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 gastritis)指的是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
细胞再生。我国2006年达成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采纳了国际上新
悉尼系统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痛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
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以往称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
大类。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
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根据炎症分布的部位,可再分
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
改变的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 multifocal
atrophic)胃炎和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胃炎两大类。
胃镜检查并同时取活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最可靠
方法。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
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
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的相关性。
对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可根除幽门螺杆菌,特别适用于:①伴有
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异型增生者;②有消化不良症状者;⑧有胃癌家
族史者。有消化不良症状而伴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可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
卜篇西医疾病篇·胃炎
003
疗,抑酸或抗酸药、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药、中药均可试用,这些药物
除对症治疗作用外,对胃黏膜上皮修复及炎症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胃炎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临床
上应参照中医相关病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案1裴永清五苓散案
胡某,男,38岁,1988年4月24日初诊。自觉胃部如有物梗塞于中,
无按压痛,已7个月左右,诊为“慢性胃炎”,曾服香砂养胃丸、健脾丸
及其他汤药。大便尚可,小便少,舌大苔滑,脉沉弦。诊为“心下痞”,
属水饮内停所致之“水痞”,治以化气行水之法。茯苓309,桂枝lOg,白
术109,猪苓159,泽泻189,厚朴39,陈皮39。服上药3剂后症减,又以
原方继进6剂而收全功。
【原按】
五苓散原为太阳蓄水证而设。仲景在《伤寒论》第156条用五苓散治
心下痞(又称“水痞”),这一经验值得借鉴。其辨证论治之要点在于小
便不利和舌苔水滑,脉沉弦。余以五芩散为主,时而加生姜(取茯苓甘草
汤之义),治疗这类因水饮内停导致的“心下痞”证(常被诊断为“慢性
胃炎”),收效满意,继以健脾丸善后。
摘自:裴永清,伤寒论临床应川五十论[Ml.北京:掌苑出版社,2003: 209.
案2岳美中生姜泻心汤案
胡某,男,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当饱食后嗳食
气,所谓“干噫食臭”;腹中常有止注之雷鸣声。体形瘦削,面少光泽。
认为足胃肠功能衰弱,食物停滞,腐败成气,增大容积,所谓“心下痞
硬”;胃中停水不去,有时下走肠间,所谓“腹中雷鸣”。以上种种见证,
都符合仲景生姜泻心汤证,因疏方予之:生姜129,炙甘草99,党参99,
干姜99,黄芩99,黄连39(忌用大量),半夏99,大枣4枚(擘)。以水
8盅,煎至4盅,去滓再煎,取2盅,分2次温服。服1周后,所有症状
基本消失,惟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
摘自:中国中医研究院编.岳美中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3.
案3黄煌炙甘草汤案
谢某,女,64岁,初诊日期:2006年12月19日。患者近3年来体重
下降15kg,8月23日某院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刻诊:形体瘦小、贫血
貌。皮肤干燥而萎黄。胃中凉感明显、多食后胃胀,周身疲乏、手足冷,
眠浅而小腿抽筋频繁,大便3—5天一次、干结多年。舌暗淡苔薄。有胆囊
切除(胆结石)手术史。处方:党参109,北沙参109,麦冬109,天冬
109,生地黄109,阿胶129,肉桂59.炙片草59,枸杞子159,龙骨129,
山药159,干姜59,红枣209。服药半月后复诊,胃脘不适感明显好转,大
便畅。坚持服用5个月,患者气色好转,食欲佳,大便通畅,体重增
加2kg。
摘自:李小荣,薜蓓云,黄煌.黄煌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经验[Jl.上海中医药大
学学报,2011,25 (1):43.
