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实施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情况汇报
合肥市
(2011年7月26日)
“十一五”期间,在省的正确领导下,省的具体指导下,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把水污染防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以更新的思路、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大的投入,全面提速巢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治污责任和投入,保证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
高度重视。合肥市把巢湖水污染防治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工作,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合肥九届五次全会上提出“到2010年底基本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的目标。
落实治理责任。市成立了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和蓝藻防控领导小组,每年与各县区及相关部门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建立水质断面考核制度,在行政区交界处设置19个考核监测断面,每月对断面水质进行监测和通报。
加大治理投入。2006—2009年,合肥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约50亿元,是
1
“十五”水环境治理总投资的近3倍。把水环境治理纳入“大建设”统筹实施,与路桥工程、民生工程并驾齐驱,确保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有效实施。
开展联合治污。合肥、市主要领导主动赴巢湖等地,商讨联合治理项目,努力构建治污合力。合肥与巢湖、六安签订巢湖流域环保合作框架协议,步调一致开展防治行动。
(二)严格环评把关,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
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发挥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试点城市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汽车、家电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半以上,提前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任务,避免了结构性污染产生。
加强老污染源治理。加大废水处理回用力度,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5年的50万吨减少2000万吨,目前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市污水排放总量的10%,COD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70%。
(三)强化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治污减排
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采取“集中与分散,大中小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按流域整合拟建污水处理厂,继续发挥大型厂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在新区及管网暂时覆盖不到的区域,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污水厂。经过不懈努力,合肥市先后建成经济开发区一期、蔡田铺、十五里河、望塘、小仓房等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集中处理量52.7万吨/日和污水管网里程1000余公里。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拥有16座污水处理厂(含三县),总处理规模96.2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2
强力推进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坚持“先建网、后建厂”和“厂网并行”的原则,适度超前建设污水管网。从2007年下半年起,开始对南淝河及其支流等城区河道两侧全部埋设截污管,将原直排河道的污水全部收集、截流,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污水管网1977公里,城市污水管网覆盖率超过98%,基本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
开展污水处理提标升级和污泥处置。在建污水处理厂全部按一级A出水标准进行设计、建设,王小郢、朱砖井等污水处理厂将实施除磷脱氮技术改造,为污水处理厂出水作为公园绿化、市政杂用和城市河道补充水源创造条件。此外,坚持综合处置利用污泥,先后建成处理规模240吨/日的污泥焚烧项目,防止了污泥二次污染。
创新污水处理运营模式、监管模式。王小郢污水处理厂TOT转让开创了国内污水处理TOT规范运作模式的先河,在所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并与部门联网实时监测。通过努力,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始终处于前列。
(四)坚持一河一策,加快入湖河道综合整治
实施工程治理。结合实际修编完善相关专项规划,打破行政区域,按河流水系将水环境治理分为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二十埠河、板桥河、店埠河、新桥机场等片区。各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均制定了综合整治方案。目前四里河、板桥河、店埠河一期等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等综合治理工作正在实施。清溪路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工程、合肥市政务区西南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先后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实施补水治理。投资8500万元建设中水处理一期工程(10万吨/日),为环城景区近100公顷水面补水;首个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技术已在滨湖新区应用;总投资1.14
3
亿元的环城水系沟通工程正在建设中;总投资00万元的合肥西南部生态补水工程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补水工程全长90公里。建立南淝河生态补水长效机制,累计补水7500万方。
实施生物治理。总投资2.55亿元的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展开,湖岸崩塌治理、沿岸湿地生态修复、堤防加固和水土保持等项目相继实施,以改善巢湖岸线生态环境。
(五)启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种植业和畜禽养殖污染。加快沿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成沿湖水生蔬菜基地6万亩。在沿湖乡镇累计投入4000万元建设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处理等示范项目,开展畜禽养殖项目污染专项整治,减少入湖污染负荷。
加强生态示范工程创建。包河区大圩镇成功创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村分别达到8个和20个。经开区、高新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工业园区。
启动生态修复。包河区、肥西县、滨湖新区等分别对所辖区域巢湖沿岸实施人工湿地建设等生态修复,通过建设生态系统,修复堤岸生态等生态技术对入进一步改善巢湖水质。
(六)提升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水污染防治立法。修订了《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出台了《合肥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和《合肥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等地方性规章,正在制定《合肥市水环境治理条例》,为依法监管提供坚实保障。
4
提升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成巢湖西半湖水质自动监测站,正在派河下游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设置国控、省控和市控三级地表水监测断面27个。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97家138套,国控和省控重点源在线安装监控率为100%。市级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和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先后通过了验收。
(七)加强科技攻关和宣传教育,为水污染防治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科技攻关和交流。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合作,针对消除河道内源污染,着手进行南淝河底泥高值化、水体氮磷藻磁聚移出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南淝河底泥高值化研究已进入中试;国家重大水专项在合肥市“一个试验两个工程”正在实施。
加强环境宣教工作。对外宣传不断深化,电视台《新闻联播》、经济频道两次来肥作水环境治理和污染减排专题报道。
(八)招商引资,大力推介重大资环项目
积极开展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活动,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中,积极推介巢湖水流域治理项目,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我市生态建设。加强与国家、省和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的联系,力争一批重大生态环保项目获得国债和金融部门贷款支持。近几年我市争取国家、省级重点流域治理资金共2.7亿元。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合肥市巢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2010年巢湖西半湖氨氮、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值比2006年分别下降32.1%、50.3%、17.5%和28.4%,高锰酸盐指数、氨氮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南淝河氨氮、总磷和总氮均值比2006年分别下降17.3%、46.1%和24.1%。十五里河、派河等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也不同程度改善。
5
主要水源地董铺水库及大房郢水库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
合肥市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政治局常委、副李克强2009年11月亲临合肥视察指导巢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对合肥市巢湖水污染防治进展和做法予以充分肯定。环保部周生贤2008年4月在合肥考察时,指出合肥水环境治理工作“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全国都很有特点”。
二、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巢湖治污的投入。巢湖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治理难度大,综合治理项目多、投入大,建议和省里进一步加大对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资金的投入,尤其对污染较重的巢湖西半湖治理予以关心和支持,以支持推动巢湖治污项目尽早开工、加快建设,早日发挥环境效益。
(二)加快启动引江济巢工程。通过引江济巢工程,可恢复江湖自然沟通,对改善巢湖水环境、重建江湖生命通道、支撑全省水资源配置、发展江湖航运、促进省会经济圈和全省发展有重要意义。据估算,引江济巢工程实施后,在配合巢湖流域污染源治理后,全湖水质将得到明显改善,巢湖西半湖将明显受益。目前引江济巢绝大部分专题编制完成,部分专题进行评估论证,建议加快论证评估步伐,争取把该工程纳入近期优先实施的项目。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将一如既往地加大治理投入,努力做好城市的“水文章”,做活生态建设的大文章,为早日恢复巢湖流域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促进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6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