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凌等: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16.24%。2005年从各个分类产业来 看,851711;851721;851730;851750;852520;852530; 852540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在16%以上,高于通信设备制造 业的整体国际市场占有率;但851722;852510产品的国际市 场占有率则处于较低的水平,均低于1%;852510虽然近年 来出口值有所增长,但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2005年才达到0.56%;而851722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极 低,近十年来平均水平才达到0.03%。 从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来看,1996--2005年中国通信设备 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增幅为23.49%,高于这个速 49 表4 1996--2005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品在 美国、日本的市场渗透率 单位:% 度的是852530,851722,851780,851750,851730,852510, 852540,852520,851790;竞争力增长较慢的是851721, 851711,只有851719出现了负增长。1996--2005年间,中国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速度是比较快的, 从这些数据上我们可以推测出,加入W'I'O有力的促进了中 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近年来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2市场渗透率 市场渗透率是反映~国在特定市场的竞争力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一国出口占另一国总进口的比例。美日是世界上的主 要经济体,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地区,也是进口商品竞争最激 烈的区域。为此,笔者分别计算了中国在这两大经济体的渗 透率和相关情况。 (1)中国产品的美国市场渗透率。从表4可以看出,中 国出口商品在美国的市场渗透率越来越高,1996年为 6.65%,2001年提高到9.27%,2005年则迅速攀升到 35.48%。1996--2005年十年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在 美国的市场渗透率快速提高,由9.17%上升到29.92%,通 信设备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普遍高于商品的市场渗透率。2005 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美国市场上渗透率最高的是 851711,达到了71.59%,这与1996年的计算是相同的,即 无绳电话产品等。市场渗透率最低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也 和1996年相同,851722包含电传打字机等产品,在美国基 本上没有市场。从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上看,变化速度最快的 是852530(93.75%)、851730(86.47%),其中只有 851711、851719、851722均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平均增幅水 平(15.27%)。 (2)中国产品的日本市场渗透率。日本与中国的贸易依 存关系非常强,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渗透率普遍比美国高 (见表4)。2005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品对日本的出口量为 20.25亿美元,占日本通信设备产品进口的43.41%,远高于 美国的29.92%。1996年以来,从总体看,中国通信设备产 品在日本的市场渗透率总体趋势在提高,即由低于中国产品 在日本的市场渗透率,上升到高于中国产品在日本的市场渗 透率。例如,通信设备制造业包含的2大类产品在日本市场 渗透率在2005年分别为37.89%、49.50%。2005年通信设 备产品在日本的出口额为20.25亿美元,市场渗透率已达 43.41%;而同期中国在美国的通信设备产品为169.07亿美 元,渗透率却仅为29.92%。由此可见,美国的市场广阔度 超过日本,潜力巨大。从分类产品来看,2005年竞争力最强 的是851711,市场渗透率高达65.76%,相对较弱的是 851722,同美国市场类似,几乎没有市场,不具有竞争力。 从1996年_20o5年的变化情况来看,竞争力提升最快的是 85171、851730、852530,包含无绳电话、程控电话交换机、 移动通讯交换机、摄像机等高端产品;而增速最慢的是 851719,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较为稳定(除去851722)。 资料来源:根据7 ̄'ro《International Tmde Statistlcs}、联合国COMTRAI)E 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3.3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是衡量一种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贸易竞争指数又称贸易专业化指数,简称TC指数。表示一 国或地区某种商品的净进口额占该种(类)商品净出口总额 的比重。Tc介于一1和1之间,表示商品有进口又有出口; TC=一1,表示产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TC越接近1,表示 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越强,越接近一1,表示该产品国际竞争力 越弱。也有学者称之为“贸易特化系数”,可以解释贸易形 态、贸易结构、国际分工等特征。这个指标除了表示产业的 竞争程度外,还广泛被用于衡量国际水平分工的程度,这个 数值在不同区间范围代表不同的意义。当一1<TC<一0.3 时,贸易形态、贸易结构和国际分工分别为产业间贸易、输 入及垂直分工,由此综合判断为输入型垂直型分工;一0.3< TC<0.3时,贸易形态为产业内贸易、国际分工为水平分工, 综合判断为水平分工输入型或输出型;0.3<TC<1时,贸易 形态、贸易结构和国际分工分别为产业间贸易、输出和垂直 分工,综合判断为输出型垂直分工。 1996--2005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 增强,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迅速拓展国际市场。我国通 讯设备制造业进出口都在增长。例如,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相 关的2大类产品的进口总额由29.98亿美元增加到73.21亿 美元,出口额由18.81亿美元激增到403.44亿美元;贸易差 额由1996年11.17亿美元的逆差转为2005年330.23亿美元 的顺差。从1996--2005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贸易竞争指 数方向,十年来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在 提高。