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7210208 U(45)授权公告日 2018.04.10
(21)申请号 201721081177.4(22)申请日 2017.08.28
(73)专利权人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
公司
地址 100095 北京市海淀区地锦路9号院高
能环境大厦(72)发明人 张静 王慧宇 汤克敏 甄胜利
王海棠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11335
代理人 王秀丽(51)Int.Cl.
C02F 9/14(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根据废水流向依次连通设置的混合絮凝池、沉淀池、中间水箱和氨吹脱塔;氨吹脱塔的排气口上依次连通设置有酸吸收塔和碱吸收塔,氨吹脱塔的出水口上依次连通设置有调节池、第一蠕动床、第二蠕动床和清水池。本实用新型通过蠕动床、混合絮凝池以及氨吹脱塔的结合,对合成氨化工废水进行处理,可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适用于污水厂新建和提标改造工程,能有效节省基建投资和运行成本,并具有管理简单、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等优点。CN 207210208 UCN 207210208 U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废水流向依次连通设置的混合絮凝池、沉淀池、中间水箱和氨吹脱塔;
所述氨吹脱塔的排气口上依次连通设置有酸吸收塔和碱吸收塔;所述氨吹脱塔的出水口上依次连通设置有调节池、第一蠕动床、第二蠕动床和清水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絮凝池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第一混合区、第二混合区和絮凝区,所述絮凝区与所述沉淀池相连通;
所述第一混合区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碳酸钠的第一加药管,所述第一混合区内设有第一搅拌器;所述第二混合区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PAC的第二加药管,所述第二混合区内设有第二搅拌器;所述絮凝区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PAM的第三加药管,所述絮凝区内设有第三搅拌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水箱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氢氧化钠的第四加药管和用于监测水体pH的第一pH在线监测仪,所述中间水箱内设有第四搅拌器,所述中间水箱外设有用于将中间水箱内的废水提升至所述氨吹脱塔内的第一水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吹脱塔的顶部设有排气口和用于布水的第一喷嘴,所述第一喷嘴与所述氨吹脱塔的进水管相连通;
所述氨吹脱塔的中部设有第一填料区;
所述氨吹脱塔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和第一曝气装置,所述第一曝气装置与氨吹脱塔外部的第一鼓风机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吸收塔的底部设有进气口、用于添加浓硫酸的第五加药管和用于排放饱和硫酸铵溶液的第一出料口,所述酸吸收塔的进气口与所述氨吹脱塔的排气口相连通;
所述酸吸收塔的中部设有第二填料区;
所述酸吸收塔的顶部设有排气口和用于布水的第二喷嘴,所述酸吸收塔的排气口与所述碱吸收塔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酸吸收塔的外部设有用于将塔底的酸性溶液提升至塔顶的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酸吸收塔的下端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喷嘴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碱吸收塔的底部设有进气口、用于添加氢氧化钠的第六加药管和用于排放饱和硫酸钠溶液的第二出料口,所述碱吸收塔的进气口与所述酸吸收塔的排气口相连通;
所述碱吸收塔的中部设有第三填料区;
