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阅读(一)
考点梳理:整体感知——重点剖析——阅读延伸 整体感知:
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事 2、 分析文中主要形象特点——人
3、 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合作者思想感情——情 4、 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明确记叙顺序。 重点剖析:
1、 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2、 分析文中人物描写方法,人物描写角度的作用。 3、 分析重点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4、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景物)的作用。
5、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修辞方法的作用。 6、 对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鉴赏。 阅读延伸:
1, 能根据文章内容、主旨、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表达自己的感悟。 2, 根据要求对文章的链接材料进行分析。 3,
体味重点词句的意义:
方法:由外在的行动到内在的品质、性格、心理特点、生活境遇、身体状况等 利用文本信息进行阅读
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文 永远的鹤) 粗读:1、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事
2、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人 3、留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印象?——情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1、 结合上下文、什么情况下有此行动——语境 2、 对该段中人物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 3、 进行整合
4、 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环境描写的作用
1、 交代背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的某种特点) 2、 渲染气氛 渲染了一个——的气氛
3、 衬托人物 衬托了人物此时——的心情(心理)、衬托人物——性格(精神)的特点 4、 发展情节 为下文某一情节的发展做好铺垫 注意
任何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四点同时具备,通常只有2—3个作用
附 1.读文章回答问题:
永远的鹤
①太阳渐渐地西斜了,夕阳的余晖洒遍了偌大的一片湿地保护区。水如胭脂,而一小块一小块并不相连的洲土上,萋萋芳草也被染上了一层醉人的嫣红。那些丹顶鹤,或在水边觅食,或在洲土上尽兴地起舞,或振翅高飞,发出一串串清脆的长唳。
②年轻的谭立,一个人在瞭望竹楼上,整整守望了一天。师傅杜三早饭后,驾着船领给养去了。他要把船划出湿地,三十里水路啊,再泊船上岸,到镇上把给养和报纸挑回船上,然后又划回到这里。回来的时候,天就落黑了。 ③临走的时候,杜三对谭立说:“你给我睁大眼睛,好好地看住这些鹤,得防着那些盗鹤贼。”
④谭立说:“师傅,我都做了三年护鹤工了,你放心吧,保管一根鹤毛也掉不了。” ⑤谭立就这样守了一天,拿着望远镜看了一天,盗鹤贼连个影子也没有,却让他越看越感到孤单、寂寞。公鹤、母鹤成双成对,互相嬉戏,互相唱和,情意绵绵。而他呢,至今还没有女朋友,整个湿地保护区,除了师傅杜三和他,连个人影儿也没有。
⑥忽然,谭立听见有凄厉的鹤唳声传来,拖得很长,带着颤音。谭立大吃一惊,拿起望远镜仔细地搜索起来。他看到在三百米开外的一片浅浅的水面上,一只母鹤的细腿似乎被什么咬住了,正在拼命地抖翅挣扎;旁边的一只公鹤,焦急地胡乱扑打翅膀。是怎么回事呢?
⑦谭立操起一把木桨,顺着竹楼的梯子飞快地奔到地面,再窜到水边,解开船缆,“咚”地跳上船,然后着力地划起桨来。小船绕过一块一块的小洲,迂回着朝母鹤的方向划去。虽是暮春时分,风凉嗖嗖的,不一会儿,谭立的后背就渗出了一层热汗。
⑧小船划到离母鹤大约十米远的地方,水浅得载不动船了。谭立停下船,把鞋、袜、长裤脱下来,跳到水里,水不深,但很清澄,看得见水底密密匝匝纠结在一起的绒绳般的丝草,像柔软的绿绒毡毯。他突然明白了,肯定是丝草缠住了母鹤的细腿。他一步步朝母鹤靠近。公鹤见有人来,“呼”地飞了起来,母鹤则拼命挣扎,惊惶地鸣叫„„谭立知道,此刻母鹤越挣扎,丝草会缠得越紧。
⑨“怕什么,真不懂事,我是来救你们的!”
