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8 蒲柳人家(节选)学案(1)

来源:爱go旅游网


8 蒲柳人家(节选)

追溯背景

《蒲柳人 家》中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 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表现了他们重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

文章主旨

小说塑造了侠肝义胆、仗义疏财 、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热情地赞颂了那些纯朴厚道的劳动人民。

结构图示

重难解读

小说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等,都体现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正是典型的古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对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烟囱(cōng) 蓬蒿(gāo) 腌臜(zɑ) 咬文嚼字(jiáo) ....B.勒令(lè) 隐匿(nì ) 坍塌(tān) 断壁残垣(yuán) ....C.酒筵(yán) 害臊(sào) 荣膺(yīn) 如坐针毡(zhān) ....

D.剜肉(wān) 礼聘(pìn) 驿道(yì) 天伦之乐(lón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元霄 温驯 一气合成 芒刺在背 B.吆喝 官讳 望眼欲穿 影影绰绰 C.荆棘 疙瘩 提心掉胆 不知好歹 D.薰陶 憋闷 妙手回春 勃然大怒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B.我独自站在学校大门前焦急地等待着父亲,望眼欲穿。 ....C.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见如故。 ....D.终于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在圆桌旁边,享受着天伦之乐。 ....4.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在艺术情节上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

B.本文塑造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C.《蒲柳人家》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情,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

D.《蒲柳人家》这篇叙事散文揭示了民风的淳朴,赞美了人民的美德,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5.文学常识填空。

《蒲柳人家》是____________(人物)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蒲柳人家”在作品中代指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6.何满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被称为“一丈青大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2018·巴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 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 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 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 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 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8.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 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一丈青治病救人妙手回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解析] B A项,“蒿”应读“hāo”;C项,“膺”应读“yīng”;D项,“伦”应读“lún”。 2.[解析] B A项,“元霄”应为“元宵”,“一气合成”应为“一气呵成”;C项,“提心掉胆”应为“提心吊胆”; D项,“薰陶”应为“熏陶”。

3.[解析] C “一见如故”指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形容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应改为“一拍即合”。

4.D

5.刘绍棠 普通贫苦农家

6.何满子是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串起了整个故事。 7.因其个儿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与《水浒传》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这个女中豪杰的形象十分相似,所以被称为“一丈青大娘”。

8.[解析] 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14岁的儿子贪玩,父子二人在森林中迷路,后来

在父亲的带领下走出了森林;二是若干年后,儿子无力偿还贷款,父亲毅然卖房帮助他走出了困境。

[答案] 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的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9.[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来说可从修辞、描写、词语的运用等角度入手。句(1)是对当时父子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写,“微弱的月光”“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漆黑”都表现了森林的黑暗,以此来渲染恐怖的气氛,表现儿子内心的恐惧。句(2)中,“长舒了一口气”是对父亲的一个动作描写,“脸上满是汗珠”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在带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答案] (1)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2)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运用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10.[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文中的“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 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还有父亲在走进那个陌生人家后“长舒了一口气”的表现,可知父亲并没有看到灯光,他之所以说谎,是想给儿子以安慰,平复儿子慌乱、恐惧的心。

[答案] 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走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11.[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中的父子二人在森林中迷路了,儿子无比恐慌,但是父亲却一直安慰儿子,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从迷路后,父亲用他看见灯光的谎言来安慰并鼓励儿子,可见他是一个聪明的父亲,并且非常爱自己的儿子。

[答案] 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

1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父亲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

13.[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对联知识的综合运用。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关。

[答案] 示例:大学问仗义疏财古道热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