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震影响系数α的意义 ⒎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振型及振型分解概念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⒏多质点地震作用近似的计算法—底部剪力法 ⒐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⒑结构自振周期的实用计算方法。 ⒒结构抗震验算 考核要求 ⒈熟练掌握总风荷载和局部风载的计算 ⒉了解地震的成因掌握地震震级、烈度的基本概念 ⒊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地震三要素频谱、 振幅、 持时 与震害、设计的关系 ⒋掌握抗震设计的目标、方法及原则 ⒌掌握结构抗震验算的有关内容 ⒍理解地震作用的确定方法—静力法反应谱法直接动力法 ⒎设计反应谱的表示方法α-T以及用反应谱法计算等效地震作用的方法 ⒏熟练掌握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振型及振型分解概念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⒐理解多质点体系水平地震作用的近似计算法—底部剪力法 ⒑了解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⒒熟练掌握结构自振周期的实用计算方法。 复习思考题 1下列关于荷载对结构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所有建筑都必须考虑风荷载作用的影 响。 2随着房屋高度的增加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越来越大会直接影响结构设 计的合理性、经济性成为控制荷载。 3在地震区高层建筑则往往是地震作用与竖向荷载的组合起控制作用。 4 “三水准、两阶段”的抗震设防目标可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 5下列地震影响系数是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对地震影响系数的描述是 错误的。 6.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建筑抗震设计三水准的设防要求。所谓小震 是50 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约为 63.2%的地震。 7.在抗震设防中小震对应的是多遇地震。 8.我国颁布的建筑抗震规范(GBH11-89)提出的抗震设防目标为三水准两阶段。 9.《抗震规范》就是以地震影响系数作为抗震设计依据的其数值应根据烈度、场地类 别、设计地震分组以及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确定。 10.风载体型系数描述的是建筑物表面在稳定风压作用下静态压力的分布规律主要与 建筑物的体型与尺度有关也与周围环境和地面粗糙度有关。 11在非地震区风荷载和竖向荷载的组合将起控制作用而在地震区则往往是地震 作用与竖向荷载组合起控制作用。 12 “三水准二阶段”抗震设防目标的通俗说法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 13我国抗震设计的原则与设计方法是三水准设防原则二阶段设计方法。 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在一定地点振动的强烈程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 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地点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15一个地区地震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 50 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 遭遇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烈度。 16 当结构高度不超过 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 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亦可采用比较简单的底部剪力法。 第 2 章计算题 第三章 场地与地基――考核知识点 ⒈建筑场地的选择场地类型划分建筑场地的类别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及其意义 ⒉液化的概念影响土的液化的因素地基抗液化措施 ⒊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天然地基的抗震验算。 考核要求 ⒈了解建筑场地有利与不利地段 熟悉场地类型及划分方法 了解土的卓越周期定义及 其对建筑物的影响 ⒉了解地基土的液化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地基抗液化措施 ⒊掌握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计算天然地基的抗震验算。 复习思考题 1一般认为场地条件对建筑震害的影响主要因素是场地土的刚性即坚硬或密实 程度大小场地覆盖层厚度。 2下列砌体结构为可不进行天然地基与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 3在研究场地条件对建筑震害的影响时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土的剪切波速表示。 4震害经验指出土质愈软覆盖层愈厚建筑物震害愈严重反之愈轻。 简答题 1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什么表示场地条件对建筑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土的剪切波速表示。 一般认为 场地条件对建筑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场地土的刚性 即坚硬或密实程度 大小和场地覆盖层厚度。震害经验指出土质愈软覆盖层愈厚建筑物震害愈严重反之 愈轻。 第四章 结构计算分析 考核知识点 ⒈结
