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内容摘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烂多姿,在世界历史发展 过程中呈现出傲视群雄的姿态。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传 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 迅速的当代中国, 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 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 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凡。
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 我们要继承精华去其糟粕, 辩证的去看待它。 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
中国
在经济发展
已是每
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 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 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不败。
关键词: 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现代价值
影响力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
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
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 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中国传统文
化使历时五千年所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十分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 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 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 的完整性。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
***
***
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 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传统节日和传统娱乐之中, 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
酒令、歇后语,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都烙印着浓厚的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当然,大多数传统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但也有一部分内容属于封建糟粕。从宗族文化方面来说,既有道德传家、 耕读人家等的优良文化,也有着宗族家法等与现今道德与法律相悖的糟粕。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家庭的放大就是宗族, 宗族的放大就是国家。这种文化背景下, 家庭成员片面地依赖并服从家长, 而广大臣民也是片面地依赖并服从国君。 它强调的是个体服从整体, 并不是服从自我,而是服从他人。 服从是以奉献或者说自我牺牲为前提的。 这种宗族文化环境中,个体只有服从意识,不具自我主张。一旦出现反叛行为,那将是大逆不道,将成为众矢之的。 因此,不论宗族的行为是否符合一个社会的潮流, 这个宗族中的所有的个体都得服从。 在这样的传统文化中,整体意志代表了个体意志, 个体的意志根本不能体现, 整体也就实质性地扼杀了个体的个性。
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也不乏糟粕。诸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 “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 “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就拿我们今天提倡的“礼仪”来说,在儒家文化中, “礼治”思想就是贵
***
***
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 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
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统治者的地位,建立起人类的等级观念。
其实质就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权,
维护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 它的现代价值, 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
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 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 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 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 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 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 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 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 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
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
***
***
表现得最为突出。 如此的 \" 正气 \" 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 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 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
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
维系 以
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 人的积极努力。尽管这个
\" 为\" 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
\" 人
欲\" ,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
践和价值追求。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 \" 闻道\" 。孔子说: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同时又是现代的, 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 \" 道\" ,是\" 和而不同 \" 的思维传统的产物。无论是阴是阳, 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 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 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
据。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
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 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 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 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 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 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
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
相信人本身的力
***
***
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 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中国最早摆脱了神的权
如祭天、
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
威控制。尽管中国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仪式,
拜祖等等,但神学真正在思想信仰层面对人的控制或曰束缚是极少 的。“子不语乱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国传统文化
对鬼神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 相反它更关注人, 关心凡身肉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子曰: “仁者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 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综上所观,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在国际社会中和谐相处提供了行为准则参考, 中国严于律己的礼仪文化,为让人们从容应对国际局势提供了行为准则。 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和”的精神内涵。对缓和国际矛盾, 解决国际争端有重要意义。中国现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增强了综合国力。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值得我们去探索!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