根据TC数值的范围,可以判断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 处于输出型垂直分工。 从全球目标市场分析,十年来,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2 大类产品贸易竞争指数由负转正,竞争力明显加强。2005年 2大类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分别为0.49和0.77,显示出一定的 竞争优势;12种小类产品中,有9种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大于 0,其中851711,851719的贸易竞争指数超过0.90,具有很 强的国际竞争力。3种小类产品(851722、851790、852520) 的贸易竞争指数小于0,这些小类产品包含的主要是国内近 些年需求增长迅速、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无 线用户接入网设备、电传打字机、移动通讯基地站等。近十 年来,各个小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变化不尽相同,851721、 852540的TC指数呈下降趋势,表现较弱的竞争力,85171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李云凌等: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851719变化平稳,一直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余的小类产 4.2 2005年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综合国际竞争力 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均在这十年内得到很大的提升。 表5 1996--2005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 进出口额与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联合国 COMTRADE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4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上述分析显示,尽管用不同的指标来评测国际竞争力时 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但一些指标仍然显示中国通信设备 制造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为更全面和客观分析 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笔者对文中用到的多个 指标进行综合,构建一个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中国通信设备制 造业竞争力。 4.1 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1)评价体系 笔者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分为两类因素,即比较优势和竞 争优势。比较优势使用某一行业或产品类别占该国出El的比 例、出El价格指数和RCA这3个指标来评测;竞争优势则使 用国际市场占有率、美国市场渗透率、日本市场渗透率和TC 这4个指标来进行评测,并赋予各个指标不同的权重。 (2)计算方法 设定1996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 100,计算2005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及其包含的产品类别 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首先算出各指标指数,在各指标与其 权重相乘,再计算出平均值,作为各因素指数;由各因素的 指数乘以各自的权重所得出的平均值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综合指数(见表6)。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越大,代表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1996年增长提升的越快;相反,如低于 100,则表示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势。 笔者采用了两种计算方法,其中出口价格指数、贸易竞 争指数采用公式(1)计算,其他指数按公式(2)计算。 A指标2005年指数=(A指标2005值一A指标1996年 值)÷100(1) B指标2005年指数:(B指标2005值/B指标1996年值) 又100(2) 表6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本文研究结论认为,2005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 争力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005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 321.01(1996年为基准年,各产品类别指数均为100),较 1996年有巨大的提升。这说明,近十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 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很大增强。 (2)对比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指数 与竞争优势指数可以看出,虽然两种指数均在提升,比较优 势指数为253.49,竞争优势指数为388.54,但决定中国通信 设备制造业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竞争优势的增强。 (3)在整个通信设备制造业中,不同产品类别的竞争力 变化趋势不同。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包含的2大类产品中, 8525有较大的提升,851730、851750、851780、852520、 852530、852540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这些产品类别 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均快于整个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提升 速度;8517、851711、851721、851790、852510的国际竞争 力也有提升,但这些产品类别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慢于整 个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提升速度;851719、851722的国际竞争 力有所下降。 (4)通信设备制造业包含的2大类产品中8525类的产品 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均在提升,而85l7类产品中只有四大 类产品的比较优势是提升,其余四种均有很大的下降,特别 是851722类下降的较多。从比较优势的不同变化趋势上可以 看出,中国目前正在悄然的发生着产品结构的升级,优势产 品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近十年来运行态势良好, 国际竞争力提升较快。低成本、低价格优势较为明显,中、 低端产品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步确立。