案4黄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
某女,65岁,2006年4月29日初诊。患者上腹部不适2年,加重1
周。近l周来胃部不适伴失眠、头晕、口眼干燥、大便秘结。每晚需服1
粒舒乐安定方能人睡仅4小时左右,服麻仁丸后方能排便。近期胃镜示:
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生化检查提示:三酰甘油、总胆固
醇偏高。处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用:柴胡109,黄芩69,制半夏10g,
党参109,茯苓209,肉桂69,制大黄59,龙骨109,牡蛎109,干姜69,
红枣209。7剂,日2服。
2006年5月7日,二诊:胃部不适、失眠、便秘等情况改善较为明
显,头晕仍有,但较以前好转,原方14剂继服。
【原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
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这
里的胸满可看为柴胡证的胸胁苦满;烦惊,可看成精神不安、紧张、惊
悸、睡眠障碍等精神症状;谵语,可看作语言思维的障碍等。因此此方常
用于慢性胃炎伴紧张、焦虑、易惊恐、严重失眠等表现的患者。黄煌教授
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比喻为中医的镇静剂,堪称中医天然的“安定”。临
床上失眠和慢性胃炎常可互为因果,因此黄教授从治疗病人的失眠入手,
不单治疗病人的胃病,更主要的是抓住了病人的体质因素,整体调理,这
正印证了黄教授常说的“不单治人的病,更要治病的人。”
摘自:刘婷婷.黄煌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验案举隅!J].辽宁q1医杂志,2007,
34 (10):1470- 1471.
案5黄煌半夏泻心汤案
某男,23岁,2006年5月20日初诊。自诉上腹部胀痛近10年,自中
学开始胃痛至今,一直未正规治疗,因近期疼痛加重,发作频繁,空腹为
甚,故来就诊。2005年10月7日曾于江苏省中医院胃镜检查显示:慢性
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道炎、食道裂孔疝。刻诊:胃
中泛酸,时恶心,咽喉红肿,舌红,苔黄微腻,脉细弦,睡眠尚可,便
溏。处以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姜半夏12g,黄连39,黄芩69,茯苓
129,党参12g,肉桂69,炙甘草59,千姜69,红枣69。7剂,日2服。
2006年6月3日,二诊:症状明显好转,疼痛减轻,原方继服14剂
并嘱其注意饮食宜忌。
【原按】
《伤寒论》载: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
汤。”《金匮要略》又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故
而心下痞即胃脘部的嘈杂不适感为本方运用的重要指征,慢性胃炎的患者
多见此症。黄教授将典型的半夏泻心汤证概括为“上呕、中痞、下肠鸣”。
患者常见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可伴有恶心、
呕吐、腹泻或烦热感、多梦失眠等症状。黄教授认为半夏泻心汤证多为炎
症性胃肠功能紊乱。这些炎症可以是外来的细菌感染,如Hp,也可以是辛
辣食物等刺激造成的黏膜损伤。其证特点为中虚热痞,寒热互结,使用半
夏泻心汤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摘自:刘婷婷,黄煌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验案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07,
34( lO):1470-1471.
案6黄煌小柴胡汤、四逆散、半夏厚朴汤案
某女,57岁,2006年10月28日初诊。上腹胀1岗。自诉近l周来腹
脓,情绪不畅时加重,R夜间明显,伴有舌麻木。2003年于某医院胃镜检
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Ⅱ度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体形中等偏瘦,皮
肤黄,情绪低落,舌淡苔薄,脉弦,睡眠尚可,大便成形。处以小柴胡汤
合解郁汤:柴胡109,黄芩69,制半夏IOg,党参lOg,炙甘草39,川厚朴
109,茯苓12g,苏梗12g,枳壳109,白芍109,干姜59,红枣209。7剂,
日2服。
010 消化病经方?}j验
…:二:—————————
【原按】
《金匮要略》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案属慢性萎缩性
胃炎。《内经》谓病在胃,盖脾阳不振,水饮内停,随呕吐而上逆也。
方用苓桂术甘汤佐干姜温阳化饮。半夏、陈皮和胃降逆。根据姜老的临
床经验, “枳术丸能健胃助消化,消除痞闷,对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防
恶变。”
摘自:戴克敏.姜春华治疗慢性胃炎医案五则[Jl.江苏中医,1988,(6):14-15.
案11姜春华大黄黄连泻心汤案
诸某,女,29岁。患慢性胃炎已1年,巾脘有热感、痞闷,食欲减
退,L】下便秘,腹胀。舌红替黄,脉数。拟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处方:大
黄69,黄连39,黄芩69,3剂。服药l剂,巾脘直觉舒适,3剂诸症消失,
随访1年来复发。
【原按】
本案慢性胃炎,辨证属脾胃湿热,所以用泻心汤清热泻火。由于药证
相符,故取效甚捷。
摘自:戴克敏.姜春华治疗慢性胃炎医案五则[J].江苏中医.1988.(6):14-15.