所述碱吸收塔的顶部设有排气口和用于布水的第三喷嘴,所述碱吸收塔的排气口与大气相通,所述碱吸收塔的外部设有用于将塔底的碱性溶液提升至塔顶的第三水泵,所述第三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碱吸收塔的下端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三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喷嘴相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硫酸的第七加药管和用于监测水体pH的第二pH在线监测仪,所述调节池内设有第五搅拌器和用于将调节池内的废水提升至所述第一蠕动床内的第四水泵。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蠕动床包括基
2
CN 207210208 U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于活性污泥相且依次连通设置的水解酸化区、第一好氧区和沉淀区,所述水解酸化区与所述调节池相连通,所述沉淀区与所述第二蠕动床相连通;
所述水解酸化区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甲醇的第八加药管,所述水解酸化区内设有第六搅拌器;
所述第一好氧区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碳酸钠的第九加药管,所述第一好氧区内设有第二曝气装置,所述第一蠕动床外设有第二鼓风机和用于将第一好氧区内的硝化液回流至所述水解酸化区的第五水泵,所述第二鼓风机与所述第二曝气装置相连;
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设有进水口和排泥管,所述沉淀区的中部设有斜板区,所述沉淀区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二蠕动床相连通的集水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蠕动床包括基于生物膜相且依次连通设置的缺氧区、第二好氧区、第三好氧区和滗水区,所述缺氧区与所述沉淀区相连通,所述滗水区与所述清水池相连通;
所述缺氧区的顶部设有进水口和用于添加甲醇的第十加药管,所述缺氧区的中部设有第四填料区,所述缺氧区的底部设有第七搅拌器和出水口;
所述第二好氧区的底部设有进水口和第三曝气装置,所述第三曝气装置与所述第二鼓风机相连,所述第二好氧区的中部设有第五填料区,所述第二好氧区的顶部设有出水口和用于添加碳酸钠的第十一加药管;
所述第三好氧区的顶部设有进水口和用于添加碳酸钠的第十二加药管,所述第三好氧区的中部设有第六填料区,所述第三好氧区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和第四曝气装置,所述第四曝气装置与所述第二鼓风机相连;
所述滗水区的底部设有进水口,所述滗水区的顶部通过滗水装置与所述清水池相连通,所述第二蠕动床外设有用于将滗水区内的硝化液回流至所述水解酸化区的第六水泵。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的出水管道上设有水质在线监测仪和流量计。
3
CN 207210208 U
说 明 书
一种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
1/8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合成氨化工废水属于高氨氮废水的一种,是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一大部分,其中水中氨氮和总氮的去除一直是水处理领域比较棘手的难题。传统多以化学处理和生化处理工艺为主,高氨氮废水的生化处理技术多以成本较低的A/O工艺为主,但A/O工艺脱氮效果易受到水质水量变化的冲击,出水不稳定。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根据废水流向依次连通设置的混合絮凝池、沉淀池、中间水箱和氨吹脱塔;
[0005]所述氨吹脱塔的排气口上依次连通设置有酸吸收塔和碱吸收塔;[0006]所述氨吹脱塔的出水口上依次连通设置有调节池、第一蠕动床、第二蠕动床和清水池。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絮凝池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第一混合区、第二混合区和絮凝区,所述絮凝区与所述沉淀池相连通;
