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八讲 文言文阅读—学习资料2

第八讲 文言文阅读—学习资料2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八讲 文言文阅读指导学习资料

一、文言文特点:

1、言文分离。 2、简约精练。。 3、古奥难懂。

二、常见文言词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

(一)文言实词

初学者阅读文言文,要抓住文言文中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还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1.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古今异义)

汝、子、君、若:你。汝善游最也。(《吾腰千钱》) 子何恃而往? (《蜀鄙二僧》) 吾:我。吾腰千钱,重,是以后。(《吾腰千钱》)

善:擅长,长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学弈》) 永之氓咸善游。(《吾腰千钱》) 去:距离、离开。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东施效颦》) 穷:走投无路。 穷则独善其身。

贫:家庭贫困。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东施效颦》)

谓:认为;对„„说。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鹬蚌相争》)

以:以为,认为;用。行数百步,以驺(zōu)为不疾,夺辔(pèi)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终于)释车而走。(《欲速则不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矛与盾》)

及:到了,到达。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走:逃跑。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叶公好龙》) „„ 2、通假字

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说”通“悦”。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滥竽充数》) “坐”同“座”。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1

“反”同“返”。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直”通“值”。

“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 3.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如:故

①旧的,原来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②原因,缘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③所以。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楚王好细腰》) 4、词类活用现象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鹬蚌相争》) 雨:下雨。 (名词动用)

竭泽而渔。 竭:使„干涸。 (使动用法)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东施效颦》) (美:以„„为美) (二)虚词

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要大体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如“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常见用法,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1、之

①作代词:你、他,某人等。

如: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东施效颦》) 后一个“之”指西施。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鹬蚌相争》) ②作助词“的” 。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螳螂捕蝉》)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矛与盾》) ③作动词:到„„地方去。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西蜀之去南海。(《蜀鄙二僧》) ④作语气词。如:既来之,则安之。

2

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无意义。 如: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矛与盾》)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学弈》) 2、其 ①其中。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蜀鄙二僧》) ②代词:我,他,他们等。

如: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辨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③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3、而

①连词,表示承接。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鹬蚌相争》) 蚌合而钳其喙。渔者得而并擒之。(《鹬蚌相争》) ②连词,表转折,当“却、但是”讲。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吾腰千钱》)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螳螂捕蝉》) ③表因果关系。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东施效颦》) 然:„„的样子,这样。

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活见鬼》)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学弈》) 则:就会,就是,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浙江潮》)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欲速则不达。

乃:于是,就,才(一般表结果)。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郑人买履》)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螳螂捕蝉》)

3

以:用,拿,凭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矛与盾》)

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活见鬼》) 于:在„„地方,对„„说。

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三、句式

特殊文言句式常见的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1.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者„„也”。它的变化形式有:①“„„也”,②“„„者„„”,③“者、也”全部省略。除此之外,有些句子还用“为”“乃”“则”等来表示判断。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浙江潮》)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好龙》) 2.省略句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 ①省略说话人(主语)。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其一氓)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其侣)曰:“何不去之?” (《吾腰千钱》)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买履者)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②省略原因。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皆以一饭为节。(每天起床后,整装时)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楚王好细腰》) 3.词序的倒装。词语的前置和后置(加强语气或强调) ①疑问词前后置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②动词前置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郑人买履》) ③副词(程度)后置或前置

4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螳螂捕蝉》)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吾腰千钱》) ④“于”字结构后置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晏子使楚》) 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 四、考试中理解文章、句子、词义的方法

1、多读几遍,反复推敲。 2、利用注释,降低难度。 3、整体理解,词不离句。 4、结合常用,避免臆断。 5、试题倒推,兼顾全面。 如:郑人逃暑(西川中学试题)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郑人有逃暑:避暑,乘凉。 ..B、孤林之下者:的一棵树。 ..C、而徙衽以从阴:踩踏。 .D、及至暮:等到。 ..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及月流影移:等到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 B、而患露之濡于身:因而担心受到了露水沾湿了全身。

C、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一点儿也不湿。

D、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B、郑人其实也有特别聪明的地方,他知道白天跟着影子移动席子来逃暑。

C、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D、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像郑人一样多动脑筋、想办法,并且坚持不懈,就一定能