⑩水渐渐深了,底下软软的,踩在厚厚的丝草上,脚板心痒痒的,好像被柔软的手指搔着,搔得他一身发软发酥。 ⑪终于走到了母鹤的身边。猛地,他感到身子往下沉。水先是没到了膝关节,再往上漫,没到了大腿根,再漫到了腰部。这一切让他猝不及防。他慌了——沼泽地!他想挣挫着把身子往上抬,身子却沉重如铁,依旧往下沉去,他挥舞着双手,想抓住什么„„惊骇的母鹤尖利地叫着,凄凄哀哀。他冷静下来,伸出手去抚着母鹤的细腿,从上向下伸向鹤的趾爪,果然是被丝草缠了一道又一道。他迅速地扯断那些丝草。母鹤也似乎明白了这个人是来解救它的,变得很温驯,眨巴着眼睛感激地望着他。丝草都扯断了,谭立双手托起母鹤的身子,往上使劲一送,母鹤就着力张开翅膀腾空而起。
⑫水,已经淹到谭立的脖子。
⑬他仰起头,公鹤和母鹤哀鸣而飞,围绕着他,一圈又一圈。
⑭他心里突然有了某种冲动,想和鹤说点什么。说点什么呢?鹤又听不懂他的话!他想他可以做一个手势。于是,他高高地举起右手,五个指头并拢,再把并拢的手指弯成一个向上的直角,就像鹤的长喙。“你们懂了吧,我也是一只鹤!”
⑮谭立的身子继续往下沉,水没过了他的头顶,一直没到他右手的肘关节,才似乎落到了实处。水面上留着一截“鹤”的脖子和“鹤”的喙,凝然不动如一座望天的雕塑。
⑯不久,在湿地保护区的门口,出现了一座用不锈钢铸造的雕塑:一只向上高举的手臂,五指并拢弯成鹤喙的形状„„
(作者:聂鑫森 选文有删改)
问题1:请你说说谭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2: 第⑦段对主人公谭立的行动描写非常精彩,请你说说这些动词写出了谭立的哪些特点?
问题3:请仔细阅读小说第①段,说说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读文章回答问题:
雪 墙
①99号楼的供暖锅炉在天空第一次飘雪花的时候轰隆启动了。从早晨四点半到晚上九点半一直发出呼呼啦啦的吼声。不时还有一辆卡车碾过楼侧的地面,轰隆隆向锅炉房倾倒黑煤,于是粗大的烟囱冒出的的黑烟和着呼呼啦啦的吼声,随西北风压向99号楼。
②供暖几天后的一个晚上,99号楼二十几家的防盗门被人一一敲响了。这个露着七分微笑三分乞求的人是新搬来的101,起草了一份状子,要起诉供热公司的供暖房噪音过大,影响居民生活,要求赔偿损失并改造锅炉减少噪音。请大家在状纸上签名。
③大家都不耐烦,觉得这个已届中年的101是小题大做,都说:“忍一忍吧,你是初来乍到,习惯就好了。”101不服气,说我测过这锅炉声,分贝太高,属于噪音,我们已经受到侵害。我几次打电话到供热公司,他们让我到法庭告去。我们当然应该维护合法权益。面对101的理论,99号楼的主人们在哈欠声中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好吧好吧,你就代表咱们告吧。”
④两天后正赶上一场大雪,天寒地冻,99号楼的暖气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起来,随后的一个星期,暖气片干脆生冷冰凉。打电话到供热公司询问究竟,回答说去问你们同楼的101吧。
⑤99号楼的居民们听懂了供热公司的弦外之音,纷纷去敲101的门。101听罢歉意地一笑,说“对不起诸位,但是错的不是我们。供热公司竟然以这种方式报复,咱们更不能让步,这场官司非打不可!”