[0008]所述第一混合区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碳酸钠的第一加药管,所述第一混合区内设有第一搅拌器;所述第二混合区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PAC的第二加药管,所述第二混合区内设有第二搅拌器;所述絮凝区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PAM的第三加药管,所述絮凝区内设有第三搅拌器。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水箱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氢氧化钠的第四加药管和用于监测水体pH的第一pH在线监测仪,所述中间水箱内设有第四搅拌器,所述中间水箱外设有用于将中间水箱内的废水提升至所述氨吹脱塔内的第一水泵。[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氨吹脱塔的顶部设有排气口和用于布水的第一喷嘴,所述第一喷嘴与所述氨吹脱塔的进水管相连通;[0011]所述氨吹脱塔的中部设有第一填料区;
[0012]所述氨吹脱塔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和第一曝气装置,所述第一曝气装置与氨吹脱塔外部的第一鼓风机相连。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酸吸收塔的底部设有进气口、用于添加浓硫酸的第五加药管和用于排放饱和硫酸铵溶液的第一出料口,所述酸吸收塔的进气口与所述氨吹脱塔的排气口相连通;
[0014]所述酸吸收塔的中部设有第二填料区;
4
CN 207210208 U[0015]
说 明 书
2/8页
所述酸吸收塔的顶部设有排气口和用于布水的第二喷嘴,所述酸吸收塔的排气口
与所述碱吸收塔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酸吸收塔的外部设有用于将塔底的酸性溶液提升至塔顶的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酸吸收塔的下端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喷嘴相连通。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碱吸收塔的底部设有进气口、用于添加氢氧化钠的第六加药管和用于排放饱和硫酸钠溶液的第二出料口,所述碱吸收塔的进气口与所述酸吸收塔的排气口相连通;
[0017]所述碱吸收塔的中部设有第三填料区;
[0018]所述碱吸收塔的顶部设有排气口和用于布水的第三喷嘴,所述碱吸收塔的排气口与大气相通,所述碱吸收塔的外部设有用于将塔底的碱性溶液提升至塔顶的第三水泵,所述第三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碱吸收塔的下端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三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喷嘴相连通。
[00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池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硫酸的第七加药管和用于监测水体pH的第二pH在线监测仪,所述调节池内设有第五搅拌器和用于将调节池内的废水提升至所述第一蠕动床内的第四水泵。[00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蠕动床包括基于活性污泥相且依次连通设置的水解酸化区、第一好氧区和沉淀区,所述水解酸化区与所述调节池相连通,所述沉淀区与所述第二蠕动床相连通;
[0021]所述水解酸化区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甲醇的第八加药管,所述水解酸化区内设有第六搅拌器;
[0022]所述第一好氧区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碳酸钠的第九加药管,所述第一好氧区内设有第二曝气装置,所述第一蠕动床外设有第二鼓风机和用于将第一好氧区内的硝化液回流至所述水解酸化区的第五水泵,所述第二鼓风机与所述第二曝气装置相连;[0023]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设有进水口和排泥管,所述沉淀区的中部设有斜板区,所述沉淀区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二蠕动床相连通的集水槽。[00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蠕动床包括基于生物膜相且依次连通设置的缺氧区、第二好氧区、第三好氧区和滗水区,所述缺氧区与所述沉淀区相连通,所述滗水区与所述清水池相连通;
