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书愤陆游阅读答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书愤陆游阅读答案

篇一: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 一、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分)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

(1分)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参考答案】 一、 1.宋金

第 1 页 共 11 页

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三、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

欲图收复失地 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3.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篇二:《书愤》导学案及答案

第 2 页 共 11 页

《书愤》导学案

王鲁燕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预习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陆游(1125—1210),字____,号____。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2、写作背景(论世)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

第 3 页 共 11 页

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3、相关典故

(1) 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 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写作《出师表》,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4、解释字词

①书:____;愤:____。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④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

教学过程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第 4 页 共 11 页

2、探究: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课外拓展

民族的脊梁 灵魂的诗篇

过传忠

穿越时空回到和戎南宋

要品诗,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恰逢北宋受辱,南宋靡靡之音响唱不绝之时。正是国破家亡的悲惨处境造就了这个“亘古男儿陆放翁”。“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年近九旬的放翁对于自己的国家依然怀抱许国丹心,至死不渝,然而这又包容着多少爱恨情愁的复杂的感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听!放翁的呐喊:“南宋,你何时才能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他的声音响彻天地,他的灵魂传承不息。 初涉官场同感幽幽之梦

早年的陆游才华横溢,初涉官场却屡屡遇挫,二十八岁临安应考,虽有状元之实,却不幸落败。这不仅是科举之试的黑暗腐败,更有他与当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战之议,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在这场失败的考试中初露端倪,注定了他郁郁一生的多舛命运。看,穷山上霜夕的孤灯下,是陆游寂寥的背影,“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有着勃勃雄心却又历经科举落第之痛的陆游怎能甘愿独守这凄凉呢?

第 5 页 共 11 页

珠联璧合钗头凤铸永恒

如果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缘因为“恶人情”而夭折,那么他们的爱却因两曲珠联璧合的钗头凤而传唱不息。“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唐婉为爱而泪湿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挥之而去?“晓风干,泪痕残”,唐婉又怎能把千种愁怨,万般委屈道个明白?“难!难!难!”一往情深,始之不渝。爱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恒。 诗思泉涌亲历军旅生活

四十九岁幸遇知己王炎将军的陆游亲历了最为充实难忘的军旅生活。这一年可谓陆游的丰收季节,潜伏汉中,日行山南,为国效忠,成立关中根据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他的豪情壮志在《山南行》中一览无余。平川沃野尽现陆游的坦荡胸怀,青青麦陇尽展诗人的欣慰自豪。 洞察冷暧穿行田园山水

陆游的一生失意时多,罢官贬职乃家常便饭,西入巴蜀,寻杜甫故居,追怀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江岭哀郢,吊古伤今,千古同叹。面对罢官贬职的郁闷,陆游借山水田园释怀。“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万里山峡路,十年千篇诗”,踏破铁鞋的寻觅带给陆游的是灵魂的洗礼,深入乡间田野的陆游对于农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是对曲折山麓乡村、好客农家的赞美,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哲理诗,相信陆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 再起再落临川一梦成空

“报国无门,爱民有罪”。这是陆游沉浮官场的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当他再度被派往偏远地区任职之时,恰遇灾荒,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却惹怒龙颜,被再度罢职,临川一梦终成空。然而坚强的灵魂没有被玷污,虽已没有年轻的体质,却仍然葆有青春的梦

第 6 页 共 11 页

想。“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樽谁与同?”陆游何曾甘心过无为的一生,即使“身在沧洲”,他依然“心在天山”。

陆游的诗词折射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光芒,抒发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想,李白与杜甫的诗意叠影,艺术地交错在陆游的灵魂深处。儿女情长深埋于心,而铮铮铁骨正是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灵魂的诗篇。

《书愤》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务观放翁 爱国 书愤

:抒发义愤。 书:写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 伯仲间:兄弟之间。意为相差无几气:豪气 教学过程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

第 7 页 共 11 页

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用典明志,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有哪些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篇三: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第 8 页 共 11 页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①书愤:抒发义愤。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⑤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⑥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⑦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⑧空自许:白白地自许。⑨名世:名传后世⑩堪:能够。⑾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不相上下。这是作者赞颂诸葛亮。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

第 9 页 共 11 页

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鉴赏: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

第 10 页 共 11 页

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第 11 页 共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