5

取得成功。

可以通过这几首试题的内容来倒推原文意思。 五、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对文言文的翻译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留:去有名词、囤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名等。 删:删去不译的词。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为现代词 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调整。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去翻译。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意:译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译意。 缩:文言文一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扩:(1)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

(2)是对一些言简义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翻译清楚! 六、文言文阅读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西川中学)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嬉:游戏 B、所以:表示结果的关联词 C、贾人:商人 D、徙居:搬家 (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6

A、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译文:孟子小时候,他的学校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笑嘻嘻玩办理丧事的游戏。 B、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译文:所以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处理儿子的地方。 C、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译文: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D、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

译文:孟子才学着处豆子以及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的礼仪。 (3)对本文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成长太重要。

B、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重视环境的选择,古代的孟母就是一个明证。

C、虽说“近朱者赤”,但也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本文也含蓄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D、空间应该适应、帮助人的成长,人们不能随意选择栖居的地方。 (二)子罕辞玉(西川中学)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分)

①子罕辞玉 辞: .②子罕弗受 弗: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的怎样的精神?(3分)

(三)阮裕焚车(嘉祥)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①阮(ruǎn)光禄:阮裕,字思旷,阮籍族弟,以德行著称,长期隐会稽剡县。他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②剡(shàn):地名,今在浙江新昌。③何„„为,干什么。

7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意欲借而不敢言 ..(2)借者无不皆给 .(3)阮后闻之 .(4)遂焚之 .2、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1)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2)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2分)

(四)常羊①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②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④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嘉祥)

【注释】①②虚拟的人名。③云梦:地名。④旃:安置在马车上的红色旗子。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4分)

于: 若: 田: 焉: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A、若欲闻射道乎? B、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3、屠龙子朱在教常羊射箭之前,讲的“射道”究竟是指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3分)

(五)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8

(嘉祥)

注释:张溥:明代文学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溥幼嗜学 (2)日沃汤数次 (3)俄顷立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4分) (1)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

(2)如是者六七始已

3、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六)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嘉祥)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送给,赠予。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母好食铛底焦饭: (2)恒装一囊: ..(3)战于沪渎: (4)逃走山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3分)

(七)①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②年年机杼(zhù纺织)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③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④嫁后遂废织衽(rèn衣襟)。⑤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成外)

9

1、根据文意,解释文中带点词语意思。(3分)

(1)暇 (2)怜 (3)许 (4)废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

译成: 3、短文有三个层次,你认为正确的划分是( )先项。(3分) A、第一层①②;第二层③④;第三层⑤ B、第一层①;第二层②③④;第三层⑤ C、第一层①②;第二层③;第三层④⑤ D、第一层①;第二层②;第三层③④⑤

4、这则神话在后世的流传中不断丰富修改,成了我们所熟悉的神话故事( )(2分) A、《七仙女》 B、《牛郎织女》 C、《嫦娥奔月》 D、《天仙配》 5、这则神话故事影响深远,此有关的成语有(至少写出两个)(2分) (1) (2)

6、你能写出连续两句和这则神话有关的诗句吗?试一试。(2分)

“ , 。” (八)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ɡ]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实外)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 ) (2)遂居于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非所以居子也。 (2)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3、这个故事就是成语 的由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 很重要。(2分)

4、文中所提到的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 家的代表人物。在小学的学习中,我们曾背诵过他的一则语录,请填写完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10

所欲也。

, 。”

5、文中的孟母我们也不陌生,《三字经》里曾提到:昔孟母, ;子不学, 。

6、你如何看待文中孟母的行为?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和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

(九)阅读精彩片断《曹操战吕布》,按要求答题。(8分)(成外)

众将拜伏问安,操仰面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郭嘉曰:“计可速发。”操曰:“今只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火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攻。我伏兵于马陵山中,候其兵半渡而击之,布可擒矣。”赢曰:“真良策也!”/于是令军士*孝发丧,诈言操死。早有人来濮阳报吕布,说曹操被火烧伤肢体,到寨身死。布随点起军马,杀奔马陵山来。将到操寨,一声鼓响,伏兵四起。/吕布死战得脱,折了好些人马;败回濮阳,坚守不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众将拜伏问安,操仰面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 .(2)早有人来濮阳报吕布,说曹操被火烧伤肢体,到寨身死。 .2、根据已划分的层次,概括事件的前因后果。(6分)

起因: 经过: 结果: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