[0025]所述缺氧区的顶部设有进水口和用于添加甲醇的第十加药管,所述缺氧区的中部设有第四填料区,所述缺氧区的底部设有第七搅拌器和出水口;[0026]所述第二好氧区的底部设有进水口和第三曝气装置,所述第三曝气装置与所述第二鼓风机相连,所述第二好氧区的中部设有第五填料区,所述第二好氧区的顶部设有出水口和用于添加碳酸钠的第十一加药管;
[0027]所述第三好氧区的顶部设有进水口和用于添加碳酸钠的第十二加药管,所述第三好氧区的中部设有第六填料区,所述第三好氧区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和第四曝气装置,所述第四曝气装置与所述第二鼓风机相连;[0028]所述滗水区的底部设有进水口,所述滗水区的顶部通过滗水装置与所述清水池相连通,所述第二蠕动床外设有用于将滗水区内的硝化液回流至所述水解酸化区的第六水泵。
5
CN 207210208 U[0029]
说 明 书
3/8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清水池的出水管道上设有水质在线监测仪和
流量计。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0031]本实用新型通过蠕动床、混合絮凝池以及氨吹脱塔的结合,对合成氨化工废水进行处理,可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适用于污水厂新建和提标改造工程,能有效节省基建投资和运行成本,并具有管理简单、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等优点;
[0032]本实用新型通过氨吹脱塔降低废水含氮污染物的生物负荷,再以第一蠕动床和第二蠕动床组合形式提高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本实用新型基于活性污泥相的第一蠕动床和基于生物膜相的第二蠕动床,其在提高污泥浓度的同时,减少污泥的产生,实现废水中的氨氮、总氮和悬浮物的有效去除。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公开的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34]图中:[0035]10、混合絮凝池;11、第一混合区;12、第二混合区;13、絮凝区;14、第一加药管;15、第一搅拌器;16、第二加药管;17、第二搅拌器;18、第三加药管;19、第三搅拌器;20、沉淀池;21、斜管区;22、刮泥机;23、排泥口;30、中间水箱;31、第四加药管;32、第一pH在线监测仪;33、第四搅拌器;34、第一水泵;40、氨吹脱塔;41、第一喷嘴;42、第一填料区;43、第一曝气装置;44、第一鼓风机;50、酸吸收塔;51、第五加药管;52、第一出料口;53、第二填料区;54、第二喷嘴;55、第二水泵;60、碱吸收塔;61、第六加药管;62、第二出料口;63、第三填料区;64、第三喷嘴;65、第三水泵;70、调节池;71、第七加药管;72、第二pH在线监测仪;73、第五搅拌器;74、第四水泵;80、第一蠕动床;81、水解酸化区;811、第八加药管;812、第六搅拌器;82、第一好氧区;821、第九加药管;822、第二曝气装置;83、沉淀区;831、排泥管;832、斜板区;833、集水槽;84、第二鼓风机;85、第五水泵;80’、第二蠕动床;81’、缺氧区;811’、第十加药管;812’、第四填料区;813’、第七搅拌器;82’、第二好氧区;821’、第三曝气装置;822’、第五填料区;823’、第十一加药管;83’、第三好氧区;831’、第十二加药管;832’、第六填料区;833’、第四曝气装置;84’、滗水区;841’、滗水装置;85’、第六水泵;90、清水池;91、水质在线监测仪;92、流量计。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6
CN 207210208 U
说 明 书
4/8页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00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0040]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通过化学吹脱吸收高浓度氨氮,结合两相生化蠕动床工艺增强生化脱氮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化生化脱氮处理效果,保证出水稳定达标。[004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包括根据废水流向依次连通设置的混合絮凝池10、沉淀池(高效沉淀池)20、中间水箱30和氨吹脱塔40,氨吹脱塔40的排气口上依次连通设置有酸吸收塔50和碱吸收塔60,碱吸收塔60的排气口直接通过烟囱外排;氨吹脱塔40的出水口上依次连通设置有调节池70、第一蠕动床80、第二蠕动床80’和清水池90,清水池90的出水口直接外排或回收;本实用新型各水池或箱体或塔通过水泵或自流形式实现废水的连通。其中:
