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行政管理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我国的失业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于婷侯贵生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造成我国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对近年来我国产生的知识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 提出了一些治理我国失业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失业原因;知识失业;措施 够多的就业机会,而我国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人口在争取这不 一引言 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势必会出现许多人失业的现象。 、2001年至2006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 (三)经济体制改革造成隐性失业显性化 3.6 、4 、4.3 、4.2 、4.2 、4.1 ,2007年9月末为 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后,我国就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 4.O ,预计全年将保持这一态势。 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体制改革造成我国国有企业的隐性失 根据奥肯定律,实际失业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1 , 业显性化,国有企业出现大量冗员或“在职失业”者。 GDP将损失约2.5 。这表明,失业会造成国家GDP的减 为了消除冗员,中国在2O世纪9O年代末期开始了大规 少,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失业者的生活水平和心 模的裁员行动,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 理状态,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目前我国的失业率居高不 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下降并大量释放富余人员 下,也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因而我们必须 的现象,数千万的国有企业员工被下岗分流,但是当非国有 找到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进行治理 企业还无法吸收全部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时,就必然导致失 和控制,以使我国的失业率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业率的迅速上升。 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失业问题存在的 (四)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结构性失业 原因 经济增长会促进产业结构变动,而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引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 起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动,当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动缓慢或者与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十分庞大,劳动力供给持续大规模 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吻合时,也会引起结构性失业。我国目 增加,造成供远远大于求,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这是 前正处于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失业人数激增就表现为 我国失业问题的最基础性的原因。 持续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 2007年6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公布了当前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新的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十一五”期 业不断被淘汰许多旧的工作岗位也逐渐被淘汰,当新增加就 间,我国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全国城镇每 业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赶不上被淘汰的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 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 度时,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再加上现在日益强调经济发展必 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但从劳动力 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那些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 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 至9 的速度,每年可新增 的企业将会面临破产或关闭,这些企业的工人也将面临 8O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 失业。 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 三、我国失业的新问题 此外,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 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失业问题中凸显出来一个新的问 了当前和未来二十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 题——“知识失业”。所谓知识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具 65 以上的较高水平。 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在大学毕业后的一定时期内努力找工作 因此,从总体上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劳 而找不到工作岗位的这样一种经济现象。 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而这也将长期影响我 (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国较高的失业率。 自1999年高校首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 (二)就业弹性低 跨越式发展阶段,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校毕业生数量的 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我们常常 迅猛增长。然而,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呈下降的 会使用就业弹性来描述某一阶段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 趋势。 关系。 (二)对知识失业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而 1.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过快,其供给总量超过了需求总 就业增长率却一直处于很低的状态,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经济 量,这是导致我国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趋于下降的总量性 的高速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比较低,并不能为我国带来足 (下转第126页) 经济理论研究13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行政管理 (上接第131页) 原因,而造成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相对过剩的重要原因是大 学招生规模同经济社会发展比例失调。 2.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无法确定应聘者未来的表现如何, 发展的突出位置。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 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挥第三产业的隐性 就业效应;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 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 样的形式。 (四)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 对结构性失业中的大部分劳动力来说,失业的主要原因 是其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达到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所 以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机构,对这 部分失业群体进行适当的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同 通常是借助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作为判断其未来表现的手段, 即用教育水平来帮助企业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以便将他 们安置到不同岗位上。学历成了用人单位最优先考虑的因 素,从而造成大批低学历者失业的现象。 3.由于高学历劳动力的“失业投资”回报通常较高,随 便就业的机会成本也较高,而且他们又处于低预期水平下的 高期望值的阶段,这就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未受过 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有兴趣进行这种“失业投资”,也就是我 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高学历人才不断跳槽的现象,从而他 们会表现出比未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长的失业期限和更 高的失业率。 4.有些大学毕业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无法达到用人单 位的要求,从而造成一方面岗位有空缺,而另一方面大学毕 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结构性失业”。据调查,我国大学毕业生 中只有不到10 的人有能力在外企工作,许多外企因找不 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而报怨。 时,企业可以对在职职工进行相对灵活的培训活动,以降低 在职职工结构性失业的可能性。 (五)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 我国高校应建立利于就业的教育模式。在高校开办专 业时,应进行完善的调研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立各种 专业;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技 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缓解我国当前的“知识失业”问题。 五、结论 失业实际上是在岗位竞争过程中公开存在的一种正常 的经济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导致失业问题严重的原 因,为的是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但并不是说要完全消除失 业现象,因为失业问题是不可消除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 这些影响失业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合理的措施来把失业人员 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降低其对我国的发展产生 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四、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措施 失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必要、合理的失 业能够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没有必 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我们所要做的是采取行之有效 的措施把我国的失业率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范围内。 (一)控制劳动力的供给 治理失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控制和 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达到这个目的:第一 就是控制人口的增长,因为人口基数对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 质量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第二就是可以延长劳动力的 受教育年龄,不仅可以推迟年轻劳动力进入市场直接缓解就 业市场的压力,而且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而降低出现 结构性失业的可能性。 (二)实施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战略 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增长,这还取决于实现经 济增长的途径。因此,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时应更多地考虑 就业因素。另外,由于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但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差异很大,所以,在选 择技术更新时也要更多地考虑就业因素。 (三)调整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 Eli李爱亚.知识失业的经济学透视一兼论基础教育与职业 教育[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53—56. E2]曾湘泉.劳动经济学E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05~336. [3]孙天立.市场经济下对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思考EJ].集 团经济研究,2007,9:35—36. E4]金志峰,王磊.失业现状、原因以及对策的经济学分析 EJ].中国软科学,2002,(7):42—46. 作者简介: 1.于婷,山东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 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理论及应用。 政府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趋势 相结合,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 2.侯贵生,管理学博士,山东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 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企业管理”硕士点学科带头人,研 究方向:跨国企业管理,转型期中国企业战略与管理。 【】卜(—【】 )_●【】 )_‘】 )一●【】 )_‘】 )一●【】 )_‘】 )一【】 )一●【】 )_●【】 )_●【】 )_‘】 )一【】 )一●【】 >●:】 >●:】 )一【】 )●【】H E3]高化.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二 十一世纪,1998,(8). 2006.12. 作者简介: E4]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26. I-s]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读书,2007,(6). E6]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洪洁,经济学硕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读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与税收理论,公共经济理论,市 场博弈理论。 126经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