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
题目 学科 教材内容 教学基本信息 记金华的双龙洞 小学语文 年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课 个人信息 四 设计者 姓名 苗艳红 单位 太原市杏花岭区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学习作者怎样用优美词语表情达意。本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实动人。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路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本课学习重在引导学生理清游览顺序,,分别找出各个景点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2. 学情分析 作为北方的学生,对溶洞的景观见的很少。不借助图片很难感知到溶洞的美。归纳游览顺序对学生来说有难度。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 了解叶圣陶生平创作,了解游览顺序,准确流利地阅读课文。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 2 学会按游览顺序写游记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把孔隙写具体,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哪位同学去过溶洞旅游吗?谁可以给我们讲讲溶洞的景色?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溶洞游记,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 了解一下作者。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再读课文,理出游览顺序,划出相关句子或词语。 概括每个景点的特点。借助关键词关键句。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掌握方法,抓关键语句。 三 重点把握,感受魅力 采用多种方式读孔隙一段。在教师引导下,想象画面。体会一些修饰词语的效果。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孔隙的窄小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借助图片,想象景点的景色 四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根据游览顺序,回顾全文。学生当导游,介绍整个行程或单个景点 设计意图:再次从部分回到整体。检验学生对课文的把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5.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一 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 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 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 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 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 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 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 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 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 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 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 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 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 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 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 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五、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六、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一、用四个“时而”写句子 二、仿照文中描写 过孔隙时作者感觉的句子,把下面句子表达的意思写具体 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三、任选双龙洞的一个景点,写一段导游词。 7.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要求学生理清游览顺序,能说出各个景点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等词语,学会按照一定游览顺序来描写景物。教师给学生导重难点,导学习的方法,导学习的思路。具体体现为孔隙和内洞的特点要突出,重点讲解,学习详略不同的写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我们要用有梯度的达标训练,课后分层的作业练习,促使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使“讲”与“练”落到实处。课后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用四个时而写句子,基础的一个写句训练。第二层次为把一个句子写成一段话,扩展开,训练重点是如何把句子写具体,写准确。第三层次是挑选一个景点,写一段导游词。是对一种文体的训练。 综观整节课,面面俱到,由整体的把握到具体景点的理解。不过缺点也显而易见,讲的东西越多,反而重点不突出。对于孔隙,内洞的特点在课堂上给的时间不充分,没有突出其重点地位。在整堂课中,对详略的把握有欠缺。体会词语的设计环节,如果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则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会体现得更清楚。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我的提完问题后没有给到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理解,语调不够抑扬顿挫。以后要在自己的教学中逐步改正。 在回答问题上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在这堂课上,每次回答问题的就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其他学生没有踊跃举手。可能是有的同学还没有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没有让所有孩子参与进来,这是课堂的失败。对课堂的掌控不好,作为一名新手,还局限在自己的教学流程中,在实施过程中的灵活度不够,不能很好地即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还是以教师的主导为主了。在分析课文时,缺乏一个整体感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