[0042]本实用新型的混合絮凝池10分为三级,分别为依次连通设置的第一混合区11、第二混合区12和絮凝区13,第一混合区11与废水相连通,絮凝区13与后续的沉淀池20相连通;废水在第一混合区11、第二混合区12和絮凝区13中按照折流的方式流动,即:第一混合区11的进水口设置在第一混合区11的下方,第一混合区11与第二混合区12的过水孔设置在第一混合区11与第二混合区12分隔池壁的上方,第二混合区12与絮凝区13的过水孔设置在第二混合区12与絮凝区13分隔池壁的下方,絮凝区13的出水口设置在絮凝区13的下方,通过自流的方式流入沉淀池20中。本实用新型第一混合区11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碳酸钠的第一加药管14,第一混合区11内设有第一搅拌器15,加入的碳酸钠在第一搅拌器15的作用下首先与废水中的钙镁离子发生反应,实现废水中钙镁离子的去除;第二混合区12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PAC(聚合氯化铝)的第二加药管16,第二混合区12内设有第二搅拌器17,加入的PAC在第二搅拌器17的作用下在废水中初步形成絮凝;絮凝区13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PAM(聚丙烯酰胺)的第三加药管18,絮凝区13内设有第三搅拌器19,加入的PAM在第三搅拌器19的作用下发生絮凝反应,生成大的矾花,通过顶部出水口连接的管道出水。
[0043]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高效沉淀池)20通过池体中部进水口连接管道进水,水体流经斜管区(斜板区)21进行沉淀反应,上清液从池体顶部出水口连接管道出水,通过自流的方式流入中间水箱30中;沉淀的污泥在底部刮泥机22作用下通过排泥口23排出。[0044]本实用新型中间水箱3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在中间水箱30的下方,中间水箱30的进水口与沉淀池20的出水口通过管道相连,中间水箱30的出水口通过第一水泵34与氨吹脱塔40的进水口相连;中间水箱30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氢氧化钠的第四加药管31,也可加入其它碱;中间水箱30的顶部设有用于监测水体pH的第一pH在线监测仪32,中间水箱30内设有第四搅拌器33;在第四搅拌器33的作用下,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来调节水体pH呈碱性,并通过第一pH在线监测仪32来监测。
7
CN 207210208 U[0045]
说 明 书
5/8页
本实用新型氨吹脱塔40的进水口、排气口设置在氨吹脱塔40的上方或顶部,氨吹
脱塔40的曝气口、出水口设置在氨吹脱塔40的下方或底部;氨吹脱塔40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第一水泵34的出水口相连,并在氨吹脱塔40内的管道末端安装有第一喷嘴41,第一喷嘴41上均布有多个喷孔,用于实现均匀布水;氨吹脱塔40的排气口与酸吸收塔50的进气口相连,氨吹脱塔40的出水口与调节池70的进水口相连;氨吹脱塔40的中部设有第一填料区42,第一填料区42的上方设有第一喷嘴41,第一填料区42的下方设有第一曝气装置43,第一曝气装置43通过氨吹脱塔40的曝气口与氨吹脱塔40外的第一鼓风机44相连。使用时,氨吹脱塔40进水管连通顶部第一喷嘴41进行均匀布水,塔体外第一鼓风机44气管出口进入氨吹脱塔下部进行曝气,水体与气体在塔中部的第一填料区42充分接触,使水中氨氮充分转移至气体中从顶部排气管排出,吹脱后水体在底部汇集后自流至调节池70。[0046]本实用新型酸吸收塔50的底部设有进气口、用于添加浓硫酸(也可为其它酸)的第五加药管51和用于排放饱和硫酸铵溶液的第一出料口52,酸吸收塔50的进气口与氨吹脱塔40的排气口相连通,第一出料口52上连接有管道和水泵;酸吸收塔50的中部设有第二填料区53;酸吸收塔50的上方或顶部设有排气口和用于布水的第二喷嘴54,酸吸收塔50的排气口与碱吸收塔60的进气口相连通,酸吸收塔50的外部设有用于将酸吸收塔50塔底的酸性溶液提升至酸吸收塔50塔顶并循环的第二水泵55,第二水泵55的进水口与酸吸收塔50的下端开口相连通,第二水泵50的出水口与第二喷嘴54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酸吸收塔50进气管从塔体下部进气,塔体下部另一侧设有第五加药管51投加浓硫酸,经第二水泵55提升至顶部第二喷嘴54喷洒,在第二填料区53与向上气体中氨充分反应生成硫酸铵,硫酸与硫酸铵反复被循环泵提升从而实现与气体氨充分反应,饱和硫酸铵溶液通过塔体下部第一出料口52连接的管道和水泵排出回收。