案12差春华旋覆代赭汤合芍药甘草汤案
刘某,男,49岁。患慢性胃炎已多年,纳差,常呕吐。现脘腹痞闷胀
痛,舌红,苔白厚,脉弦。以旋覆代赭汤加味:旋覆花99(包),代赭石
249,姜半夏15g.紫苏15g(后卜.),生白芍309,生姜3片,甘草69,川
黄连1. 5g,7剂。药后呕吐缓解,但尚呕恶白沫,苔根白厚。上方去代赭
石,加伏龙肝15g,续方7剂,治愈。
I:篇
【原按】
本案慢性胃炎呕吐亦属胃气上逆,故姜老周旋覆代赭汤合芍药甘草汤
加减,加紫苏和胃,川连健胃,果药后呕止痞消。
摘自:戴克敏.姜春华教授运用旋覆代赭汤经验!Jl.辽宁中医杂志,1988,
(8):6—7.
案13岳美中小陷胸汤、甘草泻心汤案
张某,男,军人,1975年10月9日来诊。患者喜饮酒,2个月前开始
感到每酒后胃脘胀痛不适,渐至食后亦胀痛且有堵塞感,其后不时发作,
夜眠常因痛而醒。饭量大减,不敢食辣味,不敢饮酒。无矢气暖气。曾服
胃舒平等西药,效果不显。X线钡餐透视确诊为胃窦炎。便结如羊矢,现
已五六日未行,诊其心下拒按,脉浮缓而虚,用《伤寒论》小陷胸汤加
枳实:
黄连69,半夏99,全瓜蒌99,枳实69
10月27日,二诊:前方服3剂,饭后及夜间胃脘痛减轻,怕冷,右
脉滑大而缓,便仍稍干,此脾胃正气仍虚,寒热杂邪未能尽去,该与甘草
泻心汤加吴茱萸、柴芍、龙牡,以辛开苦降:
甘草309,黄芩69,干姜69,半夏99,大枣4枚,吴茱萸39,柴胡
99,白芍99,龙牡各18g
IO月30日,-一诊:疼痛已止,大便仍干,右脉滑已减,仍用上方改
吴茱萸为69,改干姜为炮姜69,再服数剂。
1976年2月1日来信丢:愈后2个半月胃脘痛未发,食欲明显增加,
辛辣亦不复畏。
摘自:巾医研究院主编.岳美中医案集[Ml.北京:人民p生出版社,1978: 46.
案14何任积木丸案
谢某,男,48岁,农民,1990年10月初诊。近年来脘腹胀满,食后
为甚,自觉心窝下按之有坚实感。时有肠呜,大便或艰或稀。苔白,脉细
涩。,当地医院X线钡餐检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下垂。诊毕,何老辨证
为:脾胃虚弱,水饮痞结。盖心下胃也,胃气虚弱,升降乏力,运化失
司,遂致水饮痞结于心下所致。病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
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方证相合。治宜行气
消痞,健脾化饮,枳术汤主之。
处方:枳实15g,土炒白术209。
服药7剂,症状减轻。28剂后,病已十去其九。再予原方加补中益气
丸309(包煎)。继服半月而收伞功。
摘自:金困粱.何任研究和运用仲景方一席谈【JJ.江苏中医,1994,15
(7):4.
