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4卷第1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Vo1.4 No.1 2012年1月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Jan.2012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倪雪 ,宋 焱 ,黄俊 ,衣晓娜 (1.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生化系,湖南长沙410100;2.湖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系,湖南湘潭41 1201 3.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生态旅游是朝阳产业,它既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游客亲近自然,提高自然保护区自养能力,在旅游中提 高生态文明意识。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动植物资源丰富。本文结合湖 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详细分析了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所面 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以推进湖南东洞庭湖生态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关键词: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2)Ol一0068—03 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是人类在对自然不断索 是开发生态旅游的最大优势。 取和破坏的经验教训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承受力和保护 宜人的气候、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东洞庭湖得天独 自然重要性而划定的加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 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物种珍稀度高、古老独特等 域。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旅游者置身于 特征。特别是森林资源,对广大生态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 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在游览古今文化遗产、尽情享 引力。现在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59科1 186种。中国特 受旖旎风光的同时,也可分析研究野生动植物资源。本文 有种有杉、喜树、银杏、马尾松等,古生代或中生代遗留下 在分析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来的残种有银杏、石松、南方红豆杉等。生态旅游者进行 的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东洞庭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 森林浴的同时,也能进行森林科考、野营、观光等以森林观 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以求更好 光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活动。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数万只 的推进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多种类冬季候鸟齐集东洞庭湖,可以通过隐蔽平台、了望 台(塔)等观察方式,组织生态游客欣赏候鸟的栖息场景。 一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 开发概况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常年湖容量178×10 m。,鱼类资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北部、长 源丰富,是长江中游地区淡水鱼的重要渔场。保护区渔民 江中游荆江江段南侧,与湖北、江西两省相邻,距长沙市北 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社会习 部110 km,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俗,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条件。生态旅游 珠三角和长三角众多城市的生态旅游者也成为东洞庭湖 以渔民、渔船、渔村为载体,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活乘渔船、 的优先客源,长株潭地区的居民是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 游洞庭、玩垂钓、当一天渔翁等渔家风情旅游活动。具有 重点客源市场之一。作为“国际湿地公约”收录的由中国 东洞庭湖渔村特色的全鱼宴,让生态旅游者在游玩的同时 政府指定的21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湖南东洞 能够品尝到东洞庭湖的美味佳肴。 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收稿日期:2011—11—03 作者简介:倪雪(1983一),女,湖南长沙人,助教,主要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方面的研究。 68 二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 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制约 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重叠化管理 东洞庭湖土地管理涉及省级政府,益阳、岳阳两个地 级市,岳阳、沅江、泪罗、湘阴、华容、南县和君山、岳阳楼等 县区和多个地级农场,以及国土资源、林业、环保、公安、交 通和港监等多个部门和机构。这就造成条块分割、土地管 理权利重叠等问题,影响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环境 的保护。同级管理及上下级管理交叉也常形成管理的死 角和混乱局面,导致生态保护进展不顺利,效果不明显。 如在保护区成立之前,芦苇等湿地滩涂在历史上归属于某 个事业、行政或生产性实体管理,或者在行政授权或法律 上赋予了某些部门的管理职权。保护区成立以后,虽然经 过国土部门和省市一级政府确定了土地权属,但由于其经 营权没有划归保护区所有,杨树逐渐由堤垸向湖滩发展, 相当一部分地区芦苇生产持续扩张。 (二)水体污染问题严重 水体污染主要来源有4个:农业、工业、生态旅游者、当 地居民。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所形成的废水每年成 吨流入洞庭湖,农药废水流入洞庭湖50%以上不能被生物 吸收。据2000年洞庭湖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显示,沿湖 的蒋家嘴镇附近约长宽100 m、1 km范围内,COD平均为 22.84m/L。洞庭湖湿地为工业企业、旅游业带来原材料和 资源的同时,也成为这些工业企业和旅游业的纳污之地。 杨树、芦苇和优势的淡水资源为造纸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大 量充足的原料资源,纸厂、旅游餐馆等排放的污水得不到 治理,导致纸厂、宾馆等污染企业数量的增加。仅洞庭湖 沿岸的污染企业达到101家,而且治理污染能够达标的企 业仅仅只有2家。大量的造纸、化工、化肥、印染、冶炼等企 业排放的污染物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污水及生态旅游者排 放的生活污水,对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很大。冬季 洞庭湖湿地的很多区域栖息的越冬禽鱼和生物因污染而 死亡,每年冬季因严重的污染在核心区形成了1 km到10 km 的污染带,这些都导致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 的吸引力直线下降。 (三)洪涝灾害频繁 据检测,洞庭湖流域近50年来气温明显升高,尤其是 最近20年,年平均气温较1980年高出0.2℃。气温升高 促进水循环加快,进而导致洪涝灾害频繁,洞庭湖已成为 整个长江流域暴雨最多的地区。另外随着围垦强度的加 大,湖泊容积和面积不断减少,其调蓄能力也越来越小,并 最终导致更大范围内的洪涝灾害。岳阳地处湖区腹地,长 期遭受洪水威胁,近半个世纪大的洪涝灾害就有5次。