[0047]本实用新型碱吸收塔60的底部设有进气口、用于添加氢氧化钠(也可为其它碱)的第六加药管61和用于排放饱和硫酸钠溶液的第二出料口62,碱吸收塔60的进气口与酸吸收塔50的排气口相连通;碱吸收塔60的中部设有第三填料区63;碱吸收塔60的上方或顶部设有排气口和用于布水的第三喷嘴64,碱吸收塔60的排气口通过烟囱与大气相通,碱吸收塔60的外部设有用于将碱吸收塔60塔底的碱性溶液提升至碱吸收塔60塔顶并循环的第三水泵65,第三水泵65的进水口与碱吸收塔60的下端开口相连通,第三水泵65的出水口与第三喷嘴64相连通。碱吸收塔60进气管从塔体下部进气,塔体下部另一侧设有第六加药管61投加NaOH,经第三水泵65提升至顶部第三喷嘴64喷洒,在第三填料区63与向上气体中硫酸充分反应生成硫酸钠,NaOH与Na2SO4混合液反复被循环泵提升从而实现与气体中的酸充分反应,定期通过塔体下部第二出料口排出。
[0048]本实用新型调节池70的进水口设置在上方,调节池70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硫酸(也可为其它酸)的第七加药管71和用于监测水体pH的第二pH在线监测仪72,调节池70内设有第五搅拌器73和用于将调节池70内的废水提升至第一蠕动床80内的第四水泵74。调节池70通过进水口连接管道进水,顶部设有第七加药管71投加H2SO4,在第五搅拌器73作用下调节水体pH为中性,出水经第四水泵74提升后进入第一蠕动床80,顶部设有第二pH在线监测仪72监测水体pH。
[0049]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蠕动床80基于活性污泥相,第一蠕动床80为三段串联结构,其分别为依次连通设置的水解酸化区81、第一好氧区82和沉淀区83,水解酸化区81与调节池
8
CN 207210208 U
说 明 书
6/8页
70相连通,沉淀区83与第二蠕动床80’相连通;水解酸化区81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甲醇的第八加药管811,水解酸化区81内设有第六搅拌器812;第一好氧区82的顶部设有用于添加碳酸钠的第九加药管821,第一好氧区82内设有第二曝气装置822,第一蠕动床80外设有第二鼓风机84和用于将第一好氧区82内的硝化液回流至水解酸化区81的第五水泵85,第二鼓风机84与第二曝气装置822相连;沉淀区83的底部设有进水口和排泥管831,沉淀区83的中部设有斜板区832,沉淀区83的顶部设有与第二蠕动床80’相连通的集水槽833。其使用时:[0050]第一蠕动床80通过进水口连接管道进水,与回流液在第六搅拌器812作用下与进水充分混合,在水解酸化区81将部分难降解污染物水解,顶部设有第八加药管811投加甲醇,用以补充反硝化消耗的碳源;第一蠕动床80的水解酸化区81出水通过过流孔进入第一好氧区82,第二鼓风机84连接池底第二曝气装置822曝气进行好氧降解、亚硝化、硝化反应,第一好氧区82顶部设有第九加药管821投加碳酸钠,用以补充硝化作用消耗的碱度,外设第五水泵85将硝化液回流至水解酸化区81的进水端;第一蠕动床80的第一好氧区82出水从池壁底部过水孔进入沉淀区83,向上流经斜板区832进行沉淀作用,上清液经上部集水槽833出水至第二蠕动床80’,悬浮物向下沉淀后经底部排泥管831排出。[0051]本实用新型第二蠕动床80’基于生物膜相,第二蠕动床80’为四段串联结构,分别为依次连通设置的缺氧区81’、第二好氧区82’、第三好氧区83’和滗水区84’,缺氧区81’与沉淀区83相连通,滗水区84’与清水池90相连通,第二蠕动床80’中废水为折流流动。其中,缺氧区81’的顶部设有进水口和用于添加甲醇的第十加药管811’,缺氧区81’的中部设有第四填料区812’,缺氧区81’的底部设有第七搅拌器813’和出水口;第二好氧区82’的底部设有进水口和第三曝气装置821’,第三曝气装置821’与第二鼓风机84相连,第二好氧区82’的中部设有第五填料区822’,第二好氧区82’的顶部设有出水口和用于添加碳酸钠的第十一加药管823’;第三好氧区83’的顶部设有进水口和用于添加碳酸钠的第十二加药管831’,第三好氧区83’的中部设有第六填料区832’,第三好氧区83’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和第四曝气装置833’,第四曝气装置833’与第二鼓风机84相连;滗水区84’的底部设有进水口,滗水区84’的顶部通过滗水装置841’与清水池相连通,第二蠕动床80’外设有用于将滗水区84’内的硝化液回流至水解酸化区81的第六水泵85’。其使用时:[0052]第二蠕动床80’的缺氧区81’由与沉淀区83连接的过水孔进水,由上向下流经第四填料区812’发生反硝化反应,在第七搅拌器813’作用下保持缺氧环境,顶部设有第十加药管811’投加甲醇,用以补充反硝化消耗的碳源;第二蠕动床80’的缺氧区81’出水通过过流孔折流依次进入串联的第二好氧区82’和第三好氧区83’,第二鼓风机84连接第二好氧区82’和第三好氧区83’内的第三曝气装置821’和第四曝气装置833’保持好氧环境,第五填料区822’和第六填料区832’高效微生物进行进一步进行有机物氧化、亚硝化和硝化反应,顶部设有加药管第十一加药管823’和第十二加药管831’投加碳酸钠,用以补充硝化作用消耗的碱度;第二蠕动床80’的第三好氧区83’出水通过过流孔从下向上进入滗水区84’,出水通过滗水装置841’连接管道进入下一装置,同时第六水泵85’将硝化用液回流至水解酸化区81进水端。