案15陈伯涛当归芍药散案
黄氏,女,70岁,1988年9月10日初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
病史5年余,迭经中西药治疗,收效浅微。左腹中部胀呜疼痛,时欲矢气,
消瘦,口下思饮,饮后有不适感,食欲不振,大便尚调,舌质红,苔薄
黄,脉弦。责之肝脾不调,气血郁滞。治宜调和肝脾,行气和m。处方:
全当归、炒白芍、大川芎、炒白术、泽泻、炒枳壳各109,紫丹参、云茯
苓备I59,升麻、柴胡各69,鲜牛姜3片。药进5剂,腹痛胀鸣显减,守
上方共进30余剂,渚症告愈,体重增加3kg。
【原按】
当归芍药散为《金匮要略》方,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
泽泻组成。原治妇人妊娠腹痛及妇人腹中诸痛。陈老认为,本方配伍精
当,气血兼顾,攻补兼施,祛瘀生新,药精而效宏。全方具有补虚扶正,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健脾利水,调和肝脾之功效。陈老灵活加减运用于
内科临床,取效甚捷。本例胃痛患者,病历五载,久病多虚可知;再据叶
桂“久痛入络”之训,其“瘀”当存,口干思饮,饮后不适感,此水饮内
停之证,腹痛、胀、鸣,时欲矢气,肝脾不调之候。由此,虚、瘀、饮、
肝脾不调俱在,颇合当归芍药散之病机。故投本方加柴胡、升麻、炒枳
壳、丹参、生姜,以调和肝脾,健脾利水,行气和血。药证颇合,故效如
桴鼓。
摘自:顾庆华,陈伯涛经方治验举隅[Jl.黑龙江中医药.1990,(6):l一2.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
溃疡(gastric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因溃疡形成
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不
同于糜烂。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抗炎药是损害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从而导致消
化性溃疡发病的最常见病因。
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但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以致不
为患者所注意,而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典型的消化性溃疡有如
’卜临床特点:①慢性过程,病史可达数年至数十年;②周期性发作,发作与自
发缓解相交替,发作期可为数周或数月,缓解期亦长短不一,短者数周、长
者数年;发作常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精神情绪不良或
过劳而诱发;③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表现为空腹痛即餐前或(及)午
夜痛,腹痛多为进食或服用抗酸药所缓解,典型节律性表现在DU多见。
胃镜检查是确诊消化性溃疡首选的检查方法。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可分为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两
大类,主要起缓解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常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配合
使用。其中抑制胃酸分泌的药韧包括H2受体拮抗剂(H2RA,如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I 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
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有硫糖铝、枸橼酸
015
铋钾和米索前列醇等。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反胃““嗜杂”等病范畴。临
床上应参照中医相关病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案1刘渡舟大柴胡汤案
贾某,男,60岁。患胃溃疡已多年不愈,近因气恼,又复发作。胃脘
疼痛,呕吐酸水,夹有咖啡色物,不能进食,大便已5天不解。西医诊断
认为胃溃疡有穿孑L的可能,建议手术治疗,其子不肯。脉弦滑有力,舌苔
黄腻。辨证:肝火郁于胃,灼伤阴络,则吐血如咖啡色物,火自肝灼胃,
则呕吐酸苦,火结气郁,则腑气不通而大便不下。处方:柴胡12g,黄芩
99,半夏99,大黄69,白芍99,枳实69,生姜129,犬枣4枚。服l剂,
大便畅行3次,排出黑色物与黏液甚多,而胃脘之痛,为之大减,其呕吐
停止,但觉体力疲乏。后以调养胃气之剂收功。
摘自:刘渡舟,大柴胡汤治验5则[J].陕西中医,1980,(3):39.
案2姜春华旋覆代赭汤合加昧乌贝散案
薛某,男,56岁。患胃溃疡,常噫酸嗳气,呕去始快,食后腹胀。近
10日来食量减少。苔腻,脉滑。用旋覆代赭汤合加味鸟贝散治之:旋覆
花、姜半夏、枳壳、r药各99,代赭石249,丁香1.5g,3剂。又乌贼骨
309,大贝、乳香、延胡索备99,共研细粉,每次服39,每日3次。药后
痛减,不噫酸嗳气,照前方继服5剂。
【原按】
本案胃溃疡,有嗳气噫酸症状,用旋覆代赭汤加减降逆温胃。另配加
味乌贝散有制酸止痛作用,盖乌贼骨制酸,大贝有类似阿托品样的解痉及
018 消化病经方治验
-’ ..j:=:————————————一
用即左金丸,亦是辛开苦降之意。此外,用板蓝根以解毒,煅瓦楞以制
酸,红丹参以活血祛瘀。由于配伍周密,切中病机,宜其收效甚捷。又此
法可用于寒热错杂或湿热互结之腹痛,尤其是小儿虫病日久或积滞日久病
从火化者,用时酌加驱虫或消导之剂,此亦历验不爽。
摘自:戴玉,洪子云运用泻心法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1981,(4):12-15.