频 繁的洪涝灾害严重制约东洞庭湖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给 了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伴随湖区经济的整 体下滑,用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随之减少,给生态 旅游资源开发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四)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人类对东洞庭湖过度捕捞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改变 了湖区水禽栖息的生态环境,使在此栖息的水禽无论从数 量上还是从种类上都呈现下降趋势,造成一些生物不能适 应生态环境而退出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湿地生 物种群发生变化,有些物种甚至最终有可能在东洞庭湖地 区灭绝。过度捕猎鸟类、捡拾鸟蛋等现象在东洞庭湖湖区 还很严重,特别是在迁徙季节使用地抢、排铜、毒杀等手段 和方式进行猎取,导致鸟类数量和种类急剧减少。半个世 纪以来,湖区鸭类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31种减为目前的 25种。目前渔民的有害渔具遍布洞庭湖,每到渔汛期,捕 捞密度增大,加上大量外来渔民涌入,形成了掠夺式经营 的局面。东洞庭湖区域“迷魂阵”比较普遍,迷魂阵捕获成 千上万条小鱼,使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鱼类资源急剧 减少。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现象一直发展下去,不但水 禽、鱼类等生物资源的群种数量降低,生物的食物来源减 少,而且会使洞庭湖的生物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很大程度 上影响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观鸟和渔家风情等生态旅游 品牌的形成。 三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 开发对策建议 (一)建立土地统一管理机构 按照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精神,洞庭湖 国家级生态旅游区的管理和建设必须强化,以协调各地 (市)、县和各部门的行动。为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 管理过程中的违权范围,省级政府应组建统一的管理机 构,对战略性资源提出控制要求,支持并完善生态旅游景 点的发展利益、发展机会、特色生态旅游的发展诉求以及 不受欢迎基础设施(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的公平 布局等,严格按照相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开 展对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对外交通设施等土 地开发建设行为实施日常控制管理,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工 作的有为和有序。 (二)综合治理水污染 首先,强化农业环境保护,控制农业水污染。要推广 以病虫害生物防治为重点的治理,加强化肥、兽药、鱼药、 农药、激素等农用化学物质和禽兽粪便污水、秸秆、农膜等 农业废弃物的管理。其次,控制工业水污染,调整湖区工 业结构。东洞庭湖区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高科技产业比重 69 小,化肥行业、造纸业等既是主导行业,同时又是污染大 户,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应组建化肥生产企业集团,通 过市场调节并辅以行政措施,淘汰污染严重和效益低下的 小氮肥厂。建议扶植或组建规模化的造纸业生产基地,对 于不能按期进行污染治理的小型造纸企业予以强行关闭。 最后,必须强化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生活污染水综合 治理,限制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禁 止随处乱排、乱堆和乱放,禁止垃圾下河(湖)等等措施,在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水域环境得到治理的同时也为保护 区水上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平台。 (三)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洪涝灾害 主要是退田还湖,建立极端天气预警系统。扩大水 面、退田还湖,是涵养水源、增加湿地和调蓄能力最有效的 措施。应该参照长湖和洪湖的经验,扩大湖泊容量,退田 还湖,降低滞涝水位,增加调蓄量,在降低自然灾害对生态 旅游开发的冲击的同时也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确保生态旅 游项目的如期进行。对极端天气预警系统进行监测和跟 踪,能够提前做好防范的准备,及时的预测极端天气,确保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的生态安全,不至于一遭遇 恶劣天气和水位上涨,水上农家乐和水上观光生态旅游活 动就要临时取消。 (四)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主要从生态旅游经营者、生态旅游地居民和生态旅游 者这三个方面来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减轻生态旅游者对东 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破坏,以防生物资源过度利用。首 先,对于生态旅游经营者主要是加强环境容量研究,进行 环境影响评价,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人员上岗 前须经过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除了 要加强其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责任感之外,还要掌握环 境保护的技能和基本知识。生态旅游开发绝不能超过其 环境容量,这样才能保证开发不会对旅游景区造成破坏和 70 污染。其次,对当地居民的环境教育主要包括参与法制和 环保教育。要让当地居民知道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意 义,激发其自愿地参加环境保护。要宣传国家有关环境保 护的政策法令,杜绝伐木、狩猎、垦荒等破坏环境的行为, 使当地居民具有初步的环境法规、法律知识。最后,对于 生态旅游者,要引导游客行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生态 旅游与一般的观光旅游不同,它要求生态旅游者在欣赏大 自然的同时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因而有必要通过 游客中心散发资料、宣传视频、导游讲解等方式开展生态 旅游道德教育,使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善恶观、生态 义务等成为生态旅游者的道德规范和自觉行为。 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得 天独厚的旅游气候,丰富的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广阔的 水域。但近年来,出现了土地重叠化管理、水体污染、洪涝 灾害频繁、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严重问题,制约了东洞庭 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因而需要采取措施以 保证资源的有效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 的。本文对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进行的研究比较简单,提出的建议也较为粗浅,今后还有 待进一步系统化和提升,以求为湖南其它自然保护区生态 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唐承财.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动力系统研究 [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黄清云.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稳定性研究[D].湖南 农业大学,2007. [3]蒋 勇,张 鸿.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共 管模式[J].湖南林业科技,2008(35):76—77. (责任编校游星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