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GDP、GNP、名义GDP、实际GDP、现实GDP、潜在GDP、失业率、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革命。 2. 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 )。
A. 斯密 B. 李嘉图 C. 凯恩斯 D. 萨缪尔森 3.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C )。
A. 价格决定理论 B. 工资决定理论 C.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 汇率决定理论 4. 下列各项中除( D )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A. 高失业 B. 滞胀 C. 通货膨胀 D. 价格稳定
5. 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 )。
A. 国民生产总值 B. 国内生产总值 C.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 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B )。
A. 国民生产总值 B.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7. 实际GDP等于( B )。
A. 价格水平÷名义GDP B. (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 名义GDP×价格水平 D. 价格水平×潜在GDP 8.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 )。
A. 国内生产总值 B. 国民债务 C. 现有住房数量 D. 失业人数 9. 存量是( A )。
A. 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 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 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 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 C )。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1.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 B )。
1
A. 储蓄大于投资 B. 储蓄等于投资 C. 储蓄小于投资 D. 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2.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C )。 A. 政府管制 B. 名义工资刚性 C. 名义工资灵活性 D. 货币供给适度
13. 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 C )。 A. 产出 B. 就业 C. 名义工资 D. 实际工资 14. 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A )。 A. 有效需求不足 B. 资源短缺 C. 技术落后 D. 微观效率低下 15.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与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系统的总量的考察,特别是对国民经济系统的总产出水平、价格总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说明这些总量是如何决定的;研究怎样使一国的总产出水平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水平;研究制约一国总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增长规律以及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会呈现出周期性上下波动;研究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原因,以及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和稳定物价的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宏观经济学也研究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16.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各有何区别? (1)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N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中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二者的数量关系是:GDP等于GNP减去本国居民在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再加上外国居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
(2)名义GDP是指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均以现行价格计算所得的生产总值。实际GDP是指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以某一基准年份的价格计算所得的生产总值。名义GDP可通过以下公式换算成实际GDP: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17. 宏观经济学为什么侧重于流量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都是必要的,但更侧重于流量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宏观经济学最初的研究重点是经济萧条问题。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是一种短期现象,其原因是有效需
2
求不足,即这一段时期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是流量概念,对它们的研究属于流量分析。侧重于流量分析的作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认识,即认为经济萧条与该经济体系在长时期积累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存量并不具有重要的联系。问题只是出在短期总需求不足。这种认识当然不一定正确,但却可以使分析变得相对简单。因此,从认识论上说,这种分析上的侧重是可取的。当然,更进一步的研究还必须考虑存量因素。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研究非常注重对存量的分析。显然,对这些长期问题的研究不能撇开存量因素。 18. 什么是萨伊定律?在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怎样实现充分就业? 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创造自身的需求,有多大的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认为,健全的价格机制能导致充分就业。具体来说:①总产出等于总供给,总供给主要取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②工资的灵活变动使劳动力市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从而使总产出达到最大。③利息率的灵活变动使投资与储蓄趋于一致。④货币数量决定总需求,并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影响价格水平。
19. 什么是“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是指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了革命性的批判,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从稀缺资源的配置转移到怎样克服资源闲置问题上来。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中。③政府应采取积极干预经济的政策,促使充分就业的实现。
20. 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就研究方法而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并没有本质区别,基本上是统一的。但由于研究对象和范畴的差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包括:①宏观经济学把所有的市场划分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②宏观经济学把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划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
1. 解释下列概念:
国民收入核算、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净出口、企业间接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恒等式。
3
2.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流量指标?( D )。
A. 消费支出 B. PDI C. GDP D. 个人财富
3. 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下列各项中除了( D )外均计人投资需求。
A. 厂商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B. 居民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C. 厂商产品存货的增加 D. 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
4. 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计人GDP的政府支出是指( B )。 A. 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 B. 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C. 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和 D. 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和政府转移支付
5. 已知某一经济中的消费额为6亿元,投资额为1亿元,间接税为1亿元,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额为1.5亿元,出口额为2亿元,进口额为1.8亿元,则( C )。
A. NDP=8.7亿元 B. GNP=7.7亿元 C. GNP=8.7亿元 D. NDP=5亿元 6. 所谓净出口是指( A )。