案5姜春华黄芪建中汤案
李菜,男,35岁。初诊:患溃疡病7年,曾经住院治疗,胃肠造影,
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数月来饮食失调,症状加重。疼痛在饥饿时
严重,进食则缓解,夜间疼痛尤剧,放射至腰背部,进食生冷则疼痛加
剧。疼痛发作时恶寒,喜热喜按,乏力气短,纳食不佳,痛时有恶心,吐
酸水,面色青白,舌质淡,苔白,伸舌颤抖,脉细而无力。拟黄芪99,当
归99,桂枝99,炙甘草99,芍药18g,大枣7枚,高良姜4.5g,胶饴309
(冲),煅瓦楞16g,7剂。
二诊:药后,胃脘疼痛显著减轻,不嗳酸水,食欲增加。守卜方,续
服7剂。
【原按】
本案患十二指肠溃疡,辨证属于脾胃虚寒,故用黄芪建中汤补气温
中、养血止痛。其中黄芪配饴糖益气佳脾;桂枝配饴糖、高良姜温中补
虚;黄芪加当归为补血汤,补气养血,又倍芍药伍甘草缓急止痛。甘草内
含甘草次酸与饴耱相配能促使溃疡愈合,煅瓦楞子制酸,方药对症,故胃
脘疼痛减轻,食欲增加。
摘自:戴敏.著名中医教授姜春华治疗消化性溃疡医案选[J]..I,医药研究杂志,
1984,(1):42-43.
健康人每日解成形便一次,便量200—300g。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3次/日),便量增加(>200g/d),便质稀薄(含水量>85%)。腹泻超过6
周或反复发作,即为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
从病理生理角度分析,腹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渗透性腹
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和胃肠动力失常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腔
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体液水分大量进入高渗状态的肠腔而致。摄入难
吸收物、食物消化不良及黏膜转运机制障碍均可致高渗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
由于肠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所引起的腹泻。渗出
性腹泻是由于肠黏膜的完整性受到炎症、溃疡等病变的破坏而大量渗出所致。
胃肠动力失常性腹泻是指部分药物、疾病和胃肠道手术可改变肠道正常的运动
功能,促进肠蠕动,使肠内容物过快地通过肠腔,与黏膜接触时间过短,从而
影响消化与吸收,发生腹泻。
腹泻是症状,治疗应针对病因,但相当部分的腹泻需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
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
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等范畴。临床上应参照中医相关病证,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022 消化病经方治验
:7:彳:;———————一
党参15g,炙甘草69,附片12g,乌梅12g,黄连39。共进3剂,腹泻停
止,后以理中丸调理月余,告愈。
【原按】
本案久泻达3年之久,致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脾失健运则水谷停滞,
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久泻。理中汤有温脾散寒,振复阳气之功,故
本例始终以此方加味而获效。
摘自:周天寒.郭子光应用经方验案[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1):6—7.
案3陈亦人半夏泻心汤案
治一女性患者,33岁,患慢性肠炎多年,大便每日3—6次,质稀溏,
夹有不消化食物,色深黄,气臭,心下痞闷,腹中鸣响,舌苔微黄,脉
沉。辨证为中气虚而湿热蕴滞。治以苦寒清泄湿热,辛甘益气和中,药用
黄芩、半夏、茯苓、党参各99,枳实、干姜各59,黄连、炙甘草各39。服
药3剂后大便成形,便次减少为每天2次,臭秽之气亦明显减轻,原方加
大枣4枚,共服药9剂,基本痊愈。
【原按】
本案的下利夹有不消化食物,亦属于“邪热不杀谷”,不但痞属热,
而下利亦属热,肠鸣属气虚。故用泻心汤加减,加入茯苓通阳利水,枳实
行气除痞,可以提高疗效,且茯苓与人参、半夏同用,又能通补阳明,补
而不滞。喻嘉言曾提出“泻心诸方.开结,荡热,益虚”,可算是高度
概括。
摘自:上兴华.陈亦人老师论痞证[J].新中医,1985,(11):9-11.