构计算一般原则结构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 ⒉两个基本假定 平面结构假定 楼面刚度无限大假定。 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计算方法; ⒊空间结构的计算方法及电算分析原理。 考核要求 ⒈了解结构计算一般原则结构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 ⒉理解并掌握结构计算的一般计算假定。 ⒊理解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计算方法; 复习思考题 1在目前国内设计规范仍沿用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内力按弹塑性极限状态进行截 面设计。 2结构计算中如采用刚性楼盖假定相应地在设计中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板。 3把高层结构看成一根最简单的竖向悬臂构件轴力与高度成正比水平力产生的弯 矩与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水平力产生的侧向顶点位移与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4目前国内设计规范仍沿用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内力按弹塑性极限状态进行截面设 计。 5实际上建筑物主要是通过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构件的变形能力来提高结构的 安全性防止建筑物倒塌。 6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时为了简化计算采用的两个假定是平面结构架定与楼面刚 度无限大假定。 7在由节点弯矩平衡求各梁端弯矩时中间节点处的梁端弯矩可将该节点处柱端不平 衡弯矩按梁的相对线刚度进行分配。 简答题 1将空间结构建化为平面结构的两个假定是什么 答将空间结构建化为平面结构的两个假定是“平面结构假定”与“楼面刚度无限大假 定” 。 2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计算分哪两步进行本方法引入拿两个基本假定 答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计算分两步进行 1按位移协调条件将水平力风力或地震作用分配到各片壁式框架包括框架、 剪力墙 得到每片壁式框架的各层作用的水平力 2逐片壁式框架进行单片平面框架分析计算杆件内力。 本方法引入两个基本假定 1 高层建筑结构可以分成若干片平面框架和平面剪力墙 它们都作为壁式框架处理。 2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为无限大楼面上任一片框架或剪力墙的位移都可以由 坐标原点的三个位移来表示。 3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计算分哪两步进行内力分析时要解决哪两个问题 答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计算分两步进行 1按位移协调条件将水平力风力或地震作用分配到各片壁式框架包括框架、 剪力墙 得到每片壁式框架的各层作用的水平力 2逐片壁式框架进行单片平面框架分析计算杆件内力。 根据上述基本假定将高层建筑结构简化为平面体系后内力分析时要解决两个问题 1整体结构上的水平荷载应按位移协调原则分配到各片抗侧力结构上。 2计算每片抗侧力结构在所分到的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位移。 第五章 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 考核知识点 ⒈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⒉分层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⒊反弯点法、D 值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与位移; ⒋梁柱弯曲变形及柱轴向变形对侧移的影响。 考核要求 ⒈熟练掌握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原则; ⒉掌握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方法—分层法 ⒊掌握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与位移的计算方法—反弯点法、 值法 D 深刻理解这 两种方法的区别及应用范围 ⒋熟练掌握竖向及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分布特点及侧移的特点 ⒌了解杆件弯曲变形及轴向变形对侧移的影响。 简答题 1反弯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简述其计算过程 答反弯点法的适用条件为梁的线刚度 与柱的线刚度 之比大于 3。 反弯点法的计算过程如下 1确定柱反弯点的位置 2计算柱的侧移刚度 3计算同一楼层各柱剪力的分配 4柱端弯矩的计算 5梁端弯矩的计算 6其他内力的计算。 2 反弯点法有何缺点为什么D 值法相对于反弯点法 主要做了哪两个方面的修正 答反弯点法缺点如下 1柱的抗侧刚度只与柱的线刚度及层高有关。 2柱的反弯点位置是个定值。 因为反弯点法在计算柱的抗侧刚度时假定梁柱之间的线刚度比为无穷大。反弯点法 计算反弯点高度 y 时假设柱上下节点转角相等。 D 值法相对于反弯点法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修正 修正柱的侧移刚度和调整反弯 点高度。 3D 值法的修正土质愈软覆盖层愈厚建筑物震害愈严重反之 愈轻。 第四章 结构计算分析 考核知识点 ⒈结构计算一般原则结构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 ⒉两个基本假
