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素养和情怀 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保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贝多芬内心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接着,教师可以讲述贝多芬的个人经历,让学生知道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创作的故事,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奉献。
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根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
牛顿的主要成就: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观点及其理论奉献。
设问:图一漫画英国神学主教为什么要讥讽达尔文?图二自然和社会法那么是怎样的?
提示: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达尔文提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那么中开展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不断开展变化的。
达尔文的理论奉献:理论著作《物种起源》;核心理论进化论。
归纳总结:进化论给千百年来教会宣扬的“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致命一击,动摇了宗教神学的根基,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进化论还鼓励人们大胆地研究生物进化和生命的规律,从而促成了一场伟大的生物科学革命。
目标导学二:近代文学巨匠及其文学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赏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材料展示:《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的经典篇目。葛朗台是个被金钱异化了的吝啬鬼,靠投机钻营发了财。为了金钱,他甚至把女儿当诱饵,诱惑求婚者,从中渔利。葛朗台弥留之际还想把神父的镀金十字架抢到手,因用力过猛而一命呜呼。
设问:《人间喜剧》是怎样一部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社会问题?
提示:《人间喜剧》是一部小说集,内容可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和金钱罪恶三大主题。《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
2.引导学生读教材和漫画,说说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设问:《战争与和平》是谁的作品?作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提示:《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者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者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目标导学三:近代音乐美术大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体验贝多芬音乐作品的主旋律。 材料展示:《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邀请为拿破仑谱写的。在贝多芬的心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完成作品时,贝多芬在扉页上写下“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但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十分气愤,把扉页撕碎,扔在地上。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设问: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为什么贝多芬把《英雄交响曲》的扉页撕碎?作品如其人,该作品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理念?
提示:因为拿破仑称帝,实行专政专制,他已经由革命者演变为专制者,违背民主精神。表达了贝多芬崇尚民主,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维护人权的民主思想。
2.阅读教材,感悟梵高《向日葵》等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总结
一定的科学和文化艺术开展都根植于时代的变迁,都与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紧密相连。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创作出经典作品,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贝多芬和梵高创作出杰出的音乐美术作品,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艺术熏陶。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从以讲解、概括为主到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开展。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第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知识与 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能力 开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以及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遭到了很大破坏,高考中断了十年。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选项是邓小平,“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他的支持下,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大学重新开始培养高等人才。而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1)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2)“两个但凡〞的方针引起了人们的不满。(3)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教师小结: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人心所向
3.教师讲述:1978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第二天,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新生入学的日子。披着三月的春风,全国各地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们当中许多人迈入大学的脚步被阻隔了整整十年。在他们中间,有十几年前就辞别学校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年龄大的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夫妻同进校门,有的师生一起上学。人们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几天前,他们还在农村的田野、工厂的车间、部队的军营。一夜之间,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同学们,你们知道给这些学子们带来人生春天的人是谁吗?
提示: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这一年他73岁。 4.材料展示:
但凡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但凡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里提出的。
5.教师提问:那么,“两个但凡〞的提法对不对呢?
提示:我们可以来听一听邓小平是怎样说的:“‘两个但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没有‘两个但凡’啊,毛主席也没有‘两个但凡’啊,毛主席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点,在这个问题上讲的事,在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地点就不能同样照搬了嘛,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决定嘛。〞
6.教师小结:针对“两个但凡〞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但凡〞的方针。
7.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认了“两个但凡〞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根底。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视频链接: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段。
2.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根本情况。
3.引导学生思考:请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方面找出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1)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政治上: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教师总结:
从核心内容来说:
从会议前后的转变来说:
5.引导学生思考: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提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6.分组讨论: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史上的伟大转折?
提示:可从会议的背景、内容、领导核心的形成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照,进而说明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目标导学二:拨乱反正
1.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拨乱反正的背景。
2.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拨乱反正工作的主要内容。
提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3.教师总结: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消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阔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三、课堂总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说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开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所以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蒸蒸日上,繁荣兴盛。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教师要分析、掌握技巧:a.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大会开始的;b.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开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授“鱼〞,还要授之以“渔〞;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历史知识生活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