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豫简介
晋阳豫南货庄是经营高中档南货而享誉古城的。经历了“三易其地,业兴汴梁”历程。创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约在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挥师东进时,苏州城内一个名叫唐禹平的生意人,为避战事,携带大批南方名货,初到山西晋城,次到阳城经商。由于不分寒暑,苦心经营,资本大增,谋求发展,便看中了地处中原的古都汴梁城。清同治十年(1871年),唐携全部财物迁来开封。在徐府街整理店铺,挂起“晋阳禹南货店”的招牌。“晋阳”二字是纪念其在山西晋、阳二城立足创业,“禹”字是从南方人经商带本人姓或名的习惯,以示专有。
由于开封是当时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兼水陆交通之便,加之“晋阳禹”南货品类繁多,款式新颖,奇货可居,独树一帜,上至官府,下至百姓,无不登门选购,各地踵而至,盈利骤增,一时名声大振,“晋阳禹”便在开封闯开了门面。由于原址店铺窄狭,不适应经营需要,遂迁至河道街西头路北(今市第一人民医院处),内庄经营。
相传,开封四大财主之一的王渭春,一次到“晋阳禹”买东西,看中了一套精制瓷器,画面是“张生以莺莺”,甚为欣赏。但“晋阳禹”以样品陈设为由不卖,王很生气。不久,便在河道街开设了“云桂芳南货店”,即炫耀自己富有,又与晋阳禹唱起了“对台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出现了
1
“弱肉强食,五换店东”的局面。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前后,唐禹平迫于压力,遂以“年迈体弱,思念故土”为名,将整个商号“兑给”了王渭春,携眷属返回原籍苏州。
王是当时开封的名流,遂聘请马云衢为领东,主管商号。又将字号晋阳禹的“禹”字改为“豫”字。一谓河南之意;二是让外界知商号已属我王某所有。于是“晋阳豫”老号便在古城鼓楼广场北侧南书店街路东沿袭至今。
民国20年(1931年)前后,王渭春开的汇通银号倒闭,债台高筑,不得不将各商号店铺兑出还账,便将“晋阳豫”兑给了马云衢。马原在河道街海菜铺当过伙计,谙熟经商之道。他利用官场宴会、豪门富户操办酒席,一般世家红白喜事的日子,大量兜售山珍海味、鱼翅银耳、猴头燕窝、寿幛条幅等名贵商品,获利甚厚,成为当时开封拥有晋阳豫、云桂芳南货庄、云锦章绸缎庄、宝华德金银手饰店四大商号的知名富商。
民国22年(1933年)前后,连年军阀混战,经济萧条,加上官府勒索,营业亏损,生意逐渐衰败,终日潦倒、无心经营的马云衢不得不将云桂芳、云锦章、宝华德三个商号关闭,并将仅剩资产5千元的“晋阳豫”交给侄儿马幼衢继承。又经人说合由山东定陶人士陈离生出资1万元,马幼衢任经理,王静波任副经理,重组经营。
民国26年(1937年),“晋阳豫”租赁南书店街路东冯
2
姓门面房5间和后院,经过一年筹备,在门额左右精工镌刻“江浙特产、云贵名药、山珍海味、鱼翅银耳”16个大了,又派专人赴沪请书法家康坨书写“晋阳豫”金字横匾,悬挂前厅大水银镜上方,将门面整葺一新,并增设糕点作坊,增漆罐头名酒、干鲜水果,择吉开张,扩大经营。民国34年(1945年),马幼衢一病不起,由王静波接任经理,掌管全部业务,继续合股经营。
“晋阳豫”经营的南货大全上有名贵补品、山珍海味、鱼翅银耳、荤素腌菜、糖饯蜜饯、烟酒罐头、时令商品、墨笔纸砚、铜器瓷器、化妆用品等15大类5百个品种。其中比较著名有燕窝(官燕、龙牙燕),人参(高丽参、须参)、福建桂圆、海南沉香、云南冬虫草、福建百草、神曲、午时茶、西藏红花、阿胶等。如金钗石斛,为高山石洞内生长的一种稀有植物,有润喉清噪之奇功,为戏剧名演员之必备佳品。民国21年(1932年)7月,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来汴演出,“晋阳豫”派专人送石斛,受到大师的高度称赞。不仅做好做活了生意,而且使商号声誉大振,名传遐迩。
商谚云:“未曾入手,先年出手。”在着手进货前,先要充分估计销路如何。“晋阳豫”的行家认为,做生意也跟打仗一样,既要了解对方情况,也要熟悉自己情况。只有对行情了如指掌,才能稳操胜券。因此,他们除确定一名副经理负责办货外,还在经营上做到“五知”:一知远近商业行情。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南方城市和北京、天津、青岛、
3
