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二战德国战败的原因
二战初期德国在1939年闪击波兰后,接着横扫了丹麦,比利时,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然后绕过马奇诺防线占领了法国,基本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战争初期德军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但在结束时,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战前思想准备不足
在战争之初,希特勒认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由于初期闪击战的成功),为使飞机产量增加,以至下令禁止研制四发远程轰炸机,致使在不列颠空战,及后期东线的苏联战争中,德军轰炸机航程过短,无法飞到英,苏后方,对两国的军工业实行轰炸,使两国在战争时的武器产量更为巨大。
二、多个战场同时作战 , 战线拉的过长
西欧战场:德国在1939年闪击波兰后,接着横扫了丹麦,比利时,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然后绕过马奇诺防线占领了法国,基本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战争初期德军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
西线:不列颠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空战战争,证明了战略性的大规模空袭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显示出制空权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证明了防空的战略意义。由于不列颠战役的胜利,英国得以保存下来,而英国的坚持抗战,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而且成为日后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1]。
北非地中海战场:北非的意大利军队节节败退之时,果断将隆美尔将军的非洲军团送上前线,却未能将英国插到非洲军团补给线的马耳它攻陷,使非洲军团的补给产生问题,并且由于拨给北非的兵力过少。直接导致了隆美尔不到5万人的军队与蒙哥马利将近20万军队的遭遇,导致北非战线失败。
苏德战场:在北非与西线的战争未结束的情况下,急于执行巴巴罗萨的对苏联入侵计划,导致战线拉长,兵力不足,军备供应不上。 更没有预料到苏联严寒的冬季。
三、决策失误
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也是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决策失误的地方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指挥不当
敦刻尔克战役中,希特勒在敦刻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约34万英国远征军,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苏德战争中,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本来就因为在巴尔干战役中耽误了五周左右进攻俄国的宝贵时间)这时德军又犯了一个可能是事关全局的错误。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这是第一个错,在古德里安及冯包克元帅把部队调整好准备攻打斯大林格勒时,希特勒却要他们拿下乌克兰的油田,至使攻打斯大林格勒时拖后了两个月而进入雨季使部队进攻速度减缓,使得苏军赢得了时间,最后在斯大林格勒准备完毕,最终导致战略的失败而至使东线战败。
在德军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时,德军发动了对英国的空中轰炸,英国皇家空军在接连不断的轰炸中损失殆尽。但英国空军也不时抓住机会对柏林实施轰炸,虽然英国空军的轰炸行动对德国造成的损失微不足道,但却在一次偶然的行动中挽救了皇家空军。在一次夜袭行动中,英国空军轰炸了柏林市中心,而这次轰炸恰是苏联官员访问柏林的期间,希特勒大为恼火,发誓要十倍,上百倍的奉还,命令空军停止对英国空军基地的轰炸,改而轰炸伦敦等英国城市,虽然德国飞行员并不愿意改变计划,因为他们清楚不久之后就能成功消灭英国空军,但希特勒此时的面子胜于一切。然而德国空军虽然给了英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但却给了英国空军以喘气的机会。英国空军得以壮大,在德军后来的行动中,德国空军损失严重,不得不放弃对英国的轰炸。
2、 用人不当
敦克尔克一役,希特勒过分信任戈林的承诺,起初并未将地面部队用于进攻英法残部。而是下令空军进行轰炸,却因为天气原因,空军部队迟迟未能出动,为英法赢得了撤退时间。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红军转入冬季攻势,当德军最高统帅部接到苏军发起反攻的消息后,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下令保卢斯撤出斯大林格勒,他几乎已经把元首说服了。然而,空军司令戈林元帅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6集团军的战斗力。事实上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700吨的需求,严
[1]
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3],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希特勒遂下令保卢斯坚守阵地,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导致了整个集团军被红军全歼。
3、错误的作战方式
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3]
四、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1、种族主义
二战时,德国的纳粹主义者声称世界历史中只有日尔曼人是最高贵的种族,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优劣种族间血统对血统、种族对种族的斗争史,当代日尔曼人是最优秀的人种,是被上苍赋予“主宰权力”的高等民族,德国纳粹分子为镇压异己和推行种族主义,在国内和被占领国建立的众多集中营,集中营也称“死亡营”,通常建有用于大规模屠杀和进行人体试验的毒气室、尸体解剖室和焚尸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纳粹推行的极端种族主义,杀死了600万犹太人,还处死了好几百万被称作“不受欢迎的人”,广树敌人,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2]
2、失去了占领国的民心
由于纳粹集中营的迫害,是许多国家的人由原来支持德国变成反对他,加快了他的失败。例如:在苏德战争前期,德国能迅速的占领苏联,除去德国军事上的优势外,还有一小部分不愿意受苏联统治的人民的支持。在东方,德国应消灭苏联,应除去它的古老的首府,应杀戮它的官员和知识分子,应大批杀死它的农民群众,使他们成为优秀种族的奴仆,这一政策使被占领区的数百万苏联人除了为自己的生存进行抵抗外别无选择。情况原本可以完全不是这样,因为战争初期大规模的逃亡和投降表明,相当多的苏联人至少对布尔什维克政权是冷淡的。如果希特勒当初为这些人提供的东西比斯大林给予他们的东西更多,他们原会以足够的人数作出响应,从而决定性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但是,希特勒的为优秀种族获取“生存空间”的政策迫使整个东欧的斯拉夫人加入地下组织和游击队[2]。
德国这有一点变态的极端种族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五、背信弃义——对苏联作战
希特勒在发动战争之前,为了使苏联保持中立,让他更好的能调集部队进攻英国和法国,
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这只是表面的,进攻苏联早计划之中,对与这样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的,正所谓“人无信而不立,国无信而难成”。德军进攻苏联完全是苏联人预想不到了,苏联人没有任何准备,就在德国500万大军向苏联发起进攻的前一天,苏联还将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往德国运。德军迅速占领了苏联大片国土,逼近莫斯科。由于种种原因,苏德战争确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3]。
六、对自然环境估计不足
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与苏德战争的失败有很的关系,而苏德战争的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苏联的冬季寒冷程度考虑不周。例如,在德军准备向莫斯科发动最后进攻的前一天,温度突然下降,德国境内反映到很迅速,立刻凑集了大量的棉衣等防寒物品运往前线,然而这批物资在运送途中不断遭到游击队的骚扰,以至于两个月后才到达前线。德军的武器装备虽然在性能上优于苏军,但不适合在苏联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作战,在莫斯科之战中,极度的低温使身着夏天军装的德军瑟瑟发抖,更糟的是,严寒使润滑油冻结,德军的坦克,卡车,大炮无法使用。而苏军却拥有大量的棉衣,雪地伪装服,苏军的武器装备虽然设计粗糙,但适合在苏联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使用。苏联的寒冬曾经在100多年前帮助俄国人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如今又在同样的地方帮助苏联人打败了十倍于拿破仑军队的希特勒大军。[4]
介于以上原因,不可一世的德国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纳粹德国的失败是注定,发动的一场侵略性的战争,首先从战争的出发点上已经输了,再加上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战场过多、指挥失误等人为因素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不了解,造成了最终的失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