部分细分产业 经过多年的持续高技术投入、加强自主研发,已经掌握了关 键技术,成功的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创新价值链高端 挺进。但是,更多的细分产业需要加大技术投入、重视自主 研发,以巩固自身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特色地 位。 表7 2005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及主要产品 类别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 注释: ①由于国际上未有关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包含产品的具体界定,为 (下转第33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闫凌州:全球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表现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启示 其次,研发投入和回报的关系在产业间并不相同,因此 不同产业研发战略应有所差别。排行榜用研发投入的回报率 (股东回报与R&D投入的比例)衡量研发投入的经济效益, 数据显示,根据产业的不同,R&D投入较高的产业回报率不 定高。德国、日本、韩国等高研发强度企业大多来自电子、 一33 汽车等产业,由于这两个产业研发强度大而总体利润较低, 因此回报较低;而英国在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方 面具备优势,这些产业研发强度小,利润相对较高,因此回 报也较高。但是这种差别并不能说明产业技术密集程度的高 低,反而可能源于产业的成熟水平,因此在企业开展研发活 动的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注重短期回报。 第三,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IT硬件和电子产业专利产 出效率较高,医药业和电信业较低,同时一些大公司在专利 获取方面表现突出。统计显示,12个主要行业专利产出效率 分别为:个人用品6.49、电子6.4、IT硬件6.38、汽车零部 件3.89、家用电器3.84、化工3.31、航空与国防2.06、健康 1.57、汽车制造1.05、软件1.03、生物制药0.81、电信 0.64。这表现出在不同产业间获取专利的难度,因此在支持 我国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不同产业加以区别, 增强生物医药、软件等产业的总体R&D支持力度。同时,各 行业中大部分专利为少数企业掌握的现象日益明显,中小企 业意图打破技术垄断的难度在加大。这一现象已经成为我国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障碍,因此通过政府支持,破除专 利垄断是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四,亚洲企业研发绩效明显偏低,我国大陆地区差距 更加明显。研究结果显示,尽管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在 排行榜中表现积极,位次不断提升,但是总体上在亚洲除日 本、韩国、中国台湾外其他地区的企业研发投入增长缓慢, 我国大陆地区仅有5家企业人榜,印度有4家、以色列有8 家、印度为3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有1家,除此之外再 没有其他亚洲企业入榜。即使是研发投入增长迅速的韩国和 中国台湾,也缺乏能够被称为国际研发巨头的企业,显示出 亚洲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差距。而对于我国,研发投入增长较 快的五家企业仍然以能源资源类为主,属于高技术密集度产 业的仅有两家,因此增强技术密集产业企业的研发力度将成 为我们的首要目标。 国家/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源于企业技术创新。从实践来 看,发达国家均具备强大的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而随着经济 全球化的发展,一些跨国企业研发能力也在迅速提高,甚至 超过了某些国家的水平。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地区、企 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 的差距非常巨大,而且这种差距广泛存在于各个方面,如何 另辟蹊径弥补这一差距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DTI.THE 2005 R&D SCOREBOARD[Z].The top 750 UK and 1000 Global companies by R&D investment.Company And Analysis V0L 1 of2. [2]DTI.THE R&D SCOREBOARD 2006[Z].The top 800 UK&1250 Global companies by R&D investment.Company And Analysis Vo1.1 nf2. 作者简介:闫凌州(1979一),男,管理学硕士,河北保定人,天津 市科学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责编:陈夏) (上接第50页) 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本文在计算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各种指标指数 时,选取相关的2大类产品(8517、8525)为代表。  ̄8525为产品类别,8517,851711等类同(由于篇幅所限,包 含产品类别名称及其所含产品的附表略)。 参考文献: [1]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金碚.经济学对竞争力的解释[J].经济管理,2002(22). [4]穆荣平.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 科技论坛,2000(3). [5]穆荣平.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科学学研 究.2000(3). [6]吴灼亮,穆荣平.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态势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 [7]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8]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9]许书铭.产业国际竞争力之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台湾 大学商学院研究博士论文,2000. [10]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 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1. [11]狄昂照.国际竞争力[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李云凌(1983一),女,河南驻马店人,江南大学商学院 硕士研究生;谢玉梅(1966一),女,江苏宜兴人,江南大学商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责编:廖政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