[0053]本实用新型的清水池90通过进水口连接管道进水,出水直接出水排放或回用,清水池90的出水管道上设有水质在线监测仪91和流量计92。
[0054]本实用新型一种合成氨化工废水处理装置的污水处理工艺为:
9
CN 207210208 U[0055]
说 明 书
7/8页
步骤1、废水经混合絮凝池和沉淀池去除悬浮性污染物质;
[0056]步骤2、沉淀池后的出水进入中间水箱调节pH为碱性;[0057]步骤3、调碱后的出水通过提升泵进入氨吹脱塔进行氨吹脱;[0058]步骤4、吹出含氨气体进入酸吸收塔,氨被吸收后形成硫酸铵,带有硫酸的气体进入碱吸收塔处理后通过烟囱排放;[0059]步骤5、吹脱出水进入调节池调节pH为中性;[0060]步骤6、调节池出水通过提升泵进入蠕动床,去除水中有机物,并进一步去除氨氮和总氮;
[0061]步骤7、蠕动床出水进入清水池后达标排放或回用;[0062]步骤8、系统中沉淀池、蠕动床产生的污泥通过浓缩脱水后外运。[0063]优选的,其中步骤1)的混凝絮凝反应,首先投加Na2CO3与水中的钙镁离子反应,后投加PAC和PAM进行絮凝反应,反应时间为0.5h。[0064]优选的,其中步骤1的沉淀池为高效沉淀池,通过斜板沉淀实现悬浮物的高效去除,水力停留时间为0.5-1.0小时。[0065]优选的,其中步骤2的沉淀后出水进入中间水箱调碱,投加药剂30%浓度的NaOH,利用搅拌器作用混合均匀。[0066]优选的,其中步骤3的废水通过调碱后进入氨吹脱塔进行氨吹脱作用,进水通过塔顶喷嘴向下喷洒,鼓风机通过底部风管进气,气水在塔体内充分接触,氨氮通过吹脱的去除率能够达到约80%。[0067]优选的,其中步骤4的吹脱的含有氨的气体从底部进入酸吸收塔,与顶部喷洒的浓硫酸溶液进行充分接触反应,产生硫酸铵液体或固体进行回收,气体通过烟囱排放。[0068]优选的,其中步骤5的氨吹脱塔出水呈碱性,进入调节池调至中性,投加药剂30%浓度的硫酸,利用搅拌器作用混合均匀。[0069]优选的,其中步骤6的蠕动床为两段两相串联结构,其中第一蠕动床分为水解酸化区、第一好氧区和沉淀区,为活性污泥相;第二蠕动床分为缺氧区、好氧区(第二好氧区和第三好氧区)和滗水区,为生物膜相;第一蠕动床的水解酸化区设有进水管、混合液回流进水管、搅拌装置和甲醇加药管,第一蠕动床的第一好氧区设有混合液回流出水管、曝气装置和纯碱加药管,第一蠕动床的沉淀区设有斜板区、积泥区、排泥区和出水堰;第二蠕动床的缺氧区设有填料支架、填料、专性微生物、搅拌装置和甲醇加药管,第二蠕动床的好氧区(第二好氧区和第三好氧区)设有填料支架、填料、专性微生物、曝气装置和纯碱加药管,第二蠕动床的滗水区设有滗水装置和混合液回流出水管。[0070]优选的,其中步骤6的第二蠕动床的缺氧区和好氧区设置有多级串联的生物填料区,分别固定有两层冲孔板,且上、下层冲孔板之间填充有高分子多孔弹性填料,其密度为25kg/m3;生物填料根据需要处理的废水水质投加0.5-1kg/m3填料的高效脱氮菌,好氧区为高效硝化菌,缺氧区为高效反硝化菌。[0071]优选的,其中步骤6的蠕动床的水力停留时间为4~15小时,溶解氧DO浓度为1.5mg/L~4mg/L;蠕动床的废水C/N大于7/1。[0072]本实用新型通过蠕动床、混合絮凝池以及氨吹脱塔的结合,对合成氨化工废水进行处理,可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氨吹脱塔降低废水含氮污
10
CN 207210208 U
说 明 书
8/8页
染物的生物负荷,再以基于活性污泥相的第一蠕动床和基于生物膜相的第二蠕动床的组合形式提高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第一蠕动床通过缺氧、好氧和沉淀多级反应池体串联,并在第二蠕动床投加填料内部固定高效脱氮菌,提高污泥浓度的同时,减少污泥的产生,实现废水中的氨氮、总氮和悬浮物的有效去除。本使用新型实用性强,适用于污水厂新建和提标改造工程,能有效节省基建投资和运行成本,并具有管理简单、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等优点。
[007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1
CN 207210208 U
说 明 书 附 图
1/1页
图1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