以解决。如《灵枢·骨度》中记载“两乳间广九寸半”,而《神应经》、《针方六集》乃至现代针灸学教材、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中,该骨度尺寸被改为8寸,针灸学界对此一直争议不休。由于已知云门穴位于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则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为12寸,该距离与两乳间同属于胸部横寸,二者具有可比性,那么只需测量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的距离和两乳头之间的距离,看二者的比值到底是12∶9.5还是12∶8即可,我们实测的结果支持《灵枢·骨度》的尺寸。
人体测量学包括骨骼测量和活体(或尸体)测量,骨度测量即属于后者。人体测量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的测点位置和测量项目的定义,使用可靠的测量仪器进行。将人体测量方法引入骨度研究,测量点的选择是关键所在。骨度测量点即骨度折量起止点,由于古今解剖名词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在准确理解传统解剖学术语的基础上,将其转换为现代解剖学术语,以确定骨度测量点。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不少骨度折量起止点与人体测量项目术语完全相同(见表2),可见骨度是人体测量学方法的最早应用,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所以能够沿用至今。
表2 骨度折量起止点与人体测量项目术语比较骨度折量起止 人体测量项目术语头之大骨围 头围两颧之间 面宽(左右颧点之间的距离)耳后当完骨 两侧颞骨乳突间项发以下至脊骨 后发际正中至颈椎点距离胸围 胸围(在乳头水平测量的胸部围长)两乳之间 两乳头中心点间腰围 腰围肩至肘 上臂长(从肩峰点到桡骨茎突点的直线距离)肘至腕 前臂长(从桡骨点至桡骨茎突点的直线距离)腕至中指本节 腕横纹至手掌侧中指的掌指关节本节至其末 中指掌指关节至中指指间点横骨上廉至内辅上廉 耻骨联合点至股骨内上髁内辅上廉至内辅下廉 股骨内上髁至胫骨内侧髁下内辅下廉至内踝 胫骨内侧髁后下缘至内踝尖的距离内踝以下至地 内踝高髀枢以下至膝中 大转子点至髌尖膝以下至外踝 腘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足长 足长足广 足宽
骨度中还有一部分尺寸,是人体测量学尚未关注的,如“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骬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骨曷骬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古人已经观察到,这几段体表距离在人体的差异很大,还发现造成差异的原因是胸腹腔内脏器的大小不同,肺位于胸骨上切迹到剑突之间的胸腔内,胃位于剑突到脐之间的腹腔内,回肠位于脐到耻骨联合之间的腹腔内,如果这其中某段体表距离偏大,说明其内部的脏器体积也偏大,反之则偏小。中医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能够
利用体表距离推断内脏的位置和大小,并且完全是建立在细致的测量和观察基础上的,比如骨曷骬骨即剑突,是胸骨下部的一个小骨片,形态很不规则。《灵枢·本藏》就总结出它有6种变异形式,并指出这种变异与心脏功能及结构相关:“无骨曷骬者心高,骨曷骬小短举者心下。骨曷骬长者心下坚,骨曷骬弱小以薄者心脆。骨曷骬直下不举者心端正,骨曷骬倚一方者心偏倾也。”如果不是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测量,是不可能描述得这般详尽的。现代解剖学也指出,剑突的形状存在解剖变异,据中国解剖学会的测量报告:剑突不分叉型83.6 ±3.3,分叉型 16.4 ± 3.3[2],但较之古人的观察,还不够详尽。人体测量学作为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对人体的整体和局部进行测量,探讨人体的类型、特征、变异和发展规律。《内经》中关于人体不同特征、变异规律的记载有很多,尚未引起现代人体测量学、表面解剖学的关注,值得后者引以为借鉴。
人体测量学的方法虽不复杂,然而要正确掌握却并不容易,尤其是活体测量。所以,2000多年前古人测量的结果存在偏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现代测量学的技术,对其加以修正,使之更加适用于针灸临床实际,这类研究工作本身也是推动人体测量学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基础性工作,其意义和价值不仅仅表现在针灸学上。新修订的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和新制定的国际标准《经穴部位》,借助人体测量的方法对个别骨度进行了调整,如膝以上大腿部腧穴的折量以髌底为基准线,而膝以下的腧穴则以髌尖为基准点,因此就必须确定“髌尖”到“髌底”的折量长度,这就需要根据实测的结果加以折算。在骨度实测中发现,不同课题组对于某些骨度测量点的体表定位的掌握不一致,致使实测的结果难以比较和分析。其中体表定位出入较大的测量点有:前后发迹中点、剑胸结合点、大转子外侧最凸点、腓骨小头前下缘、胫骨内侧髁后下缘等,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测量人员除了具备人体测量学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表面解剖学的知识与经验。
总之,借用人体测量的方法,不仅能验证古人发现的人体各部比例关系,还能对个别骨度尺寸进行调整。另外,骨度中还有部分尺寸尚未引起人体测量学的关注,有待于今后深入发掘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洪图.《内经》.中国中医药高级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0.
[2] 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委员会.中国人解剖学数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