案4 印会河大黄牡丹皮汤案
张某,男,32岁,初诊:1992年8月17日。主诉:慢性腹泻十多年,
便有黏液,无脓血、腹痛、里急后重,痛时即有便意,每日解1—5次,急
躁生气常为腹痛诱因,纳叮,睡眠差。有急性菌痢史,否认肝炎、肺结核
病史。
诊查:脉细,舌红苔微黄。中医辨证:肠道湿热。西医诊断:慢性结
肠炎。
治法:清利肠道。
处方:条芩15g,赤芍309,丹皮l59,桃仁12g,生薏苡仁309,冬瓜
子309(打),马齿苋309,败酱草309,木香69,川连69,肉桂Ig。
二诊:1992年8月24日。腹痛、腹泻等症状均减轻,腹部宽松,便
无黏液,里急后重感消失。脉细,舌红苔少。原方加杏仁109。
三诊:1992年8月31日。症状好转,腹痛消失,每日解溏便2次,
有下坠感,腹部自觉较前宽松舒适。原方加煅牡蛎309,鸡冠花15g。
四诊:1992年9月7日。症状明显好转,便溏但爽。舌脉同前,原方
巩固。
【原按】
此方系印会河教授研制的清利肠道方,主治大肠病,包括结肠炎、结
肠溃疡在内的炎症性大肠疾患的最常用方剂,见大便肠垢不爽基本即以此
方治之。此方系《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牡丹皮汤去硝黄等猛攻峻下,重用
败酱草、马齿苋以清肠解毒。特别是马齿苋一药,民间用治茵痢,常以此
味煎汤服之即愈。本方的优点在于:取效快,一般在一周肉即有明显效果
且无不良反应。此前印教授也曾用过枳实导滞、木香导滞等方,虽有疗
效,但亦有其缺点。例如:通因通用,在初服时,欲通不通,常致腹痛加
重,便频增加,而使用本方则此类弊端概无所见。
摘自:王诗雅,陈庆平.印会河教授医案选(四)[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6,
10 (1):4.
案5黄文东理中汤案
谢某,女,44岁,初诊:1975年5月24日。患慢性腹泻已近4载。
大便稀薄,近2个月来,口行3~5次,夹有黏冻,腹中冷痛即泻,泻后痛
减,稍进油腻或情绪波动,则腹泻更甚,面色少华,精神疲惫,脉弦细,
苔薄黄,舌尖红。脾气亏虚,健运失司,肝旺克脾,肠巾湿热留恋。治拟健
脾温中,抑肝清肠。处方:党参99,炒白术99,炮姜4. 5g,炙甘草69,白
芍I5g,炒防风99,陈皮69,秦皮129,焦楂曲各129,7剂。
二诊:5月31日。大便日行2—8次,呈糊状,腹巾冷痛,减而未除,
苔脉如前。原方加木香99,7剂。以后原方加减,三诊时,大便糊状或呈
细软条,腹痛续减,黏冻开寸有时无。七诊时,大便基本成形,日行1—2
次,偶夹少量黏液,腹痛已除,面色红润,精神亦振。共调治4个月,症
状全部消失。
【原按】
本例腹泻4年,久治未愈。1973年某医院用乙状结肠镜检查,诊断为
慢性结肠炎。便检:稀薄、有黏液,少量红白细胞,培养阴性。黄先生综
合脉证,认为证属脾胃虚寒,中阳不运,肝旺脾弱,肠中湿热留恋,乃本
虚标实之证。故用理中汤以温运脾阳,痛泻要方以抑肝扶脾,焦楂曲以资
助健运之力,配秦皮以苦化肠中之湿热。标本兼颀,寒温并服,配伍精
当,药证合拍,使久泻得以痊愈。
摘自:胡建华.黄文东脾胃病验案t则TJl.中国医药学报,1986,l(l):45-46.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
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
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
明显差别。本病在我国较欧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患病率有明显增
加,重症也常有报道。
本病临床分型:①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②慢性复发型,临
床上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③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以症状加
重的急性发作;④急1生暴发型,少见,急性起病,病情严重,全身毒血症状
明显,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上述各型可相互
转化。
本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
速,贫血无或轻,血沉正常;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并有明显黏液脓血
