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会公平 缩小贫富差距
2012年三月,各地代表委员纷纷坐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参加一年一度的两会。代表委员肩负重任,努力为我们国家拿出迎接挑战的韬略、缓解社会矛盾的良策。一年一度的两会是用群众智慧治理国家、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的一次生动实践。这也使得今年的两会格外令人关注和期待。
今年的两会热点有很多,实现社会公平是今年两会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甚至悬殊,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说贫富差距扩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道绕不过的坎的话,那么有效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的现象,最突出地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不论东部沿海地区或中西部地区,都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例如1991年至2003年贵州省年增长率虽有所增长,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迅速拉大。这样就得出一个判断,中国地区差异的扩大,是在各地区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是前进过程中的问题而掉以轻心。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二个表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有所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农民从事的产业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民收入低是传统农业的产物。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是现代制造业、信息业和服务业。现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职工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三个表现是,在城镇居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先富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原因有多种,第一,占有资产等要素多少不同,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资产等要素带来的非劳动收入可能还会有所增加,这就使可以取得非劳动收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收入差距出现继续扩大的趋势。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多少不同。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别表现为工资收入的差别是世界各国普遍出现的一个经济社会现象。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人力资本投资差距造成的收入差别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别表现在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工资收入多少。第三,体制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目前的就业体制、社保体制等不尽合理,有可能造成某些群体的收入高一些,某些群体的收入低一些。
由此得出结论,收入差别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思路。目前中国可能正处于收入差距扩大的阶段。差距过大,贫富悬殊,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出现社会的激烈动荡,从而也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先解决我国收入差距问题。对于此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实施积极的政策增加就业。我国有着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价格在世界上非常有竞争优势。因此,应以优先就业作为今后发展的最重要选择,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努力创造适宜中小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企业生存的环境,从而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到工业化进程中,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收入。一是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平等,这需要反垄断和打破城乡分割,建立全国范围的劳动力市场,促进要素流动,通过流动使得报酬平均化,发挥市场力量对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二是促进劳动力本身素质和身份的平等。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普遍教育,只有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劳动者的平等才有初步的基础。城乡户籍制度导致的身份不平等也应逐步消除。劳动者只有在身份和教育等方面无歧视的条件下,创造和分享价值的权利才能平等。目前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思想,要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
(二)强化税收的调节作用。规范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制止收入失控的根本保证,既要发挥市场对初次分配的作用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又要发挥政府对二次分配的宏观调控作用。其中,税收无疑是一个最重要、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当前应建立和完善对高收入者在收入、消费、财产诸方面有效的税收调节机制,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尽快出台遗产税、赠与税等新税种。还应注意,要把按生产要素后的收入量化、细化,而不仅仅以工资的高低作为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标准,在讲求知识和效率的今天,个人凭借生产要素获得职业外收入已经被社会认可,所以,对这部分收入的纳税也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三)加强打击非法收入力度。市场经济要有秩序运行彩绘产生高效益,这个“序”,最重要的内涵就是“法”。法的意义就在于用最低的社会成本最大可能的消灭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职能,彻底消灭各种权钱交易,健全各级举报监督机制;加强法制建设,真正做到“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强化司法独立审判职能,建设一直高素质的司法队伍。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10%。当前应以反贫困和调节高收入为重点。尤其是要建立以反贫困为基准的社会保障体制。我国城市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解体后,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当出现大规模失业时,城市贫困问题就会显得非常严重。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以反贫困为基准建立“福利补偿”制度,切实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制度,对低于贫困线以下的贫困者实行各种途径的社会救济。
(五)力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努力加大农业投入,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从非农产业转移,逐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明确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重的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同时,要深化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高各类人才的流动性和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给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某些不富裕的地区优惠政策,加大对这些地区的科技、教育等的方面的投入,缩小不同区域间人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根本上还是要改进和完善分配机制。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要注重效率,反对平均主义,也要讲求公平,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要坚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要正确处理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