A. 出口减进121 B. 进口减出口 C. 出口加进121 D. GNP减出口
7. 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NP等于( B )。 A. 消费+投资
B.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C.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D. 消费+投资+净出口
8. 下列各项中,能够计入GDP的有( D )。 A. 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务折合成的收入 B. 出售股票的收入 C. 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4
D. 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收入 9.NNP与GNP之间的差别是( B )。 A. 直接税 B. 折旧 C. 间接税 D. 净出口
10. 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起来计算NDP的方法是( A )。
A. 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 D. 增加价值法 11. 用收入法计算的NDP等于( B )。 A.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B.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间接税
C. 工资+利息+中间产品成本+间接税+利润 D. 厂商收入一中间产品成本
12. 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间接税?( B )。 A. 销售税 B. 公司所得税 C. 货物税 D. 公司财产税
13. 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 D )有影响。 A. GDP B. NDP C. NI D. P1
14. NDP的统计口径是否忽视了对中间产品生产的核算? 没有。GDP口径统计最终产品的产值、而不直接统计中间产品的产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实际上,最终产品的产值包含了中间产品的价值。更具体地看,最终产品的产值包含了所有中间产品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在新创造的价值这个意义上,中间产品的生产全部计人了GDP。
15. 对总产出的衡量为什么需要三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都是对总产出的衡量。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当年生产了多少,国内生产净值是衡量当年生产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少,这就需要在当年的产出中减去当年生产的资本折旧部分。国民收入是衡量当年生产总共投入了多少生产要素。 16. 在国民收入核算的收入法中,间接税和直接税分别起怎样的作用?政府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征税,如销售税、增值税等,称为间接税,因为企业往往可
5
以通过提高价格转嫁税赋。政府对居民收入征税,如所得税,称为直接税,因为居民不能将其转嫁。在收入法中,间接税是在要素报酬基础上的加价,是总收入,从而是GDP的组成部分。而在对总收入的统计中,直接税被包含在要素报酬中,已被统计进入总收入。就是说,计人总收入的是所得税前的要素报酬。因此直接税在统计总收入过程中,不再作为独立一项收入统计,它在GDP中不起任何作用,只在个人可支配收入核算中起作用。
17.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出口是被看作支出还是收入? 出口形成一国的货币收入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支出法不是强调本国居民支出,而是强调对本国产品的购买支出,支出的主体是否是本国居民是无需考虑的。对出口品来说,其支出主体是外国居民。因此,在支出法中的出口是作为支出对待的。有支出就有收入,对出口产品从收入方面核算当然也是可以的,只不过这时就不是以出口的口径进行统计,而是以要素报酬、折旧等口径进行统计的。 1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何重要作用? 根据一整套核算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重要基础。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其主要作用有: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督;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为国际间的横向比较提供依据。
19. 解释为什么一个经济的收入必定等于其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是必定等于支出。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一个买者的1美元支出是另一个卖者的1美元收入。因此,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由于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因而无论作为总收入来衡量还是作为总支出来衡量,GDP都相等。
20. 你认为为什么家庭购买新住房包括在GDP的投资部分中,而不包括在消费这一部分中?你能否想出一个理由说明家庭购买新汽车应该包括在投资中而不包括在消费中? 家庭购买新住房包括在GDP的投资中,是由于住房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家庭购买新住房(即住房的增加)看做投资的一部分。当然,房屋被消费的部分(即住房的折旧)可算作消费。家庭购买新汽车包括在投资中是因为家庭购买的汽车能长期供人驾驶、提供交通便利,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所以家庭购买新汽车应该包括在投资中。
6
21. 如果价格上升,人们从出售物品中得到的收入增加了。但是,实际GDP增长不考虑这种好处。那么,为什么经济学家喜欢把实际GDP作为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 因为名义GDP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生产的价值,实际GDP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生产的价值。由于实际
GDP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实际GDP的变动只反映生产的产量的变动。因此,实际GDP是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生产的衡量指标。我们计算GDP的目的是要衡量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如何,由于实际GDP衡量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所以它反映 了经济满足人们需求与欲望的能力,这样,实际GDP是比名义GDP衡量经济福利更好的指标。
22. 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条件是什么?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总供给永远等于总需求吗? 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条件是YCIGNX 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条件表明: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或总收入等于总支出)时,即当均衡条件满足时,在没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宏观经济中的主要变量将处于不变状态。在现实中,由于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许多变量总是处于变化中,使得总供给与总需求在很多时候是不相等的。
23. 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总收益为200亿元,在外国的收益为50亿元;该国国民在本国的劳动收入为120亿元,在外国的劳动收入为10亿元;外国企业在该国的收益为80亿元,外国人在该国的劳动收入为12亿元。求该国的GNP与GDP。 国民生产总值GNP反映的是国民归属概念。所有本国国民无论在国内国外取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而所有非本国国民,无论在国内、国外取得的收入都不计算在内。所以GNP=本国企业在国内的收益+本国企业在国外的收益+本国国民在国内的收入+本国国民在国外的收入=200+50+120+10=380亿元,而GDP是地域所属概念:凡是在本国国内的收入,无论是否属于本国的企业或个人,都计算在内,凡是不在国内形成的收入,无论是否属于本国的企业或个人,都不计算在内。所以GDP=本国企业在国内的收入十本国国民在国内的收入+外国企业在国内的收益+外国国民在国内的收入=200+120+80+12=412亿元
24. 假设在表2.3中给出的是某国某年的国民收入统计资料。要求计算: (1)国民收入; (2)国内生产净值; (3)国内生产总值;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个人储蓄。
7
表 2.3
项 目 资本折旧 雇员酬金 企业支付的利息 间接税 个人租金收入 公司利润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红利 社会保险税 个人所得税 政府支付的利息 政府转移支付 个人消费支出
(1)国民收入=雇员酬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 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8 663+2 649+341+1 648+1 203=24 504亿元
(2)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
24 504+2 663=27 167亿元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折旧=
27 167+3 564=30 731亿元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十
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的转移支付+红利= 24 504-(1648+253)+3 475+1 051+664=27 793亿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二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27 793-4 021=23 772亿元 (6)个人储蓄二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23 772-19 919=3 853亿元。
收入/亿元 3564 18663 2649 2663 341 1648 1203 664 253 4021 1051 3475 19919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