便,体温> 37. 5CC、脉搏>90次/分,血红蛋白 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结肠镜检查是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西医常用治疗药物有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奥沙 拉嗪相巴柳氮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和地塞米松等)和免疫 026 消化病经方治验 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巯嘌呤等)等。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的“痢疾”“泄泻”“便血”等范畴。临床上应参照 中医相关病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案1洪子云乌梅丸案 祝某,男,24岁,邮局职工,初诊:1982年4月5口。患慢性非特异 性溃疡性结肠炎5年,严重时腹痛肠呜,痛则欲泻,泻后痛减,泻出物有 时带黏液,一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服药后可缓解,但缓解期大便亦时硬 时软,或先硬后溏,食欲差、消瘦、舌淡唇千,脉弦长。此乃肝气乘脾、 中焦寒热阻结。处方:大乌梅109,炒川椒109,川黄连109,川厚朴109, 北细辛39,粉甘草109,淡干姜69,广陈皮109,白云苓lOg,怀山药109, 北枸杞109,川郁金109,6剂。 【原按】 慢性结肠炎以“久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病程久,时愈时犯,往 往导致寒热虚实夹杂。本病发作时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诚如《伤寒论》 第357条所述: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 也”,这是肝气乘脾的表现。缓解时,大便不成形,食不下,消瘦,显系 脾虚不运之候。“穷必及肾”,严重时可发生五更泻。发作时以治实为主, 故用乌梅、川椒、细辛、郁金,疏肝解郁、和脾止病,用干姜、川连、川 朴、陈皮辛开苦降,调和肠胃,用云苓、山药、枸杞平补脾肾,兼顾其虚 和防其及肾。慢性结肠炎用此法治疗,一般可数剂而安。但停药后,恒有 复发之虞,故服药期宜长。设或复发,证情当比第一次为轻,用此法仍然 有效。再发再服,最后多能彻底治愈。 洪老师对乌梅丸的运用,主张“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和小柴 胡汤的用法相似。例如或以“消渴”(糖尿病、尿崩症)为主,或以“心 中疼热”(胃脘灼痛,如萎缩性胃炎、胃癌等)为主,或以“气上撞心” (如奔豚气之属肝肾气逆者)为主,或以“食则吐蛔”(蛔厥即胆道蛔虫 病)为主,或以久利(如慢性结肠炎等)为主,只要证属土木不和,寒热 虚实夹杂者,皆可以乌梅丸加减治疗。此外,如巅顶痛、少腹痛,病属厥 阴分野;疑难症、危重症,证属阴阳胜复不定,亦可治以乌梅丸。洪老师 运用乌梅丸,常以乌梅、细辛、川椒为主体,其余姜附桂枝之辛热,连柏 之苦寒,参归之补益气血,皆可随证损益,或易以其他效力更大的应证 药物。 摘自:戴玉.洪子云运用乌梅丸的经验[Jl.湖北中医杂志,1985.(2):5—6. 案2刘渡舟柴胡桂枝干姜汤案 齐某,男,42岁。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已近5年。腹痛腹泻,午后 为甚,大便有黏液,轻则每F1 3—4次,重则每日7—8次,往往因过食生 冷或精神紧张而加重。伴见口苦心烦,失眠,口渴欲饮,不思饮食,小 便短少,下肢肿胀。舌边尖红,苔白厚,脉弦而缓。证属太阴脾寒而肝 胆郁热。柴胡109,黄芩69,桂枝12g,干姜12g,花粉12g.牡蛎209, 炙甘草109。服药7剂后,腹泻减为每日l~2次,腹痛减,精神好转。 续上方加党参99,又连服20余剂,诸症皆消。后经纤维结肠镜检查, 溃疡愈合。 摘自: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97. 案3冉雪峰桃花沥案 患者,女,27岁,工人。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年,大便下 脓血,日7—10次,便时里急后重,腹痛不爽。曾在北京某医院做乙状 结肠镜检查,结肠部充血水肿,有出衄点和溃疡灶,选用多种抗生素、 磺胺类药物无效。患者年龄虽轻,但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四肢不温, 舌质淡,苔薄黄腻,脉沉滑。方用:赤石脂309(锉,2/3人煎,1/3 分2次冲服),干姜69,生薏苡仁309,冬瓜子99。服本方5剂,脓血 便锐减,大便次数也减少,日2~3次,腹痛、里急后重也随之减轻。 原方再进5剂,脓血便消失,大便色量正常,成形,日2次。继以四 君子汤调理。 【原按】 薏苡仁,平养力较厚。薏苡仁伍瓜瓣,乃宗千金苇茎方义,排脓生 肌,消肠部已消未消之痈肿。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在远端结 肠,以溃疡为主,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及粪便中含有大量脓血和黏液。 