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2018年XX师范大学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XX
1—1 我校本科人才培养XX学校“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的路径和策略研究。
1-2 我校精英人才培养的标准、含义、路径、模式、机制和经验研究.
1-3 我校“一流本科教育”实施路径、模式和机制研究。
1-4 我校本科人才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研究与XX。
1-5 我校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1—6 我校 “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实施路径和策略研究。
1-7 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XX。
1-8 “产教融合”理念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1-9 我校本科人才创新实验区建设经验和XX机制XX研究。
1-10 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XX。
1—11 我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实施路径和模式研究.
1—12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XX下的人才培养方案XX研究。
二、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XX研究
2-1 我校“一流专业”建设的标准、路径研究与XX.
2-2 我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的探索研究。
2—3 我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反思和经验总结。
2-4 本科教学XX共享机制实施研究。
2-5 国内外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特色比较研究。
2—6 以具体课程为载体、以“课程思XX\"为导向的“学科育人专业示范课程”建设研究。
2-7 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XX的研究与XX.
2-8 我校课程的准入、建设、评价与淘汰机制研究.
2-9 进一步推进我校过程性考核课程、新生研讨课程、经典阅读课程、大类平台课程等新型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
2-10 我校公共基础课程、博雅教育课程完善课程结构、构建更新机制的研究与XX。
2—11 大类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与XX。
2-12 我校推进在线XX课程建设的对策研究.
三、高校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XX研究
3-1 高水平教材建设研究。
3—2 适应新形势的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XX与研究。
3-3 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
3-4 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3-5 “互联网XX”时代教学模式XX的研究与XX。
3-6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研究。
3—7 我校博雅教育课程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3-8 在线XX课程、SXXc课程、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3-9 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XX。
四、高校XX教学XX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4—1 以全程育人为导向的大学生校外实习XX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XX。
4—2 校企协同的企业实习生制度的探索与XX。
4—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4-4 创新毕业实习机制、提升毕业实习质量研究。
4-5 创新毕业设计管理机制、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研究。
4—6 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训XX建设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XX。
4—7 虚拟仿真技术与XX教学融合的XX研究。
4-8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的研究。
五、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5-1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XX、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的研究.
5—2 高校专业认证(评估)、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和实施策略的研究。
5-3 提升我校品牌专业建设质量的对策研究。
5-4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教学管理制度XX的试验研究。
5—5 信息化背景下本科教学管理标准体系研究.
5-6 高校教师考核制度XX与创新研究。
5—7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5-8 我校专业状态数据的采集与利用研究。
5—9 以专业优化为导向的学院专业自主评估实施策略研究.
六、高校教师教学素质提升研究与XX
6-1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XX能力提升方式与途径研究。
6-2 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XX。
6-3 校院两级教师中心体系建设与中青年教师培训研究与XX。
6-4 高校XX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XX。
6-5 教学名师成长机制与管理研究。
6-6 高校教师落实“一岗双职、提升育人能力的策略与XX\"研究.
6—7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七、高校工程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XX
7-1 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XX。
7-2 国际工程教育XX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7—3 多学科交叉复合的XX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XX。
7-4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XX。
7-5 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XX。
7—6 新工科个性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XX。
7-7 新工科人才培养范式下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探索。
7-8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XX教育体系与XX平台构建。
八、其他
申报者可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行确定其他选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