⑥第二天暖气还是不热,101室的天花板便丁丁当当一直响个不停。101敲开了201的防盗门。201陪着笑说不好意思,屋里太冷只好跺脚取暖,再注意点儿就是。等101走回自己的屋子,天花板上的跺脚声更是一阵紧过一阵。
⑦几天后的一个晚上,99号楼的居民们忽然感觉久违的暖气又回来了,而且比先前还热。锅炉的声音比以前小多了。更让人吃惊的是,当天晚上从本市电视台《热点透视》栏目里看见了101。当夜,各家的防盗门又被101敲开。这次他是来送供热公司的赔偿费的。来到了201户,主人端上热茶,红着脸说:“兄弟,对不起,实在对不起。”101说:“踩跺脚其实没什么,那几天冷得受不了,我也是直跺脚。”
⑧几天后又下了一场大雪,天亮那雪把一号楼快封住了。人们很奇怪,要在以往这雪早被101铲走了。被堵在楼道的人们便想起101,只有101有工具。于是去敲门。许久没有动静。眼尖的在门上看见一张纸条:我搬家了,有事请电101101。落款时间已是两天前。 ⑨人们都愣了。面对眼前这堵半人高的雪墙„„
1.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写了99号楼的两种人,请概括他们各自的特点。
参考答案
1.问题1: 谭立是一个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职、做事沉着冷静、为救鹤而无悔献出生命的平凡而高尚的人。
问题2写出了谭立赶去救鹤时的动作之迅速;不明原因时的焦急;护鹤的尽心尽职。
问题3: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从侧面衬托出谭立和师傅护鹤的尽心尽职。
2.1.交待了99号楼居民所处的恶劣环境;为下文101状告供热公司作好铺垫。
2. (1)101:正直、无私、宽容、热情、做事认真、乐于助人。 (2)其他住户:麻木、自私、狭隘、冷漠、坐享其成。
练习
母亲的鼾歌
○1母亲的鼾歌,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她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
○2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我没有看见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此时,外面的风正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锐而又凄厉悠远的声响,我却在母亲古老的童谣中闭上了眼睛,到童年的梦境中去遨游。
3我十几岁时到北京求学。○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当我坐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我的母亲,正汗流浃背地洗着一件件脏衣裳!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她用汗水供养的儿子,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
4她没有为此垂泪,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我,只是感叹父亲去世太早,她没有多少文化。○她一如既往,洗衣、做饭、刷碗、扫地„„独自一人,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回肠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睡得恬静安祥。似乎她不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无暇顾及她心灵上的沉重负荷„„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
5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十六岁○的我,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晨,送她到十字街头。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 “嗯。”我垂下头来。
6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你放心吧!”„„
7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从这天起,我 ○
开始发奋地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1950年秋天,我背着行囊离开通州城,到北京师范学
校去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8当夜深人静时,我和分别两年多的母亲躺在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妈妈, ○
我让您受苦了。”“没有又留级吧?”显然,我那年留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 9“不但没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呢!”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 她笑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从心底漾起的笑波,浮上了母亲的嘴角眉梢。
0她是带着微笑睡去的。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酸楚之感。特别是在静夜里,听 1○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
1我毕业后到《北京日报》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进北京。她几乎夜夜都发 1○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也仿佛随着她的鼾歌而变得更为绚丽。
2只可惜1957年后我再难以听到她的鼾声了。我和妻子被迫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 1○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那时一样,抚养着她的孙子。
3我偶然得以回来探亲,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她面对着我侧身 1○躺着,仿佛一夜连身也不翻一下。我夜间醒来,常常看见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
4 “妈妈,您怎么还没睡?”“我都睡了一觉了。”她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1○
5我把身子翻转过去,想让母亲能够闭一闭眼。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 1○那布满皱纹的脸庞时,她还在睁着酸涩的眼睛。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她那双枯干无神的眼睛,一定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6“妈妈,我怕您„„怕您„„支撑不住„„” 1○
7“没有趟不过去的河。”她还是这样回答。 1○181979年的元月6日,我结束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终于回到了北京,从那一天起她又○开始打鼾了。我睡在上铺,静听着母亲在下铺的鼾歌,内心翻江倒海,继而为之泪落。后来,我们从十平方米的小屋搬到了宽敞的房子里,我也常常在深夜里静听她像摇篮曲一样的鼾歌。
9说来也真令人费解,我怕听别人的鼾声,却非常爱听母亲的鼾歌。尽管她的鼾声和别 1○人的没有任何差别,但我听起来却别有韵味: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是一首迎接黎明的晨曲。她似乎在用饱经沧桑人的鼾歌,赞美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作者:丛维熙 选文有删改)
问题: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120—150字)
题二.