病情迁延,日久不愈者,用加减桃花汤推陈致新,排脓生肌。一般情况治 疗半个月至3个月,可获痊愈。试之临床,效如桴鼓。加减桃花汤方:赤 石脂609,干姜39(炮半黑),薏苡仁309,瓜瓣12g。上4味,赤石脂2/3 锉,1/3筛末,以水5杯,煮整块赤石脂、干姜、瓜瓣和薏苡仁令熟,取l 杯半,去滓,纳赤石脂末,日2服,夜l服。 摘自:冉雪峰,加减桃花汤治疗慢性菲特异性结肠炎[J].中国乡村医生,2002, (4):39. 案4划渡舟黄连汤案 林某,男,52岁,1994年4月18口初诊。患腹痛下利数年,某医院 诊断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迭用抗牛素及中药治疗,疗效不显。 刻下:腹中冷痛,下利日数行,带少许黏液。两胁疼痛,口渴,欲呕吐。 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沉弦,辨为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升降阴 阳,为疏加味黄连汤:黄连109,桂枝109,半夏159,I丁姜109,党参 129,炙甘草IOg,大枣12枚,柴胡109。服药7剂,腹痛、下利、呕吐明 显减轻,但仍口苦、口渴、胁痛,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胆热温脾寒,服 7剂而愈。 摘自:陈明,刘燕池,李方,刘渡舟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04-105. 饯矽 案5姜春华黄芪建中汤案 李菜,男,35岁。初诊:患溃疡病7年,曾经住院治疗,胃肠造影, 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数月来饮食失调,症状加重。疼痛在饥饿时 严重,进食则缓解,夜间疼痛尤剧,放射至腰背部,进食生冷则疼痛加 剧。疼痛发作时恶寒,喜热喜按,乏力气短,纳食不佳,痛时有恶心,吐 酸水,面色青白,舌质淡,苔白,伸舌颤抖,脉细而无力。拟黄芪9g,当 归9g,桂枝9g,炙甘草9g,芍药18g,大枣7枚,高良姜4. 5g,胶饴30g (冲),煅瓦楞16g,7剂。 二诊:药后,胃脘疼痛显著减轻,不嗳酸水,食欲增加。守卜方,续 服7剂。 【原按】 本案患十二指肠溃疡,辨证属于脾胃虚寒,故用黄芪建中汤补气温 中、养血止痛。其中黄芪配饴糖益气健脾;桂枝配饴糖、高良姜温中补 虚;黄苠加当归为补血汤,补气养血,又倍芍药伍甘草缓急止痛。甘草内 含甘草次酸与饴糖相配能促使溃疡愈合,煅瓦楞子制酸,方药对症,故胃 脘疼痛减轻,食欲增加。 摘自:戴敏.著名中医教授姜春华治疗消化性溃疡医案选[J]..I,医药研究杂志, 1984,(1):42-43. 案6黄煌黄芪建中汤案 某男,67岁,2006年4月22口初诊:胃部隐痛多年。胃痛以空腹时 明显,受凉易泛酸,咽干,口苦口黏,睡眠食欲尚可,大便溏。近期胃镜 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患者面色黄暗,体形较瘦, 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缓。药用:黄连29,黄芩69,干姜109,炙甘草69, 党参129,肉桂lOg,制附片109,桂枝69,红枣209。7剂,日2服。, 2006年4月29只,二诊:服药后整体感觉尚可,胃痛仍有反复伴下 肢浮肿。夜间易盗汗,刻下腹诊按之腹部肌肉松软无力。处以黄芪建中汤 加味:生黄芪609,桂枝109,肉桂109,赤芍109,白芍】09,白术209, 炙甘草59,干姜109,红枣309。14剂,日2服。 2006年5月20日,三诊:服药后胃部不适症状明显好转,下肢浮肿 不明显,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缓,偶有便溏。原方14剂,另加附子理中 丸,常规量,H2服。之后患者一直守方,2006年1 1月2日复诊,胃中不 适感已无,大便成形,气色明显好转,下肢浮肿消失。嘱忌生冷,忌饿。 【原按】 《金匮要略》记载:“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其方证 为:慢性腹痛、喜温喜按,易自汗或盗汗.形寒恶风、面色萎黄、身体重 或有轻度浮肿,舌质淡红或淡暗,脉虚大。主要适用于以慢性腹痛为主要 症状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见黄芪建中汤证 者。黄教授使用本方强调腹诊,整个黄芪体质的肌肉是松软的,而非坚 紧,宛如“水囊袋”。因此黄芪体质者的腹部也是松软无力的,对于这类 患者的慢性胃炎,使用黄芪建中汤具有显著疗效。 摘自:刘婷婷,黄煌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验案举隅!J].辽宁巾医杂志,2007, 34 (10):1470- 14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