济南等北方城市广泛建立业务往来,及时沟通商品信息,一年两次派人外采,平时靠书信往来邮寄行情(价目表);二是市场供求变化和价格涨落趋势。即在市内派人天天赶集,串行店,购货物,了解市场信息;三知货源和销售情况。经营柜组和仓库保管天天向经理报告购、销、存情况;四知同行、对手打算、及早采取竞争对策。如在季节、商品质量、款式、价格、包装、服务态度、营业时间、花色品种等方面,各有竞争诀窍;五知经营管理中的奥秘和“生意经”,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择优进货“晋阳豫”搞好经营的前提,也是他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诀窍。同是经营燕窝,他们却选购燕群在退毛的季节筑窝,只有微量毛羽,很干净,为上等酒宴所用的官燕;人参,选购质地纯真,天然采集的高丽参、须参、特别是经过加工的片参,装入精制铁盒,用着方便,可以随时冲水喝;桂圆,选购国产上等品种福建兴华的捷春桂圆;海参,经西洋参为上品,1市斤可发8市斤左右,价格适当,多为宾宴酒席所有;鱿鱼,以浙东宁波一带所产为佳;鱼翅,以黄鱼翅为上等品,质厚味美,鸡2至3市斤重;猴头,多选购伏牛山一带的产,成对采集;银耳,以四川所产为佳。另外,还有福建香菇、云南羊肚菌、湘潭白莲、绍兴笋尖、济宁京冬菜、苏州白糟腐乳、金华火腿、南京板鸭、闽产蜜饯、东洋茶具、宜兴瓷器、常州篦子、进口香皂、双美香水、杭州剪刀、石头墨镜、如意寿幛、苏州毛笔、黄山松烟、八
4
宝印色、红木算盘、台湾凉席、龙须草帽、绢料团扇、福建皮丝(烟)、广东净丝(烟)、上海泰康(冠生园、沙利文)饼干、梅林罐头、贵州茅台、山西汾酒、陕西西凤、黄岩蜜桔、檀香青果等。酒类销售,不是转运,就是坛装,运输比较困难。他们宁愿爬山涉水,水陆转运,也要远道购进山东烟台张裕老厂或英、法进口的三星(五星)白兰地、威士忌、葡萄酒以及浙江绍酒等。特别是上等绍酒,质地醇厚,口味浓馥,乃宴会席面必备佳品。因坛的四周绘有龙凤图案,精致雅趣,故又名花雕酒。据说在绍酒之乡,老百姓家中生了女孩子,即购绍酒数十坛,密封储藏,待女儿出嫁时派用场,所以又有“女贞酒”之说。绍酒分大坛80市斤,加大坛60市斤,中坛变称行四坛40市斤,放样坛15市斤。坛外以竹叶包裹,以防运输中碰撞损坏。为了经营方便,进货时大、中、小兼购。夏季一般开中、小坛,冬季开大坛出售,以防天热酒味变质,造成损耗。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开封。刚刚复苏的“晋阳豫”,在一个月内遭到日军轮番抢掠,损失惨重。幸店伙们冒着生命危险看守店铺,待局面稍稳定后,重新整理残存商品维持营业,勉强度日。民国时期,社会动乱,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民不聊生,生意更加难做,连工资都发不下来,虽百般挣扎,也难逃厄运。
1948年开封解放后,“晋阳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政府根据“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5
的政策,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对私营商业进行了扶持和帮助,“晋阳豫”也得到了加工饼干等照顾。1956年,“晋阳豫”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国营公司体育场下,由酱馃总店统一组织生产和经营,货源有了保障,业务得到开展,工人、店员再不为开不下工资犯愁了,资方也得到了适当利润。1962年7月,根据中共开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晋阳豫”与毗邻的“包耀记”共同恢复了一个糕点作坊。除生产经营各式名产糕点外,并根据历史经营特点,部分恢复了南北特产和海味产品的经营。在国民经济刚刚恢复、原材料还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后作”老师积极发挥技术特长,用生产翻饼的原料试制脆薄饼、夹沙糕,并增添了南糖、蜜贡、风鸡、板鸭等名产,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北门里一位老太太听说“晋阳豫”名产恢复了,专程坐着三轮车来品尝购买。“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经营方式和品种受到贬斥,“后作”被迫停产,品种几乎陷于绝迹。
1985年,“晋阳豫”共有职工12人,门面5间,经营面积160平方米,品种有糕点、糖果、烟酒、罐头等9类200多种。年购进26万元,年销售19.3万元,平均劳效2.4万元,上交税利1.3万元。人们莫不翘首期待“晋阳豫”传统经营方式与品种早日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材料摘自《开封糖业烟酒志》419—423页)
6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