定 平面结构假定 楼面刚度无限大假定。 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计算方法; ⒊空间结构的计算方法及电算分析原理。 考核要求 ⒈了解结构计算一般原则结构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 ⒉理解并掌握结构计算的一般计算假定。 ⒊理解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计算方法; 复习思考题 1在目前国内设计规范仍沿用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内力按弹塑性极限状态进行截 面设计。 2结构计算中如采用刚性楼盖假定相应地在设计中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板。 3把高层结构看成一根最简单的竖向悬臂构件轴力与高度成正比水平力产生的弯 矩与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水平力产生的侧向顶点位移与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4目前国内设计规范仍沿用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内力按弹塑性极限状态进行截面设 计。 5实际上建筑物主要是通过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构件的变形能力来提高结构的 安全性防止建筑物倒塌。 6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时为了简化计算采用的两个假定是平面结构架定与楼面刚 度无限大假定。 7在由节点弯矩平衡求各梁端弯矩时中间节点处的梁端弯矩可将该节点处柱端不平 衡弯矩按梁的相对线刚度进行分配。 简答题 1将空间结构建化为平面结构的两个假定是什么 答将空间结构建化为平面结构的两个假定是“平面结构假定”与“楼面刚度无限大假 定” 。 2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计算分哪两步进行本方法引入拿两个基本假定 答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计算分两步进行 1按位移协调条件将水平力风力或地震作用分配到各片壁式框架包括框架、 剪力墙 得到每片壁式框架的各层作用的水平力 2逐片壁式框架进行单片平面框架分析计算杆件内力。 本方法引入两个基本假定 1 高层建筑结构可以分成若干片平面框架和平面剪力墙 它们都作为壁式框架处理。 2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为无限大楼面上任一片框架或剪力墙的位移都可以由 坐标原点的三个位移来表示。 3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计算分哪两步进行内力分析时要解决哪两个问题 答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计算分两步进行 1按位移协调条件将水平力风力或地震作用分配到各片壁式框架包括框架、 剪力墙 得到每片壁式框架的各层作用的水平力 2逐片壁式框架进行单片平面框架分析计算杆件内力。 根据上述基本假定将高层建筑结构简化为平面体系后内力分析时要解决两个问题 1整体结构上的水平荷载应按位移协调原则分配到各片抗侧力结构上。 2计算每片抗侧力结构在所分到的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位移。 第五章 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 考核知识点 ⒈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⒉分层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⒊反弯点法、D 值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与位移; ⒋梁柱弯曲变形及柱轴向变形对侧移的影响。 考核要求 ⒈熟练掌握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原则; ⒉掌握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方法—分层法 ⒊掌握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与位移的计算方法—反弯点法、 值法 D 深刻理解这 两种方法的区别及应用范围 ⒋熟练掌握竖向及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分布特点及侧移的特点 ⒌了解杆件弯曲变形及轴向变形对侧移的影响。 简答题 1反弯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简述其计算过程 答反弯点法的适用条件为梁的线刚度 与柱的线刚度 之比大于 3。 反弯点法的计算过程如下 1确定柱反弯点的位置 2计算柱的侧移刚度 3计算同一楼层各柱剪力的分配 4柱端弯矩的计算 5梁端弯矩的计算 6其他内力的计算。 2 反弯点法有何缺点为什么D 值法相对于反弯点法 主要做了哪两个方面的修正 答反弯点法缺点如下 1柱的抗侧刚度只与柱的线刚度及层高有关。 2柱的反弯点位置是个定值。 因为反弯点法在计算柱的抗侧刚度时假定梁柱之间的线刚度比为无穷大。反弯点法 计算反弯点高度 y 时假设柱上下节点转角相等。 D 值法相对于反弯点法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修正 修正柱的侧移刚度和调整反弯 点高度。 3D 值法的修正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平面布置应符合的条件之一是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布 置以减小结构的扭转效应。 6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向变形分别为剪切型和弯曲 型。 7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分布的