母亲的鼾歌
○1母亲的鼾歌,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她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
○2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我没有看见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此时,外面的风正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锐而又凄厉悠远的声响,我却在母亲古老的童谣中闭上了眼睛,到童年的梦境中去遨游。
3我十几岁时到北京求学。○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当我坐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我的母亲,正汗流浃背地洗着一件件脏衣裳!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她用汗水供养的儿子,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
4她没有为此垂泪,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我,只是感叹父亲去世太早,她没有多少文化。○她一如既往,洗衣、做饭、刷碗、扫地„„独自一人,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回肠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睡得恬静安祥。似乎她不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无暇顾及她心灵上的沉重负荷„„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
5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十六岁○的我,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晨,送她到十字街头。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 “嗯。”我垂下头来。
6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你放心吧!”„„
7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从这天起,我 ○
开始发奋地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1950年秋天,我背着行囊离开通州城,到北京师范学
校去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8当夜深人静时,我和分别两年多的母亲躺在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妈妈, ○
我让您受苦了。”“没有又留级吧?”显然,我那年留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
9“不但没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呢!”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 她笑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从心底漾起的笑波,浮上了母亲的嘴角眉梢。
0她是带着微笑睡去的。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酸楚之感。特别是在静夜里,听 1○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
1我毕业后到《北京日报》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进北京。她几乎夜夜都发 1○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也仿佛随着她的鼾歌而变得更为绚丽。
2只可惜1957年后我再难以听到她的鼾声了。我和妻子被迫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 1○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那时一样,抚养着她的孙子。
3我偶然得以回来探亲,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她面对着我侧身 1○躺着,仿佛一夜连身也不翻一下。我夜间醒来,常常看见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 4 “妈妈,您怎么还没睡?”“我都睡了一觉了。”她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1○
5我把身子翻转过去,想让母亲能够闭一闭眼。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 1○那布满皱纹的脸庞时,她还在睁着酸涩的眼睛。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她那双枯干无神的眼睛,一定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6“妈妈,我怕您„„怕您„„支撑不住„„” 1○
7“没有趟不过去的河。”她还是这样回答。 1○181979年的元月6日,我结束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终于回到了北京,从那一天起她又○开始打鼾了。我睡在上铺,静听着母亲在下铺的鼾歌,内心翻江倒海,继而为之泪落。后来,我们从十平方米的小屋搬到了宽敞的房子里,我也常常在深夜里静听她像摇篮曲一样的鼾歌。
9说来也真令人费解,我怕听别人的鼾声,却非常爱听母亲的鼾歌。尽管她的鼾声和别 1○人的没有任何差别,但我听起来却别有韵味: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是一首迎接黎明的晨曲。她似乎在用饱经沧桑人的鼾歌,赞美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作者:丛维熙 选文有删改)
2段在讲述母亲为我哼唱童谣时为何还要描写屋外尖锐凄厉的风声? 问题:第○
参考答案
题一.
答案:能围绕母亲的坚强、宽容、爱子情深等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正确即可.
题二.
答案:(用母亲哼唱的摇篮曲与屋外的尖利风声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歌声给我内心带来的温馨与安全之感,也反衬出母亲的坚强慈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