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

来源:爱go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

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2. 1848 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4. 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6.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7.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8.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 9.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10.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11. 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行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联系,处理人与自然所遵守的原则是,尊重,顺从,保护自然

12.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1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14.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 15.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6.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7.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8.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9.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没有两千相同的树叶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20.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2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2.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3.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24.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5.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6.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27. 能动的反应特点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28.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29.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30.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分反应了反复性和无限性。 31. 真理是一个过程即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32.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33.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极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4. 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么改造世界。 35.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 36.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37.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38.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9.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40.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41. 生产力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42.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43.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决定性要素。 4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45. 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46.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47.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48.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现的根本动力。

49.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50.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51.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

52.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53.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4. 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而展开的。 55. 阶级斗争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56.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 57.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58.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59.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6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最稳定的主体部分。 61.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2.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3. 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64. 杰出人物会因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历史人物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历史人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并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65.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66. 商品经济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

67.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势。 68.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69.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70.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商品价值。

71.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72.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73. 价值规律是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74.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75. 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6.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77.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78.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79.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80.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 81.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82.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83.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84.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85.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来自于可变资本。

86.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87.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88. 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89. 资本执行的三种职能: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90.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91.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92.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9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9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9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96.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