特点之一是框架剪力与剪力墙剪力的分配比例随 截面所在位置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其中剪力墙在下部受力较大而框架在中部受力较大。 8所谓框架的抗推刚度是使框架产生单位剪切角所需的剪力值。 9框架——剪力墙的刚度特征值λ是框架抗推刚度或广义抗推刚度与剪力墙抗弯 刚度的比值当λ值较小时结构的侧移曲线接近弯曲型。 10框架——剪力墙的刚度特征值λ是框架抗推刚度或广义抗推刚度与剪力墙抗弯 刚度的比值当λ在 16 之间时结构的侧移曲线接近弯剪型。 11框架——剪力墙的刚度特征值λ是框架抗推刚度或广义抗推刚度与剪力墙抗弯 刚度的比值当λ较大如λ6时结构的侧移曲线接近剪切型。 12在框架结构中层剪力按各柱的抗侧刚度在各柱间分配在剪力墙结构中层剪力 按各片墙的等效抗弯刚度在各片墙间分配。 13框架一剪力墙协同工作的特点在房屋的上部框架“帮”剪力墙在房屋的下部 剪力墙“帮”框架。 14所谓框架的抗推刚度是使框架产生单位剪切角所需的剪力值。 15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刚度特征值λ愈小则愈接近剪力墙的变形特征。 16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点之一是能形成较大的使用空间 又具有较好的抵抗水平荷 载的能力。 17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布置是为了减少结构的扭转效应。 18框架—剪力墙所以能协同工作是由于楼屋盖自身平面刚度很大因而协调变形。 第 7 章简答题 第八章 扭转近似计算 考核知识点 ⒈质量中心及刚度中心的近似计算方法 ⒉抗扭刚度与扭转的关系 ⒊考虑扭转作用的剪力修正方法。 考核要求 ⒈了解扭转对结构的影响熟练掌握质量中心及刚度中心近似计算方法 ⒉掌握如何应用剪力修正系数 ⒊熟练掌握抗扭刚度的意义、结构布置与扭转关系偏心距及抗扭刚度 。 复习思考题 1所谓刚度中心在近似计算中是指各片抗侧移结构的抗侧移刚度的中心。 2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扭转偏心矩。 3等效地震荷载的合力作用点与质量分布有关称为质量中心。 第九章 荷载效应组合及设计要求 考核知识点 ⒈无地震与有地震的荷载效应组合各种荷载效应组合情况及相应系数 ⒉结构设计要求—极限承载力验算、位移限制、延性要求、大震下的变形验算 ⒊内力组合及最不利内力的确定 ⒋确定结构抗震等级。 考核要求 ⒈掌握无地震与有地震的荷载效应组合表达式及荷载效应组合各种组合情况的区别应 用 ⒉掌握设计要求的内容 ⒊理解无地震组合及有地震组合时承载力验算与位移限制的区别 ⒋掌握如何进行内力组合及如何确定最不利内力 ⒌掌握确定结构抗震等级的方法理解抗震结构的延性要求与构造措施的关系。 第 9 章复习思考题与简答题 第十章 框架设计与构造 考核知识点 ⒈框架结构的延性指标框架结构延性的意义提高框架结构延性的措施 ⒉框架梁、柱、节点区的破坏形态。 ⒊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设计 ⒋地震区、非地震区的配筋要求。 考核要求 ⒈理解框架结构的延性指标、延性框架的意义熟练掌握实现延性框架的基本措施 ⒉了解框架梁、柱、节点区的破坏形态及规律特征 ⒊熟练掌握框架梁、柱、节点区的配筋设计方法及构造要求掌握抗震设计与非抗震设 计的区别 ⒋熟练掌握几个重要概念延性框架、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轴压比及箍筋作用。 简答题 1作为抗震设计的指标为什么应是双控制条件 答作为抗震设计的指标应是双控制条件使结构能同时满足极限强度和极限变形。 这是因为一般结构并不具备足以抵抗强烈地震的强度储备 而是利用结构的弹塑性性能吸收 地震能量以达到抗御强震的目的。 2结构延性的作用如何 答结构延性的作用 1防止脆性破坏 2承受某些偶然因素的作用 3实现塑性内力重分布 4有利于结构抗震 3为什么“规范规定在框架梁端、柱端塑性铰区箍筋必须加密” 答在塑性铰区配置足够的箍筋可约束核心混凝土显著提高塑性铰区混凝土的极限 应变值提高抗压强度防止斜裂缝的开展从而可充分发挥塑性铰的变形和耗能能力提 高梁、柱的延性而且钢箍作为纵向钢筋的侧向支承阻止纵筋压屈使纵筋充分发挥抗压 强度。所以规范规定在框架梁端、柱端塑性铰区箍筋必须加密。 4延性框架设计时
应注意哪几方面 答延性框架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强柱弱梁”设计原则—控制塑性铰的位置 2梁柱的延性设计 3 “强节点弱构件”设计原则。 5梁柱的延性设计的措施有哪些 答梁柱的延性设计的措施有 1 “强剪弱弯”设计原则——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 2梁、柱剪跨比限制 3梁、柱剪压比限制 4柱轴压比限制及其它措施 5箍筋加密区 6纵筋配筋率。 第 10 章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剪力墙设计与构造 考核知识点 ⒈剪力墙墙肢的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及截面配筋构造 ⒉悬臂剪力墙的设计与构造 ⒊开洞剪力墙的设计与构造 考核要求 ⒈掌握剪力墙墙肢的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⒉了解剪力墙结构配筋特点及构造要求 ⒊掌握悬臂剪力墙的截面配筋计算方法了解截面配筋构造要求 ⒋掌握开洞剪力墙的截面配筋计算方法了解截面配筋构造要求 ⒌了解影响剪力墙延性的因素。 第 11 章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 框筒、筒中筒与空间结构 考核知识点 ⒈实际结构的计算假设及适用范围 ⒉框筒、 筒中筒结构的受力及内力分布特点 剪力滞后效应等初步知识及设计的基本要 求。 考核要求 ⒈了解实际结构的计算假设及应用范围 ⒉了解框筒及筒中筒结构布置及简化计算方法。 复习思考题 1框架—筒体结构、框架—框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都是筒体结构而框架—剪力墙结 构不是筒体结构。 2估算框筒梁柱截面的槽形截面法、翼缘展开法和等代角柱法都是简化计算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